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妥協

聽到李延平說明這些土匪的身份,楊震皺了皺眉頭道:“告訴陳泊在剿匪過程之中,務必要除惡務盡。不能給將來留下一絲一毫的隱患。北滿地區山高林密,一旦這些土匪流竄出去,會牽扯我們極大的精力。”

“這些人不是打家劫舍的土匪,都是政治土匪,留着他們是一個相當大的不安定因素。不要搞什麼坦白從寬回家過年的那一套。對於匪首,抓到一批殺一批。尤其是那些政治土匪和抗聯的叛徒,絕對不能手軟。其他的一般匪徒,包括一貫道的各級首領都去勞動改造。”

“至於抗聯的叛徒,團以上的抓到以後一律送到軍區政治部和東北局社會部嚴格審查。在變節中有出賣同志,協助日軍對抗聯清剿的要嚴懲不貸。對逃散和被打散,現在希望歸隊的原抗聯官兵也要嚴格審查。確實沒有叛變行爲的,可以考慮重新安排工作。”

“但是一定要控制使用。因爲有些事情,直到暴露了你才知道真相。儘量不要安排在軍隊之中。尤其不要安排到重要的部門。對解救出來的被俘同志,也必須要經過嚴厲的審查,確定沒有叛變的,或是就地復員安置到生產建設兵團,或是返回一線作戰部隊。”

原來楊震與後世很多人一樣,對黨內、軍內存在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對待被俘或是潰散人員返回後,長時間的隔離審查,動不動就上綱上線很反感。但回到這個時代後,卻發現壓根就不是那麼一回事。、

自己部隊的被俘人員與關內被俘後被押到東北來的人員是兩回事。關內被俘的人員,基本上都是因爲不願意充當僞軍或是被日軍視爲死硬分子的,纔會被押到東北做苦工。至於那些搖擺人員,則早已經成爲了關內僞軍基礎軍官和士兵來源的一個重要補充。

而自己部隊的被俘人員,由於其特殊性絕對會是日僞軍發展滲透進自己內部的情報人員一種重要手段。倒不是說所有被解救出來的被俘人員都不能相信,但這些人還是有要嚴格審查的必要。防微杜漸,這是必須的。

每一次戰爭都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被俘人員這個道理楊震明白,他也不會歧視那些被俘的人員。但對於被俘人員的嚴格甄別,楊震認爲還是要做的。尤其是在鬥爭環境如此殘酷的情況之下,審查是必須的。

想了想後,楊震又道:“對於我軍被解救出來的被俘人員審查,一定要把握住兩點。既要做到嚴格,但也不能捕風作影,無限制的上綱上線。既不能傷害到我們的同志,也不能放過一個危險分子,這個尺度一定要把握好。因爲人心一旦傷了,再想彌補就不容易了。”

說到這裡,楊震看了看錶,時間已經到了,便收住了話題讓人去將格里戈連科少將一行人請回來。但是在格里戈連科少將返回後,談判卻是依舊不順利。雖然已經在交換上有了共同點,但是對於這兩處礦產資源價值的折價和經營年限雙方依舊是分歧較大。

鶴立的石墨礦折價已經很明白了。按照蘇聯以五折優惠價出口國民政府的T二六坦克每輛兩萬美元計算,加上轉交生產技術、全套圖紙以及援建坦克生產廠的費用來估算,這個石墨礦可以直接估價在一千二百萬美元。在價格上,雙方的差距主要是在七臺河地區的煤礦上。

現在七臺河地區共有日本人開發的六個煤礦,楊震的意思是轉讓其中的兩個。加上八年的經營權,折價一千五百萬美元。其中三成作爲償還對蘇貸款,剩下的七成則由蘇聯方面在兩個月,轉交一批高射武器抵賬。

至於轉讓經營權的年限上,自然不會一上來就亮出底線的楊震只同意八年。但蘇聯方面則堅持要至少簽訂十五年。蘇聯方面認爲,楊震只估算了這些礦產的大致資源價格,但沒有考慮蘇聯方面需要投入的基礎設施建設費用。

蘇聯方面爲了開採這些礦產,不僅需要協助楊震所部將已經被炸燬的佳木斯松花江鐵路橋修復,還要將原來的鶴佳鐵路延長至蘿北口岸。而且蘇聯方面還要投入大批的機械設備用來採礦。這些都將是一筆巨大的投資,都要折算進去。八年的時間,根本就無法收回成本。

而蘇聯方面雖然在七臺河地區煤礦的折價上面沒有不同意見,但他們卻認爲楊震至少已應該拿出其中的一半來償還蘇聯方面之前對楊震所部貸款,剩餘的一半,蘇聯方面將按照出售給國民政府的價格,以市場價格的一半出售一批七十六點二毫米高射炮和二十五毫米高射炮,用於抗聯的要地防空。

而且蘇聯方面雖然同意將石墨礦的初步提取就設在根據地內,並儘量的使用中國工人。但堅決不同意楊震規定的石墨礦每年十萬噸原礦,煤礦每年開採量不得超過二百萬噸的開採限量。也不同意楊震派人監督其產量。

在蘇聯方面看來,既然經營權轉讓給了自己,那麼自己每年生產多少煤炭和石墨自然自己說的算。這一點上,外人不應該,也沒有權利去幹涉。

對於蘇聯方面的一半用來償還貸款本息的要求,楊震根本就不同意。要是按照蘇聯方面的建議,自己根本就換來的防空裝備,跟自己所需的數量對比遠遠不夠。而且蘇聯方面提出的七十六點二毫米高炮和二十五毫米高炮,也不是楊震所要的。

對於蘇聯人拒絕在每年的產量上設置限制,本就對蘇聯方面將自己出口的煤炭估算成白菜價相當不滿意的楊震,更是無法接受。他認爲蘇聯方面之所以選擇這兩處的礦產作爲交換條件,應該對這兩處礦產資源有了相當的瞭解。至少大致的儲量是很清楚的。

相對於國內緊缺的石墨資源,自身有着世界上兩個最大煤礦資源,但卻多爲煉焦煤以及氣煤,優質的動力煤儲量並不多的蘇聯人盯上七臺河地區的煤礦,恐怕就是看中那裡的優質動力煤。

而且對於蘇聯來說,三十年代新開發的庫茲巴斯煤礦生產產能還未上去,其主要產品供應蘇聯西部工業區,東運數量並不多。而頓涅茨煤礦雖然產量巨大,但是又主要供應自身所在,同樣也是蘇聯最大工業區,烏克蘭工業區使用的情況之下,給遠東地區找一個可靠的能源來源,已經成爲蘇聯方面非常急迫的事情。

尤其是在頓涅茨煤田距離西部邊境過近,整個煤田處於德國轟炸機作戰半徑之內。尋找一個安全、可靠的工業用煤備用來源,對於蘇聯方面來說,也是一個必要的選擇。楊震也正是利用這一點着手,改變了自己財政大出血的命運。

但相對於依靠殘酷剝削勞工,採礦行業機械化程度比較高,大部分爲手工操作的日本人來說。蘇聯人的全機械化開採讓楊震很是擔心。一旦蘇聯人爲了滿足自身需要,利用其高度的機械化採礦方式進行破壞性的開採,會給本身儲量遠不如蘇聯幾大煤田豐富的七臺河地區造成毀滅性的破壞。

所以楊震在儘量縮短經營權的期限之外,也希望對蘇聯採礦的力度進行一定的限制。這些礦產資源是上天賜予中華民族的,雖然出於形勢的要求,不得不將經營權轉給外國人一段時間。但卻絕對不能允許對方進行破壞性的開採。楊震可不想這些後世本應該輝煌的礦山,在自己手中提早進入資源枯竭期。

幾十億噸的儲量看起來很大,但是對於每年成千上萬噸的開採量來說,這幾十億噸的煤礦資源說多也多,說少也少。如果進行破壞性的開採,十年之內這些煤礦還能剩下多少,楊震雖然不清楚,但至少大致也能算的出來。

最關鍵的是,在楊震的盤算中,二百萬噸十年之內的產量,即便是按照蘇聯方面每噸四十盧布低的嚇人的定價,也足夠償還在沒有產生新貸款之前,自己目前所欠的外債,再多自己就虧大發了。所以楊震希望能夠定製一個產量上限。但是他的這個想法,蘇聯方面卻是堅決不同意。

經過一整天的脣槍舌戰,儘管雙方出發點差別交待,但出於各自的戰略發展的考慮,最終還是都各讓一步,做了部分的妥協。

最後蘇聯方面同意了楊震的要求。七臺河地區的煤礦三成作爲償還蘇聯貸款,其餘的七成全部用來交換高射武器。同時蘇聯方面還同意不在提供已經落後的七十六點二毫米高炮,而是提供最新式的蘇制防空武器。

蘇聯方面同意在三個月之內,提供二百六十門八十五毫米高炮、五百門三十七毫米高炮,七十部大功率探照燈和三十五套聽音器。所有人員,由蘇聯遠東軍區代爲培訓。並同意七臺河地區煤礦的年產量不超過三百萬噸。

楊震也同意不對鶴力地區的石墨礦進行產量的限制,同時同意蘇聯方面因爲限產所需動力煤不足的部分,由抗聯方面以現有煤炭價格的八成五提供。同時抗聯必須每年爲蘇聯方面提供四百萬噸煤炭、五萬噸鎂礦石作爲償還之前所欠貸款使用。同時將轉讓的生產經營權延長到十年。

而且楊震也同意,在取得蘇聯方面意見之前,在這十年之內不會將手中控制的礦山的經營權轉交給其他國家。同時也同意在目前黃金生產已經完全恢復的情況之下,今後在購買蘇聯方面物資的時候,不在完全採取以貨易貨的支付手段。而是採取使用黃金和現匯支付至少三成的貨款。

對於進入抗聯工作的蘇聯工程技術專家以及技術人員,全部由抗聯統一按照其在蘇聯的工資標準的一倍,用美元或是日元現匯支付工資。根據地內生產的糧食,蘇聯方面有優先的購買權。

第四百五十三章 徹底搞殘他第二百零七章 興奮的高田泰宏第八十七章 人怎麼可如此的無恥第三十六章 龍入大海 (3)第四百四十二章 至關重要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力封鎖網第四百三十二章 壯大聲勢的打第三百二十三章 讓他們多流一些血第十八章 谷壽夫的節操第二百零六章 對手太頑強了第二百八十章 判斷失誤?第四百一十七章 郭邴勳的往事第四十章 龍入大海 (7)第二百七十七章 要主動出擊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第四十八章 楊震曖昧的態度第二百零一章 關心則亂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火再起第二百九十五章 鞍山大空降第二百七十八章 過於穩重了第三百五十九章 最後的準備第一百四十七章 前兆第四百五十七章 國崎登的猶豫第二百八十二章 秦彥三郎的準備第三十章不能說的秘密第一百五十一章 敗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歸綏之戰(三)第十六章大本營的最低要求第四百零九章 太不地道了第四十章 焦頭爛額的岡村寧次第三百四十六章 楊震的堅持第二百一十六章 最頭疼的事情第三百二十八章 你這是自欺欺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社會部的壓力第三十章不能說的秘密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是避重就輕第三百六十九章 燕子第十四章 炮戰的結果第一百九十六章 楊震的思路第七十章 同志們殺鬼子第三百零八章 魚也要、熊掌也要第四百六十三章 戲一定要做足第三百九十四章 艱難的生產之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關東軍的真實意圖第245章 當務之急四百八十四章 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第八十二章 一場經典的夜間伏擊戰(5)第四百一十六章 撞擊第二百零三章 最大一次考驗第三十七章 鬱悶的手冢仲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退讓不能無底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第七師團地獄之旅開端第四百一十七章 郭邴勳的往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沒有必要去揭舊賬第三百四十三章 頭等大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烽火羣策山(5)第三百六十二章 需要的是耐心與堅韌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三百零二章 美國人會自己找來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無奈的戰術調整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滿意的松田巖第一百零一章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第三十六章 諸葛亮會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勢惡化第230章 發了瘋的日軍第二百二十章 老鐵山水道第二百七十九章 驚天的賭局第三百零二章 楊震很不滿意第二百七十四章 郭炳勳的建議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一十八章 狗急跳牆的梅津美治郎第三百六十九章 戰略調整第五百四十二章 還要在放放血第三百八十章 一個硬幣的兩面第十五章一個難纏的對手第一百二十章 必須丟掉第六十七章 尷尬的楊震第三百八十二章這種仗我們打不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準備第二百零五章 杜開山的思路第四百六十九章 你要有心理準備第三百零二章 跑掉一個算一個第一百六十一章 黎明的心思第三百零五章 這他媽是什麼樣的人物第四百八十一章 迷霧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局的走向第五百六十六章 沒有後退過第三十九章 龍入大海 (6)第七十章 奇襲葦河(1)第十九章 做好傷亡十幾萬的準備第二百零六章 是憤怒還是驚喜?第一百零四章 餘波之楊震之膽氣的來源第二百一十四章 只能是空歡喜一場第四十六章 極有創造力的襲擊第一百九十八章 一場難啃的戰鬥第二十四章 高中生也是計劃使用第二百八十一章 悲催的關東軍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聯第四百七十八章 敲山震虎也是一種手段第三百五十二章 暴怒的梅津大將
第四百五十三章 徹底搞殘他第二百零七章 興奮的高田泰宏第八十七章 人怎麼可如此的無恥第三十六章 龍入大海 (3)第四百四十二章 至關重要第三百二十七章 火力封鎖網第四百三十二章 壯大聲勢的打第三百二十三章 讓他們多流一些血第十八章 谷壽夫的節操第二百零六章 對手太頑強了第二百八十章 判斷失誤?第四百一十七章 郭邴勳的往事第四十章 龍入大海 (7)第二百七十七章 要主動出擊第四百三十三章 突如其來的空中打擊第四十八章 楊震曖昧的態度第二百零一章 關心則亂第二百八十四章 戰火再起第二百九十五章 鞍山大空降第二百七十八章 過於穩重了第三百五十九章 最後的準備第一百四十七章 前兆第四百五十七章 國崎登的猶豫第二百八十二章 秦彥三郎的準備第三十章不能說的秘密第一百五十一章 敗了第一百八十三章 歸綏之戰(三)第十六章大本營的最低要求第四百零九章 太不地道了第四十章 焦頭爛額的岡村寧次第三百四十六章 楊震的堅持第二百一十六章 最頭疼的事情第三百二十八章 你這是自欺欺人第三百四十七章 社會部的壓力第三十章不能說的秘密第二百六十二章 不是避重就輕第三百六十九章 燕子第十四章 炮戰的結果第一百九十六章 楊震的思路第七十章 同志們殺鬼子第三百零八章 魚也要、熊掌也要第四百六十三章 戲一定要做足第三百九十四章 艱難的生產之路第五百二十三章 關東軍的真實意圖第245章 當務之急四百八十四章 其實已經很不容易了第八十二章 一場經典的夜間伏擊戰(5)第四百一十六章 撞擊第二百零三章 最大一次考驗第三十七章 鬱悶的手冢仲一第一百六十三章 退讓不能無底線第三百九十一章 第七師團地獄之旅開端第四百一十七章 郭邴勳的往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沒有必要去揭舊賬第三百四十三章 頭等大事第一百七十三章 烽火羣策山(5)第三百六十二章 需要的是耐心與堅韌第三百九十一章 不中用的颶風第三百零二章 美國人會自己找來的第二百二十三章 無奈的戰術調整第二百八十三章 不滿意的松田巖第一百零一章 活要見人、死要見屍第三十六章 諸葛亮會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勢惡化第230章 發了瘋的日軍第二百二十章 老鐵山水道第二百七十九章 驚天的賭局第三百零二章 楊震很不滿意第二百七十四章 郭炳勳的建議第三百零四章 太急躁了第三百一十八章 狗急跳牆的梅津美治郎第三百六十九章 戰略調整第五百四十二章 還要在放放血第三百八十章 一個硬幣的兩面第十五章一個難纏的對手第一百二十章 必須丟掉第六十七章 尷尬的楊震第三百八十二章這種仗我們打不了第三百八十一章 提前着手準備第二百零五章 杜開山的思路第四百六十九章 你要有心理準備第三百零二章 跑掉一個算一個第一百六十一章 黎明的心思第三百零五章 這他媽是什麼樣的人物第四百八十一章 迷霧第一百七十四章 戰局的走向第五百六十六章 沒有後退過第三十九章 龍入大海 (6)第七十章 奇襲葦河(1)第十九章 做好傷亡十幾萬的準備第二百零六章 是憤怒還是驚喜?第一百零四章 餘波之楊震之膽氣的來源第二百一十四章 只能是空歡喜一場第四十六章 極有創造力的襲擊第一百九十八章 一場難啃的戰鬥第二十四章 高中生也是計劃使用第二百八十一章 悲催的關東軍第二百一十八章 失聯第四百七十八章 敲山震虎也是一種手段第三百五十二章 暴怒的梅津大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