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聖教在蘭州作亂的消息很快傳到了長安。按照一般的流程,皇帝應該在朝會或者召集三省六部首腦商議派兵平亂。
蘭州就在涼州邊上,出兵最方便的自然是西北大軍。因此,兵部按照流程提請皇帝批准調涼州西北軍前去平亂,皇帝同意之後,兵部就要向戶部遞交出兵所需要的糧草、供給,若是當地糧食調運不足,要從其他州縣調撥,還要提請吏部指派轉運使,負責糧草調配問題。然而因爲涼州特殊的情況,這一次卻詭異的卡住了。
原因並不是皇帝想不想出兵,而是由誰出兵,錢誰來出的問題。其實這在之前一直不是問題,比如江南平亂,就是從雁門關調的兵和將領,錢自然是由國庫出的。
蘭州大亂,自然是就在旁邊的涼州西北駐軍出兵最合適了,又快,戰力又高。然而,涼州的財權是獨立的,並且西北的幾個國家大糧倉已經歸屬了涼州地方,戶部便不想再爲這次出兵付賬了。
戶部郎中裴敏說道:“軍費不該由戶部出,涼州駐軍的財權早已經獨立出去了,糧倉也給了,戶部已經沒有額外預算給他們。”
皇帝一聽又是要錢,心裡很是不爽:“那就讓涼州自行負擔給費。”
聽了這話,衆臣都面面相覷起來,兵部尚書薛進這些日子都稱病在家,上書乞骸骨,就是要求年老致仕好幾次,都被皇帝駁了。這次因爲蘭州民亂是大事,纔來上了朝。聽皇帝這麼說,本來老老實實垂手而立,也忍不住擡頭看了皇帝一眼。再低頭的時候看見陸憲也把眉頭皺了起來,目光若有若無的瞟向自己。
果然自己的下屬兵部侍郎說道:“涼州軍費是用於涼州防守涼州以西、以北外族所用,蘭州是他郡內亂。怎麼能由邊軍給費支持。之前雁門調至江南的將士也是由戶部單出的預算,現在江南民亂已平,爲了維持當地治安,這些邊兵已經劃爲江南守兵,將領則調職爲當地折衝府軍官,給費也由當地府兵預算來出。涼州調兵的給費可不能不清不楚的。”
裴敏說道:“可是如今涼州的軍費早已從戶部劃出,如果現在又由國庫出的話,就需要兵部擬出發兵人數還有預算軍費,再由戶部撥出,但是因爲涼州當地儲備糧蒼已經劃歸地方。軍糧輜重就不能由當地調,只能從周圍州縣調糧,可是現在蘭州刺史被殺身亡。鄯州也有賊人四處作亂,自顧不暇,又如何調撥輜重?渭州、秦州、岷州雖然也有儲備糧倉,可以提供軍糧,和涼州之間卻隔着作亂的鄯州、蘭州。糧食要繞關中再送過去,根本來不及啊。”
“涼州就在蘭州北,用西北軍平亂最方便,而且更快,以免損失更大,因爲沒多遠。就算這筆費用由涼州負擔,也沒多少,何況也是涼州軍出擊。費用由涼州負擔有什麼不對。”戶部侍郎高建發了話。
高建自然是爲了自家戶部說話,現在戶部根本沒有多餘的預算能拿出來,這兩年大災頻繁,朝廷稅銀直線下降,皇帝雖然核檢土地讓各地多交了一大筆銀子。但是因爲江南的民亂,派兵過去的花費也不少。加上救災的撥款,預算又很勉強了,今年河北大旱,眼見着夏糧收繳就不會太好,自然是能少花一分是一分。
尚書右丞崔澄站了出來,說道:“高尚書此言差矣,雖說給涼州財政增加不了什麼負擔,但此例不能開,否則的話,以後邊軍若是藉口平亂而擅自行動怎麼辦?”
高建沒想到崔澄反應這麼大,覺得這點小事含混過去便算了,皺眉說道:“又不是讓他不奉詔擅自行動,奉詔討逆,自行籌措軍糧,古已有之。”
諫議大夫卻說道:“不行,既是奉召,便是爲皇上盡忠,皇上不施恩,於制不合。”這話說出來冠冕堂皇的,好像什麼也沒說,但衆人也都明白他的意思了,誰發糧就是給誰幹活,你不給士卒軍餉,那打下來之後地盤算誰的,自古只有有實封地的諸侯有這樣的權利,自備糧草應詔,勤王討逆,李湛雖然是國公爵位,但現在可不是分封制啊。這樣的做法,等於把李湛當做藩王了,那怎麼行呢。
衆人一陣沉默,誰都不知道說什麼好。過了半餉,有人建議道:“要不錢糧先由涼州負擔,等道路通暢了,再由戶部撥入涼州。”
高建第一個跳出來說:“這不行,戶部沒有這樣的規矩。”回頭李湛打完了,把消耗的錢糧報上來,那戶部就吃不消了。因爲他們最知道這些當兵的,報功的時候,一百個人頭能謊報到數千,若是錢糧消耗由李湛上報,那就不知道要虛報多少了。
吏部郎中李時彥便開口了:“若是朝廷再派蘭州刺史,可由蘭州府庫撥給,只是這蘭州刺史的人選……”
他說了這一句話,大家陷入了更深的沉默,讓誰去。那裡在短短數月之內已經死了兩個刺史了,一個死於疫病,一個死於天聖教的刺殺。誰還能去做這個涼州刺史呢。有膽量的沒有這個資歷,有資歷的在哪待着不好,非要去那裡送死。
皇帝的眉頭也皺成一團,蘭州現在亂成這樣,就算派了刺史,也是必須要帶兵過去的,否則根本無法控制蘭州的局勢。戶部爲了少出錢,想讓涼州解決,但這樣做又違反了體制,只給一道詔書,錢糧自己解決,這不就是東漢末的情況麼,每個人從朝廷搞一道詔書,自己想辦法拿下來就是自己的。那樣的話,朝廷的威信就完全喪失了。
沉吟半餉,皇帝終於發話了:“要不調一部分天武軍過去討逆。”
高建忙說道:“天武軍拱衛京畿,怎麼能夠隨便派出去。萬一逆賊威脅關中怎麼辦?”開玩笑,皇帝的天武軍花費只會更高,畢竟天武軍的裝備馬匹都是最好的,消耗必然驚人,何況,大軍從長安出發到蘭州,這麼遠的距離花費更爲巨大。皇帝顯然只肯用內庫出封賞,大軍日常耗費補給還不得戶部給。
其他人也趕忙反對:“那天聖教頗會蠱惑人心,聽說信徒已經發展到了各地,若是京畿不穩,豈不是會給那些賊人以可趁之機。”
“那陸相你來說說怎麼辦?”皇帝端坐在御座上,居高臨下的看着陸憲,這位第一宰相,到現在還沒有說話呢。
陸憲想了想說道:“其實,要想名正言順還有一個法子……”
皇帝已經很不耐煩了,就爲這麼一件事,討論到現在還是沒有結果,於是陸憲繼續說道:“不如讓李湛持節,統管涼州、鄯州、蘭州共三州,或者將三州合爲一州,由李湛統管,那麼這場民變便是他分內之事,那麼我們也就不需要再討論補給問題了。全都由李湛統一負責即可。”
“領三州之地恐怕權限過大,這怎麼行。”當即就有人表示反對。
陸憲說道:“鄯州不穩,恐怕吐蕃人又會趁機圖謀不軌。蘭州情況複雜,如果派一個不知根底的人去,恐怕會處置不好,若是數月內連失三名刺史,朝廷在隴右就威儀盡失了。李湛在涼州已久,蘭州、鄯州就在其周圍,交給他來穩定局勢最合適不過了。等到那邊局勢穩定了,再恢復舊制即可。”陸憲的意思也很明白,這場大亂一過,這些地方便要休養生息,等到李湛三年任滿,再把三州拆開便是了。
皇帝也陷入沉思之中,這是他不得不考慮的問題,蘭州不能再死人了,必須儘快平定下來,否則朝廷的臉面也保不住了。新去的刺史就算能平亂,之後也未必能守得住。皇帝本心上來說,並不喜歡李湛,但李湛的確是個辦事讓人放心的。
他到涼州這幾年,安置了兵戶,壓制了當地大姓,又整頓了馬場,組建了新騎兵,戰勝了吐蕃人和突厥人的聯合進攻。李湛真的是太好用了,但作爲皇帝,他是不會對李湛放心的,自然也不願意讓李湛的地盤一下子擴大的。不過陸憲說的也沒錯,他再待上三年,任期也就慢了,李湛不會甘願守在涼州一輩子,到時候,形勢早已經穩定下來,再恢復從前州縣舊制就會比較從容了。
皇帝一時半會兒想不清楚,便說道:“這件事我要再考慮考慮。”
待回宮之後,皇帝問劉公公:“你說說,這件事你怎麼看。”
劉公公依然謙恭的笑道:“這等大事,老奴可不敢妄言。”
皇帝笑道:“你呀,可不必這麼謹慎,朕給你樞密使這個位子,就是讓你說話的。”
劉公公想了想,說道:“若是同時管涼州和鄯州,那就要面對西邊吐蕃人,還有西北突厥人兩線的壓力……”劉公公的話觸到的便是皇帝最顧慮的地方,那就是李湛領三州之地,會權柄過重,功高震主。劉公公則告訴皇帝,李湛回同時面臨吐蕃人和突厥人兩面的壓力,反而自顧不暇,必須依賴朝廷的支援。
皇帝若有所思,過了一會兒,方緩過神來,說道:“諒他也翻不起什麼風浪來,只是朕不放心這小子。”
“皇上有天武軍啊。”劉公公躬身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