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有五而志於學

我們談‘吾十有五而志於學’,十有五是十五歲,十五歲立志於學習,爲什麼是十五歲,這裡我們應瞭解一下春秋時代對男子在年齡方面的要求,男子十五歲以下稱呼童子,《論語》中有‘互鄉難與言,童子見’這裡的童子就是指不到十五歲的。十五而志於學,十五歲之前上不上學,十五歲之前是上學的,我國是傳統農業社會,在每年秋收完以後童子們就由鄉里退下來的官員或是有知識的人給他們上課,這有點類似我們現在的義務教育,只是在農閒,應是教些基本常識之類的東西,那到十五歲後到哪裡上學,只有貴族或是富人子弟才能上得起學。

孔子講自己十有五而志於學,是又有了學習深造的機會,應該這個機會是不容易的,因孔子的家庭上面講過不是貴族也不富裕,那爲何能有學習的機會呢?在這裡我們看到時代的變化,到了春秋時代,天下開始爭霸,歷史上有春秋五霸,當了霸主,天下由他說了算,遊戲規則也由他來定,相當於現在的美國,只是這個霸主不是輕易能當的,而是要靠實力來爭,所以叫爭霸。

一個爭的時代到底靠什麼爭到想要的東西,其實是人才,魯國的鄰國齊國,《論語》中有幾次提到管仲,不就是齊桓公得了管仲才成爲霸主,當時各國知道人才的重要,這人才從哪裡來只靠貴族是不行的,於是當時的很多貴族開始接納優秀的平民進行培養,就是說這個人底子好、有前途是棵好苗子可以讓他再深造,孔子就是這樣的人,被人看好,《孔子世家》中提到‘陳好俎豆’之事,說的是對學祭祀之禮很有興趣,這裡可以看出孔子這個苦孩子是少年老成極其優秀,志於學的志是有了學習機會這個前提。

志於學,那學什麼?處在一個爭的時代由貴族給他提供機會,當然是學習實用的,至少也要成爲像他父親那樣的將軍,後來我們看來孔子精通六藝,‘禮、樂、御、書、數’這六藝是跟誰學的,記載中有孟公綽、蘧伯玉、郯子、子產、萇弘、師襄子後來還有老子,後世爲了擡高聖人,當然也依據於《論語》中的評價,‘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有人以其中‘固天縱之將聖’老天本來就要他成爲聖人,中國人歷來信天,於是把孔子說成是天成之人,那是不足信的。

在這裡十有五而志於學,應是跟孟公綽學的機會較大,因郯子是在他二十多歲纔來到魯國,孟公綽作爲魯國公卿把優秀青年收於自己門下是那個時候公族的需要,後來戰國有四公子,有的門人幾千人,在孔子的春秋時代已經開始了,《孔子世家》中記載孟僖子對兒子們說孔子是聖人之後,將來必有成就要求兒子們從師於孔子,爲何孟僖子如此瞭解孔子,原因在於孔子進入了孟家辦的官學,發現了孔子這個人才,後來孔子辦學孟僖子的兩個兒子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就到孔子處學習,當孟懿子接位後還聘用孔子當了家教專門來教禮。

孔子有老師,只是學無常師,從這些有名的老師來看,他是各有側重,在孟公綽那裡側重於‘射、御、書、數’能用得着的東西,郯子、蘧伯玉那裡側重於‘禮’,因他們是有名的大夫擅長於國家制度治理方面,師襄子、萇弘當然是‘樂’,師就是音樂家的稱呼,至於老子有人說是孔子問禮於老子,但更多的是‘道’是高於六藝的層次,孔子是通過學習在成長,並不是天成之人,‘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者;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爲下。”’孔子把人分爲四個層次,他自己說‘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說的是自己通過後天的學習。‘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也非是天之將聖而是多能鄙事,這都是孔子說的自己不是天才而是凡人,那我們就要問孔子是怎樣學的,對我們有什麼啓示。

向書本學。‘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須臾之所學也。”’書籍是經驗的總結,如果僅憑自己去想難免會侷限在自己的圈子裡,孔子有整天不吃飯,整夜不睡覺去想也沒想明白,比不上看一會書有用的體驗。

向身邊人學。‘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各有長處學習別人的長處改正自己的不足。‘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孔子說:“有這樣一種人,可能他什麼都不懂卻在那裡憑空創造,我卻沒有這樣做過。多聽,選擇其中好的來學習;多看,然後記在心裡,這是次一等的智慧。”你看多聽多看都是學習的機會。

向名師拜學。郯子來到魯國,當時郯子作爲郯國的國君,孔子不在迎接隊伍之列,孔子聽說郯子這個人懂殷禮,知道殷商時用鳥來規定禮制,這有點如我們現在看的清庭戲那官服文官用鳥,武官用禽,而孔子不懂便專門到郯子下塌的賓館去請教。孔子聽說鄭國的子產有才,就去鄭國請教於子產,《論語》中有孔子對子產評價說‘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已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子產品德修爲都是極高的。從這裡我們看到求學的態度,《論語》中有‘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孔子一生堅持做的事。到齊國向師冕,到洛邑向師襄子學樂,這兩位是音樂家,向老聃學禮,老子是當時天下有名,名師出高徒,這句話在孔子身上不假,只是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孔子的修行連師襄子都佩服。

會學,做到學思並用。‘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學習如果不思考則易盡信書,在孔子的學習中我們看到他的思考力有多強,‘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詩經》原有近千篇,孔子把其中三百零五篇真善美的留存下來,對於《易經》作傳十翼,對文化的學習並不是一般的瞭解,而是深刻能把握精神實質,形成正確的理念,從學樂中‘子謂《韶》“盡善矣,又盡美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不只是學會就拿倒,而是看傳遞的價值。

在《孔子世家》中記載孔子向師襄子學琴的故事,‘夫子學鼓琴師襄子,十日不進,師襄子曰:“今子於琴已習,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習其曲矣,未得其志也。”有間,曰:“已習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未得其爲人也。”有間,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遠志焉。”曰:“丘得其爲人矣。黯然而黑,頎然而長,眼如望羊,如王四國,非文王其誰能爲此也。”師襄子避席再拜曰:“師蓋支《文王操》也。”這裡說的是孔子向音樂家襄子學琴,十天不換曲子,師襄子說可以啦,已經彈得不錯啦,孔子說還不行,雖然曲調會了但其中的表達了什麼沒有搞清楚,又過了段時間,孔子說這個人時而嚴肅沉思,時而胸襟開闊,志向高遠,他皮膚深黑體型頎長,眼光明亮遠大,像個統治四方的王者,若不是周文王還有誰能這樣呢?這個學生了不得,連音樂家襄子都起身禮拜。

你看孔子學習是一種境界的學習,就如現在我們學唱歌,有人能學曲調能唱出來,有人能帶着真摯情感唱,而有人是即作詞又作曲自己唱則又不一樣。樂曲是形式,不管《詩》、《易》還是琴樂都是文化,文以載道,孔子學的是那種最高境界道,這個道只有學懂學透才能達到,‘子擊磬於衛,有荷蕢而過孔氏之門者。曰:“有心哉,擊磬乎!既而曰:“鄙哉,硜硜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則厲,淺則揭。”子曰:“果哉!末之難矣。”’一個背扛草框的隱者能聽出孔子擊磬所表達的心思,能傳情說明孔子在音樂上有很深的造詣。

好學。‘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耳焉,不如丘之好學也。”’,孔子自己說,在一個十戶人家的地方,有像我孔丘忠信的人,但要找像我一樣好學的沒有,人如果好學,則會有主動性,能堅持長久,終生學。‘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爲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發憤學習忘記了吃飯,在學習中得到快樂,連自己老了也不知道,學習成爲生命的部分。好學而以學爲樂,‘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並不是後人所言的學海無涯苦作舟,要是苦,幾人能堅持得了,孔子是學以爲樂,終身不綴。

孔子好學而專注,‘子在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圖爲樂之至於斯也。”’孔子在齊國聽到《韶》樂後,三個月吃肉感覺不到肉的香味。感嘆道:“沒想到聽《韶》樂能達到如此境界啊!”學起來達到忘我與癡迷。‘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孔子說:“學習就像總也趕不上似的,甚至是學到的害怕丟失似的。”孔子對學習是不懈怠,這是常人難以做到的。

學以致用。《論語》開篇是‘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說學過後適時實習,不是很高興的事嗎。孔子不好空談,重實行,學到的知識要用,‘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在學以致用上孔子分爲三種:中行、狂者、狷者,中行是知與行做到中庸,恰到好處,排在第一;只是這不容易做到,進取做過了頭,這是狂者,排在第二;最後是不做的狷者。在知與行上,孔子把不做排在最後,肯定做,即使做過了頭也比不做強,這是孔子的態度。

學以致用是孔子很特別的地方,不管是書本學的、身邊學的、老師教的等等知識都是爲了應用,相當於偉人所言‘不做,一點馬列都沒有’,學的東西不去用於實踐等於白學;王陽明也說‘知而不行,只是未知’,知道而不做到,那就是不知道,並推行‘知行合一’。知識在於運用,實踐出真知。孔子所學,教於弟子是爲了經世致用,這是孔子所創儒家與當時儒業的根本區別所在,孔子一生都在不停的做事,積極入世把所學用於實踐是終身爲之。

在學習上我們只是以例舉的方式,如果用文學科高材生子夏的話說,‘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孔子能建立以仁爲核心的思想系統是由於博於學、志於學、好於學、會於學、樂於學,沒有後天的學習就沒有孔子。

孔子是凡人,他的成長是靠學習,而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常是缺少好學,因而難以找到學習的樂趣,主動學的少,被動學的多;常是缺少會學,而成爲死讀書、讀死書,不能把書本的知識消化變成自己的東西;常是缺少堅持學,很少有人能活到老、學到老,多是把學習看成任務,而非是生活與生命中的部分;常是缺少學以致用,把學歸學,做歸做,學用兩張皮,學的多是掛在口頭形成擺施;相對於凡人,孔子是以不平凡的學習,成就了本自平凡而不平凡的人生,孔子因學習改變命運,成就不凡。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孔子是如何‘學而時習’的,這裡來了解孔子第一階段的職業,學後第一份職業是委吏,就是倉庫管理員,吏不是官,可以說是一般公務員,年齡在二十來歲的時候,管理員主要職責是物資的進出,用的專長是‘書、數’,所管的東西無差錯,這說明孔子‘書、數’學得很好,因以前管的不是丟,就是少。正因孔子管得好,接着升爲乘田,相當於到國營農場管畜牧,所管的牛羊馬繁殖很快,膘肥體壯,也乾得很好。

孔子的職業發展順利,一個沒爹媽的窮小子,找到工作有了謀生職業後,依然是不斷學習,不斷提升,不像我們有了份工作,有了穩定的收入就老婆孩子熱炕頭,爲何有這種不同,在於志向有差異。

孔子的志於學是志於什麼學,志於大學,這個大學不完全等同於今天的大學,這個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是相對小學來說的,十五之前是小學,十五後是大學,這是古時的分法,不像我們現在有中學的過渡,那大人之學是學什麼的,我們看四書中的《大學》,開篇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大學之道是自己能彰明光明正大的德行,在這之上推己及人,以達到至於臻善完美的境界。

正如《大學》所言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沒有這個志向呢,則是小人,《論語》中有‘樊遲請學稼。子曰:“吾不如老農。”請學爲圃。曰:“吾不如老圃。”樊遲出。子曰:“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說的是樊遲這個學生在課堂上向孔子請教種莊稼,孔子說我不如老農,問學種菜,孔子說我不如菜農,樊遲出去後,孔子對這個學生的評價是樊須是個小人。

這裡的小人不是像今天我們說的在人品上有問題的小人,是沒有志向的人稱爲小人,孔子接着所說的禮義信都是明德的內容,是成就爲大人的,‘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志於道纔會不斷前進,‘子曰:“君子謀道不謀食。耕也,餒在其中矣;學也,祿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正是有遠大的志向,纔不會如凡人一樣安於現狀過衣食無憂的生活,而是謀道憂道爲道,幹好當下的工作又不放棄對理想的追求。

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二)信天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六、(三)君子之道三、三十而立五、(二)行仁教育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四、(一)四十而不惑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四、(一)四十而不惑一、人生檔案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六、(三)君子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二)信天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二)信天五、(二)行仁教育八、(五)中庸之道六、(三)君子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二)行仁教育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五、(二)行仁教育三、三十而立七、(四)人文教育七、(四)人文教育十一、(三)爲政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二)信天四、(一)四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五、(二)行仁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三、三十而立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三、三十而立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十、(二)信天四、(一)四十而不惑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二)信天一、人生檔案三、三十而立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二)信天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六、(三)君子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一、(三)爲政七、(四)人文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二)行仁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一、(三)爲政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一、人生檔案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
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二)信天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六、(三)君子之道三、三十而立五、(二)行仁教育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四、(一)四十而不惑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四、(一)四十而不惑一、人生檔案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六、(三)君子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二)信天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二)信天五、(二)行仁教育八、(五)中庸之道六、(三)君子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二)行仁教育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五、(二)行仁教育三、三十而立七、(四)人文教育七、(四)人文教育十一、(三)爲政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二)信天四、(一)四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五、(二)行仁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三、三十而立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三、三十而立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十、(二)信天四、(一)四十而不惑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二)信天一、人生檔案三、三十而立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二)信天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六、(三)君子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一、(三)爲政七、(四)人文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二)行仁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一、(三)爲政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一、人生檔案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