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不世出之名將

【孤軍之迷】

攻陷平壤後,李如鬆沒有絲毫遲疑,立即派遣軍隊,繼續出擊。

由於明軍總共不過四五萬人,很多部將都擔心兵力不足,然而之後的情景卻告訴了他們,什麼叫做聞風喪膽。

小西行長被擊潰之後,各地日軍紛紛得到消息,並採取了整齊劃一的行動——逃跑。

僅僅三天之內,黃州、平山、中和等地的日軍就不戰自潰,連明軍的影子都沒有看到,就跑得一乾二淨。軍事重鎮開城,就此暴露在了明軍的面前。

駐紮在開城的,是日軍第三軍和第六軍,指揮官是黑田長政。

而攻擊開城的,是李如鬆的弟弟李如柏,他統帥八千騎兵一路殺過來,聲勢震天,黑田長政還是很有點骨氣的,開始表示一定要抵抗到底,但隨着逃到開城的日軍越來越多,明軍越吹越神,這位仁兄也坐不住了,還沒等真人現身,正月十八日,在城裡放了把火,一溜煙就跑了。

李如柏本想好好打一仗,沒想到是這麼個結果,積極性受到了打擊。便不依不饒,追着黑田長政不放,死趕活趕,還是趕上了,一通亂打,黑田長政毫無招架之力,帶頭逃跑。日軍後衛被重創,死亡達五六百人,明軍僅陣亡六人。

自正月初九至正月二十,僅用十二天,平壤至開城朝鮮二十二府全部收復,日軍全線崩潰,退往南方。

但李如鬆沒有滿足,因爲在他的面前,還有一個最後的目標——王京。

王京,就是今天的漢城。日軍全線敗退後,大部撤到了這裡,至正月二十日,聚集於此地的日軍已達五萬,而且看起來也不大想走。在這裡,李如鬆即將迎來他人生中的最大考驗。

雖然李如鬆一生打過無數惡仗硬仗,但這一次,他也沒有十足的把握。

孫子先生告訴我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此外,他還告訴我們: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

綜合起來是這麼個意思,打仗的時候,最次的打算,是攻城,而攻擊時,如果人數十倍於敵人,就圍他,五倍,就攻他。

城裡,有五萬日軍。

李如鬆的手上,也就五萬人。

在守城戰中,防守方是很佔優勢的,平壤戰役中,李如鬆用四萬打兩萬,耍了無數花招,費盡力氣,才最終得以攻克。

五萬人攻五萬人,任務是艱鉅的,困難是突出的,勝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當所有人都把目光投向王京之時,一場意外卻徹底攪亂了這個困局。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鬆發佈了一道命令:

總兵查大受、副總兵祖承訓、遊擊李寧,率三千精兵,前往王京探路。

僅僅半天之後,他接到了明軍送回的戰報:

我軍於半路遇敵,大受(查大受)縱兵急擊,斬獲六百餘級。

自平壤之後,日軍毫無戰力,這種打落水狗的報告,李如鬆已經習慣了。

如果一個人長期聽到同一類型的消息,他就有可能根據這類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斷。

所以一貫謹慎的李如鬆,做出了一個決定——親自前往偵察。

其實就李如鬆而言,這個行動並不算大膽,平壤激戰時,他就敢騎馬四處逛,現在自然更不在話下。

但他絕不會想到,一切都將因這個決定而改變。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七日,李如鬆率副將楊元、李如柏、張世爵,統領兩千騎兵向王京前進。

部隊的行進速度很快,沒過多久,便到達了馬山館,這裡距離王京,只有九十里。

李如鬆突然拉住了繮繩。

長期的戰場感覺告訴他,前方可能不像自己想得那麼簡單。

於是他想了一會,下了一道命令:

“我帶一千人先行,副將楊元率軍一千,隨後跟進。”

就是這道命令,挽救了他的性命。

分兵之後,李如鬆繼續出發,很快他就到達了另一個地方,這裡據王京僅四十里,名叫碧蹄館。

在這裡,他終於看見了遍地的屍體和兵器,很明顯,這裡就是查大受所描述的戰場,而震耳的廝殺聲告訴他,這場戰鬥還沒有結束。於是他毫不猶豫地帶兵衝了進去。

衝進去後,才發現事情壞了。

一天前,查大受得意樣樣地發出了捷報,事實上,他也確實打了勝仗,殺了人家幾百口子,還不肯罷休,非要全殲不可,結果追着追着,追出問題來了。

要知道,這是在王京附近,就算日軍再怎麼怕事,好歹也是大本營,有好幾萬人,你帶三千多人過來鬧事,還想趕盡殺絕,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於是緩過勁來的日軍開始穩住陣腳,發動反擊,據史料記載,此時聚集在碧蹄館的日軍來源複雜,除第一軍外,還有第四軍、第六軍、第八軍若干,基本上在附近的,能來的,全都跑來了(悉衆而來)。

由於之前日軍表現過於疲軟,查大受根本沒把他們放在眼裡,等到他砍過癮,追夠本,才驚奇地發現,自己已經被包圍了。

殺退一批,又來一批,到二十七日晨,外圍日軍人數已達兩萬,查大受這才明白大事不好,左衝右衝無法突圍,派人求援也沒指望,於是心一橫,抱定殺一個夠本,殺兩個賺一個的精神,帶領士兵與日軍殊死血戰。

就在這時,李如鬆衝進來了。

這也算是“他鄉遇故知”了,查大受卻沒有絲毫喜悅,因爲眼下這種環境,在兵法中基本屬於“死地”,而他是李成樑的家丁,看着李如鬆長大,感情十分深厚,如果因爲自己的疏忽,把李如鬆的命也搭了進來,別說活着回去,就算到了閻王那裡,也不好意思見李成樑。

日軍的反應也相當迅速,很快發現衝進來的這支隊伍人數並不多,於是在短暫混亂後,便開始堵塞缺口,重組包圍圈。

看着漫山遍野的日軍,李如松明白,自己這次是衝錯了地方,一般說來,在目前敵衆我寡的情況下,他有兩個選擇:

其一是趁日軍包圍圈尚未圍攏,突圍出去,然後逃走。

其二,與查大受合兵,尋找有利地形防守,等待援軍。

包圍圈的缺口越來越小,四千人的生死,只在李如鬆的一念之間。

在片刻猶豫之後,李如鬆做出了抉擇——第三種抉擇。

李如鬆手持長刀,面對全軍,發出了怒吼:

“全軍攻擊!如敢畏縮不前者,斬!”

這種選擇,叫做死戰不退。

有一種人是無所畏懼的,縱使寡不敵衆,縱使深陷重圍。

當然,李如鬆之所以無所畏懼,除了膽大外,也還是有資本的。

他的資本,就是身邊所帶的一千人。

列寧同志說過:寧可少些,但要好些。這句話用在這一千人身上,實在是名副其實,因爲這些人都是李如鬆直屬的遼東鐵騎部隊。

而遼東鐵騎之所以戰鬥力強,除了敢拼命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武器裝備。

在日本戰國時期,有一個特殊的兵種,曾作爲日本戰爭史上的模範被大力宣傳,它的日文漢字名,叫做騎鐵。

所謂騎鐵,是騎馬鐵炮的簡稱,具體說來就是騎兵裝備火槍,在馬上發射火器,其主要使者者,是日本東北部的諸侯伊達政宗,由於兼具騎兵的突擊性和火槍的攻擊力,被譽爲日本戰國時期最強的兵種。

當然,這支隊伍也有着致命的缺陷,由於火槍不能連發,要一邊騎馬一邊裝彈,技術含量也實在太高,所以在打完一槍後,要換兵器才能接着幹。

如果按照日本人的標準,那麼遼東鐵騎應該也算是騎鐵兵種,只是他們的武器並非普通的火槍,還有個專業稱呼——三眼神銃。

三眼神銃,全長約120釐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衝鋒時,遼東鐵騎即衝入戰陣,於戰馬上發動齊射,基本上三輪下來,就能沖垮敵軍。

但問題似乎也未完全解決,三槍打完後怎麼辦呢?

一般說來,換兵器是免不了的了,但中國人的智慧在此得到了完美的驗證,這把火銃之所以用純鐵打造,槍管突出,是因爲打完後,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人騎着馬衝進去,先放三槍,也不用裝彈,放完掄起來就打,這麼幾路下來,估計神仙也扛不住,鐵騎之名就此橫掃天下。

順便說一句,這種三眼銃今天還有,就在軍事博物館裡。每次當我看到那些鐵榔頭的時候,都會不禁感嘆:科學技術,那真是第一戰鬥力。

有這樣的裝備,加上這一千多號人都是李如鬆的親軍,打起仗來十分彪悍,基本上屬於亡命之徒。聽到李如鬆的命令後,二話不說,操起火銃,向日軍發動了猛攻。

雖然李如鬆十分自信,但有一點他並不知道——這絕非遭遇戰,而是一個精心設計的圈套。

在平壤戰敗後,日軍對明軍產生了極大的心理恐懼,各地紛紛不戰而逃,且全無鬥志,爲防止全軍徹底崩潰,挽回軍心,日軍大本營經過詳細策劃,制定了一個周密的誘敵計劃。

具體說來,是先派出小股部隊,誘使明軍大部隊追擊,並在王京附近的馬山館設下埋伏,待其到來發動總攻,一舉殲滅。

據日本史料記載,參與該計劃的日軍爲第四軍和第六軍主力,以及其餘各軍一部,總兵力預計爲一萬五千人至兩萬人,其中誘敵部隊一千餘人,戰場指揮官爲小西行長、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立花宗茂等人,反正只要沒被打殘,還能動彈的,基本上都來了。

行動如期展開,在探聽到查大受率軍出發的消息後,誘敵的一千餘名日軍先行出發,前往馬山館,大軍分爲兩路,偃旗息鼓,悄悄的過去,打槍的不要。

日軍的預期計劃是,一千人遭遇明軍後,且戰且退,將明軍引到預定地點,發起總攻。

但事情的發展告訴他們,理論和實際總是有差距的。

由於之前日軍逃得太快,查大受一路都沒撈到幾個人,已經憋了一肚子勁,碰到這股日軍後,頓時精神煥發,下了重手窮追猛打,轉瞬間日軍灰飛煙滅,一千多人連個水漂都沒打,眨眼就沒有了。

這回日軍指揮官們傻眼了,原本打算且戰且退,現在成了有戰無退,更爲嚴重的是,查大受明顯不過癮,又跟着追了過來,越過了馬山館,而此時日軍的大部隊還在碧蹄館,尚未到位。

無可奈何之下,日軍指揮官們決定,就在碧蹄館設伏,攻擊明軍。

於是當查大受趕到之時,他遇到的,是兩萬餘名全副武裝,等待已久的日軍。

已經退無可退了,橫下一條心的日軍作戰十分勇猛,查大受率軍衝擊多次,沒能沖垮敵軍,反而逐漸陷入包圍,戰鬥進入僵持狀態。

事已至此,所謂誘敵深入、全殲明軍之類的宏偉壯志,那是談不上了,能把眼皮底下這三千多人吃掉,已經算是老天保佑了。

可計劃總是趕不上變化,打得正熱鬧的時候,李如鬆來了。

這下日軍喜出望外了,原本想打個埋伏,挽回點面子,結果竟然撈到這麼條大魚,更讓他們高興的是,這位明軍最高指揮官竟然只帶了這麼點人。

小西行長頓時興奮起來,他立即下令,方圓四十里內的日軍,只要還能動彈,立即趕來會戰,不得延誤。

與此同時,他還命令,所有日軍軍官必親臨前線指揮,包括黑田長政、立花宗茂等人在內,總而言之,是豁出去了。

在小西行長的部署下,日軍發動了自入朝以來最爲猛烈的進攻,並充分發揚其敢死精神,哪裡的明軍最顯眼,最突出,就往哪裡衝。

不巧的是,在戰場上,最引人注目的人正是李如鬆。

這位仁兄實在過於強悍,雖被日軍重重包圍,卻完全不當回事,帶着鐵騎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這也似乎有點太欺負人了,於是日軍集中兵力,對李如鬆實行合圍。

事後,李如鬆在給皇帝的報告中,曾用一個詞形容過此時自己的環境——圍匝數重。

雖然說起來危險萬分,但事實上,當時他倒很有幾分閒庭信步的風度,據日本史料記載,李如鬆帶領騎兵左右來回,幾進幾齣,鐵騎所到之處,日軍無法抵擋,只能保持一段距離跟着他。所謂的包圍,其實就是尾隨。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一個人太過囂張,終究是要翻船的。

正當李如鬆率軍進進出出,旁若無人之時,一位神秘的日軍將領出現了。

這位日軍將領出場就很不一般,史料上說他是金甲倭將,先不說是真金還是鍍金,穿不穿得動,敢扛着這麼一副招風的行頭上戰場,一般都是有兩下子的。

而之所以說這是個神秘的人,是因爲他的身份一直未能確定。

參加碧蹄館之戰的主力,是日軍第四軍,該軍以日本九州部隊爲主,九州是日本最窮困、民風最野蠻的地區,此地士兵大都作戰頑強,兇殘成性,是實實在在的亡命之徒。所以很多史料推測,此人很有可能是隸屬於第四軍的將領。

雖說哪裡來的講不清,但敢拼命是肯定的,這人一上來,就抱定不要命的指導思想,帶兵向李如鬆猛衝(博如鬆甚急),突然冒出來這麼一號人,李如鬆毫無準備,身邊部隊被逐漸衝散,日軍逐漸圍攏,形勢十分危急。

此時,李如柏和李寧正在李如鬆的兩翼,發現事情不妙,便指揮部下拼死向李如鬆靠攏,但日軍十分頑強,擋住了他們的進攻。

緊急關頭,還是兄弟靠得住,眼看李如鬆即將光榮殉職,弟弟李如梅出手了。

雖說在亂軍之中,但李如梅依然輕易地瞄準了這位金甲倭將(所以說在戰場上穿着不能太時髦),手起一箭,正中此人面目,當即落馬。

主將落馬後,士兵們也一鬨而散,李如鬆終於轉危爲安,但事實上,真正的危機纔剛剛開始。

此刻,雙方已鏖戰多時,雖然明軍勇猛,戰局卻已出現了微妙的變化,此時日軍正陸續由四面八方趕來(接續愈添,沿山遍野),人數優勢越來越大,而明軍勢單力薄,這麼打下去,全軍覆沒,那是遲早的事。

不過明軍固然陷入苦戰,日軍的情況卻也差不多,日軍主將立花宗茂,性格頑固,在日本國內是出了名的硬骨頭,素以善戰聞名,這回也打得撐不住了,竟然主動找到小早川隆景接替自己的位置,退出了戰場。

仗打到這個份上,勝敗死活,只差一口氣。

關鍵時刻,楊元到了。

楊總兵實在是個守紀律的人,他遵照李如鬆的命令,延遲出發,到地方一看打得正熱鬧,二話不說,帶着一千人也衝了進去。

早不來,晚不來,來得剛剛好。日軍正打得叫苦不迭,楊元的騎兵突然出現,陣型被完全沖垮,混亂之際也沒細看對方的人數,以爲是明軍大部隊到了,紛紛掉頭逃竄。

小西行長見大勢已去,也只能率軍撤退。李如鬆驚魂未定,裝模作樣地追了一陣,也就收兵回去了,畢竟手底下有多少人,日軍不知道,他還是清楚的。

碧蹄館之戰就此結束,此戰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傷亡大抵相當。

對於這場戰役,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

撒網捕魚,魚網破了。

應該說,這並不是一場大的戰役,但在歷史上,此戰爭議卻一直未斷,其中最激烈的,是雙方的傷亡問題。

在日本的許多戰史書籍中(如《日本外史》、《日本戰史》),碧蹄館之戰是日軍的一場大勝,個別特別敢吹的,說此戰日軍殲滅明軍兩萬餘人,要這麼算,李如鬆除了全軍死光外,還得再找一萬五千個墊背的,着實不易。

雖然事情不容易辦,鬼子還是辦了,而且一直在辦,後來抗日戰爭裡的臺兒莊戰役,日軍磯谷師團(編制相當於一個軍)被打成了殘廢,死傷一萬多人,幾乎喪失戰鬥力,日本戰報卻說就損失兩千人,臉不紅心不跳,由此可見,其不認賬和亂記賬,那是有悠久傳統的。

說到底,碧蹄館之戰,不過是一場微不足道的小規模戰鬥而已。

但微不足道,並不代表不重要。事實上,這確實是一場改變了戰爭進程的戰鬥。

通過此戰,死裡逃生的李如松明白了兩點:首先,敵人是很難打垮的。

雖然日軍被擊敗,但戰鬥力尚存,以明軍目前的兵力,如要硬攻,很難奏效。

其次,朋友是很難指望的。

在碧蹄館之役發生前,李如鬆曾囑託朝軍隨後跟進,人家確實也跟着來了,但仗一打起來,不是腳底抹油就是袖手旁觀,仗打完才及時出現,真可謂是反應敏捷。

而更讓李如鬆氣憤的,是某些混人。

此時正逢朝鮮陰雨連綿,火器難於使用,日軍伏擊失敗後,全部龜縮於王京,打死不出來,還拼命修築堅固堡壘,準備死守。但凡稍微有點軍事常識的人都明白,如果現在進攻,那就是尋死。

可柳成龍偏偏裝糊塗,他多次上書,並公開表示李如鬆應儘早進攻王京,不得拖延。

出征之前潑涼水,不出頭,現在卻又跳出來指手劃腳,反正打仗的都是明軍,不死白不死,人混賬到這個份上,真能把死人氣活了。

李如鬆沒有理會柳成龍,他停下了進攻的腳步。

但停下來並不能解決問題,因爲作爲朝鮮的都城,王京是必須攻克的。

於是在經過縝密的思索後,李如鬆做出瞭如下部署:

總兵楊元率軍鎮守平壤,控制大同江;李如柏率軍鎮守寶山,查大受鎮守臨津,互爲聲援;李寧、祖承訓鎮守開城。

這是一個讓人莫名其妙的安排,因爲明軍本就兵力不足,現在竟然分兵四路,要想打下王京,無異於是癡人說夢。

所以幾乎所有的人都認爲,李如鬆已經放棄了進攻計劃。

事實證明,他們都錯了。

因爲要攻克一座城池,並不一定要靠武力。

命令下達了,進攻停止了,戰場恢復了平靜,日軍也藉此機會加強防守,整肅軍隊,等待着李如鬆的下一次進攻。因爲在被忽悠多次後,他們已經確定,眼前的這個對手,是絕對不會消停的。

這個判斷十分正確,很快,他們就等到了李如鬆的問候,但並非攻城的槍炮,而是一把大火。

李如鬆很清楚,憑藉自己手中的兵力,是絕對無法攻下王京的,於是他索性分兵各處防守,加固後方,因爲他已經找到了一個更好的進攻目標——龍山。

龍山是日軍的糧倉所在地,積糧數十萬石,王京、釜山的日軍伙食,大都要靠此處供應。

於是,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李如鬆密令查大受,率敢死隊(死士)連夜跑到龍山,放了一把火,徹底解決了鬼子們的糧食問題。

這麼一來,事情就算是結了,因爲武士道再怎麼牛,也不能當飯吃,在這一點上,鬼子們的意識是清楚的,認識是明確的。

萬曆二十一年(1593)四月十八日,日軍全軍撤出王京,退往釜山。十九日,李如鬆入城,王京光復。

自萬曆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軍入朝起,短短半年時間,日軍全線潰敗,死失合計三萬五千餘人,其軍隊主力,第一軍小西行長部幾乎全軍覆滅,日軍的戰鬥力遭到致命打擊,疲憊交加,鬥志全無。

到了這份上,已經打不下去了。

四月下旬,日軍繼續撤退至蔚山、東萊等沿海地域,回到了一年前的登陸地點,全軍八萬餘人渡海回國,僅留四萬人防守。

至此,抗倭援朝戰爭第一階段結束,日軍慘敗而歸。

日軍退卻了,但李如鬆並沒有痛打落水狗,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事實上,此時明軍的處境也好不了多少,由於朝軍幾乎是一盤散沙,許多地方都要依靠明軍防守,李如鬆能夠調動的,僅有一萬餘人,靠這點本錢,想把日軍趕下海去,幾乎是不可能的。

但最嚴重的問題還不是缺人,而是缺錢。

要知道,刀槍馬炮,天上掉不下來,那都是有價錢的,而所謂打仗,其實就是砸錢,敵人來了,有錢就對砸,沒錢就打游擊,朝鮮戰爭也一樣。

明軍雖然是幫朝鮮打仗,但從糧食到軍餉,都是自給自足,而在這一點上,朝鮮人也體現出了充分的市場意識,非但不給軍費,連明軍在當地買軍糧都要收現款,拒收信用卡,賒賬免談。

李如鬆在朝鮮呆了半年,已經花掉了上百萬兩白銀,再這樣打個幾年,估計褲子都得當出去。

所以談判,是唯一的選擇。

【高檔次的忽悠】

第二次談判就此開始。

所謂談判,其實就是忽悠的升級版,雙方你來我往,吹吹牛吃吃飯,實在的東西實在不多。

客觀地講,明朝在談判上,一向都沒什麼誠意。相對而言,日本方面還是比較實誠的,他們曾滿懷期望的期盼着明朝的使者,等到的卻是火槍大炮。

說到底,這是個認識問題,因爲當時的明朝,管日本叫倭國,管日本人叫倭奴,而且這並非有意歧視,事實上,以上稱呼是一路叫過來的,且從無愧疚、不當之類的情感。

一句話,打心眼裡,就從沒瞧得上日本人。

第一次談判,是因爲準備不足,未能出兵,等到能夠出兵,自然就不談了。

現在,是第二次談判。而談判的最理想人選,是沈惟敬。

半年前,這位仁兄滿懷激情地來到李如鬆的大營,結果差點被砍了頭,關起來吃了半年的牢飯,到今天,終於又有他的用武之地了。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三月,沈惟敬前往日軍大營,開始了第二次談判,在那裡等待着他的,是他的老朋友小西行長。

雖然之前曾被無情地忽悠過一次,但畢竟出來搶一把不容易,死了這麼多人,弄不到點實在東西也沒法回去,日方決定繼續談判,平分朝鮮是不指望了,能撈多少是多少。

日軍的談判底線大抵如此,而在他們看來,事到如今,明軍多少也會讓一兩步。

會談進行得十分順利,雙方互致問候完畢,經過討價還價,達成了如下意見:

首先,明朝派遣使者,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其次,明軍撤出朝鮮,日軍撤出王京(當時尚未撤出)。最後,日本交還朝鮮被俘王子官員。

沈惟敬帶着談判意見回來了,出乎他意料的是,這一次,李如鬆和宋應昌都毫不猶豫地表示同意。

沈惟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喜悅,他認爲,一切都將在自己安排下有條不紊地進行下去,建功立業的時候到了。

但他並不知道,所謂談判和執行,那完全是兩碼事。

在第一次談判時,明軍只是爲了爭取時間,壓根兒不打算要真談判,而這一次……,似乎也沒這個打算。

因爲在戰後,宋應昌曾在給皇帝的奏疏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夫倭酋前後雖有乞貢之稱,臣實假貢取事,原無真許之意。”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日本人是想談和的,但我是忽悠他們的,您別當真。

這就是說,明軍從上到下,是萬衆一心,排除萬難,要把忽悠進行到底了。

但協議畢竟還是簽了,簽了就得執行,而接下來,李如鬆用行動證明了這樣一點:他除了會打仗,搞政治也是把好手。

根據協議,明軍要撤出朝鮮,但李如松紋絲不動,反而燒掉了日軍的糧倉,端掉了對方的飯碗。

日軍是真沒辦法了,打不過又鬧不起,明知李如鬆是個不守信用的傢伙,偏偏還不敢得罪他,就當吃了個啞巴虧,硬着頭皮派出使者。那意思是,你不撤我認了,但互派使者的事,麻煩你還是給辦了吧。

在這一點上,李如鬆還是很夠意思的,他隨即派出謝用梓與徐一貫兩人,隨同沈惟敬一起,前往日軍大營。

小西行長十分高興,因爲自從談判開始以來,他遇到的不是大混混(沈惟敬),就是大忽悠(李如鬆的使者),感情受到了嚴重的傷害,現在對方終於派出了正式的使者,實在是可喜可賀。

但他不知道的是,明朝派來的這兩位所謂使者,謝用梓是參將,徐一貫是遊擊,換句話說,這兩人都是武將,別說搞外交,識不識字那都是不一定的事。

之所以找這麼兩個丘八去談判,不是明朝沒人了,而是李如鬆根本就沒往上報。

這位仁兄接到日軍要求後,想也沒想,就在軍中隨意找了兩人,大筆一揮,你們倆就是使者了,去日本出差吧。

現在忽悠你們,那是不得已,老子手裡要是有兵,早就打過去了,還談什麼判?!

李如鬆沒當真,但日本人當真了,萬曆二十一年(1593)五月中旬,小西行長帶領沈惟敬、謝用梓以及徐一貫前往日本,會見豐臣秀吉,進行和談。

對於明朝使臣的來臨,豐臣秀吉非常高興,不但熱情接待,管吃管住,會談時更是率領各地諸侯權貴到場,親自參加,張燈結綵,搞得和過節一樣,儀式十分隆重。

當沈惟敬看到這一切的時候,他明白:這下算是忽悠大了。

雖然日本人糊里糊塗,但一路過來,他已經很清楚,身邊的這兩位使者到底是什麼貨色。

但事已至此,也只能挺下去了。

沈惟敬就此開始了談判,雖然從名義上講,謝用梓和徐一貫纔是正牌使者,但這兩個大老粗連話都說不利索,每次開會口都不敢開,只能指望沈惟敬忽悠了。

於是每次開會之時,大致都是這麼一副場景:豐臣秀吉滿懷激情,口若懸河,謝用梓、徐一貫呆若木雞、一言不發,沈惟敬隨口附和,心不在焉。所謂的外交談判,其實就是扯淡。

就這麼個扯淡會,竟然還開了一個多月,直到六月底,才告結束。

在談判終結的那一天,豐臣秀吉終於提出了日方的和平條件,該條件也再次證明了這樣一點:

豐臣秀吉,是個貪婪無恥、不可救藥的人渣。

其具體內容如下:

一、明朝將公主嫁爲日本后妃。

二、明朝和日本進行貿易,自由通商。

三、明朝和日本交換誓詞,永遠通好。

四、割讓朝鮮四道,讓給日本。

五、朝鮮派出王子大臣各一人,作爲人質,由日方管理。

六、返還朝鮮被俘的兩位王子。

七、朝鮮宣誓永不背叛日本。

在這份所謂的和平條款中,除交還朝鮮王子外,沒有任何的友善、和睦,不但強佔朝鮮土地,還把手伸到了明朝,總而言之,除了貪婪,還是貪婪。

這樣的條款,是任何一個大明使臣都無法接受的。

沈惟敬接受了。

這位仁兄似乎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當場拍板,表示自己認可這些條款,並將回稟明朝。豐臣秀吉十分高興。

其實豐臣秀吉並不知道,他已失去了一個過把癮的機會——即使他提出吞併中國,這位大明使者也會答應的。

因爲沈惟敬同志壓根就不算是明朝的使臣,說到底也就是個混混,胡話張口就來,反正不是自家的,也談不上什麼政治責任,你想要哪裡,我沈惟敬劃給你就是了。反正也不是我買單。

日本和談就此結束,簡單概括起來,是一羣稀裡糊塗的人,在一個稀裡糊塗的地方,開了一個稀裡糊塗的會,得到了一個稀裡糊塗的結論。可憐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風光一輩子,快退休了,卻被兩個粗人、一個混混玩了一把,真可算是晚節不保。

但在辦事認真這點上,豐臣秀吉還是值得表揚的,爲了把貪慾進行到底,他隨即安排了善後事宜,遣送朝鮮王子回國,並指派小西行長跟進此事。

小西行長高興地接受了這個任務,不久之後,他就會悔青自己的腸子。

和談結束了,沈惟敬回國了,他在日本說了很多話,幹了很多事,但在中國卻無人知曉,連李如鬆、宋應昌也只知道,這人去了趟日本,見了豐臣秀吉,僅此而已。

按說到這個時候,沈惟敬應該說實話了,在日本胡說八道也就罷了,但軍國大事,不是能忽悠過去的,鬼子雖然腦袋不好使,也不是白癡,想矇混過關,那是不可能的。

但這位兄弟實在是人混膽大,沒有絲毫政治敏感性,兵部尚書石星代表朝廷找他談話時,竟對日方提出“和平條件”隻字不提,只顧吹牛,說自己已經搞定了日方,爲國家做出了卓越貢獻云云。

這話要換了宋應昌,估計是打死也不信的,可石星同志就不同了,從某個角度講,他還是個比較單純的人,一頓忽悠之下,竟然信了,還按照沈惟敬的說法,上奏了皇帝。

明神宗倒不糊塗,覺得事情不會這麼簡單,但石星一口咬定,加上打仗實在費錢,半信半疑之下,他同意與日方議和。

於是歷史上最滑稽的一幕出現了,經過一輪又一輪的忽悠,中日雙方終於停戰。

萬曆二十一年(1593)七月,在日軍大部撤出朝鮮後,明軍也作出部署,僅留劉珽、駱尚志等人,率軍一萬五千餘人幫助鎮守軍事要地,其餘部隊撤回國內。

無論有多麼莫名其妙,和平終究還是到來了,儘管是暫時的。

宋應昌升官了,因爲在朝鮮戰場的優異表現,他升任右都御史,兵部侍郎的職務,由顧養謙接替。

李如鬆也升官了,本就對他十分欣賞的明神宗給他加了工資(祿米),並授予他太子太保的頭銜。

三年後,遼東總兵董一元離職,大臣推舉多名候選者,明神宗卻執意要任用李如鬆,雖然許多人極力反對,但他堅持了自己的意見。

李如鬆走馬上任,一年後他率軍追擊敵軍,孤軍深入,中伏,力戰死。

在所有的戰鬥中,他始終是身先士卒,衝鋒在前的,這次也不例外。

他不是一個與人爲善的人,更談不上知書達理,他桀驁不遜,待人粗魯,但這些絲毫無損於他的成就與功勳,因爲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在我看來,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

其實很多人並不知道,他雖是武將,卻並非粗人,因爲在整理關於他的史料時,我發現了他的詩句: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徵鞍。〗

我認爲,寫得很不錯。

四百年華已過,縱馬馳騁之背影,依稀可見。

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5章 儲蓄資本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3章 解脫第14章 土木堡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6章 孫傳庭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12章 謎團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6章 建國第3章 疑惑第11章 勇氣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9章 決心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19章 冤案第2章 寧遠決戰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8章 薩爾滸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章 童年第3章 解脫第19章 冤案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0章 回家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8章 制勝之道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5章 儲蓄資本第2章 災難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8章 二次攤牌第22章 勝利第11章 勇氣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4章 東山再起第14章 土木堡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5章 道統第19章 冤案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5章 東林崛起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3章 公道第16章 楊漣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8章 袁崇煥第13章 禍根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4章 土木堡第14章 東山再起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8章 薩爾滸第16章 決斷!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4章 土木堡第19章 勝算第12章 謎團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3章 解脫第10章 隱藏的精英
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5章 儲蓄資本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3章 解脫第14章 土木堡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0章 等待最好的時機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6章 孫傳庭第20章 最後的名將——藍玉第6章 天子守國門!第8章 可怕的陳友諒第12章 謎團第9章 致命的疏漏第7章 鬥爭,還是隱忍?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10章 鬥爭技術第16章 建國第3章 疑惑第11章 勇氣第11章 千古,唯此一人第1章 絕頂的官僚第19章 決心第9章 張居正的缺陷第19章 冤案第2章 寧遠決戰第3章 天下的對弈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21章 囚徒朱祁鎮第8章 薩爾滸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章 致命的正義第1章 童年第3章 解脫第19章 冤案第18章 掃除一切腐敗者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20章 回家第5章 最終的亂戰第20章 新的開始第1章 皇帝很脆弱第14章 明朝的憤怒第10章 最後的秘密第9章 決戰不可避免第18章 制勝之道第30章 離勝利只差一步第5章 儲蓄資本第2章 災難第19章 朱祁鎮的奮鬥第18章 二次攤牌第22章 勝利第11章 勇氣第6章 霸業的開始第12章 天才的敵手第14章 東山再起第14章 土木堡第25章 等待中的朱棣第13章 一個監獄看守第15章 一個文雅的人第1章 有冤報冤,有仇報仇第11章 朱高熾的勇氣和疑團第15章 道統第19章 冤案第29章 朱棣的對手第5章 東林崛起第17章 胡惟庸案件第3章 公道第16章 楊漣第20章 勝利 結局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19章 終結的歸宿第18章 袁崇煥第13章 禍根第15章 遠征沙漠第14章 土木堡第14章 東山再起第2章 和稀泥的藝術第4章 鄭和之後,再無鄭和第6章 高拱的成就第8章 薩爾滸第16章 決斷!第13章 野心的開始第14章 土木堡第19章 勝算第12章 謎團第2章 帝王的榮耀第3章 解脫第10章 隱藏的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