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須城到臨清,只有二百多裡,卻走了半個月,十三座閘堰的位置全部確定,中間還回到東昌歇息了一晚。馬之貞表現得非常有耐心,他很清楚,只有前期準備充足,真正開工的時候,纔會省去很多麻煩。
就在王連和馬之貞準備從臨清返回時,西側的路上卻來了一隊人馬,足有上百人,前方一名士兵扛着的大旗之上,赫然繡着“夾谷“”兩個金色大字。
“是夾谷之奇大人!”馬之貞道。
名字很怪,沒聽說過,王連對這段歷史談不到很熟,馬之貞見王連一臉茫然,又解釋道:“夾谷大人是吏部侍郎,雖爲女真族人,卻對漢人多有袒護,爲人正直,官員們都怕他。”
王連點頭,他目前的身份只是謀士,也不用見這種高官,馬之貞當然不能迴避,帶着一行人迎了上去。
“馬之貞見過大人!”馬之貞大禮叩拜。
聽到喊聲,車上的簾子撩開,走下一名五十出頭的老者,長相很有威嚴,他笑着說道:“馬大人無須多禮,快快請起。”
“謝大人!”
“之貞,運河工程籌劃的如何?皇上上月還曾提及此事。”夾谷之奇問道。
“實不相瞞,之前進展艱難,幸好妻弟王連趕來,一番點撥,這纔有了眉目。”馬之貞道。
王連愣了一下,怎麼就成了馬之貞的內弟?想想也就明白了,尹志平徒弟一說,太過牽強,至今馬之貞也沒有全信,這麼說是在保護自己。
“哦,此人可在?”夾谷之奇問道。
“王連,快來拜見大人。”馬之貞朝着王連招手。
王連只好把繮繩交給身邊的士兵,來到跟前,拱手道:“王連見過夾谷大人。”
“年輕英俊,氣度不凡!”夾谷之奇讚了一句,又問:“王連,除了水利,還曾學過哪些?”
“懂一些易經。”王連回道。
“前日我夢見火中取木,此爲何意?”
“大人,我只是略知一二,不敢妄言。”王連推辭道。
“但講無妨!”
“木爲風,風從火出,可爲風火家人一卦,恕在下斗膽直言,大人正要回家。”王連道。
“哈哈,果然不凡。”夾谷之奇大笑,點頭道:“你說得沒錯,母親身體染恙,我正要回家探望。”
“正值木旺之季,老夫人可保無憂。”王連當然要這麼說。
“借你吉言。”夾谷之奇道,又問馬之貞,“既然遇到,且給我講講,運河是如何規劃的?”
“王連比下官更爲熟悉。”
馬之貞將此事推給了王連,夾谷之奇這麼問,還是有些信不過這個年輕人,想要當面考考他。
本想低調些,看來是躲不過去了,王連只好拿出完善的設計圖,向夾谷之奇講解起來。都有精確的數字,這讓夾谷之奇非常滿意,不住地點頭,“王連,你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承蒙大人誇獎,只想替馬大人分憂。”王連道。
“修建這條運河,需要多少民工?”夾谷之奇打聽道。
“三萬人,半年可完成。”
“若是如此,豈不是要黑白勞作?”
“在下認爲,工人只能每日勞作四個時辰。”王連推廣他的八小時工作制。
夾谷之奇和馬之貞的眉頭同時皺了起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按照朝廷的規定,只怕每天至少工作六個時辰,也就是十二個小時。很多工程更是多達八個時辰,除了睡覺就是幹活,而且還都是漢人。
“馬大人,你如何看待?”夾谷之奇問。
“只是內弟一時衝動之言,不可行。”馬之貞道。
“王連,你因何如此講?”
“四個時辰正好,可以歇過來,不然會把人累死。從古至今,死在勞役上的百姓,不可盡數,可憐可嘆!”王連堅持道。
夾谷之奇沉默了,他何嘗不知道這點,但工時減少勢必就會拖延工期,繼續追問:“時長這麼短,如何完工?”
“能完成,可以用顛倒車,快速將土石從下方運到岸邊。”王連道。
“顛倒車?”馬之貞也愣了,之前從未聽說過。
對此,王連很無語,他在隋朝時使用的這款設備,竟然沒流傳下來,不光如此,他的名字也被唐宋兩代六百多年的時光給抹掉了。
王連簡單講述了顛倒車的原理,兩位大人聽得很認真,最後,夾谷之奇道:“馬大人,莫要小視此事,亦不可擅做主張,可去大都找郭令史商議。”
“屬下遵命!”
夾谷之奇的車隊離開,繼續向東而去,馬之貞微微搖頭,帶着王連等人上馬,一路奔馳,重返東昌。
從交談中,王連得知了一個情況,雖然元朝大量重用漢人官員,但普通漢人的社會地位卻很低,蒙人是一等公民,其次是北部少數民族,漢人是三等,南人位置最低,甚至到了可以買賣的程度。
王連提出的八小時工作制,等於爲漢人爭取利益,同樣是身爲漢人的馬之貞內心是贊同的,但實施起來,難度卻很大。之前開鑿濟州河,已經死了很多人,馬之貞深感痛心,卻也是無可奈何。
回頭府宅後,馬之貞請王連喝酒,席間直接說道:“王連,我所憂慮者,工長四個時辰,會引起皇上的反感。”
“大人,恕我直言,應該要爭取一下,每日高強度勞動,體力透支,效率也低,工期依然得不到保證。實在不行,再想其他辦法。”王連道。
“只能如此,可惜,郭令史也是漢人,提議未必能被採納,而當朝宰相桑哥,又不肯爲漢人說話,也不好接近。”馬之貞感慨道。
發生這種事情,也是王連不曾想到的,開鑿會通河工程,竟然附加了一場爲漢人民工爭取權益的事件。
歇息幾日後,馬之貞安排好車馬,帶着王連一道趕往大都,去見郭守敬。
距離不算遠,三天後便到了,面前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城池,據馬之貞介紹,大都規劃周長近三萬米,有十一個城門,分別叫做和義、平則、崇仁、齊化、安貞、光熙、麗化等,整座城市佈局及名稱,都是依據《周禮》安排,皇上非常推崇漢文化。
忽必烈重視漢文化,自幼便苦心研讀,卻對漢人百姓很苛刻。在潛意識裡,他還是以蒙爲尊,認爲自己民族的血統優秀,正是這種思想的延續,才導致強大的元朝,不到百年光景,便被明朝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