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國忠與官君策研究了一下,確實只有使用氯化氫方案比較有效,方國忠最後決定採用d計劃,先以轟炸機羣轟炸附近日軍聚集點,大量使用凝固汽油燃燒彈,而後官君策的傘兵第七師實施空降,吸引日軍的注意力,然後有潛艇輸送的突擊小組開始突擊,從工廠的檢修平臺與戰艦的兩舷,爲此還特製了一種搖臂式的小型半自動攀爬裝置,使用火箭筒攻擊日軍執勤的高射炮位,奪取甲板控制權之後,導引潛艇起飛的固定翼輕型組裝飛機降落,實施氯化氫攻勢,清晨時分,主力的四個師將在航母集羣的海空掩護下從吳海登陸打響登陸日本本土的第一仗?
方國忠與官君策帶着他們指定好的行動計劃來到了高飛的作戰指揮室內,方國忠介紹道:“我軍的突擊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第一批偷襲部隊如果不能迅速控制前後甲板,日軍的全封閉式高射炮將會對迫降的輕型飛機造成威脅,這種只能搭載三百公斤的輕型蜂鳥飛機沒有任何武裝和防彈裝置,其原本就不是軍事用途,一旦遭到火力射擊,損失會非常大,用其運輸氯化氫存在較大危險性。”?
方國忠所言,高飛自然非常清楚,這種蜂鳥輕型飛機原來就是一個烏龍設計,他指示航空設計院設計一種自消音動力固定翼滑翔傘,結果設計並且製造了五十餘架,高飛一看根本不是他所要的東西,無奈之下都批給了特種部隊當飛行練習機,特種部隊方面反饋還非常不錯,聲音極小,雖然航程不遠,但是非常容易組裝,還可以攜帶兩人全副武裝,或者單人與少量裝備,快速機動和撤離非常不錯,沒想到這次竟然要用在奪取大和號上門,高飛正琢磨着如果真的成功,是不是該給前段時間被批評夠嗆的航空設計院嘉獎??
高飛非常清楚大和艦的各種數據,現在他已經將這艘龐然大物看出了自己的戰利品,未來的中國海軍軍官學校的門口就停泊着小鬼子最輝煌的成就,是不是很惡趣?不過高飛認爲這才足以張揚軍威與國威,震懾那些宵小之輩。?
實際上,大和艦按照的九六式六十倍徑二十五毫米口徑高射與式四十倍徑一百二十七毫米口徑高射炮算是兩種性能不錯的高射炮。只不過隨着戰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快速更新換代,日本的大口徑高炮發射的炮彈和美國人配有無線電近炸引信的大口徑高炮炮彈相比,實戰效果相差巨大,而其裝備的小口徑高炮顯得威力不足,加上高炮射擊指揮系統的落後,使得大和艦上這兩種高炮的數量雖然在不斷增加,而戰艦的防空能力卻沒有明顯的提高。?
從這個龐然大物的整體來說,大和艦還是極爲重視防護,按照設計要求,該艦的裝甲應能夠承受自身四百六十毫米主炮在二萬公尺到三萬公尺距離上的打擊,中甲板還能抵禦從三千公尺高度投下的八百公斤重型航空炸彈,爲了加強戰艦的實戰生存能力,大和艦一共安裝了二萬二千八百餘噸裝甲和防禦鋼板,佔全艦正常排水量的百分之三十五之多。?
高飛圍着大和艦的模型走了幾圈,該艦的彈藥艙、主機、鍋爐艙等要害部位被集中佈置在戰艦中部用厚重裝甲帶保護的防禦區劃內,並且從前主炮前端一直延伸到後主炮後端的位置,防禦區劃的舷側裝甲從戰艦舯部水線處一直延伸至戰艦底部,其上端水線處的主裝甲帶厚度達四百一十毫米,並且採用vh裝甲鋼,即成本極高的維氏硬化鋼,主裝甲帶以下的舷側列板的厚度爲七十五毫米至二百毫米,防禦區劃頂部的裝甲敷設在戰艦的中甲板處採用加入鉬的均質鎳鎘合金鋼。?
其的標準排水量六萬四千噸,滿載排水量達到七萬三千噸、載機六架浮筒式水上飛機、航速可達最大二十七節,美國人想擊沉這個龐然大物雖然不費什麼力氣,但是擊傷就顯得很難了,高飛現在只能等待美國人確切的消息,否則大和號被美國海軍擊沉的話,自己的全部所謂預案都成了白費心思,如果僅僅擊傷,日本海軍方面執意大和號前往特攻不返航的話,那麼高飛也算是白忙乎一場。?
不過,方國忠與官君策現在開始着手組織進行戰術預演和戰役組成部署,登陸吳海作戰的戰役準備立即開始着手進行,戰役預案報備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部,中國遠征軍登陸的新編第一二零師、第一二一師、第一二五師、第一二六師部隊開始進行集結,天津港方面運輸船隊做好哈十八準備,並且調中國海軍與遠征軍所屬海軍部隊返回天津港加入護航。?
三日後,高飛收到美國太平軍戰區尼米茲總司令致電,美快速航母艦隊發現日軍九艘戰艦,迎戰於九州西南海域,美艦載機編隊擊傷日軍戰列艦一艘判定爲大和號,擊沉巡洋艦各一艘和驅逐艦六艘,從而解除了海上威脅。?
之後日潛艇特攻部隊意圖突破美軍反潛封鎖前往沖繩海域,美軍警戒嚴密之下,日軍八艘潛艇全部被美軍驅逐艦與反潛飛機擊沉。除1艘返航外2c其餘7艘均被擊沉。?
但是,日本陸、海軍航空兵對美軍艦船進行十五次大規模特攻,雖取得一定的戰果,但對整個戰局未起決定作用,中國遠征軍兩棲陸戰部隊第二師與第五師在裝甲三團與四團的掩護下向沖繩島北部順利推進,在佔領沖繩島北半部和伊江島之後遭遇日軍頑強抵抗,趕來助戰的炮艇機被擊落四架。?
宋希濂方面集中預備隊的步兵新編第一零五師與一零七師在坦克重炮的掩護下向南進攻,意圖加強對島南的攻勢,但是同樣遭到日軍守備頑強抵抗,進展緩慢,宋希濂決定加強兵力突破牧港防線,起到突破一點震撼全線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