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二)行仁教育

孔子的教育是全人教育,何謂全人,就是把人培養成完整的人,有人會說難道教育不是把人培養成完整的人嗎?當然有,如果看我們身邊多少學校只是注重專業知識,把學分作爲評判標準,學習知識是爲了就業,就業是爲了生存,很簡單,這就不是全人教育。

孔子的全人教育是人才、人格、人文三方面結合起來,把人培養成完整的人,相當於素質教育。

先我們來談全人教育,在人才上重專長,‘季康子問:“仲由可使從政也與?”子曰:“由也果,於從政乎何有?”曰:“賜也可使從政也與?”曰:“賜也達,於從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從政也與?”曰:“求也藝,於從政乎何有?”’季康子問:“仲由可以從政嗎?”孔子說:“仲由辦事果斷,參與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端木賜可以參與政事嗎?”孔子說:“端木賜通情達理,參與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又問:“冉求可以參與政事嗎?”孔子說:“冉求多才多藝,參與政事有什麼困難呢?”孔子把三人各自的長處說了出來希望季康子能夠人盡其才,將他們安排到最適合的位置。

‘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子貢問孔子:“我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你呀,好比一個器具。”子貢又問:“是什麼器具呢?”孔子說:“是瑚璉。”開始子貢聽老師說自己是個器,可能有點涼水澆頭了,因孔子說過‘君子不器’,於是接着問說是瑚璉,這不是一般的器,而是祭祀宗廟時貴重的盛器,喻爲能做高才大用,後來子貢外交著稱。

《論語》中孔門十哲,每個都是人才。《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用現在的話來講教學質量特別高,孔子所辦的杏壇是真正的歷史名校。

孔子是如何辦成歷史名校的,有什麼方法,首先是因材施教,針對教育對象的特點來教,‘子路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冉有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同樣的問題‘聽到了就立刻行動嗎?’子路與冉求,不同的人兩種答案,公西華看不明白,只能問,得到的解釋是‘冉求總是退縮,所以要鼓勵他;仲由好勇過人,因此要約束他。’

有一天樊遲、司馬牛、仲弓和顔回這四個人好像商量好了一樣,都向老師孔子提出了同一個問題:問仁。孔子聽了,對這四個學生居然給出了四個深淺不一,截然不同的答案。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仞。”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原來樊遲的資質較魯鈍,孔子對他就只講‘仁’的最基本概念—愛人,樊遲知道這些,孔子認爲也就夠了;司馬牛因‘多言而躁’,孔子就告誡他:做一個仁人要說話謹慎,不要急於表態。孔子認爲對司馬牛來說,通過教育讓他知道克服自己的性格特點,做到慎言慎行也就達到教育目的了;仲弓對人不夠謙恭,不能體諒別人,孔子就教他忠恕之道,要能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也就達到應有的教育效果了;顔淵是孔門第一大弟子,已有很高的德行,所以孔子就用仁的最高標準來要求他---視、聽、言、行,一舉一動都要合乎禮的規範。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孔子對顔回纔是最寄予希望的所以教育也深且比較全面。

孔子認爲人的智力有智愚之分,人的性格有魯、雅之異,人的心理狀態有勇進與退縮之別,每個人的潛質有不同的發展趨勢,因此,教學中必須根據這些不同的心理特點,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才能獲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除了因材施教外還有啓發示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整句話是說,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到苦思不解的時候,不去開導;不到想說又不能恰當說出來的時候,不去提示,如果老師講出一方面的道理來,他不能類推出其他方面的道理來,就不要再教其他知識了。

舉幾個《論語》中舉一反三的事例,‘子貢問孔子:“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孔子回答:“可也。未若貧而樂道,富而好禮者也。”’子貢爲什麼問孔子這個問題呢?因子貢做生意發了財,先貧後富,在窮時不卑躬屈膝,富時不驕矜放肆,請教老師自己的境界如何。孔子先肯定了子貢的功夫,但也指出子貢未能達到‘貧而樂道,富而好禮’的境界。子貢領悟了孔子的用意,於是又問:“《詩》雲:‘如切如蹉,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這是子貢與孔子的對話,本是討論如何看待貧富,但子貢能‘告諸往而知來者’舉一反三進行思考。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爲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詩》已矣。”’子夏問孔子一個美麗的女子有着甜甜的笑臉,有着傳神的眼睛,穿的一身白衣多麼絢爛啊,爲什麼這幅畫這麼顯眼,孔子告訴他先打好底色才能畫出絢麗的畫來,就這一問一答,難道孔子只是就事論事,不是,孔子在講哲理。子夏聽了這句話就領悟了,他說:“禮後乎!”禮儀是不是後於內容啊?是不是首先有誠敬之心、善良之心,然後才用禮節來表達呢?孔子聽了以後很高興,說‘起予者商也’,啓發我的人就是卜商啊!現在開始我可以和你討論《詩經》了,因爲你從詩句中有所領悟能夠舉一反三了。

‘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賜也聞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顔回哪一個強些?”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顔回相比呢?顔回聽說一件事就可以類推出十件事,我聽說一件事不過類推出兩件事罷了。”孔子說:“是不如他,我和你都不如他啊!”從這裡可以看出孔子看重學生的思考能力。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孔子說:“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碰到不主動思考的人,孔子也沒辦法。

爲何要注重思考力的培養,在於思考力能決定人生高度。

《孔子家語》中有‘孔子北遊於農山,子路、子貢、顔淵侍側,孔子四望,喟然而嘆曰:“於斯致思,無所不至矣,二三子各言爾志,吾將擇焉,”子路進曰:“由願得白羽若月,赤羽若日,鐘鼓之音上震於天,旌旗繽紛下蟠於地。由當一隊而敵之,必也攘地千里,搴旗執聝。唯由能之,使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勇哉!”子項復進曰:“賜願使齊、楚合戰於漭漾之野,兩壘相望,塵埃相接,挺刃交兵。賜着縞衣白冠,陳說其間,推論利害,釋國之患。唯賜能之,使夫二子者從我焉。”夫子曰:“辯哉!”顔淵退而不對。

孔子向北遊覽到農山,子路、子貢、顔淵在身邊陪着。孔子向四面望了望,感嘆地說:“在這裡集中精力思考問題,什麼想法都會出現啊!你們每個人各談談自己的志向,我將從中做出選擇。”子路走上前說:“我希望有這樣一個機會,白色的指揮旗像月亮,紅色的戰旗像太陽,鐘鼓的聲音響徹雲霄,繁多的旌旗在地面盤旋舞動。我帶領一隊人馬進攻敵人,必會奪取敵人千里之地,拔去敵人的旗幟,割下敵人的耳朵。這樣的事只有我能做到,您就讓子貢和顔淵跟着我吧!”孔子說:“真勇敢啊!”子貢也走上前說道:“我願出使到齊國和楚國交戰的廣闊原野上,兩軍的營壘遙遙相望,揚起的塵埃連成一片,士兵們揮刀交戰。在這種情況下,我穿戴着白色衣帽,在兩國之間勸說,論述交戰的利弊,解除國家的災難。這樣的事只有我能做得到,您就讓子路和顔淵跟着我吧!”孔子說:“真有口才啊!”顔回後退不說話。

孔子曰:“回,來!汝奚獨無願乎?”顔回對曰:“文武之事,則二子者,既言之矣,回何雲焉?”孔子曰:“雖然,各言爾志也,小子言之。”對曰:“回聞薰蕕不同器而藏,堯桀不共國而治,以其類異也。回願得明王聖主輔助之,敷其五教,導之以禮樂,使民城郭不修,溝池不越,鑄劍戟以爲農器,放牛馬於原藪,室家無離曠之思,千歲無戰鬥之患,則由無所施其勇,而賜無所用其辯矣。”夫子凜然曰:“美哉!德也。”子路抗手而對曰:“夫子何選焉?”孔子曰:“不傷財,不害民,不繁詞,則顔氏之了有矣。”’

孔子說:“顔回,過來,爲何只有你沒有志向呢?”顔回回答說:“文武兩方面的事,子路和子貢都已經說過了,我還說什麼呢?”孔子說:“雖然如此,還是各人說說各人的志向,你就說吧。”顔回回答說:“我聽說薰草和蕕草不能藏在同一個容器中,堯和桀不能共同治理一個國家,因爲他們不是同一類人。我希望得到明王聖主來輔助他們,使百姓不修築城牆,不逾越護城河,劍戟之類的武器改鑄爲農具,平原溼地放牧牛馬,婦女不因丈夫長期離家而憂慮,千年無戰爭之患。這樣,子路就沒有機會施展他的勇敢,子貢就沒有機會運用他的口才了。”孔子表情嚴肅地說:“這種德行是多麼美好啊!”子路舉起手來問道:“老師您選擇哪種呢?”孔子說:“不耗費財物,不危害百姓,不費太多的言辭,這隻有顔回纔有這個想法啊!”三個人思考力不同境界則不一樣,子路用戰爭手段解決紛爭,子貢用外交,而顔回用道德讓天下沒有紛爭,孔子讚賞與認同顔回用了‘美哉德也’。

討論式教學,孔子與弟子們討論,弟子與弟子討論,《論語》就是一本孔子及其弟子討論的語錄體書籍,就是說話討論的記錄,如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又如問孝、問政、問仁、問禮、問士、問友、問事君、問爲邦、問行、問成人等,由學生在課堂發問,孔子應答,有時孔子還開小型的座談會,各自談理想,談某個特定問題看法。孔子這種討論式教學風格不僅激發着人的自由思想,更是帶出了學風。

由於有教無類弟子來自於社會的各個階層,立場不同,觀點、看法與主張不一樣,在自由的學術環境中相互碰撞,對諸子百家爭鳴時代的到來起到了引領作用,對歷史產生巨大影響,也對當代教育有着重要借鑑意義。

學用相長,即課堂與社會相結合。孔門弟子並不是像現在每天都去上課,邊學習邊實踐,也沒有學多少年畢業,弟子多是學與用,用與學交織,有位置就去爲政,孔子還帶着一幫弟子去參觀見學,《論語》中‘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卡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說的是子游在武城作邑宰,相當於當鄉長,孔子帶着學生們到那參觀,聽到彈琴唱歌的聲音,他微笑着說:“殺雞何必要用牛刀呢?”意思是說,治理這樣一個小地方,用不着施行禮樂教育。想不到子游卻回答說:“從前我聽到老師您說過:‘君子學習了禮樂,就會愛人,小人學習了禮樂,就好使喚了。’”孔子聽了便對身邊的弟子說:“學生們,言偃的話是對的,我剛纔的話只是和他開個玩笑罷了。”對子游表示讚賞。

子路到蒲地去治理,三年之後,孔子出遊正好經過這個地方,剛剛進入蒲地的境內,孔子就說:“善哉由乎!恭敬以信矣。”說仲由治理得不錯,恭敬而誠信。‘入其邑,曰:“善哉由乎!忠信以寬矣。”’再往裡走,進入了蒲城的城邑,又感嘆地說:“治理得很好,仲由,忠信而寬厚。”‘至其庭,曰:“善哉由乎!明察以斷矣。”’走到了縣衙庭堂裡,孔老夫子又感嘆地說:“仲由治理得好,明察而善斷!”

這個時候,子貢拉着馬繮就問了,說:“老師您還沒有見到子路,但是卻連續三次稱讚他治理得不錯,能不能告訴我這是爲什麼?”孔子就說:“你看,我進入了蒲境,看到田地都進行了整治,郊外的荒地也都開墾了,田間的水溝挖得特別地深,這說明什麼?說明他恭敬而誠信,所以老百姓纔會盡心盡力地去耕種;進入城邑,就是城的中央了,看到牆壁房屋高大而整齊,樹木長得非常茂盛,這說明他忠信而寬厚,所以老百姓做事就不會苟且,不會偷懶;走到他的官衙大堂,大堂上很清閒,說明什麼?說明他明察善斷,所以老百姓纔不來申訴打擾,沒有什麼要上訴的。”我們從這裡可以看到,子路正是因爲他能夠恭敬誠信、忠信寬厚,所以怎麼樣?老百姓對他的回報也是誠心誠意的,把他交代的工作,甚至不等他交代,都已經做得十全十美了。

以上兩個例舉可以看出孔門弟子有機會爲政就把課堂學的東西用於實踐,‘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把爲政與學習很好的結合起來,有機會爲政就去,不爲政就回來學。

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一、(三)爲政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三、三十而立三、三十而立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一、(三)爲政三、三十而立八、(五)中庸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一、(三)爲政八、(五)中庸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一、人生檔案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五、(二)行仁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八、(五)中庸之道八、(五)中庸之道七、(四)人文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五、(二)行仁教育一、人生檔案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八、(五)中庸之道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四)人文教育五、(二)行仁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七、(四)人文教育八、(五)中庸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二)信天七、(四)人文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一、人生檔案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二)信天十一、(三)爲政
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八、(五)中庸之道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七、(四)人文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六、(三)君子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一、(三)爲政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三、三十而立三、三十而立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一、(三)爲政三、三十而立八、(五)中庸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一、(三)爲政八、(五)中庸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五、(二)行仁教育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四、(一)四十而不惑六、(三)君子之道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一、人生檔案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二、十有五而志於學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五、(二)行仁教育五、(二)行仁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六、(三)君子之道四、(一)四十而不惑八、(五)中庸之道八、(五)中庸之道七、(四)人文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五、(二)行仁教育一、人生檔案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八、(五)中庸之道十、(二)信天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四)人文教育五、(二)行仁教育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六、(三)君子之道十一、(三)爲政十二、(四)尋找新的平臺七、(四)人文教育八、(五)中庸之道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二、十有五而志於學十三、(一)六十而順命十、(二)信天七、(四)人文教育六、(三)君子之道八、(五)中庸之道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三、(一)六十而順命九、(一)五十而知天命一、人生檔案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十一、(三)爲政一、人生檔案十四、(二)順天命而知變通十、(二)信天十五、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十、(二)信天十一、(三)爲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