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四)人文教育

在人文上,把人當人,有人說難道不把人當人的嗎?我們不能以現代文明的角度來審視春秋時代,孔子的時代是階級社會,爲了把問題說清我們應把視角拉長一些,周武王革了商紂的命,爲何周武王成功了,後世評說那不是商紂殘暴,其實這只是一個方面,連孟子都說‘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盡歸也’,說的是商紂不至於那樣壞,只是把天下的惡行都加在他身上而已,爲何孟子這樣說,因在孟子看來以‘至仁伐不仁’不會出現‘血流漂杵’,說的是周武王伐商紂之牧野之戰流的血把錘洗衣服的木棒都漂起來了,這種血流成河說明抵抗激勵,如果商紂壞到成爲孤家寡人,那爲何有這麼多人爲他賣命,其實商紂的滅亡並非只是紂王的個人原因,而是國家政策存在問題。

商朝最大的問題是重鬼神,用活人殉葬陪葬,貴族死了先是殺奴隸,後來發展到王死了殺貴族,成百成千的殺,不把人當人,人人自危,這樣失掉了人心,而周作爲一個部落看到了商的不人道,把人當人,孟子中有言‘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裡,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西伯就是姬昌說的是周,讓老人能安度晚年,說是伯夷、姜太公都跑過去了,把人不當人的商,人都跑到把人當人的周那裡了,這纔是周能滅商的最大原因。

周取代商後就要總結經驗,這也是歷代做法,即德,這個德古時與得相通,得到天下的成功經驗,這個經驗總結出來認爲是道,就是得道了才取得勝利,因周公的‘得’是把人當人,以人爲本,後來實踐證明是一條直道,於是把其歸於德治,德這個字有得、正直與人心的意思。

周以德治國把人當人,只是德治需推廣,在那時是‘人存政舉,人亡政息。’雖然周以俑代人,但一個幾百年的遺風不可能一時消失,因人對鬼神的崇拜並沒有消減,還有個別的存在,對此孔子的態度是‘始作俑者無後’,把俑做成人樣子也不行,這樣做的斷子絕孫。

周朝改變了人殉制度但仍然是等級社會,平民與家奴特別是家奴處於社會最底層,如何對待,孔子是有教無類,在教育中是這樣,在生活中也是把人當人待之。《論語》中‘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孔子家的馬棚失了火,孔子下朝回來問到:“傷人了嗎?”不問馬。馬棚失火會燒到什麼人,當然是養馬的,這些人是下人,當時花些錢到處都可買到,而馬是貴重財產,問人而不問馬,可以看出孔子是貴人賤物,人比什麼物都重要,這是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即使現在有些人也難做到。

把人當人,有句話說‘人的善良與文明,主要看他對弱勢羣體的態度,’孔子不僅把處於社會最低等級的人當人,還能同情他人,體恤弱者。‘見齊衰者,雖狎,必變。見冕者與瞽者,雖褻,必以貌。凶服者式之。式負版者。’孔子看見穿喪服的人,即使平日與他經常親狎嬉鬧,也一定要變得神態肅穆,以示同情。看見官員與盲人,即使平日常在一起,很熟悉,也一定要禮貌待之。在乘車時,遇見辦喪事者,他便俯在車前橫木上,行遇喪禮。遇見揹負邦國圖籍的低級公務人員,他也這樣做,以表尊敬之意。‘子見齊衰者、冕衣裳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意思是說孔子接見穿喪服的人,穿着祭祀禮服的人和盲人時,即使他們年輕,也一定要站起來。從他們面前經過時,一定要快步走過。

爲什麼要‘趨’,快步走過?因爲服喪者,穿着喪服,於路上遇到其打扮與他人不同,若駐留觀看,是一種不尊重,所以要快步走過;穿着禮服的人,將要去行祭祀之禮,與他人穿着必然不同,若駐留觀之,指指點點甚或嘲笑,使他人不自在,是爲對禮儀的不尊敬,所以要快步走過;盲人或殘疾人,其行爲與他人不同,若駐留觀之,甚或嘲笑,是爲無同情心,無仁心,所以要快步走過。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孔子對人的尊重。

‘師冕見,及階,子曰:“階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師冕出,子張問曰:“與師言之道與?”子曰:“然,固相師之道也。”’樂師冕來見孔子,走到臺階沿,孔子說:“這兒是臺階。”走到坐席旁,孔子說:“這是坐席。”等大家都坐下來,孔子告訴他:“某某在這裡,某某在這裡。”師冕走了以後,子張就問孔子:“這就是與樂師談話的道嗎?”孔子說:“這就是幫助樂師的道。”孔子這些自然的動作,讓我們看到了相師之道就是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

對活着的人是把人當人,那對死去的人呢?孔子是如何看待鬼神的,《論語》中有‘鄉人儺,朝服而立於阼階。’說的是鄉里人舉行迎神驅疫的儀式時,孔子穿着朝服站在東邊的臺階上。孔子的這一行爲,有人會說孔子對社會迷信不堅決抵制,其實這裡面有人文,我們還是以現在來說,如果有人信宗教你如何對待,是反對,是支持,還是包容,孔子告訴我們是包容,爲何?因孔子看到的不是外在而是內在的作用,只要有作用就應該得到尊重,我們還是以宗教來說,人們爲何要去信,因宗教對於他能起到作用,正派的宗教能讓人看透生死,爲善去惡,離苦得樂,能對身心起到好的作用,那你有反對的理由嗎,孔子的態度是‘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敬而遠之,尊重的態度,‘子不語怪力亂神’不去跟人討論。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問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子路問怎樣對待鬼神,孔子說:“你連對待人都沒搞清楚,怎麼講對待鬼呢?”子路又提出怎樣看待死的問題,孔子說:“生都不懂得,怎麼懂得死。”

這裡談到鬼神與生死,何謂鬼神,我們應瞭解一下,鬼神其實都是故去的先人,在古時認爲人死後還會歸來,歸與鬼相通,即回家的意思,而神是看管山河有德行的人去世被封爲神,如哪個土地神、山神、河神等。從孔子的回答中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已參透了生死,生是在世的人,死是去世的人,只是人在不同的地方而已。爲了更好的理解孔子的意思我們來講一個故事,說有一天,麻雀見到烏鴉在搬家,便問:“烏鴉大哥,你這要到哪裡去?”烏鴉說:“別人討論我的叫聲,我要搬到別的地方去,”麻雀說:“你不改變你的叫聲,你搬到哪裡去不是一樣嗎?”其實孔子對子路說的也是這個意思,這也如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一個人德行好,到哪都行,’這個‘到哪’孔子只是擴大到死後。

在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孔子不同於其它宗教,孔子以‘務民之義’即重生,在活着的時候專心做對老百姓有益的事情,做出成績來對後人纔有作用,現在我們是敬神去鬼,把鬼當成壞的,把神當成好的,孔子早就看到了這個結果,現在我們有些爲官者‘不問蒼生,問鬼神,’如果學了孔子就知道要‘近蒼生而遠鬼神,重蒼生而敬鬼神’。

對人是把人當人,那對動物呢?‘子釣而不綱,弋不射宿。’這句話大意是說,孔子用魚杆釣魚而不用漁網捕魚;孔子用弋射的方式獲取獵物,但是從來不射取歸巢棲息的鳥獸。此處可以看出孔子的仁心,釣則得魚少,網則得魚多;雖爲弋射只在白天,而晚上不趁暗射取,怕驚嚇到其它的鳥。

在全人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核心,而對於現今的教育來說多是以人才爲主,這是不同的。人格承載着道德價值,可以說是價值觀。孔子的人道之爲善,《中庸》有‘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孔子的爲善行仁在此階段是教化弟子,上面我們談了價值觀,在此我們必要談方法 論。

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一、(三)爲政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一、人生檔案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七、(四)人文教育八、(五)中庸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二)行仁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八、(五)中庸之道七、(四)人文教育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八、(五)中庸之道五、(二)行仁教育十一、(三)爲政十、(二)信天十一、(三)爲政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三、三十而立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一、人生檔案五、(二)行仁教育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十、(二)信天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一、(三)爲政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三、三十而立一、人生檔案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三、三十而立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八、(五)中庸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八、(五)中庸之道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二)信天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八、(五)中庸之道七、(四)人文教育八、(五)中庸之道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四、(一)四十而不惑
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一、(三)爲政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一、人生檔案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七、(四)人文教育八、(五)中庸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五、(二)行仁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八、(五)中庸之道七、(四)人文教育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八、(五)中庸之道五、(二)行仁教育十一、(三)爲政十、(二)信天十一、(三)爲政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三、三十而立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一、人生檔案五、(二)行仁教育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十、(二)信天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一、(三)爲政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六、(三)君子之道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三、三十而立一、人生檔案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三、三十而立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八、(五)中庸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二)信天三、三十而立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八、(五)中庸之道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二)信天九、(一)五十而知天命八、(五)中庸之道七、(四)人文教育八、(五)中庸之道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四、(一)四十而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