第三百零七碗 鐵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馬教導威王

古人重返草原並請求大燕皇帝准許他們把已故王汗體安葬在呼倫貝爾地區王戰遲疑不決召集大臣商議。尚同良等人都表示皇帝剛剛登基正當以仁德使四海歸心可以答應。

王戰遂下詔給遼東衛戍區命其派員監督蒙古人安葬並密切注意蒙古人之後的動向。八月遼東上奏稱蒙古人在大燕官員的監督下依蒙古習俗安葬了忽圖刺的遺體並未見任何異動。

不久蒙古領鐵木真再度上書大燕中央朝廷請求皇帝歸還其父也該的屍骨。當年河間郡王林沖兵滅蒙活捉蒙古小王也該王鈺恨其心狠手辣生性殘忍斬於京師懸示衆。後收斂遺體葬於京城西郊。

王戰考慮到死者已已當使其歸葬故里入土爲安。再次同意了蒙古的請求命人掘出也該遺骸以楠木棺厚斂派人專程送往遼東交還給蒙古人。據說鐵木真只率十餘騎卸下武裝親往遼東迎回其父遺體哭拜於地運回呼倫貝爾安葬尊爲“多羅耶汗”。

祖父父親都安葬完畢可鐵木真似乎並沒有要走的意思滯留蒙古草原。第三度上書給王戰苦苦哀求大燕允許他們留在草原上並再三保證從此以後臣服於大燕帝國世世代代供大燕皇帝驅策永不反叛。

這一下大燕朝中的部分大臣們開始不滿。蒙古原是我家奴後又成爲手下敗將如今重返草原要求安葬先人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答應。但蒙古草原是燕軍將士浴血奮戰打下來的豈有重新拱手讓人的道理?再說若讓蒙古人留在草原。他日羽翼豐滿又生反心該當如何?

王戰不懂軍事。遍問羣臣也是各持己見爭執不下。無奈只得求教於耶律南仙。她是契丹人年輕時生活在草原上熟悉遊牧民族的習性。耶律南仙表示先帝在時對蒙古動軍事打擊那時蒙古強大對我形成威脅不得不打。

今日。蒙古人窮途末路率衆來歸若斬盡殺絕有失天朝風範。不如使其留在草原拱衛北疆。命其時常進貢牛羊馬匹異域特產。以供宮中之用。若有戰事則可驅使蒙古勇士奮戰於燕軍之前。豈不兩便?

王戰本是個仁慈地君王不喜動武又想到人家走投無路苦苦哀求實屬不易。若真能誠心歸順拱衛北疆亦是好事。就擔心他們象從前那樣靠着大燕的庇護日漸強大反過頭來就咬你一口這才真的是養虎爲患。雖然傾向於招安蒙古但因朝中大臣持反對意見者不少王戰一時沒有表態。

淨鞭三響百官上朝。

新帝登基萬象更新朝中也換了不少新面孔吳弼一幫人在聖上登基之後要麼被罷官要麼被降職。從前與漢王交好的一班年輕官員得到重用其中以張思繼朱熹爲代表。王戰啓用地人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才華橫溢年輕有爲而且全是科舉正途出身。

“有事出班早奏無事捲簾退朝。”殿頭官高喝一聲。

當下便有尚書令6游出班上奏言四川事態已經平息貪官伏法百姓拍手稱快但因先前動亂導致四川部分府縣百姓生活困難請求皇帝撥出糧款安撫災民。王戰準其所奏命戶部尚書立即施行。

又有禮部尚書上奏稱盤踞安南的周國皇帝柴桂去世其子柴順繼位遣使呈來國書希望大燕派出使臣出席其登基大典兩國永爲睦鄰世代交好王戰亦準所奏。

待百官奏事已畢王戰方纔開口問道:“日前蒙古領鐵木真上書請求朝廷允許其部衆迴歸草原並表示願世代臣服於大燕列位臣工各持己見今日可有定論?”

兵部尚書大學士範國公韓世忠出班奏道:“陛下臣以爲不可。”

“哦?韓愛卿有何高見不妨說來聽聽。”王戰問道。

“先帝在時曾再三對臣等言道蒙古狼子野心難以養家。當年同意其獨立出金國照顧我朝乃是權宜之計。後果不其然蒙古反叛我朝派遣二十餘萬大軍耗費許多錢糧方纔平定。今若使其迴歸草原日久必生禍患不如嚴令其限期退出國境以免橫生枝節。”韓世忠是王鈺舊臣是從戰場打出來的尚書當初王鈺對蒙古人地忌憚讓他印象深刻。

王戰沉吟久久無語此時龍圖閣直學士侍制朱熹出班奏道:“陛下臣認爲我朝征戰日久國力大爲損耗此時不宜妄動刀兵。既然蒙古窮途來歸不如招安免去許多麻煩。”

“臣啓奏陛下朱大人言之有理國家打了這麼多年的仗底子都快掏空了。吐蕃剛剛平定若再兵實屬有害而無益。陛下初登大寶當以仁德治天下與民休養方是上策。”御史張思繼附和朱熹的意見。

韓世忠是兩朝元老本不屑與這等後生小輩作口舌之爭但聽到此處實在不敢芶同遂問道:“兩位大人若他日蒙古興兵反叛打仗是軍隊去還是你們二位去?”

年輕人血氣方剛目空一切朱熹聞言反諷道:“韓公自古文死諫武死戰報效國家地方式本就不一樣。若我等去征戰沙場又要韓公何用?且眼下國力本就空虛妄動刀兵只會自取其禍。先帝在位之年征戰不斷這纔有了四川之亂前事不忘後世之師我等都要相以爲鑑。”

韓世忠一時無言以對本來先帝征戰吐蕃舉國都反對但先帝晚年似乎也不太聽得進去意見執意要去打那不毛之地。這一打就打了十五

至成爲先帝駕崩的原因若不是徵吐蕃時那一箭先天。

“朱熹。注意你的言辭先帝豈是你能評說的?”百官之尚同良出班訓斥道。

“不錯先皇攻打吐蕃。自有考慮後人不得妄加評論。尚愛卿你對此事有何高論?朕洗耳恭聽。”王戰斥退朱熹。笑問道。

尚同良這才從懷中取出奏本讓沈拓遞交上去從容奏道:“陛下蒙古重返草原雖然我大燕不得不防其實也不必太過擔心。蒙古的主力早被先帝一舉打垮如今已是窮途末路。彼蒙古者。邊夷賤類不足待以仁義不可責以常禮古來以魚鱉畜之當任其自生自滅。若執意滅其種族恐獸窮則搏。反爲不妙。”

“今朝廷所憂者無非養虎爲患。臣有一策可保平安。今蒙古要求內附。朝廷不妨答應對蒙古領賜以相應爵位封號。並派遣駐蒙大臣與蒙古大汗共同管理蒙古事務教習其人民識漢字從漢習受中華文化薰陶。假以時日必逐步同化百年之後其必以漢人自居。且幽雲之地幾十年來人口翻倍增長京城北遷之後幽雲人口已達千萬。放牧之地日漸萎縮正好可用蒙古人爲我放養戰馬以供軍用。若擔心其坐大可劃定其活動範圍並嚴格管束其軍力展。蒙古人素來剽悍他日若有戰事驅策蒙古爲先鋒豈不方便?臣淺薄之見伏請陛下聖裁。”

王戰聞言再三思考深表贊同大喜之下稱讚道:“先帝在時對尚相倚若臂膀今朕觀之果有王佐之才不愧爲德高望重之賢良。愛卿之策深合朕心列位臣工可有異議?”

滿朝文武聽得真切都感覺到尚同良地辦法確實可行當下均無異議朝議通過王戰下旨頒佈施行。

建康元年九月大燕皇帝下詔同意蒙古領鐵木真的請求。並冊封其爲大燕北路招撫使賞呼倫貝爾郡公頭銜劃定興安嶺以西呼倫湖以東的地區爲蒙古活動範圍。同時派出駐蒙大臣與鐵木真共掌蒙古政務軍務並限令蒙古在三月之內清點人口造出兵馬典冊呈報朝廷。

大燕方面想通過種種限制和影響一方面防止蒙古坐大另一方面使其爲我所用最終忘記自己地民族習性融入漢族。鐵木真接到詔書以後當即表示完全遵從並請求親自到北京叩謝皇恩王戰准奏。

威王府王軾回京以後備受榮寵王戰下旨內侍省按親王規格替其修建王府又親自過問從內侍省調撥原景泰宮地僕從侍奉威王。

李順喜原是景泰宮執事太監如今一躍成爲威王府總管若是其他朝代這也是個了不得的職位但宋朝到大燕宗室都不得干預朝政他這個王府總管也就大打折扣了。

“王爺呢?”李順喜行色匆匆奔走在威王府前院內不時的向奴婢們問道。

“王爺在演武場吧?昨日京師造辦局送來一張鐵胎弓說是沒有四百石地力氣拉不開王爺正把玩呢。”一名宮娥回答道。

李順喜聞言匆匆往王府後院而去七繞八繞眼前豁然開朗只見一片廣場方圓足有十幾丈大地勢平整場邊排列着諸般兵器並石鎖古鈴等練武器械。場中十幾名勁裝侍衛正陪着王軾。

他手中挽着一張弓想必就是方纔宮娥所說地鐵胎弓了。只見王軾跨出一步搭上羽箭使出渾身力氣將那張弓扯得渾圓身旁武士不由自主的往後退去。一聲弦響那箭“奪”一聲射向數百步外地箭靶。

兩名侍衛迅奔過去檢查是否射中半晌之後兩人大驚失色的跑回來報告道:“王爺神力!那箭射穿靶子插入後方大樹入木半箭!”

左右聞之無不咂舌!他們這些日子聽說過威王在四川時神射驚人本以爲恐怕是有人添枝加葉穿鑿附會今日一見方纔相信。怕是古之李廣黃忠也不過如此。

“王爺神射!冠絕天下!”李順喜一溜小跑上得前去連聲誇讚道。

王軾似乎並不高興晃了晃手中強弓。扔給了旁邊的武士嘆道:“武藝再高有什麼用?終究還是隻能在這王府之中跟你們玩耍。若有朝一日能提虎狼之師。上陣殺敵就算馬革裹屍也是英雄。豈不強似在這京城養尊處優?”

李順喜從小陪王軾長大如何不知他心思當即賠笑道:“王爺不必着急。如今天子登基對王爺恩寵有加遲早必受重用。那時提百萬雄師縱橫四海指日可待!”

王軾聽得心中歡喜扭頭笑道:“提百萬大軍算什麼本事?一百萬軍隊什麼仗打不贏?不是本王誇口。我只需十萬軍隊就可橫行天下。就算面對百萬敵人也一鼓而作殺得他鬼哭狼嚎!”言下豪氣萬丈大有視天下英雄如無物地氣概。

“嘿嘿。那是那是當今天下英雄。只我家王爺一人而已。”李順喜眉開眼笑。

王軾卻搖頭道:“那倒不至於當今天下稱得上英雄的。河間郡王算一個。岳飛算一個本王暫時只算半個。”

李順喜正要說些好話突然想起來意趕緊說道:“對了王爺大司馬來了。”

“嗯?”王軾停住“恩師來了?你怎麼不早說!快更衣!”

想當年韓毅在前宋爲官時與王鈺一起出使遼國當時也是氣宇軒昂儀表堂堂只是這些年來歲月催人老再加上一直鬱郁不得志六十不到的人卻彷彿七十好幾一般老態龍鍾。任誰看了也不敢相信

當年帶數萬漢家兒郎直取上京打得女真人驚天動雄。

“恩師駕臨學生有失遠迎失禮之至。”王軾從後堂轉出衝着韓毅長長一揖。

韓毅連忙起身笑道:“殿下如今已然出師不可再拘泥於禮數下官愧不敢當。”

“一日爲師終生爲師本王一身所學全拜恩師教誨永誌不忘。”王軾恭敬的說道。

韓毅看着自己地高足臉上滿是得意之色他這些年來始終認爲自己一生最大的成就絕對不是當年攻取了上京給女真人當頭棒喝也不是寫成了十三卷兵書施布全軍推廣。而是培養了眼前這位少年英才威王無論武藝兵法謀略戰術都屬優異就是年輕氣盛不夠成熟如果能夠得到實戰鍛鍊他地成就絕對不會在自己甚至林沖之下肯定能夠成爲一代名將。

“好不談這個下官今日登門乃是有件要緊的事情與殿下商量。”韓毅說道。

王軾當即請他落座詢問道:“恩師有何事直管講來有用得着本王的地方萬死不辭。”

韓毅也不羅嗦開門見山地說道:“殿下何知蒙古人又出現在草原上?”

一聽這個王軾來了精神:“本王也聽說了十幾年不見蹤影如今再度出現據說是逃到北方雪原還打敗了當地人只是本王不明白他們又回來幹什麼?難道真是思念故土?”

韓毅聞言冷笑:“可能不止是思念故土還對中原念念不忘。”

“不會吧?蒙古全盛時期尚且不能擋住先帝雷霆一擊損兵折將望風而逃。如今窮途末路率衆來歸聖上顧念他們不易又誠心歸順所以才同意他們的請求。老師說他們覬覦中原豈不是擡舉他們?”王軾似乎不太相信蒙古人有那個本事。

韓毅看了他一眼輕笑道:“王爺年輕氣盛傲視羣雄。但蒙古人並不象王爺想象地那樣虛弱。先帝在世時一直很忌憚蒙古當時很多大臣都不能理解。其實先帝實在是高瞻遠矚因爲蒙古人是我中華唯一勁敵他們是真正地遊牧民族不是女真契丹党項這些民族所能比擬的。王爺試想其他民族在我們大軍壓境之下國破家亡灰飛煙滅。只有蒙古十幾年前一戰他們元氣大傷但我們同樣付出慘重地代價而且沒能把他們完全消滅這不人家又回來了。”

王軾好象聽出一些意思卻又不完全明白問道:“那依先師之見朝廷日前決策是錯誤的?”

“也不能說完全錯誤因爲這兩年我們實在沒有能力再舉兵北伐。如果再打大仗國內會亂四川已經是一個反面教訓。下官所擔心的是朝廷雖然對蒙古有戒心但不會引起足夠重視。尚相的政策本意是好的也是可行的但他忽略了蒙古人地習性一個草原民族一個真正的遊牧民族如何肯老老實實的被漢族同化?不要忘了大燕跟蒙古如今的領鐵木真有殺父之仇滅國之恨王爺認爲他會真心的歸順麼?”韓毅寶刀不老雖然年邁離開沙場多年但看問題地眼光仍舊如此犀利。就憑他這一番話滿朝文武誰能說得出來?

王軾聽在心頭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蒙古若再作亂他就有機會披堅執銳征戰沙場眼下四海昇平羣雄畢滅所有人都認爲馬放南山刀槍入庫地時候到了你就是想打仗也沒有敵人。

憂的是若真如恩師所言蒙古亡我之心不死而聖上與朝臣又沒有引起重視那豈不是養虎爲患遺禍無窮?

“那老師的意思要本王怎麼作?”王軾問道。他知道韓毅既然親自登門來找他一定是有什麼想法。

韓毅有些遲疑本來這幾十年他一直被束之高閣高官厚祿地養起來就是得不到再度出山的機會。年紀一天天增長身體一天天衰老那點雄心壯志也就消磨得乾乾淨淨如今全部希望就寄託在自己這學生身上。但他太年輕了尚不到弱冠之年。不過想想霍去病也是在他這個年紀就已經率領大軍北擊匈奴了。

“如果如果有機會王爺可以試着向聖上進言請求到北方帶兵。一來多多歷練二來就近監視蒙古下官聽說王爺力保聖上回京深得聖上寵信應該不會被拒絕。”看來韓毅活到快六十歲還是不懂作官不懂政治。

他這個建議如果碰上生性多疑的皇帝王軾只要話一出口立馬就有殺身之禍。親王是帝位最有力的爭奪者從來新君一旦即位他的兄弟們個個戰戰兢兢惟恐引起猜忌哪還有主動要求去帶兵的?軍隊交到你手裡當皇帝的能放心麼?你要是哪天突然帶兵殺回京城怎麼辦?

這一方面王軾卻是多多少少懂一點點他從小長在宮裡母親又出身低微看慣了人家的臉色所以養成他低調的性格。聽老師如此建議雖然覺得太唐突但也不忍心拂他好意遂言道:“本王找機會試試若能成功自然最好。”

“還有據說蒙古領鐵木真要親自到北京朝拜聖上殿下不妨參與接見仔細觀察其言行舉止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一代梟雄下官猜想他恐怕也不會是個善類。”韓毅提醒道。

“哈哈本王倒是正想見識一下這位蒙古領若老師的預料不差那他將來有可能會與本王在戰場上碰面。”王軾笑道。

第兩百七十章 開始倒趙第兩百七十章 開始倒趙第六十七碗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十六碗 又見出雲郡主第112碗 京城商賈聯名請願第一百九十三碗 趙廣拼死上金殿第九十二碗 進攻!進攻!進攻!第一百七十九碗 南仙出雲大打出手第一百九十碗 王鈺的秘密第兩百一十五碗 完顏宗僖拿漢人作擋箭牌第九十六碗 王鈺“殉職” 舉國哀悼第一百九十五碗 趙頡繼任攝政王第127碗 朱仙鎮趙桓失蹤第兩百四十碗 金國存亡 在此一舉第一百八十碗 人不輕狂妄少年第六十三碗 巾幗不讓鬚眉第兩百九十九碗 力保漢王 旗開得勝第兩百六十四碗 改朝換代 近在眼前第一百六十一碗 萬民可汗第兩百零七碗 林沖回師救援第一百四十五碗 欲殺王鈺 必先除耶律南仙第兩百七十四碗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第八十六碗 朝廷風雲突變第三十碗 大宋國隊教頭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稱第八十碗 資政殿王鈺耍手段第八十四碗 史上最年輕兵部尚書第兩百七十七碗 政治風暴 席捲朝廷第一百六十七碗 蒙古人的野心第一百七十一碗 金國“王鈺”完顏亮第一百七十一碗 金國“王鈺”完顏亮第兩百五十三碗 絕處逢生第兩百二十一碗 岳飛追擊金帝第兩百五十碗 艱苦卓絕的追擊戰第一百八十三碗 師從趙匡胤第四十碗 王小寶的兵器第五十八碗 一代梟雄耶律大石第三百零七碗 鐵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馬教導威王第一百七十碗 吐露心聲第二十碗 取消資格危機第112碗 京城商賈聯名請願第129碗 柴進堂泄露天機第一百七十八碗 飄香閣趙出雲捉姦第121碗 攤牌第六十三碗 巾幗不讓鬚眉第一百五十五碗 傳說中的蒙古第一百五十一碗 趙桓暴斃第一百七十二碗 我的野蠻老婆第九十八碗 伴君如伴虎第八十三碗 小王安石?第一百零六碗 大宋江山 風雨飄搖第十一碗 開封府抓人啦第七十碗 所謂“皇恩浩蕩”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120碗 亮劍行動開始了第八十一碗 梁山泊林沖再火拼第二十八碗 一腳踢進皇宮第三百一十一碗 阻裁軍力挽狂瀾 比武藝邂逅嬌娘第兩百九十二碗 兩面夾擊 敵酋被俘第兩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朮全軍覆沒!第七碗 驚現天賦異秉第九十碗 我要種馬!第兩百二十七碗 宋蒙兩軍衝突第三十八碗 來個明升暗降第一百八十一碗 古今罕見第二十六碗 又見出雲郡主第十七碗 驚聞林沖有難第兩百三十八碗 直搗黃龍第一百七十碗 吐露心聲第128碗 八賢王領軍來歸第二十五碗 有佳人名素顏第六十四碗 患難相扶持第138碗 秀才遇到兵第兩百六十六碗 鐵木真出世第十四碗 大宋一號國腳第四十五碗 大宋英雄王鈺第124碗 陳橋兵變再度上演?第一百八十二碗 將星閃耀第128碗 八賢王領軍來歸第一百四十九碗 王者之風 羣雄懾服第十三碗 小寶痛下殺手第四十六碗 連升三級官職第兩百二十四碗 天降奇兵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陳詞 攻吐蕃誓保國土第一百五十一碗 趙桓暴斃第一百一十一碗 變法圖強第八十六碗 朝廷風雲突變第二十三碗 王老爺高中了第兩百三十二碗 王鈺的苦心第十九碗 八賢王的後裔第二十二碗 忽聞喜從天降第六十九碗 兩情若是長久時第兩百七十九碗 禪讓皇位第五碗 初見趙大嫖客第兩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朮全軍覆沒!第一百六十七碗 蒙古人的野心第兩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朮全軍覆沒!第一百四十八碗 千鈞一髮第三百一十八碗 王戰的另外一面第一百六十碗 踏平南方 直逼越南
第兩百七十章 開始倒趙第兩百七十章 開始倒趙第六十七碗 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二十六碗 又見出雲郡主第112碗 京城商賈聯名請願第一百九十三碗 趙廣拼死上金殿第九十二碗 進攻!進攻!進攻!第一百七十九碗 南仙出雲大打出手第一百九十碗 王鈺的秘密第兩百一十五碗 完顏宗僖拿漢人作擋箭牌第九十六碗 王鈺“殉職” 舉國哀悼第一百九十五碗 趙頡繼任攝政王第127碗 朱仙鎮趙桓失蹤第兩百四十碗 金國存亡 在此一舉第一百八十碗 人不輕狂妄少年第六十三碗 巾幗不讓鬚眉第兩百九十九碗 力保漢王 旗開得勝第兩百六十四碗 改朝換代 近在眼前第一百六十一碗 萬民可汗第兩百零七碗 林沖回師救援第一百四十五碗 欲殺王鈺 必先除耶律南仙第兩百七十四碗 項莊舞劍 意在沛公第八十六碗 朝廷風雲突變第三十碗 大宋國隊教頭第一百八十七碗 蒙古向大宋稱第八十碗 資政殿王鈺耍手段第八十四碗 史上最年輕兵部尚書第兩百七十七碗 政治風暴 席捲朝廷第一百六十七碗 蒙古人的野心第一百七十一碗 金國“王鈺”完顏亮第一百七十一碗 金國“王鈺”完顏亮第兩百五十三碗 絕處逢生第兩百二十一碗 岳飛追擊金帝第兩百五十碗 艱苦卓絕的追擊戰第一百八十三碗 師從趙匡胤第四十碗 王小寶的兵器第五十八碗 一代梟雄耶律大石第三百零七碗 鐵木真入京朝拜 大司馬教導威王第一百七十碗 吐露心聲第二十碗 取消資格危機第112碗 京城商賈聯名請願第129碗 柴進堂泄露天機第一百七十八碗 飄香閣趙出雲捉姦第121碗 攤牌第六十三碗 巾幗不讓鬚眉第一百五十五碗 傳說中的蒙古第一百五十一碗 趙桓暴斃第一百七十二碗 我的野蠻老婆第九十八碗 伴君如伴虎第八十三碗 小王安石?第一百零六碗 大宋江山 風雨飄搖第十一碗 開封府抓人啦第七十碗 所謂“皇恩浩蕩”第一百零七碗 造反?回京?第120碗 亮劍行動開始了第八十一碗 梁山泊林沖再火拼第二十八碗 一腳踢進皇宮第三百一十一碗 阻裁軍力挽狂瀾 比武藝邂逅嬌娘第兩百九十二碗 兩面夾擊 敵酋被俘第兩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朮全軍覆沒!第七碗 驚現天賦異秉第九十碗 我要種馬!第兩百二十七碗 宋蒙兩軍衝突第三十八碗 來個明升暗降第一百八十一碗 古今罕見第二十六碗 又見出雲郡主第十七碗 驚聞林沖有難第兩百三十八碗 直搗黃龍第一百七十碗 吐露心聲第128碗 八賢王領軍來歸第二十五碗 有佳人名素顏第六十四碗 患難相扶持第138碗 秀才遇到兵第兩百六十六碗 鐵木真出世第十四碗 大宋一號國腳第四十五碗 大宋英雄王鈺第124碗 陳橋兵變再度上演?第一百八十二碗 將星閃耀第128碗 八賢王領軍來歸第一百四十九碗 王者之風 羣雄懾服第十三碗 小寶痛下殺手第四十六碗 連升三級官職第兩百二十四碗 天降奇兵第三百一十碗 政事堂慷慨陳詞 攻吐蕃誓保國土第一百五十一碗 趙桓暴斃第一百一十一碗 變法圖強第八十六碗 朝廷風雲突變第二十三碗 王老爺高中了第兩百三十二碗 王鈺的苦心第十九碗 八賢王的後裔第二十二碗 忽聞喜從天降第六十九碗 兩情若是長久時第兩百七十九碗 禪讓皇位第五碗 初見趙大嫖客第兩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朮全軍覆沒!第一百六十七碗 蒙古人的野心第兩百一十四碗 大捷!兀朮全軍覆沒!第一百四十八碗 千鈞一髮第三百一十八碗 王戰的另外一面第一百六十碗 踏平南方 直逼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