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五十而知天命

五十歲的孔子到了知天命的年齡,在此階段,我們先要知道何爲天命,對於命來說有兩種解釋,一是命運,二是使命,天命則是上天給的命運,上天給的使命。

對上天給的命運則是人的遭遇,是人不可更改的東西,如人的出生,有的人一出生就生在富貴之家,而有的人生在貧窮之家,你出生時的父母兄弟親人都是你不能選擇的,這就是命,不可改變的。這是對人的家庭環境。如果擴大至社會國家,人的遭遇不可改變,如下面我們要說到的魯國政局,孔子把它看作是命,知道自己無以改變,只能等待時機,於是孟子稱孔子是‘聖之時也’,說的是聖人裡面識時務的人。

那是不是人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呢?當然不是,‘死生有命’不可改,但命後面還有運,運是可改的。有的人雖然命不好,但運氣好,如出生在貧困家庭從小吃苦,這算不好的了,但由於從小嚐盡人間疾苦,長大後人生順風順水,運氣好。而有的人命好,但運不好,如賈寶玉出生在鐘鳴鼎食之家,而一生運不佳。命與運就如車與路,雖然有的人是寶馬名車,但遇到了泥濘之路。而有的人是破三輪,但是走在高速上,開得很順暢。

人的運就是走對路,走對路了就會順。在這裡我們只是把何爲‘命運’說清,而真正有大功名的人,運都不太好,上面提到的賈寶玉原型曹雪芹正是經受了人生的大悲歡才寫下不朽名著。而對於孔子來說,命好嗎?不好,幼年喪父、少年喪母、中年喪妻、老年喪子,這命差得很。那運呢,人生起落不定,在外飄流十幾年,是有家不能回如‘喪家狗’,運也不怎樣。當然這樣的評論是以我們常人的眼光來看,如司馬遷所言‘古者富貴而名磨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正是非常之人,才成就了非常之功。

那孔子是不是不‘知’呢?看來不是,孔子說‘不知命,無以爲君子’,孔子是‘知其不可爲而爲之’,爲何這位孔夫子知道行不通還要去做呢,原因在於信天,知道自己要承擔上天的使命,當個人的命運與上天的使命一致並結合起來,我們看到一個非常的孔子。在接下來的講述中,我們先來談識時務再來談信天命。

孔子識時務,在這裡我們要介紹魯國的時局,魯昭公客死齊國後,定公繼位,三桓專權,當三桓一致的目標魯公處於軟弱時,三家沒有了外部的壓力,內部看似平靜卻也不平靜,季平子本是魯國國相,相當於總理,昭公出走相對他的權力更加強大,只是這個最有實力的季氏,權力慢慢的不在季平子手裡,這是怎麼回事,因他有一個特別厲害的家臣陽虎,也叫陽貨,這貨不是一般的貨色,而是把老闆季平子架空了,季氏由他說了算,而季氏的實力又是魯國三家最強的,最後魯國由他說了算,這是很怪的事,大夫架空國君,家臣架空大夫,上行下效,魯國就是這樣自己玩自己,陽貨當權這是魯國無道。

《論語》中有陽貨篇‘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塗。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這段話說的是陽貨想讓孔子出來做事,陽貨派人給孔子送了頭小豬,按照當時孔子必要還禮,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去上門答謝,可人算不如天算在回來的路上遇到了陽貨,陽貨在車上招呼孔子過來,問到如果一個人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又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歲月不等人啊,孔子說好吧,我出來做官。看其中的語氣‘來,予與爾言’,‘過來,我跟你說話’是一種上級對下級的命令,陽貨爲什麼要找孔子,陽貨又爲什麼這樣牛逼。

先我們來說下陽貨,陽貨是三桓中季氏的大管家,在季桓子執政的時候,出了件大事,陽貨把季桓子抓起來,與之盟於稷門內,迫其答應自己的條件,才把他放掉,大權落入陽貨手中,這就是孔子說的‘陪臣執國命’。陽貨請孔子出來當官,是以此爲背景。這裡,爲什麼不是別人,而是陽貨請孔子出來做官,原因有二:

第一,陽貨知道,孔子想出來做官,已經盼了很久,就等這一天,快到五十歲的人,再不當剩下的機會就不多了。當時的仕途,位居公卿的顯貴,一般是世襲貴族,只有邑宰和家臣,纔是孔子這類人的出路。孔子出仕,一開始就是任這類官職,他的學生,後來紛紛出仕,也主要是擔任這類官職,當時,陽貨掌權是難得的機會,陽貨請他出來,是想拉他加入陪臣的隊伍。

第二,當時,魯國的政治勢力有三股,公室、三桓和陪臣。魯國之患在三桓,三桓之患在陪臣,一個比一個更無禮。孔子從政,尊君爲本,孔子要替魯君出氣,當務之急是打擊三桓,很明確。但當時,現實的政治力量,誰能制約三桓,陪臣陽貨,況且他的背後還有齊國的勢力。陽貨認爲,這對孔子有吸引力。

孔子很猶豫,他的內心是躍躍欲試,但打擊三桓是件投鼠忌器的事,陽貨背主,不合君臣名分,支持他會壞自己的名聲,也不划算。孔子是被迫答應,猶豫還沒去,陽貨就出事了。

說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在陽貨身上那是極恰當的,這個人掌控了魯國,但有點不放心,因地位是家臣,對於三桓來說心裡當然不服,這是明擺着的事,如何解決,陽貨認爲只有把這些人幹掉,換自己聽話的人上來,相當於扶植傀儡,因三桓那時按正常繼不了位的庶子有的是,於是陽貨在魯國發動了一場政變,囚禁了季平子,並要殺孟懿子與叔孫氏,有句話說‘玩火必自 焚’,陽貨玩火過了頭,最後敗了,先是逃到齊國後逃到晉國。

陽貨的這場政變雖然沒有成功,魯國又經歷了一次動亂,但在這次動亂中權力有着此起彼伏,魯定公的君權相應得到了加強,因陽貨的叛亂是三桓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三桓也感受到了被架空的不好滋味,魯國的政局雖然又回到了三桓手裡。

魯國還是君弱臣強,但此時的君臣關係相對要和諧一些,因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心願,那就是在那以實力說話的時代,魯國的這場動亂使本來羸弱的魯國又踩上一腳,恢復元氣成爲魯國的當務之急。陽貨的離開使孔子看到了魯國政局的新走向,雖然魯國算不上有道但也不是無道,他等做官的機會。

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三十而立十、(二)信天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六、(三)君子之道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六、(三)君子之道七、(四)人文教育一、人生檔案七、(四)人文教育五、(二)行仁教育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八、(五)中庸之道三、三十而立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三十而立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十、(二)信天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五、(二)行仁教育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三、三十而立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七、(四)人文教育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三、三十而立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三十而立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三、三十而立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七、(四)人文教育一、人生檔案五、(二)行仁教育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二)信天八、(五)中庸之道十一、(三)爲政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四、(一)四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三、三十而立
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三十而立十、(二)信天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六、(三)君子之道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六、(三)君子之道七、(四)人文教育一、人生檔案七、(四)人文教育五、(二)行仁教育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八、(五)中庸之道三、三十而立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三十而立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十、(二)信天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五、(二)行仁教育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三、三十而立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七、(四)人文教育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三、三十而立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三、三十而立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三、三十而立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七、(四)人文教育一、人生檔案五、(二)行仁教育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二)信天八、(五)中庸之道十一、(三)爲政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四、(一)四十而不惑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三、三十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