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四章意外的噩耗

見天就要清明瞭,儘管老爺子不在京師,可該舉行的祭祖大典卻是耽誤不得的,身爲監國太子的李貞不得不配合着禮部官員們準備着各種事宜,好在禮部侍郎李道宗雖不在京師,可主持禮部的紀王李慎在一旁死心塌地地幫襯着,倒也不至於太過忙碌,儘自如此,可該李貞親自出面的事情卻依舊不老少,這也算是給了李貞一個出宮溜達溜達,放鬆一下筋骨的機會,雖說忙了些,可心情卻是舒爽得很,若不是心裡頭牽掛着西、北兩線的戰局,這日子倒也過得悠哉遊哉地。

西面如今確切消息尚未傳來,只是知曉拔灼與大度設尚未開戰,雙方尚處於武力對峙之局面,在四下拉攏草原各部,以壯大自身實力的同時,也都各自派出了使者前往安西,以求得安西方面的支援,據夏州消息,雙方派來長安的使節團前後腳都入了關,如今正在趕來京師的途中,至於來意麼,用腳拇指去相都能猜得出來,左右不過是到長安來求正統名號的罷了,卻也無甚可言之處,當然了,如今形勢微妙,要讓誰爲正統李貞雖早已確定,卻絕不會輕易地表態,不管怎麼說,好歹先拖延上一段時間,也算是能爲柴哲威等人爭取些應變的時間。

相比於西邊的寧靜,北邊戰線上的勢態便要激烈得多了,從這幾日傳回來的軍報來看,自打貞觀十九年三月十一日李績、秦懷玉率先鋒一萬五千兵馬出山海關起,兵分三路的唐軍一路過關斬將,僅在半個月之間便勢如破竹地連下四城,所過之處,幾無成規模之抵抗,這也不奇怪,一來建安、白巖、遼城、蓋牟城這四座城市去歲便已被唐軍攻破過,城池雖剛修補過,卻着實簡陋得很,聊勝於無罷了,哪能擋得住大唐強軍的鋒芒,急速陷落自是必然的事情,至於二來麼,那就有些子蹊蹺了——此四城除了百姓之外,就只有一些維持治安的兵士在,完全就是傳上了軍裝的百姓罷了,一點戰鬥力皆無,更無戰心,唐軍先鋒纔剛到城下,城頭上的那幫子雜兵立馬就舉起了降旗,按理來說,這算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罷,然則,四城中幾近二十萬的百姓盡是些婦孺老幼不說,家中還都全無半分的餘糧,個個做嗷嗷待哺狀,弄得一向以親民自居的老爺子不得不大筆一揮,從軍糧中調撥了大批的糧食羹災,這使得原本尚算充裕的前線之軍糧供應驟然變得緊張了起來,不得不從幽州大本營向前線多調撥糧草,這一來二去之下,時間耽擱了不老少,給了高句麗足夠的調整之時機。

在李貞看來,高句麗放棄四城乃是有意識地將包袱甩給唐軍,從而以空間來換取時間,這一套就跟當初李貞與李道宗沙盤推演時採用的策略相一致,基本上也就是個後退決戰的把戲罷了,說起來是沒啥了不得的,可偏生對於自命仁慈的老爺子來說,卻是恰好適用——以李世民的軍略才能而論,絕無看不出高句麗此舉險惡用心的可能,然則李世民卻必然無法容忍投誠之民衆活生生地餓死,如此一來,明知是計謀,老爺子也只能捏着鼻子認了,這就導致一場原本以快速突襲爲首要目標的戰爭極有可能演變成一場持久戰,這對於唐軍來說,自是相當的不利,然則李貞雖明知如此,卻又無可奈何,畢竟老爺子那兒斷然不會容許旁人對此戰指手畫腳的,李貞如今也就只能祈禱後續不要再出大亂子,同時期盼着李道宗能在適當的時機提出先前李貞所交待的策略,並寄望於老爺子到時候能聽得進去,除此之外,也沒啥事是李貞能幫得上忙的了,與其瞎操心,倒不如悠着點將京師裡這場祭祖大典搞清楚方好,否則的話,在這等隆重的儀式上出點岔子可不是好玩的事兒,這不,儘管這些天來已經操練了數次了,可李貞今日還是一大早地便將禮部郎官召到了東宮,就着規範練起了臺步,還真有些個樂此不疲的意味在內——前些年祭祖之時,李貞雖是親王的位份,可也不過就是一隨大流磕頭的人物罷了,這會兒可是正而八經地主持大典了,怎麼着也得有點氣勢罷。

“殿下,您的手要再擡高一點,沒錯,這就好,啊,您的步子稍收些,對,就這樣……”禮部司郎中陳調元在禮部衙門裡打熬了幾近二十年,還是紀王李慎主持禮部之後方纔得到提拔,對於李慎自是感恩戴德不已,此番受了李慎的重託,來東宮調教李貞,自是格外的賣力,不單爲了李慎,也爲了他自己將來的官運,不怨其煩地指點着李貞禮儀上的微小不足。

“呵呵,這樣可以了罷。”李貞按着陳調元的指點,再走了一回,而後笑嘻嘻地問了一句,看那樣子,心情相當的不錯。

“殿下領悟力過人,微臣歎服,歎服!”陳調元見李貞心情好,不要錢的馬屁立馬奉了上去,臉上堆滿了媚笑。

“哦?哈哈哈……”李貞聞言哈哈大笑了起來,正自笑得開心之際,卻見東宮主事宦官陪同着紀王李慎從遠處急匆匆地行將過來,心裡頭猛地打了個突,停住了笑,大步迎上了前去,微皺着眉頭道:“十弟,出了何事?”

“太子哥哥,不好了,大哥,大哥他,他過世了!”紀王李慎用帶着明顯哭腔的語調結結巴巴地嚷了起來。

李承乾死了?李貞一聽之下,登時便愣住了,臉色瞬間變得蒼白無比,當然了,李貞憂心的並不是李承乾的死,說實在的,儘管彼此是兄弟,可其實跟仇人也無甚區別了的,若是換個時候,李承乾死了也就死了,李貞壓根兒就不會在意,大不了假惺惺地演上一場哭戲也就過去了,可這廝早不死、晚不死,偏巧趕在西、北兩線戰亂之際死了,還真是能湊熱鬧的。

“何時發生的事?邸報何時抵京?可曾向前線大營發了急信?”李貞愣了好一陣子呆之後,突地醒過了神來,一連串的問題便即脫口而出,如同炮彈一般又急又快地砸向了李慎,生生將李慎鬧得一愣一愣地,硬是想不明白麪前這位究竟在急個甚子,一時間竟然忘了回答。

“說,快說!”李貞是真的急了,眼瞅着李慎半天沒吭氣,不由地吼了一嗓子,將李慎嚇了一大跳。

“稟、稟太、太子哥哥,大哥是、是七日前過世的,邸報今日方纔抵京,小弟一接到信,便來見太子哥哥了,這時節父皇不在京,尚需太子哥哥拿個主意纔好。”李慎猛地一哆嗦,結巴地回答了一大通,可偏偏就是沒提到底往前線大營送信了沒,真把李貞給氣急了起來,可又不好接着發火,沒奈何,只好沉着臉追問了一句道:“本宮想知道往前線大營發信了麼,嗯?”

“發,發了,是黔州刺史發的文,算時辰也就是這一兩日便會送抵父皇處,太子哥哥,這有何不對的麼?”李慎還是搞不懂其中的關竅,懵頭懵腦地回了一句。

該死!這個狗屁刺史該殺!李貞一咬牙關,黑着臉道:“傳本宮令諭,黔州刺史未能善待本宮之兄長,致使其英年早逝,其罪不小,罪不容恕,念其守邊有功,着急革職爲民,爾即可去吏部辦了此事!”

“啊……”李慎一聽之下,立馬就傻了眼,遲疑着不敢動身——一下州之刺史雖算不得甚太顯赫的高官,可也不是輕易便能罷免的,尤其是李貞給出的這個罪名似乎牽強了些,壓根兒就難以服衆。

“還不快去,就找李千赫辦了,快去!”李貞眼一瞪,吼了一聲,可憐李慎原本膽子就不大,一見李貞神色不對,哪敢再多遷延,忙不迭地應答了一聲,鼠竄般地便飛奔着去遠了。

“唉,但願父皇不要因此誤了戰事方好!”李貞壓根兒就沒理會李慎那連滾帶爬的逃走姿態有多狼狽,自顧自地看着北方,呢喃地念叨了一句,臉上滿是憂慮之色……

在遼東這塊尚處於半蠻荒狀態的土地上,白巖城絕對算得上歷史悠久的名城了,早在高句麗立國之前的漢初白巖城便已經有人聚集於此,並立了山寨號之爲城,後屬於衛氏朝鮮所佔,見其地險要,便築城以守之,四野百姓遂麋集而依附,城市規模漸長,然則時至今日,卻也不過僅有兩萬出頭,即便是在遼東地面,也只能算是座小城罷了,唯其地勢險要,乃是座軍城,往日裡此城中光是軍人便要佔據了一半還多,然自打去歲被唐軍攻克之後,城亙盡毀,幾無防守之價值,此番唐軍復來,高句麗並未像去歲那般據城而守,而是徹底放棄了此城,可卻在唐軍大舉而至前,將四鄉八野的百姓收刮一空,全都趕進了城中待死,以致於僅能容納兩萬餘人的小小城池中竟擠滿了缺衣少穿的五、六萬民衆,不說唐軍主力無法入住此城,便是最先抵達的先鋒軍一萬五千人馬都沒個下腳的地方,只能安扎在城外的雲崗上下,結寨而守,十餘萬軍人聚集在一塊,其中的喧囂卻着實不算大,只因皇帝陛下如今就在此營之中。

“……,左路大軍務必於本月十三日前趕到安市,右路從側翼向東而行,切斷安市之後援……”中軍大帳中,數十名大將圍繞在大幅沙盤前,聹聽着李世民的相關戰略部署,李績、蘇定方、程咬金等赫然在列,便是隨軍出征的宰相長孫無忌也一身鮮亮的鎧甲躋身其中,同樣是滿臉子的恭謙狀,然則那身肥肉卻將原本威武的鎧甲生生擠得變了形,簡直就是一副沐冠而猴的樣子,別提多惹人發笑了,若不是老爺子就在帳中,只怕諸將們早已笑翻了一大片了的。

“報,黔州刺史派來急使,人已在營外候見,請陛下訓示。”就在李世民講得口若懸河之際,卻見一名巡哨官從帳外匆忙而入,單膝點地,高聲稟報道。

“嗯?”李世民一聽“黔州”二字,心裡頭立馬就咯噔了一下,臉色一白,不耐煩地揮了下手道:“宣,快宣進來!快!”

“啓奏陛下,黔州王刺史有急報在此,請陛下過目。”來人跌跌撞撞地進了中軍大帳,壓根兒就不敢擡頭去看李世民的臉,慌里慌張地便跪到在地,將手中卷着的一個長條形的布囊高高地舉過了頭頂。

李世民沉着臉揮了下手,自有隨侍的小宦官跑上前去,將那布囊取了過來,解將開來,先驗過了一番之後,這才呈交到了李世民的手中。

“啊……”李世民只掃了那份奏章一眼,登時便臉色蒼白,汗如雨下,一口氣喘不上來,叫了一聲之後,人搖晃着便向後倒去,至於那份奏章則飄飄蕩蕩地落到了地上。

“陛下。”

“陛下。”

……

一見到李世民如此之失態,滿大帳之人全都驚呼了起來,可未得皇命,自是誰也不敢擁上前去,到了末了,還是那幾名站在老爺子身後的貼身宦官們眼明手快,緊趕着扶住老爺子將倒未倒的身子,驚呼着高叫了起來:“太醫,快傳太醫……”

一片混亂之中,唯有長孫無忌較爲清醒,一俯身將那份飄落在地上的奏摺揀了起來,只一看,也一樣驚得臉色蒼白,手腳直打顫,捧着那份報喪函半天說不出話來,邊上一大幫子將軍們見情況不對,全都湊了過來,擠在一團,看了看信函,全都傻了眼,一時間滿帳默然一片……

貞觀十九年四月初九,自李世民親率主力抵達白巖城至今已經整整十天了,卻始終不曾再向前開拔一步,而其餘兩路大軍也全都按兵不動,既沒有向前進發,也沒有向中路主力靠近,這等蹊蹺事令原本守候在安市附近,準備伏擊唐軍的高句麗北部耨薩(酋長,相當於唐的都督)高延壽和南部耨薩高惠真疑神疑鬼不已,既不清楚唐軍的戰略部署是怎麼回事,也搞不清己方的設伏是否漏了馬腳,驚疑中等候得不耐煩了,也顧不得保密不保密的,便派出了大量的偵騎前往白巖城一帶查看,死傷了無數偵騎之後,總算是得到了可靠的消息——李世民竟然因其長子、被廢了的前太子李承乾之死而憂慮得病倒了,如今的唐軍已是羣龍無首之狀態,一個趁勢殲滅李唐大軍的絕佳機會便如此突兀地擺在了高氏兄弟的面前,該如何決斷便成了高氏兄弟首要議定之事。

“大哥,此番抓回來的幾名唐軍說法都一致,想來此事不像有假,若是不趁機殺將過去,等天可汗養好了病,這戰怕是難打了。”高氏兄弟倆面對着默默地坐了好一陣子之後,急性子的高惠真率先沉不住氣了,略帶一絲喘息地率先嚷了起來。

與因勇武而著稱的高惠真不同,高延壽乃是高句麗有名的智謀之將,時年四十有七,征戰一生,殊少敗績,深得蓋蘇文之信耐,得以出掌高句麗北部耨薩之高位,言雖殊寡,卻每每能擊中事情的要點,此番兄弟倆聯軍十六萬,佈置了個口袋陣,打算等唐軍主力向前進攻安市之際暴起發難,從而重創唐軍,逼迫唐軍撤退,或是打成持久戰,然則卻沒想到唐軍陣中竟出了如此意外,這令高延壽所有的佈置全都落到了空處,此際雖說面無表情,可心裡頭其實也有些個揣揣然地拿不定主意,待得其弟一嚇嚷嚷,高延壽將眼一橫,冷哼了一下道:“此番若是天可汗之計謀,卻又該當如何?”

一聽高延壽這話如此說法,高惠真立馬就急了,霍然而起,手指着賬外唐軍的方向,不管不顧地高聲便嚷了起來道:“大哥,不是小弟說你,唉,事到如今,我方雖是拿住了幾名唐軍,可也有數人落入了唐軍手中,而今我軍在這半道上不進不退地,萬一唐軍以輕騎襲擊安市斷我後路,卻又如何是好?若不戰,那便撤了回去也好,總不能在這裡瞎蘑菇罷,嘿,再說了,那李承乾雖說是個廢太子,其實卻是天可汗從小殊心栽培的儲君,哪能沒有真感情在,此際人既死了,哪怕天可汗再英明,也只會念着那李承乾往日的好,絕不會記着錯,這等傷心下來,不病纔怪了,換成是你我兄弟的話,只怕連天可汗都不如呢,若是錯過了此番好機會,一旦唐軍三路合圍,就你我兄弟這麼點人馬,頂個屁用!”

高惠真的話自是不無道理,實際上高延壽也不是沒想過這些,在他看來,眼下就是一場賭局,押將上去了,一旦輸了的話,那就是輸個精光,可要是不押,撤回安市的話,不算太大的安市儘管地勢險要,卻無法容納全軍十六萬人馬,背城而守幾乎不太可能,就算勉強能守住,到了頭來,這十六萬子弟兵能剩得下多少那可就難說了。

“也罷,既如此,那就戰罷,傳令,擂聚將鼓!”沉吟了許久之後,高延壽終於下定了決心,咬着牙,猛拍了下几子,放開喉嚨高聲喊了起來。帳外軍士聽到了將令的下達,登時便是一片大亂,須臾,隆隆的鼓聲驟然響起,在空曠的山谷中來回激盪盤旋不已,驚起飛鳥走獸無數,一場血腥的大戰就要開始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托克遜河谷之戰(中)第二百三十五章碧血染黃沙(三)第二百九十八章龜茲人的反撲(一)第四百四十六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上)第四百五十九章安市之殤(二)第四百一十五章洛書之爭(二)第四百六十章安市之殤(三)第一百八十二章後宮風波起(下)第二百三十二章鬥智第一百六十八章喋血長安城(九)第一百零八章取捨之間(下)第四百二十四章臨時抱佛腳第一百六十四章喋血長安城(五)第二百七十八章割袍斷義第五百零七章獅老雄心在第二百四十七章軒然大/波(二)第二百八十章意志的較量(上)第四百七十六章圍城血戰(四)第五百二十八章巧取烏骨城(四)第十二章御前官司(上)第四百零四章暗渡陳倉(三)第三百零五章京師裡的躁動(三)第三百二十八章百葉河會戰(一)第五百五十五章決戰平壤城(五)第五百零八章或許還有一種可能第四百三十五章輿論導向之爭(上)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九十八章元宵詩會第四百一十八章誰主沉浮(上)第三百八十一章京師劇變(五)第五百三十七章惡戰白村江(三)第五百一十九章會師安市城(中)第一百五十五章緊鑼密鼓(下)第四百八十章路遇故人第四百三十六章輿論導向之爭(中)第三百三十八章狼蹤初現第一百四十章是與非(中)第三百二十三章北伐!北伐!(下)第四百九十二章試槍(中)第一百零一章搶婚記(中)第二百八十七章內訌(下)第四百六十九章雛鳳初啼(下)第三百零四章京師裡的躁動(二)第二百三十章席捲天山南麓第四百三十四章父子夜談第一百九十四章長孫世家之變(五)第五百三十五章惡戰白村江(一)第五百五十四章決戰平壤城(四)第五百零七章獅老雄心在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一百零六章福禍難辨第三百四十七章禁斷紅山嘴(中)第三百一十一章艱難的抉擇(上)第四十八章巧入神武(二)第二百八十七章內訌(下)第一百三十一章援手(下)第五百四十章半道而擊(上)第四百四十一章陰差陽錯(二)第一百零七章取捨之間(上)第四百七十五章圍城血戰(三)第二百八十章意志的較量(上)第八十四章新年第一朝(下)第四百一十六章洛書之爭(三)第七章發財的門路(下)第三十四章火上澆油(上)第一百八十四章佈局伊始(下)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第四百八十四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二)第三百一十六章分贓協定(下)第三百七十章京師之魏王黨的反擊(四)第一百四十四章暗潮洶涌(下)第三百一十七章別樣之情懷第三百五十四章京師之倒劉行動(六)第一百九十六章虛晃一槍(下)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二百七十二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三)第二百三十五章碧血染黃沙(三)第一百二十三章仙人跳(下)第一百二十八章殺局(中)第一百九十三章長孫世家之變(四)第四百零六章奇峰突起(上)第一百一十五章敲完太子敲老四第四百一十九章誰主沉浮(中)第三百五十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二)第四百九十二章試槍(中)第二百九十四章龜茲攻略(四)第一百七十八章情與義(中)第十三章御前官司(下)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第五百一十四章契丹豪騎逞威風第一百九十七章甘露殿密議第一百二十五章岐州諜影(二)第一百零六章福禍難辨第三百六十三章清水河會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一)第一百一十四章紛來迭至(下)第二百八十五章內訌(上)第四百九十八章亂之表象第五十一章巧入神武(五)第二百二十九章血腥的開端(下)
第二百四十三章托克遜河谷之戰(中)第二百三十五章碧血染黃沙(三)第二百九十八章龜茲人的反撲(一)第四百四十六章失之東隅,收之桑榆(上)第四百五十九章安市之殤(二)第四百一十五章洛書之爭(二)第四百六十章安市之殤(三)第一百八十二章後宮風波起(下)第二百三十二章鬥智第一百六十八章喋血長安城(九)第一百零八章取捨之間(下)第四百二十四章臨時抱佛腳第一百六十四章喋血長安城(五)第二百七十八章割袍斷義第五百零七章獅老雄心在第二百四十七章軒然大/波(二)第二百八十章意志的較量(上)第四百七十六章圍城血戰(四)第五百二十八章巧取烏骨城(四)第十二章御前官司(上)第四百零四章暗渡陳倉(三)第三百零五章京師裡的躁動(三)第三百二十八章百葉河會戰(一)第五百五十五章決戰平壤城(五)第五百零八章或許還有一種可能第四百三十五章輿論導向之爭(上)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九十八章元宵詩會第四百一十八章誰主沉浮(上)第三百八十一章京師劇變(五)第五百三十七章惡戰白村江(三)第五百一十九章會師安市城(中)第一百五十五章緊鑼密鼓(下)第四百八十章路遇故人第四百三十六章輿論導向之爭(中)第三百三十八章狼蹤初現第一百四十章是與非(中)第三百二十三章北伐!北伐!(下)第四百九十二章試槍(中)第一百零一章搶婚記(中)第二百八十七章內訌(下)第四百六十九章雛鳳初啼(下)第三百零四章京師裡的躁動(二)第二百三十章席捲天山南麓第四百三十四章父子夜談第一百九十四章長孫世家之變(五)第五百三十五章惡戰白村江(一)第五百五十四章決戰平壤城(四)第五百零七章獅老雄心在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一百零六章福禍難辨第三百四十七章禁斷紅山嘴(中)第三百一十一章艱難的抉擇(上)第四十八章巧入神武(二)第二百八十七章內訌(下)第一百三十一章援手(下)第五百四十章半道而擊(上)第四百四十一章陰差陽錯(二)第一百零七章取捨之間(上)第四百七十五章圍城血戰(三)第二百八十章意志的較量(上)第八十四章新年第一朝(下)第四百一十六章洛書之爭(三)第七章發財的門路(下)第三十四章火上澆油(上)第一百八十四章佈局伊始(下)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第四百八十四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二)第三百一十六章分贓協定(下)第三百七十章京師之魏王黨的反擊(四)第一百四十四章暗潮洶涌(下)第三百一十七章別樣之情懷第三百五十四章京師之倒劉行動(六)第一百九十六章虛晃一槍(下)第三百四十四章全面對決(上)第二百七十二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三)第二百三十五章碧血染黃沙(三)第一百二十三章仙人跳(下)第一百二十八章殺局(中)第一百九十三章長孫世家之變(四)第四百零六章奇峰突起(上)第一百一十五章敲完太子敲老四第四百一十九章誰主沉浮(中)第三百五十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二)第四百九十二章試槍(中)第二百九十四章龜茲攻略(四)第一百七十八章情與義(中)第十三章御前官司(下)第四百九十章博弈(下)第五百一十四章契丹豪騎逞威風第一百九十七章甘露殿密議第一百二十五章岐州諜影(二)第一百零六章福禍難辨第三百六十三章清水河會戰(二)第三百四十九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一)第一百一十四章紛來迭至(下)第二百八十五章內訌(上)第四百九十八章亂之表象第五十一章巧入神武(五)第二百二十九章血腥的開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