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 運籌帷幄 決勝千里

董遵誨站在船頭,詩興大發,作爲一個穿越者,他有大把大把的詩詞可以剽竊,而且他也有作詩詞以紀念的資格。現在的董遵誨,作爲皇帝的姐夫、殿前司點檢、開國侯、知樞密院事,根本就不用他提點,就有許多人主動爲他歌功頌德、做詩詞以賀。

看着奔流向前的黃河浪濤,看着圍攏在他身邊、翹首以盼的將士們,董遵誨大聲吟道:“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

還沒等他說完這句話,衆人就有些個腹誹:拜託,這裡可是黃河,和長江有什麼事啊?董遵誨的幾個親信將領更感覺自己要維護領導的威嚴,紛紛引導大家散去,免得董遵誨惱羞成怒、有失威望。石守信大聲說道:“都散了,都散了,接下來我們要與董帥商討南征之事,這可是機密!”

衆人發出善意的笑聲,全都離開。董遵誨哭笑不得,這《臨江仙》可是明代楊慎所寫,後世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歌,這樣的大殺器,怎麼就沒起作用呢?

慕容延釗如今與董遵誨的交情很好,就聽他低聲勸道:“大帥,寫詩作詞這樣的文墨事,您作爲全軍統帥,即便有所欠缺,也不是什麼要緊事。大家習慣於舞刀弄槍,真要是一下子變成文縐縐的書呆子,還有些個不適應!”

石守信等人連連點頭,對董遵誨表示同情與肯定,董遵誨無奈之下,也只有主動轉移話題,向衆人談起了平定李筠之後的善後之事。

這時慕容延釗低聲說道:“大帥,有這麼一個事,我們在清點李筠的往來書信中發現,他曾經向趙國公李谷行賄五十萬貫!”

董遵誨眉頭一皺:“五十萬貫?!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你有沒有確鑿的證據!”

慕容延釗點了點頭,“末將不但發現了李谷親筆署名的收據,還發現了他與李筠的往來書信,信中對範公等人大力貶斥,對李筠卻很是讚揚。而且李筠在起兵之前也曾與李谷進行過不少聯絡,相信李谷爲李筠的起兵提供了不小的情報支持!大帥,要不要我安排人彈劾這李谷?”

董遵誨正要點頭,卻又搖了搖頭。他對慕容延釗說道:“當年我隨太祖(郭威)平定李守貞的叛亂,也曾繳獲了李守貞與朝中衆臣的往來文書,其中還有不少效忠的書信。當時爲了平穩政局,太祖命人公開將這些書信付之一炬!”

慕容延釗低聲說道:“現在朝廷的局勢跟當時差不多,也需要穩定。那大帥的意思是隱匿不報,真便宜了李谷這個吃裡扒外的傢伙!”

董遵誨搖了搖頭,“當年太祖將這些書信燒燬之前,曾經命我將那些個書信悄悄換了包裝,所有書信太祖都曾親自閱讀,並根據當時的局勢做了進一步處理。現在咱們雖然不能公開追究李谷的責任,卻也能散播小道消息,影響李谷的選擇!放心吧,範公知道如何處理此事。何況李大人如今也已經五十七歲,他肯定不願意自己一輩子的清名毀於一旦,你放心就是!”

慕容延釗似懂非懂地點了點頭,隨後將那些個李谷結交李筠、密謀造反的證據交給了董遵誨。董遵誨立即命人將這些證據火速送往開封府,交給範質處理。不久,李谷就收到了謄寫後的書信。當月,有着司空、門下侍郎、兼修國史差遣的李谷醫治無效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七歲。範質等人對李谷非凡的一生做出了高度評價,號召朝廷上下繼承李谷的遺志,爲後周的繁榮穩定貢獻自己的力量!

處理完李谷之事後,石守信笑着說道:“大帥,有這麼一個人,不知道你是否還有印象?就是那中書舍人趙逢侍。”

董遵誨對他豈能沒有印象,當日董遵誨決定領軍出擊,平定李筠的叛亂。衆將全都宣誓跟隨,衆志成城,那中書舍人趙逢侍卻覺得董遵誨有去無回,對朝廷的前途很是絕望。他當時爲了不隨董遵誨出征,居然自己從奔馬上跳下來,故意扭傷了腳踝,然後以此爲藉口,請了長期病假,離開了董遵誨的大軍。

董遵誨輕輕點頭:“對他我倒是有些印象,怎麼,又有他的什麼消息?”

石守信撇了撇嘴,“這傢伙忒無恥,聽說朝廷大軍順利平叛的消息後,當天腿腳病情就有所好轉,據說現在正在上蹦下跳,試圖在潞州謀個有油水的好位置。”

董遵誨輕輕點頭,對石守信說道:“我們一定要對這些個有進取心的官員們多加照顧,讓他們切實體會到朝廷的溫暖。雖然趙逢侍其志可嘉,可他畢竟是腿腳有傷,不便外出做官。朝廷雖然很歡迎這些有志之士,但也不能不考慮到他們的身體狀況,我建議給那趙逢侍放個長假,只要他養好腿腳,就讓他立即去潞州上任。”

石守信明白了董遵誨話裡的意思,這樣的投機者,這輩子的腿腳肯定好不了。朝廷相應官員一定會表彰他的急功近義,並耐心勸說他回家休養,直到……直到他去世。

董遵誨與衆將商議完這些善後之事,又提起那李重進來。這些日子,大軍斥候捕獲了許多李重進派來的細作,恰好說明了這李重進居心叵測、其心可誅!

石守信詫異地問道:“大帥,咱們如今乘船返回開封府,雖然能讓士兵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是也失去了時間。要知道兵貴神速,咱們爲啥不直接轉道淮南呢?要是這李重進趁機作亂,淮南定將不保!”

董遵誨微微一笑,看着衆將低聲說道:“你們被李重進往日的戰績所矇蔽,居然忘記了查看李重進所佔地盤的特點,這纔會被李重進嚇倒!

淮南是什麼地方?那可是剛剛爆發過饑荒的地方!李重進所部每日耗費的糧草物資都需要從各地向他調度,根本不能做到自給自足。李重進缺少糧草輜重,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一個原因;

當年咱們跟隨先帝征戰淮南,當地的許多居民拋棄土地,前往江南躲避兵禍。在我軍收復淮南之後,百姓們只有部分返回淮南,大多數依然滯留在江南。李重進就算是起兵,也缺少民衆的支持,尤其是青年民衆的支持,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二個原因;

眼下陛下主政,我與範公等人執掌全局,這是先帝劃定的權限,世人皆知。而李重進爲了一己之私,起兵謀反,不過是想謀奪皇權。可他恰恰忘了,他麾下雖然有數萬將士,可是主力部隊卻是朝廷派去的兩萬大軍。而這兩萬大軍的家眷妻兒都在朝廷腹地,豈能與那李重進一同謀反,害了家人的性命!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朝廷對於李重進不是沒有防備,一方面掐緊了他的糧草供給,不給他屯糧的機會;另一方面對於淮南軍各部加以區分,對於李重進的嫡系部隊加以整編、縮編。而且,朝廷還在淮南一帶駐有相對獨立的水軍,這些水軍的家眷都在開封府,他們對於朝廷很是忠心,也具有強大的戰鬥力。如果李筠起兵造反,水軍就可以迅速封鎖揚州與各地的聯繫,包括與南唐的聯繫!而李重進只重步兵和起兵,麾下沒有成器的水軍,這是他必將失敗的第四個原因!

有了這四大因素,李重進不起兵則已,一旦起兵,必將失敗,甚至沒有李筠據險而守的有利條件!到時候朝廷大軍一到,李重進所部就會土崩瓦解,被我軍一鼓而平!”

衆將全都爲董遵誨的戰略預見力而歎服,對董遵誨更是欽佩,這才明白爲什麼在平定李筠之亂後,董遵誨立即輕鬆下來的原因:如果李筠與李重進南北勾結,再加上皇帝剛剛登基根基不穩,朝廷很容易陷入被動。到時候李筠登高一呼,憑藉他的資歷,一定有地方節度使來投機呼應。而現在朝廷兵馬輕鬆平定了李筠的叛亂,威震四方,加上各地節度使剛剛輪崗履新,還沒有切實掌握住各地兵權,無力反抗朝廷的大政,李重進即便起兵謀反,也不過是一地一城的叛亂,朝廷很容易加以平定。而且朝廷在淮河一線駐有相對獨立、戰鬥力較強的水軍,直屬於樞密院管理,李重進即便動員整個淮南地區起兵謀反,也會在朝廷大軍和水軍的夾擊下迅速失敗!

明白了這些,衆將也都對討伐李重進的行動建立了極強的信心。數日後,董遵誨率軍抵達開封府,不久參加了朝廷舉辦的緊急會議。在會議中,董遵誨列舉了李重進的這四大敗因,得到了與會人員的廣泛認同。

時任樞密副使的趙普更是進一步總結道:“李重進依仗江淮的有利地形,修繕揚州城防,採取守勢。既無恩信,復傷士卒。外絕救援,內乏資糧,朝廷對其急攻急取,緩攻緩取,李重進必亡!”

七月一日,經範質、董遵誨等五人商議,皇帝郭信頒佈詔書,任命中書令、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使、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爲平盧軍節度使,移鎮青州,剋日即行!

第291章 祭拜孔子第83章 敲竹槓第500章 食人魔第95章 杜重威造反第15章 兵變?不怕!第18章 父子密談(下)第83章 敲竹槓第415章 大戰洪澤湖(中)第367章 唐使乞和第244章 義釋百姓第415章 大戰洪澤湖(中)第402章 先滅水軍先鋒第301章 樓觀道(上)第376章 六合大戰(上)第344章 要你性命!第54章 趙匡胤的出走(下)第158章 大戰王景崇(5)第50章 智退王西昌(上)第192章 先行返京第407章 單挑牀弩!第394章 河上斬蛟龍第170章 鐵口神算(上)第98章 走鏢(三)第198章 史府夜宴(上)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72章 襄州鉅變(上)第236章 劉子陂大戰(4)第267章 願爲將軍效死第54章 趙匡胤的出走(下)第387章 御前衝鋒第417章 皇帝南征!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333章 氣死劉崇第41章 小巷刺殺(上)第425章 恫嚇南唐第224章 田間地頭第250章 誰爲皇帝(2)第267章 願爲將軍效死第376章 六合大戰(上)第111章 城樓交鋒第160章 大戰王景崇(7)第334章 斷後(上)第247章 打劫!(上)第1章 重生古代第275章 漫長血夜(上)第157章 大戰王景崇(4)第210章 大政變(3)第266章 騎兵突襲(下)第84章 倔強的張逸第193章 居於開封(上)第321章 党進大戰劉繼業(下)第260章 勸降劉贇第427章 三碗酒!第470章 向前,向前!第95章 杜重威造反第244章 義釋百姓第207章 意外臂助第387章 御前衝鋒第441章 老實人,愚蠢事第262章 郭威稱帝(下)第14章 坊中亂戰(下)第289章 慕容之死第375章 南唐的反撲第380章 撤軍北上?第402章 先滅水軍先鋒第35章 殺機初現第387章 御前衝鋒第423章 屠城?!第304章 郭威駕崩第351章 轉行工程兵?!第310章 高平之戰(完)第303章 歸去來第43章 打開心結第259章 奔襲劉贇(下)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379章 瓜代大捷第8章 雲韶坊中話拔釘(下)第219章 逃離開封府(7)第441章 老實人,愚蠢事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173章 崩潰的西北角第163章 轉戰西關城第131章 西行平叛(7)第493章 暗鬥第302章 樓觀道(下)第26章 城門大收穫第384章 擊敗朱仁裕第178章 李守貞的覆滅(下)第121章 御營議事第438章 北伐的分歧第407章 單挑牀弩!第429章 李煜的野望第404章 斬將奪旗(上)第450章 李筠造反第381章 放火?自焚!第406章 斬將奪旗(下)第204章 郭威的努力第380章 撤軍北上?第327章 空城計(上)第385章 夜襲紫金山
第291章 祭拜孔子第83章 敲竹槓第500章 食人魔第95章 杜重威造反第15章 兵變?不怕!第18章 父子密談(下)第83章 敲竹槓第415章 大戰洪澤湖(中)第367章 唐使乞和第244章 義釋百姓第415章 大戰洪澤湖(中)第402章 先滅水軍先鋒第301章 樓觀道(上)第376章 六合大戰(上)第344章 要你性命!第54章 趙匡胤的出走(下)第158章 大戰王景崇(5)第50章 智退王西昌(上)第192章 先行返京第407章 單挑牀弩!第394章 河上斬蛟龍第170章 鐵口神算(上)第98章 走鏢(三)第198章 史府夜宴(上)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72章 襄州鉅變(上)第236章 劉子陂大戰(4)第267章 願爲將軍效死第54章 趙匡胤的出走(下)第387章 御前衝鋒第417章 皇帝南征!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333章 氣死劉崇第41章 小巷刺殺(上)第425章 恫嚇南唐第224章 田間地頭第250章 誰爲皇帝(2)第267章 願爲將軍效死第376章 六合大戰(上)第111章 城樓交鋒第160章 大戰王景崇(7)第334章 斷後(上)第247章 打劫!(上)第1章 重生古代第275章 漫長血夜(上)第157章 大戰王景崇(4)第210章 大政變(3)第266章 騎兵突襲(下)第84章 倔強的張逸第193章 居於開封(上)第321章 党進大戰劉繼業(下)第260章 勸降劉贇第427章 三碗酒!第470章 向前,向前!第95章 杜重威造反第244章 義釋百姓第207章 意外臂助第387章 御前衝鋒第441章 老實人,愚蠢事第262章 郭威稱帝(下)第14章 坊中亂戰(下)第289章 慕容之死第375章 南唐的反撲第380章 撤軍北上?第402章 先滅水軍先鋒第35章 殺機初現第387章 御前衝鋒第423章 屠城?!第304章 郭威駕崩第351章 轉行工程兵?!第310章 高平之戰(完)第303章 歸去來第43章 打開心結第259章 奔襲劉贇(下)第37章 痛打趙匡胤(一)第379章 瓜代大捷第8章 雲韶坊中話拔釘(下)第219章 逃離開封府(7)第441章 老實人,愚蠢事第343章 斷我糧草?第173章 崩潰的西北角第163章 轉戰西關城第131章 西行平叛(7)第493章 暗鬥第302章 樓觀道(下)第26章 城門大收穫第384章 擊敗朱仁裕第178章 李守貞的覆滅(下)第121章 御營議事第438章 北伐的分歧第407章 單挑牀弩!第429章 李煜的野望第404章 斬將奪旗(上)第450章 李筠造反第381章 放火?自焚!第406章 斬將奪旗(下)第204章 郭威的努力第380章 撤軍北上?第327章 空城計(上)第385章 夜襲紫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