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

杜如淵的故事果然很長,像一則話本中或戲文裡的傳奇。

從前,有個少年,他出身貴族,十三歲就被封郡王。年少又居於高位,難免驕縱,少年郡王喜豪奢,善揮霍,結交了許多身分差不多的貴胄子弟,成天鬥雞舞馬,恣意遊樂。

有一天,少年郡王去山林中打獵,遇見一位白髮老者,坐在林邊樹下,向郡王討一杯清水喝。郡王見老者白髮蒼蒼,虛弱老邁,便讓手下拿了一個裝滿水的水袋,丟給到老者面前。

老者沒有去撿水袋,也沒有道謝,郡王懶得再費神耽誤工夫,策馬繼續前行。待進入山林深處,不知從何處冒出一個道人,攔在郡王馬前。

郡王便勒馬問他爲何攔住自己去路,道人問,方纔王爺是否遇見一位討水老者?王爺如何回他?

郡王回答,是遇見了,本王讓屬下扔了一袋水給他。

道人又問,路見長者,王爺爲何不親自捧水相敬,而只是高高在上地丟水施捨?禮待賢德之士,敬重年長之人,本是世人皆應具備的品德。

被莫名其妙的道人莫名其妙地攔住,莫名其妙地質問莫名其妙的事,郡王當然感覺很荒唐。他覺得,討水者雖然年長,但只是個平常百姓,他來討水,沒有按照規矩行禮,自己不予計較,依然給他一袋水,已經是寬容大度了。這種不懂得敬重長者的指責實在可笑。假如王爺他真的是個不懂涵養禮儀的人,豈會容忍一個野道人攔在馬前囉嗦半天。

道人於是說,少有萬貫不算富,老來安和方是福,王爺雖然現在貴爲王爺,但等到像討水老人那般年紀時,境況如何還未可知,又怎能輕論尊卑?

道人語重心長地勸告郡王,謙和有德,惜福積善方能長久昌榮。

郡王終於忍無可忍,斥責道人不知所謂。他不過偶發善心,送袋水給旁人,竟被一個野道攔着路,說一堆風馬牛不相及的大道理。他有德無德不勞外人評論,人生在世,應當隨性而爲,及時行樂,纔不會虛擲年華。

道人便說,郡王雖憑當前的權勢可以恣意隨性,但有三樣平常百姓物,他可以打賭,郡王絕對難以得到。

道人的話刺激了郡王,他與道人立下賭約,假若他輸了,今後路遇長者,無論貴賤,他皆會恭敬待之。若道人輸了,就自綁王府門前三天示衆。

道人躬身應允。郡王問道人所說的三樣平常百姓物是什麼,道人回答曰,一是暖心絮,二是與你彼此真心相待之人,三是一碗充飢的白飯。

道人與郡王約定賭局的時間是半年。郡王覺得這個賭就是個笑話,他無論如何,不可能輸。

能夠暖到心的棉絮根本就不用去找。郡王的王府中有天下最好的雲牀錦被,隨便抱它幾十條被子蓋在身上,別說暖心了,寒冬臘月天裡熱火燒心都能辦到。

郡王自認交友遍天下,肝膽相照的朋友可車載斗量。至於最後一樣一碗可以充飢的白飯,那就更可笑了,隨便哪裡,找不來一碗飯?

郡王開開心心地繼續去打獵,他的侍從引弓射大雁,無意中射傷了一隻路過的白鶴。郡王當時心情很好,見白鶴落地後瑟瑟發抖很可憐,便讓侍從放了它,順便還給它的翅膀上了點傷藥。

郡王回到王府後,悠悠哉地數着日子,等着半年期限度過。誰知就在幾個月內,他遇見了天翻地覆的大變故。

皇帝駕崩,未留遺詔。先帝共有兩位皇子,都還年幼,到底由誰繼位,朝中幾派勢力爭執不下。最終,在鳳神殿中驗籤,大皇子和韶中籤繼位,改年號崇德,世稱崇德帝。太皇太后、太后、三公及國師馮梧輔政。支持二皇子的丞相趙初與振國將軍不服,企圖逼宮奪位,被鎮壓。

少年郡王與振國將軍有些交情,受到了牽連,同被打成亂黨,王爵被削,王府被抄,本人被押進京城,打入死牢。

郡王被押送往京城時,正是寒冬臘月,他只穿着單薄的罪衣與芒草鞋,手腳開裂,生滿了凍瘡,被枷鎖鐐銬磨破,鮮血淋漓。平時逢迎他的人,巴結他的人,與他稱兄道弟他自認肝膽相照的人都唯恐被牽連,遠遠地避開,沒有一個人敢來看他。一路上他時常凍得或餓得昏倒,連啃到石頭一樣硬的饅頭都算是美餐。

途經一處山林時,有一位道士踏雪而來,迎着囚車,立於路旁。

道士問:“王爺還記得與貧道的賭約否?”

郡王恍然想起,今日便是那賭局的半年期限到期之日。

只是半年,他從一個呼風喚雨的王爺變成了落魄的死囚徒。那三樣他以爲如塵土般普通的東西他一件都沒有。

是他輸了。

郡王的心中一片冰涼,在他恍然醒悟的時候,囚車已向前走了很遠,道士並沒有跟來,他未能開口認輸。再回頭看,只見身後白茫茫,空空蕩蕩,天地之間,似乎一無所有。

他萬念俱灰,趁着押送的士兵將他從囚車中放出來吃飯休息時,跳下了山崖。

身爲一個故事的主角,跳崖死不了乃是一條鐵律。待郡王從昏迷中醒來,發現自己身在一個茅屋中,他的身上蓋着一條棉被,雖然粗陋,卻異常溫暖,茅屋內藥香夾着飯香,暖霧繚繞。

有位少女,端着一隻冒着騰騰熱氣的碗,向他嫣然一笑。

這個笑容,是郡王一生中見過的最美的笑。

少女名叫荷仙,她說自己父母雙亡,獨自住在這個山谷中的小屋內,偶然發現了昏迷的郡王,就把他救了回來。

郡王告訴少女,他是被判謀逆罪的死囚徒,如果救了他,會被牽連。不如趁早將他交給官府。

少女卻說,我救你時,就知道你是誰。可能你已不記得我了,你曾是我的救命恩人,我曾落入王府,是王爺讓人放了我,這份恩情,我永遠難忘。

郡王確實不記得有做過這件事了,他依稀想起一兩年前總管曾新買進一批僕役,他覺得沒有必要,就讓全部放還回家,只當賜他們一個恩德,大概荷仙就是其中的一個。

卻沒想到這個無心之舉居然給自己留下一線生機,最後救他的人,竟是一個曾經的婢女。

荷仙悉心地照料郡王。她冒着風雪去附近的城中給郡王買藥,半夜還守在火爐邊煎藥,手凍得又紅又腫。她家境貧寒,只能做粗茶淡飯,黃粱米,醃的過冬鹹菜,半點葷腥都沾不到。郡王卻感覺,這些飯,比他之前吃過的所有山珍海味都珍貴。

郡王的傷勢漸漸轉好,年三十的晚上,荷仙不知從哪裡弄來了一些白米,蒸了半鍋白米飯。拌些醃的葫蘆條兒鹹菜乾,就是他們的年夜飯。

接過盛滿飯的碗,看着向自己微笑的少女,郡王的心中涌起一個已蟄伏許久的想法。他想,自己如果就這樣一輩子隱居在山谷中,也許是最幸福完美的事情。因爲他蓋着暖心的棉被,手中有熱騰騰的白飯,眼前更有他想要相守一生的人。

他見過許多豪門千金,荷仙與她們想比,只是一個有些瘦弱的清秀少女而已,沒有芍藥般的雍容豔麗,沒有端莊高貴的儀態,但只看着她的笑容,他就覺得擁有了世上最珍貴的一切。

可他現在還是個潛逃的謀逆之徒,他什麼也給不了荷仙,只能拖累她,他沒有資格問她,願不願意和自己相守一生。

只是目前的日子,他已經知足,他隱隱預感到,這種日子不會長久。

果然,當冬雪開始漸漸融化的時候,有一隊士兵進入山谷,圍住了這個茅屋,郡王將荷仙護在身後,兵卒中走出一人,向他單膝跪下:“王爺,聖上已查明,謀逆之事,與王爺無關。我們奉命請王爺回去。”

郡王在數月之內,經歷了人世最大的起落。他曾在一夜之間,喪失了所有,而現在,喪失的一切,又重新回到他的手中。

據說,是當時權勢最大的國師馮梧爲他翻案,證明了他無罪,而眼下,朝廷正有件燃眉大事等他幫忙。

太皇太后輔政,致使外戚權力膨脹,他們不將年幼的崇德帝放在眼裡,竟然想取而代之。

郡王帶兵鎮壓了外戚叛亂,從昔日的謀反死囚變成了護國功臣。皇上重新賜他王銜,又將許多土地加封給他做封地。他成了手握重兵,權勢最大的四王之一。

在權高得意之時,他做了一件讓世人震驚的事情——娶了一位出身寒微的村野少女做王妃。他許下誓言,今生唯有一妻,永不立側妃。

洞房花燭夜,王爺的新牀上只有一牀粗被,紅燭下襬着兩碗白飯。衆人皆不明其理,這兩樣東西的意義,只有他和她懂。當掀開蓋頭,握住荷仙的手時,郡王覺得,他今生再無奢望。

從此,郡王和荷仙夫唱婦隨,攜手相伴。

杜如淵拿起水袋,灌了口水,問:“聽了這段故事,你們有何感想?”

樂越、昭沅和琳箐一直眼也不眨出神地聽,此時才都稍微活動了一下僵直的筋骨。

樂越道:“發人深思,頗爲受教。”

昭沅道:“明白了很多道理。”

琳箐道:“對目光短淺的凡人有不少告誡作用。”

樂越又道:“感覺冥冥之中,自有因果,但是……”他抓抓頭,杜如淵所說的這位王爺最後和彼此真心相待的人喜結連理了,可這樣和定南王目前的狀況好像對不上號。

杜如淵慢慢道:“這個故事還沒完,後面還有一段。”

郡王娶了荷仙之後,夫唱婦隨,相攜相伴過了一段幸福的日子。郡王領悟到當惜福積福的道理,洗去桀驁鋒芒,處事寬厚仁和,尤其敬重長者,謙和待人。

有一天,郡王親自去街上施藥,供百姓防時令疾病,當日和他打賭的道士忽然出現,向他道:“你與王妃,乃是一段孽緣,她非善類,你須早早休了她,斷此孽緣,方能免傷心之禍。”

郡王大怒,向道士道:“先生於本王曾有點化之恩,我本應拜謝,但即便是先生,說此傷人言語,我也斷不允許!”遂冷臉踱開。

道士在他身後長嘆道:“罷了,我老人家本不愛道人是非,只是不忍看你被騙,你本不該有此一劫,如今看來,也不可免了。”

郡王自不理會。

一年多之後,王妃有孕,王爺大喜,王妃懷胎十月,在冬天即將臨盆。

孩子要出生時,王妃卻忍着陣痛苦苦哀求王爺撤走產婆和婢女,只留她一個人。郡王自然不會答應,王妃哭求不成,突然渾身冒出異光,房中的產婆和婢女們都昏睡過去。在異光之中,王妃居然長出了翅膀,她告訴郡王,其實她並非凡人,而是一隻成仙的白鶴,乃負責看守瑤池的仙婢。

郡王非常震驚,這才明白王妃是他當年救過的那隻鶴,但他仍然說,你救我雖爲報恩,但之後你我彼此傾心,不管你是人是鬼是妖是仙,都是我唯一最愛的女子。即使你是仙,我是人,我仍要和你長相廝守,生生世世永不分離。

荷仙卻說,王爺,你錯了,我並不是爲了報恩才救你,我奉天命點化你,如今產子完畢,緣分已盡,該回天庭覆命了。

荷仙這才說出實情。原來當年,郡王的先人只是一員普通的武將時,有一次路過一處山林,看見林中的山神廟破舊不堪,神像倒塌,就出錢找人將山神廟翻新重建,再塑神像。郡王承襲王爵後,驕縱揮霍,山神念及他祖先的情義,決定點化他一下,讓他明白富貴易失,當珍惜福德的道理。所以山神便上書玉帝,奏請此事,玉帝恩准了。正好郡王註定有場大劫,山神就化作乞水老人和道士,點化於他。

這件事情,本與荷仙這個小仙娥無干,偏偏湊巧,天上的一位仙君要請山神喝酒,臨時讓她到凡間傳信,不想剛到凡間,就被郡王侍從的箭射中。

等見了山神之後,荷仙知道了他點化郡王之事,她雖然是個小仙娥,但心中一向很有主張。回到天庭後,她便在王母面前進言,說山神的點化太淺,既然她與郡王因一箭結緣,不如由她再去點化一番,讓郡王徹底明白世間一切繁華,一切恩怨,一切情緣,看似天長地久,不過都是過眼雲煙。

原本,郡王坐在囚車中,在風雪中遇見道人之後,立刻就會有京城來的使臣出現,宣讀赦罪聖旨,山神想用此瞬失瞬得之感讓他頓悟。但荷仙用法術讓使臣迷了路,馬失蹄跌進了山澗,使臣暈在雪堆中。

然後郡王跳崖,再然後,荷仙把郡王運進茅屋,把他扣在偏僻的山谷中數月,使得朝廷的人滿天下尋他不得。

不負她苦心,郡王住了幾個月茅屋,吃了幾個月的粗糧鹹菜蘿蔔皮之後,終於徹底領悟了該領悟的道理。

荷仙流着眼淚道,我爲了讓你徹底明白,所謂世間凡情不過是一場虛空,便下嫁於你,嫁給你之後,我曾害怕,萬一點化你不成,自己反陷俗世凡情之中,該如何是好。還好,總算功德圓滿,孩子已經生了,我該回天庭覆命了。

荷仙漸漸化成了一隻白色的仙鶴,拍拍翅膀,窗扇自動打開,仙鶴展翅,飛出了窗外。

郡王木木呆呆地站着,他身邊的牀上錦被中,有一顆碩大的蛋。

插入書籤

第七十一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章 第四十八章 第三十章 第五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八章 第六十二章 第二十四章 第十四章 第六十三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七十六章 第四十三章 第九章 第二十七章 第三十六章 第十四章 第七十六章 第二十二章 第六十六章 第四十二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九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六章 第七十六章 第四十五章 第七十八章 第六章 第四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十九章 第五十一章 第六十六章 第四章 第六十七章 第四十二章 第三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第十章 第五十九章 第十五章 第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二十章 第三十三章 第四十二章 第八章 第十七章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六十章 第四十四章 第七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第六十五章 第七十三章 第四十五章 第八十章 第四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四十四章 第七章 第十八章 第二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十二章 第七十四章 第六十三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二十一章 第三章 第十九章 第六十四章 第五十三章 第十二章 第三十五章 第十三章 第二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九章
第七十一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章 第四十八章 第三十章 第五十七章 第六十八章 第三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五十五章 第五十八章 第六十二章 第二十四章 第十四章 第六十三章 第七十三章 第七十一章 第三十九章 第四十二章 第三十二章 第七十六章 第四十三章 第九章 第二十七章 第三十六章 第十四章 第七十六章 第二十二章 第六十六章 第四十二章 第三十七章 第三十一章 第三十九章 第六十七章 第六十六章 第七十六章 第四十五章 第七十八章 第六章 第四十二章 第五十三章 第十九章 第五十一章 第六十六章 第四章 第六十七章 第四十二章 第三十四章 第五十四章 第十章 第五十九章 第十五章 第七章 第三十八章 第三十四章 第三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五十一章 第二十章 第三十三章 第四十二章 第八章 第十七章 第三十九章 第三十章 第六十章 第四十四章 第七十二章 第四十二章 第六十五章 第七十三章 第四十五章 第八十章 第四十六章 第六十七章 第四十四章 第七章 第十八章 第二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四十八章 第五十二章 第七十四章 第六十三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一章 第四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二十一章 第三章 第十九章 第六十四章 第五十三章 第十二章 第三十五章 第十三章 第二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九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