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

貞觀七年六月初八,蜀王李恪上書朝廷,言稱:比有山東崔、盧、李、鄭四姓,雖累葉陵遲,猶恃其舊地,好自矜大,稱爲士大夫,每嫁女他族,必廣索聘財,以多爲貴,論數定約,同於市賈,甚損風俗,有紊禮經,既輕重失宜,理須改革,請奏重修《氏族志》以定貴賤之分。上甚贊,深以爲然,詔告天下將重定《氏族志》以規名份,着蜀王李恪回京主理其事。此詔一出,朝野震動,各門閥世家惶惶不安之餘,大多着人奔走於朝堂之間,尤以蜀王之門庭若市爲甚,然,自蜀王七月中到京之後,殊不見客,只召吏部尚書高士廉、御史大夫韋挺、中書侍郎岑文本、禮部侍郎令狐德棻等朝廷重臣入府議事,世人皆不明其所以然。

重修《氏族志》正是李貞給李恪所出的主意,這裡頭牽涉到李唐皇室的面子問題——李唐之真實血統不明,自古以來各家爭議極多,有說李唐是胡人歸化的,也有說李唐是隴西李氏旁支的,衆說紛紜,然而李唐具有鮮卑血統卻是不爭之事實,不過嘛,李唐皇室卻始終自稱爲隴西李氏,上追始祖爲老子李耳。隴西李氏在漢朝時曾出過飛將軍李廣這等名將,可謂是源遠流長之大門閥,在隋初也算是權傾天下的望族之一,可就是這麼一個輝煌的門閥,在隋初修訂之《氏族志》中僅僅排在可憐的第三等,還被稱之爲“駝李”,就算李唐已經傳承了兩代的皇帝,可在那幫子所謂的“士大夫”眼中隴西李氏依舊是不入流的小門閥,一起子山東望族甚至以與李唐皇室聯姻爲恥,這令李唐皇室極爲不滿。

山東望族目下其實都是些破敗人家,無他,經過隋末的大亂,以往煊赫無比的山東士族大多未能免於貧賤,但它們畢竟都是有數百年曆史、聲望的大族,所以此時他們的“名”還是“著於州閭”的,在名門的政治特權喪失之後,名聲反倒更響了些,這是因爲對於很多中小門閥來說,與士族之間的婚媾是炫耀其高貴血統的唯一途徑,趁着這些個名門“經濟危機”之時,以錢財誘惑名門與己聯姻,而與此同時,那幫子士族們又自矜門第,在婚媾過程中大索聘禮財貨,因而山東士族間竟成“賣婚”這一風俗。

李世民曾在多種場合下怒斥山東門閥之無恥,可實際效果卻差強人意,山東門閥氣焰囂張依舊,而時人依舊以聯姻山東望族爲榮,便是魏徵、房玄齡、李勣這些勳臣們亦是趨之若鶩,可因着這些所謂的望族中飽讀詩書者衆,在朝野中影響極大,李世民屢次想要下狠手整治,卻都因各種原因而不了了之,故此,《氏族志》實爲李世民心病之一,這也正是李恪一上書便得到李世民認可的最重要原因之所在。

一本《氏族志》便能改變名門望族妄自尊大的現狀?這完全就不可能!至少在李貞看來是不可能的事情,按李貞的想法,真要想改變名門望族妄自尊大的現狀,與其在那本狗屁《氏族志》上浪費時間,還不如加緊教化民衆,開啓民智,讀書的人多了,那幫子名門望族所擁有的“知識”便不值錢了,到那時,名門望族憑藉着族中“知書達理”者衆而建立起來的所謂“名氣”自然也就大幅貶值了,收拾起來也就容易得多了不是嗎?當然,明白歸明白,李貞卻不會將這些見解說將出去,他之所以給李恪一夥出這個主意,其用意不過是要造成一個三國鼎立的局面罷了,至於李恪能不能順利修訂《氏族志》、能不能憑着此書再次得到李世民的恩寵,李貞壓根兒就不放在心上,這不,趁着李恪回京之際,李貞可是開始了暗中積攢力量的征程。

錢,李貞有的是,儘管自年前開始,因着市場飽和,再加上跟風者衆之故,新式傢俱的利潤已經大不如前了,可李貞也早就賺飽了,平日裡開銷又不大,兩年多下來,那錢早就多得數不過來了,雖說談不上富可敵國,可隨隨便便拿出個十萬、八萬貫的還是很容易的,有錢自然就好辦事,趁着大傢伙的注意力都轉移到《氏族志》的當口上,李貞將建立暗中勢力的任務交待給了燕銘,本着不求快但求穩的原則開始了暗地勢力的培植——其一,趁着山西大災的時辰,由燕家出面從山西買來了一批年歲不大、天資尚可的孤兒,並聘請了文、武師傅對這羣孩童進行因材施教,並形成定例,每年都由燕家出面買回一些孩童進行培養;其二,由燕家派駐各地的分支機構爲骨幹,暗中成立名爲“旭日”的情報機構雛形,開始對各地信息進行收集和整理;其三,在京師中開始對那些個無甚背景的小官吏們進行緩慢滲透,至於對哥幾個的府宅安插人手則緩一步進行,一切以穩妥爲上。

建立暗地勢力的行動算是順利得很,在燕家的鼎立相助下,一切行動都沒出啥岔子,也沒有引起旁人的注意,只不過一件麻煩事卻又出來了——建立暗地勢力說起來倒是輕巧,可花起錢來卻跟流水似的,這不,纔剛開始兩個多月的時間,李貞便鬱悶地發現建立暗地勢力簡直就是個燒錢的大窟窿,頭前預先備好的五萬貫,一眨眼的功夫就快要見底了,這還是因着燕家幫襯了不少的緣故,否則只怕早就透支得不成樣子了,這錢還真是不經花!

李貞有錢歸有錢,可這麼折騰下去也不是個辦法不是?總不能將老底都賠了進去吧?李貞還指望着懷揣大把金錢去享受榮華富貴呢,若是爲了自保把錢都花乾淨了,那算個啥事啊,還不如當初啥都不幹,老老實實地指着親王的俸祿過日子不是?沒招了,眼瞅着新式傢俱的利潤越來越薄,李貞也只好提前啓動書籍經銷了——聖旨上說的是八月十五前完工,實際上早在六月中旬,朝廷定製的那六千本書便印製完成了,可李貞始終將此事扣在手上,原本是打算等李恪回京動起來之後再拋將出去,趁着大傢伙的注意力都在《氏族志》上頭之際,降低印刷術所帶來的影響,畢竟李貞並沒打算靠這玩意兒名揚天下的——對於李貞來說,悶聲發大財纔是好事一件,可李恪那貨愣是不賞臉,自打回京之後,都一個多月過去了,卻始終沒見他動起來,愣是令李貞憋得難受之至,無奈之下,也只能先動了。

動倒是動了,可卻沒個反響,奏本上了,樣品書也給了,可好幾天過去了,別說禮部無人來驗收,便是老爺子那頭也沒曾聽到個響動,眼瞅着中秋都要到了,可把李貞給猴急的,卻又沒膽子跑去問老爺子,只好耐下性子等消息,等啊等,等得望眼欲穿之際,好歹是將聖旨給盼來了——漢王李貞有功於社稷,加封三百戶,賞錢千貫,敇王府一座,準開府。

哇噻,開府好啊,總算是混上了正兒八經的王爺了不是?可把李貞給樂壞了,也沒去細想其中的根由,一領了聖旨,連老孃那兒都忘了去通知一聲,立馬跑工部辦了手續,急吼吼地直奔自個兒的王府而去,

坐落於南大街的漢王府可是新起的宅子,那油漆都還沒幹透呢,那等嶄新樣看着就讓人爽氣,先不說門口那對威武的石獅子,也不提那高牆大院裡亭臺樓榭精巧大氣,就說那滿是綠樹鮮花的後花園便令李貞笑得嘴都合不攏了,滿王府裡瞎轉悠了好一陣子,怎也瞧不夠,小心肝美得直冒泡,愣是盤纏到了天都快黑了,才戀戀不捨地打道回宮。剛進了門,屁股都還沒落座呢,就瞅見劉德全捧着厚厚的一疊子大紅請柬走了進來,恭敬地說道:“殿下,各家各府都派了請柬,並附上禮單,爲王爺開府之賀,請王爺過目。”一看,呵,全是一幫子兄弟們送來的,還都附有禮單,禮都重着呢,便是太子也着人送來了柄玉如意當賀禮。

禮不錯,照單全收了,咱這會兒正缺錢呢,宴嘛,一概不赴,奶奶的,這幫子鳥人除了想拉攏咱之外,哪能存了啥子好心,全他媽的不是東西。李貞心裡頭自然清楚一幫子兄弟送禮請客的真實用意,眼瞅着王府到了手,馬上就可以開始自個兒的富貴生活了,他可不想捲入奪嫡之爭的,兄弟們的宴請自然是不想去的,可不去總也得有個理由不是?若是不小心成了衆矢之的,那樂子可就大了,李貞沉思了好一陣子,笑呵呵地一揮手道:“劉公公,着人去回了各府,就說本王得了王府,自該由本王做東,就定在九月初一好了,請各家兄弟都到本王府上做客便是,唔,着人去‘燕記’取些新出的傢俱還有新印製的書籍往各家各府上送去,就當回禮罷。”

得,別人送的都是珠寶之類的名貴之物,李貞卻拿些自家搗鼓出來的土特產當回禮,這等事兒也就李貞做得出來,劉德全都聽傻了眼,傻不楞登地看着李貞,滿臉子欲言又止的樣子,瞧得李貞一陣子好笑,不過卻懶得多解釋,只是笑着道:“劉公公只管去便是,本王自有主張。”老劉頭生生吞了幾口唾沫,艱難地應了聲“是”,緊趕着去安排不提。

日他媽的,這幫子奪嫡黨看樣子對咱都不死心來着,怎麼着也得想個法子讓他們徹底死心了纔好,省得整日價地跟咱折騰個沒完。這主意可不好想,李貞想了多半會也沒得出個準主意來,正自煩躁之際,一小宮女從房外閃了進來,說是燕妃娘娘有請,得,老孃有事要交待,那還不得趕緊去?李貞也顧不得再想心思,急急忙忙地往燕妃所住的房間趕去。

“孩兒叩見母妃。”李貞一走進燕妃的房間,立馬恭敬地磕頭請安道。

燕妃默默地看了李貞好一陣子,始終沒有開口,可眼圈卻漸漸地紅了起來。孩子大了,要單飛了,這是好事兒,可望着李貞那兀自顯得稚嫩的面龐,饒是燕妃平日裡沉穩得很,到了這會兒,也不禁心情激盪地流下了淚來,心裡頭悲喜交加,啥滋味全都攪合在一塊兒了。

眼瞅着燕妃那難過勁,李貞一時間也不知該如何出言安慰,眼圈紅了紅,強自支撐着說道:“母妃,孩兒住得近,回宮請安也容易……”

還沒等李貞說完話,燕妃起了身,抹去了眼角的淚水,摸了摸李貞的頭道:“貞兒不必勸慰娘,娘知道你是個孝順的孩子,娘這是高興的。”頓了一下,又接着道:“貞兒,依大唐律,親王滿八歲才能開府,這一條你是知道的罷,而今你有甚打算?”

厄,是哦,頭前光顧着開心,竟然忘了這個茬,媽的,老爺子這是要幹啥來着?好端端地違了他自個兒定下的唐律,這裡頭難道還有貓膩不成?李貞聞言愣了一下,可一轉念想起自個兒所立的功勞也足夠開府的了,左右不過是早了些罷了,也就沒再多想,陪着笑道:“母妃,孩兒定遵母妃之命,好生跟二位師傅學藝,將來也好報效朝廷和父皇的栽培。”

李貞這話裡頭有着兩層的意思在:其一,開府歸開府,學業是不會就此放下的;其二,不管其他兄弟如何鬧,他李貞只管看戲,絕不參與。燕妃本就是個聰慧之人,自然是聽得懂李貞話裡頭的意思,不過嘛,在燕妃看來,李貞的話並沒有答到點子上,有心提點一下,可這會兒宮女、宦官們都在身邊,燕妃又不想搞出屏退左右那般子大的動靜來,這話就沒法子說得太明,再者,打小了起李貞就是個很有主見的人,燕妃也着實不想將自己的意見強加給李貞的,故此,聽完了李貞的話,燕妃臉上淡淡的什麼表情都沒有,略一沉吟道:“貞兒,爾能開府固是聖上的恩惠所致,只是違了唐律總是說不上好的罷。”

嗯?老孃這話啥意思,難道是叫咱上表推辭開府?不太像啊,如是真是如此,老孃也不會是這般說法啊,唔,開府?莫非老孃的意思是開府不建衙?哈,該是這個意思了,嗯,咱原本就不打算搞得風風火火的,悶聲發大財纔是真格的,嘿嘿,咱若是暫時不建衙,一來表明咱無意參與奪嫡,二來也可以此藉口來推脫兄弟們的拉攏,三來嘛,也全了老爺子的臉面,再者,就算要任命屬官,咱也不急於一時,嘿,寧缺毋濫,真要招小弟也得挑些有真材實幹的不是?呵,老孃還真是妙人兒,不愧是宮廷裡廝殺出來的,有意思!李貞心思動得飛快,暗自盤算了好一陣子,已然全盤明白了燕妃的暗示所在,立時笑着道:“母妃說的是,孩兒雖蒙父皇恩寵得以開府,可畢竟年歲尚小,這建衙之事還是等將來再說好了,孩兒過些日子就上本父皇,稟明此事。”

眼瞅着李貞一點就透,燕妃的臉上露出了嘉許的笑容,憐愛地再次摸了摸李貞的頭,笑着道:“貞兒,時候不早了,早些去歇着罷,明兒個搬家之事還有的忙的,去吧。”

李貞感激地看了燕妃一眼,恭敬地應了一聲,轉身大步退出了房門,望着李貞那愈發顯得壯實的背影,燕妃輕輕地嘆了口氣,眼淚禁不住再次流淌了下來……

第五百零一章針鋒相對(三)第一百零三章一波三折(上)第四百二十九章中秋馬球賽(三)第三百一十八章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上)第三百七十七章京師劇變(一)第二百七十八章割袍斷義第四百三十一章絕地反擊(上)第二百三十八章碧血染黃沙(六)第三百九十二章衝冠一怒爲紅顏(下)第一百五十一章收網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中)第四百九十四章平白捱了一刀第四百零五章暗渡陳倉(四)第五百三十三章血洗安市城(四)第三百一十二章艱難的抉擇(下)第一百六十八章喋血長安城(九)第一百六十五章喋血長安城(六)第四百八十四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二)第五十三章各施奇謀第一百三十三章齊州事變第一章九天驚雷第七十九章動物兇狠(下)第六十章血戰(七)第三百一十二章艱難的抉擇(下)第二百五十三章驚濤駭浪(三)第一百六十九章喋血長安城(十)第三章羊城暗哨?第五百四十八章京師風雲錄(七)第二百三十三章碧血染黃沙(一)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一百六十七章喋血長安城(八)第六十八章決戰諾真水(四)第八十三章新年第一朝(上)第三百七十三章剪不斷理還亂(三)第三百二十六章戰降之間第二百七十六章高恆的機遇第二百一十六章星星峽之戰(二)第八十八章武庫遺失案(下)第四百七十四章圍城血戰(二)第五章東宮行(下)第二十一章憂國不忘發財(上)第四百九十八章亂之表象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第四百四十一章陰差陽錯(二)第三百二十一章北伐!北伐!(上)第二十三章憂國不忘發財(下)第一百七十九章情與義(下)第五十五章血戰(二)第五百零四章針鋒相對(六)第六十四章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四百八十章路遇故人第二百六十四章獵犬行動(上)第三百一十六章分贓協定(下)第二百六十八章背/叛(上)第一百九十四章長孫世家之變(五)第六十七章決戰諾真水(三)第四百四十五章陰差陽錯(六)第七章發財的門路(下)第一百九十章長孫世家之變(一)第二百二十五章吃葡萄(下)第三百三十八章狼蹤初現第三百章龜茲人的反撲(三)第二百四十四章托克遜河谷之戰(下)第二百六十章連蒙帶坑(二)第五百三十七章惡戰白村江(三)第一百六十四章喋血長安城(五)第一百三十五章回京之路(上)第四百一十一章你方唱罷我登場(下)第二百四十八章軒然大/波(三)第一百九十九章大婚?打昏?(上)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五十二章巧入神武(六)第一百五十五章緊鑼密鼓(下)第一百六十章喋血長安城(一)第四百七十五章圍城血戰(三)第二百七十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一)第三百二十三章北伐!北伐!(下)第四百七十五章圍城血戰(三)第一百一十五章敲完太子敲老四第二百二十章星星峽之戰(六)第一百二十三章仙人跳(下)第三十七章不歡而散(上)第二百七十八章割袍斷義第三百零六章京師裡的躁動(四)第四百零三章暗渡陳倉(二)第五百二十七章巧取烏骨城(三)第三百五十七章風雲詭變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四百八十四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二)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四百六十五章毒蛇的獠牙(二)第一百八十四章佈局伊始(下)第三百九十四章父子相見盡悲聲第四百章明修棧道(上)第二百三十八章碧血染黃沙(六)第五百四十八章京師風雲錄(七)第八十六章武庫遺失案(上)第五百四十六章京師風雲錄(五)第一百六十二章喋血長安城(三)第六十四章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一百六十八章喋血長安城(九)
第五百零一章針鋒相對(三)第一百零三章一波三折(上)第四百二十九章中秋馬球賽(三)第三百一十八章瞌睡了就有人送枕頭(上)第三百七十七章京師劇變(一)第二百七十八章割袍斷義第四百三十一章絕地反擊(上)第二百三十八章碧血染黃沙(六)第三百九十二章衝冠一怒爲紅顏(下)第一百五十一章收網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中)第四百九十四章平白捱了一刀第四百零五章暗渡陳倉(四)第五百三十三章血洗安市城(四)第三百一十二章艱難的抉擇(下)第一百六十八章喋血長安城(九)第一百六十五章喋血長安城(六)第四百八十四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二)第五十三章各施奇謀第一百三十三章齊州事變第一章九天驚雷第七十九章動物兇狠(下)第六十章血戰(七)第三百一十二章艱難的抉擇(下)第二百五十三章驚濤駭浪(三)第一百六十九章喋血長安城(十)第三章羊城暗哨?第五百四十八章京師風雲錄(七)第二百三十三章碧血染黃沙(一)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一百六十七章喋血長安城(八)第六十八章決戰諾真水(四)第八十三章新年第一朝(上)第三百七十三章剪不斷理還亂(三)第三百二十六章戰降之間第二百七十六章高恆的機遇第二百一十六章星星峽之戰(二)第八十八章武庫遺失案(下)第四百七十四章圍城血戰(二)第五章東宮行(下)第二十一章憂國不忘發財(上)第四百九十八章亂之表象第三十六章開府不建衙第四百四十一章陰差陽錯(二)第三百二十一章北伐!北伐!(上)第二十三章憂國不忘發財(下)第一百七十九章情與義(下)第五十五章血戰(二)第五百零四章針鋒相對(六)第六十四章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四百八十章路遇故人第二百六十四章獵犬行動(上)第三百一十六章分贓協定(下)第二百六十八章背/叛(上)第一百九十四章長孫世家之變(五)第六十七章決戰諾真水(三)第四百四十五章陰差陽錯(六)第七章發財的門路(下)第一百九十章長孫世家之變(一)第二百二十五章吃葡萄(下)第三百三十八章狼蹤初現第三百章龜茲人的反撲(三)第二百四十四章托克遜河谷之戰(下)第二百六十章連蒙帶坑(二)第五百三十七章惡戰白村江(三)第一百六十四章喋血長安城(五)第一百三十五章回京之路(上)第四百一十一章你方唱罷我登場(下)第二百四十八章軒然大/波(三)第一百九十九章大婚?打昏?(上)第三百三十二章十面埋伏(上)第五十二章巧入神武(六)第一百五十五章緊鑼密鼓(下)第一百六十章喋血長安城(一)第四百七十五章圍城血戰(三)第二百七十章塔瓦庫勒湖會戰(一)第三百二十三章北伐!北伐!(下)第四百七十五章圍城血戰(三)第一百一十五章敲完太子敲老四第二百二十章星星峽之戰(六)第一百二十三章仙人跳(下)第三十七章不歡而散(上)第二百七十八章割袍斷義第三百零六章京師裡的躁動(四)第四百零三章暗渡陳倉(二)第五百二十七章巧取烏骨城(三)第三百五十七章風雲詭變之不戰而屈人之兵第四百八十四章一石激起千層浪(二)第三百五十三章京師之倒劉行動(五)第四百六十五章毒蛇的獠牙(二)第一百八十四章佈局伊始(下)第三百九十四章父子相見盡悲聲第四百章明修棧道(上)第二百三十八章碧血染黃沙(六)第五百四十八章京師風雲錄(七)第八十六章武庫遺失案(上)第五百四十六章京師風雲錄(五)第一百六十二章喋血長安城(三)第六十四章宜將剩勇追窮寇(下)第一百六十八章喋血長安城(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