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鏖戰

帝國政務樓,一樓的金碧輝煌的大會客廳,這是是皇帝接見外國元首、使節以及爲臣公授勳的地方,此時這間會客廳那兩扇高達五米包金雕‘花’金‘門’敞開着,站在‘門’外走廊內,身着禮服的皇家儀仗隊的士兵,在陛下緩步走來時,紛紛舉槍致敬,儀仗兵們高昂着下巴,臉上帶着一股發自骨子中的傲氣,能夠入選皇家儀仗隊的士兵無一不是一百六十六帝國近衛陸海軍中的‘精’英。

在陳默然緩步從走廊內朝着大會客廳走去時,在大會客廳內,伊藤博文的眼睛卻盯着的正牆後的幅表現戰場撕殺的巨幅畫作,這是出自名家之手的“漠北鏖戰圖”,畫上所繪爲漢軍騎兵與匈奴騎兵撕殺的畫面。

萬騎撕殺鏖戰之場面,幾讓人心生驚心動魄之感,看着在這種隆重國禮之廳,懸掛這幅驚心動魄的鏖戰畫作,伊藤博文只在心中暗歎一句。

“中華文弱之終結”。

他並不不知道這間大會客廳還有一個的名稱“漠北廳”,這多少總會向那些熟知中國歷史的外人,傳遞一種信息。

現在中華帝國將選擇用武力挽回曾經所遭受的一切屈辱。

看着這巨副畫作,熟知中國歷史的伊藤博文在暗歎之餘,又於心裡對這幅畫透出的信息作出了評價。

“陛下駕到”

隨着‘侍’衛官的長呼,伊藤博文轉過身來,在陳默然走到距離他有三米的距離時,他畢恭畢敬的施了一個九十度的鞠禮。

“大日本帝國天皇陛下特使、貴族院院長伊藤博文見過中華帝國皇帝陛下”

身着陸軍戎裝、左手按着配刀刀柄的陳默然,完全未流‘露’出任何表情,而是直接朝着沙發走去,待坐下之後,纔再次打量着鞠躬的伊藤博文,這位歷史上,亞洲最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成功利用諸國利益矛盾爲日本謀得利益的明治時代第一功臣。

甚至曾有無數人都說過,如果伊藤博文未死於暗殺,整個亞洲、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將改寫。而說這話的人,有中國人、有日本人、有美國人、有歐洲人,對此幾乎所有人都深信不疑。

“天皇陛下請伊藤轉遞他向皇帝陛下的問候,祝皇帝陛下光復中華河山……”

鞠躬未起的伊藤博文並未覺得有任何驚訝,作爲東方人,他自然理解東方式的理解,如果是在幾十年前,或許他需要跪拜並伏首於地,而現在他僅僅只需要鞠躬。

“請伊藤伯爵轉達我對貴國天皇的問候”

冷冷的吐出一句話後,陳默然才左手扶劍,右手一擺。

“免禮”

同時指着下方的個位置。

“賜坐”

這會纔有兩名近‘侍’擡着一張包着軟墊的椅子進入房間,放在陳默然手指的那個位置。

依照對中國的瞭解,在落坐時,伊藤博文並沒有直接坐下,而是再次鞠躬向皇帝致謝後,方纔虛坐了半張椅子。

“皇帝陛下,鑑於目前大日本帝國與大中華帝國在貴國東北發生的不愉快……”

在伊藤博文開口時,陳默然眉頭微微一揚,他看着伊藤博文,他知道這時候的日本絕不是二十年後的日本,一是沒有二十年後的實力,二是此時的日本軍政兩界要員,儘管擁有日本人特有的賭徒心理,但絕非一羣只是盲動而不知戰略的蠢貨,伊藤博文、桂太郎、大山岩、兒‘玉’源太郎等等,這些明治功臣,無一不擁有他們的後輩難以企及的戰略眼光,至少懂得什麼是國家的實力和戰爭的目的。

尤其是眼前的這位伊藤博文,在歷史上正是他和桂太郎等人的堅持,東北才得已歸還中國,否則按照那些軍人的意見,怕東北三省,早在1905年就被其吞併了,而伊藤博文等人苦心經營的所謂的“日清提攜”營造出的中國人對日友好甚至感‘激’的心理,最終又毀於伊藤博文這樣的重臣死去後,日本政客與軍人的短視之中。

暫時的利益妥協,換得的是未來更大的利益,日本以貧國之力支撐起了軍事崛起,而最終實現日本經濟崛起的正是伊藤博文等人通過歸還滿洲的方式,構建起的“日清提攜”使得滿清和國人倒向日本,國人大用日貨,直接促成了日本的經濟崛起。

儘管後來的《二十一條》導致國人抵制日貨,但在大戰環境下,不用日貨就無貨可用的局面,卻使得那次抵制並未持續多長時間,無論是日本的軍事崛起或是經濟崛起,幾似有神助一般的踩着中國的肩膀實現了他們的強國之夢。

現在,是時候打碎他們的夢想了。

“……希望皇帝陛下,以日華兩國千年之友好,念同文同種之源,立即停止白人悅而亞人憂的衝突”

伊藤博文的話音一落,陳默然便開口說道。

“伊藤伯爵,我們估且不去考慮這場衝突誰對誰錯”

作爲“挑戰者”陳默然自然樂意順着伊藤的話,把這場戰爭說成“小小的衝突”,至少伊藤博文的這種說法,讓人聽着很舒服,就好比打了別人的臉,別人還要陪着笑一般爽快。

“但至少有一點,這場戰爭在中國土地上打的,給中國的尊嚴造成傷害,還有中國國民造成的財產損失是無法避免的,日本有何種資格徵用我國國民糧食、騾馬?有何種資格徵發我國國民爲貴國戰爭服務?更不可提日本軍隊在我國境內,殺害數以千計我國國民之暴行了如果中國軍隊到日本這麼幹,不知道,日本會作何反應?”

咄咄‘逼’人的質問讓伊藤博文先是一愣,但隨即便開口解釋道。

“皇帝陛下,您應該明白,日本明是爲日本而戰,爲亞洲安全而戰,可根本上卻是爲中國而戰,在滿清統治下的中國,國力衰弱到極點,內不能保民福祉,外不能維護國權,任由俄國佔領貴國東北之地,”

在伊藤博文這麼說時,陳默然只是靜靜的‘摸’着自己的那柄金龍護柄的唐直刀的刀柄。

“若是中國如強,則絕不會有日俄之戰。中國若強,則應爲中日俄之戰,或中俄之戰,而不至以此犧牲歸之日本,我可斷言。此兩戰者,日本不過以人民生死拼國家存亡,豈足以言侵略。若中國不強而甘受歐洲的侵略,且將陷日本於危亡,是可恨也,由於日本纔不得已,以舉國之力毅然起兵斬斷俄羅斯侵略之野望。”

“好一個毅然啊”

冷哼時,陳默然差點沒想給伊藤博文這般的義正詞嚴鼓起掌來,那怕就是一百年後,日本人在紀念日俄戰爭時,還把戰爭的責任推給中國,理由就是“中國太弱”

當強盜的能把話說的這麼義正詞嚴的,恐怕全世界也就隻日本人了,這一次並不是上次他同桂太郎的會面,這會他不需要再去配合伊藤博文,能從日本人身上得到的東西都已經得到了,以後,中日兩國根本不可能還存在什麼友誼、合作。

不過儘管如此,他並不準備現在就和日本翻臉,雖說已經翻過了,但現在還需要緩和一下。

“伊藤伯爵,好吧,正如閣下和桂太郎所言,在滿清的時代,東方的危險固然到了極點,同時也失望到了極點。那樣腐敗的朝廷和政fǔ,哪裡還有可以存立發展的希望。可現在呢?”

雙眼微微一擡,眼盯着伊藤博文,陳默然不無得意的笑了一下。

“現在的中國,或許沒有強大的海軍,但是作爲大陸國家,朕擁有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意志強大而且規模多達一百六十萬的陸軍部隊,如果需要的話,朕可以簽署動員令,進一步動員數百萬陸軍部隊,而且,昨天美國銀行界,已經同意替帝國發行多達4.5億美元公債人力、財力,甚至於中國的軍事工業,都足以支持中國與任何一個國家進行一場規模超過世人想象的陸戰”

在說出這話的時候,雖說有些得意,可陳默然自己卻知道,這裡面有至少一半是吹的,爲是武裝這支軍隊,除去自產步槍以及從美國、德國定製口徑步槍,從德國購買陸軍火炮外,還大量翻修前清遺留武器,

雖說馬鞍山、上海、武漢三地提供了足夠的炮彈,迫擊炮彈比山野炮彈更容易生產,可發‘射’‘藥’、炸‘藥’卻需要大量從英國、法國、德國以及美國進口。實際上現在自己也和日本差不多,都是在撐檯面,唯一的不同之處就是,剛剛捲入中國在人力和財力上的情況,遠優於日本。

不過關於這些內幕,也只有極少數人知道。

“不知道,伊藤伯爵覺得,現在中華帝國是否有能力保衛本國的利益”

“陛下,我並不否認,中華帝國在皇帝陛下英明領導下,已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但……”

伊藤博文的話聲稍頓了一下,他在斟酌着如何顧及眼前這位皇帝的面子,又能充分的表明日本態度的話語。

“但需在皇帝陛下注意到的是,日本早在一年前,就已經對俄國宣戰,而且當時滿清政權,已經宣佈局外中立,中華帝國的強大,並不等於一年前滿清政權的強大,所以戰爭的本意,日本還是爲了中國”

這時伊藤博文又擡起頭看着面前這位以一身陸軍戎裝示已的皇帝陛下。

“於亞洲,中日兩國若是攜手合作,必可保亞洲自歐人魔掌得脫,而現在中日兩國於東北之衝突,卻是親者痛、仇者快,爲歐人所歡愉,爲亞人所心憂陛下,中華帝國是大陸國家,現在更擁有全亞洲最優秀的陸軍,自可保亞洲大陸於不失,而日本帝國爲島嶼國家,擁有亞洲最強大之海軍,若中日兩國攜手,兩國優秀之陸海軍,齊心攜力,則亞洲復興有望。”

說到此處時,伊藤博文輕輕鞠首,又言道。

“陛下之後爲英人,然陛下卻爲有‘色’之人,難道以陛下雄圖壯志,願爲白人驅使乎?”

這會伊藤博文站起身,手指着牆上的那幅《漠北鏖戰圖》,不無‘激’動的說道。

“此《漠北鏖戰圖》其神韻遠超《神奈川衝‘浪’裡圖》,亦以此表明大中華帝國之未來在於大陸,而大日本帝國未來在於海洋日中兩國千年‘交’好之悠遠,又豈是歐洲白人陸海千年矛盾所能相比,陛下,雖日中兩國近十年,存在些許不快,然那是日本與竊居中華寶器之滿清之矛盾,今日已非往日,陛下光復中華河山,中華寶器得歸漢族,日本自不會再以舊態相待。”

伊藤博文指着那副《漠北鏖戰圖》時,陳默然在心裡小小得意一把,這幅畫的初稿是他拿出來的,最後由國內十數位名畫家合力而成,目的正是於此向世人表明中國正在恢復尚古之時,民族尚武之‘精’神。

“……如若他日,中華帝國崛起於大陸,日本帝國雄居於海洋,我x本帝國必定以全力助中國維持海洋。現今世界中,於亞洲足以抗歐洲列強而倒之者,只有中國與日本兩國而已,屆時,大陸的發展是中國的責任,海洋之發展又爲日本之責任。日本得此成功績,決不愁此後無移民貿易地,決不作侵略中國的拙策。對大陸得絕對的保障而以全力發展於美澳,纔是日本民族生存發展的正路。中日兩國聯好,可保東半球的和平”

在伊藤博文那麼提着這此時,不可否認,陳黯然的確有些動心,的確,日本擁有最優秀的海軍,至少在這個時代,若是兩國聯手的話,但是……臥榻之處豈容他人酣睡

心裡這麼想着,可臉上擺出一副沉思之狀的陳默然,卻故作模樣的猶豫了一下。

“伊藤伯爵,中國的未來於大陸,這是人所共知之事,然,貴國與俄國在我國國土‘交’戰,如我國不予以制止,對帝國尊嚴之損,又豈是一言所能概之此戰與其說是中立之衝突,倒不如說是,維護帝國尊嚴之必然,而且……”

眼簾微擡,陳默然突然笑了起來,同時站起身。

“不過我想,即然中日兩國同文同宗,本就是一家兄弟,一些不快又算得了什麼,一些不快,大家可以在談判桌上解決嘛”

“陛下,若是興行談判,還請陛下以中日友好計,立即命令部隊停止對鴨綠江軍之攻擊以爲談判創造契機”

第70章 猶太人的本質第167章 誰是贏家第145章 使館區第165章 海容第160章 審第162章 戰果第1章 人性貪第165章 大罷工(下)第64章 塞北的雪第65章 無價第32章 化學戰第217章 讓步第220章 被同化的人第168章 算術第106章 技術分析局第125章 選擇第155章 補救第163章 觀察報告第149章 秋山真之的選擇第137章 悲憤之事第163章 間行第214章 火攻第22章 奪橋第236章 彼此之局第99章 麻煩第214章第115章 妄議第178章 接敵第36章 野心第250章 對不起了第158章 議長記者餐間會 皙子葫蘆不開瓢第27章 要快要狠第213章 破城第92章 祈禱第71章 江船話第68章 流星第88章 心腹之患第135章 真理製造者第147章 輪迴第51章 是戰爭需要他第58章 叢林時代的法則第43章 天女散花第143章 回收第79章 瘸子救美第49章 月不高第108章 誤區第212章 天下不穩第71章 江船話第5章 書房中第8章 是個好人第130章 劇變第40章 反差第126章 氛圍第290章 帝國的誕生第11章 俄羅斯第141章 家與兄弟第52章 商人第199章 無路可選第165章 大罷工(下)第142章 輿論第35章 十年之別第211章 增援第27章 看不見的手第141章 打撈第125章 選擇第258章 選擇第173章 選擇第119章 驚恐第101章 想要什麼?第83章 CMR根基第109章 建設性的決定第137章 悲憤之事第87章 血的回報第213章 破城第141章 抉擇(下)第88章 蛇窟的陰謀第178章 接敵第14章 袁世凱的發現第119章 我嫡造、我創造,我……第23章 企圖第204章 臣子本份第13章 前夜之夜第145章 飛吧第151章 生絲第27章 要快要狠第232章 流放第82章 賞你個耳瓜子第236章 我的帝國!第42章 什麼事該做第234章 戰場第176章 首義第214章 在辛亥第152章 現在,我們需要等待第78章 政治部的特殊使命第106章 噴金之地!第129章 最大盛事第121章 打頭陣第219章 只是意外第138章 界線
第70章 猶太人的本質第167章 誰是贏家第145章 使館區第165章 海容第160章 審第162章 戰果第1章 人性貪第165章 大罷工(下)第64章 塞北的雪第65章 無價第32章 化學戰第217章 讓步第220章 被同化的人第168章 算術第106章 技術分析局第125章 選擇第155章 補救第163章 觀察報告第149章 秋山真之的選擇第137章 悲憤之事第163章 間行第214章 火攻第22章 奪橋第236章 彼此之局第99章 麻煩第214章第115章 妄議第178章 接敵第36章 野心第250章 對不起了第158章 議長記者餐間會 皙子葫蘆不開瓢第27章 要快要狠第213章 破城第92章 祈禱第71章 江船話第68章 流星第88章 心腹之患第135章 真理製造者第147章 輪迴第51章 是戰爭需要他第58章 叢林時代的法則第43章 天女散花第143章 回收第79章 瘸子救美第49章 月不高第108章 誤區第212章 天下不穩第71章 江船話第5章 書房中第8章 是個好人第130章 劇變第40章 反差第126章 氛圍第290章 帝國的誕生第11章 俄羅斯第141章 家與兄弟第52章 商人第199章 無路可選第165章 大罷工(下)第142章 輿論第35章 十年之別第211章 增援第27章 看不見的手第141章 打撈第125章 選擇第258章 選擇第173章 選擇第119章 驚恐第101章 想要什麼?第83章 CMR根基第109章 建設性的決定第137章 悲憤之事第87章 血的回報第213章 破城第141章 抉擇(下)第88章 蛇窟的陰謀第178章 接敵第14章 袁世凱的發現第119章 我嫡造、我創造,我……第23章 企圖第204章 臣子本份第13章 前夜之夜第145章 飛吧第151章 生絲第27章 要快要狠第232章 流放第82章 賞你個耳瓜子第236章 我的帝國!第42章 什麼事該做第234章 戰場第176章 首義第214章 在辛亥第152章 現在,我們需要等待第78章 政治部的特殊使命第106章 噴金之地!第129章 最大盛事第121章 打頭陣第219章 只是意外第138章 界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