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6章 俸祿之爭

bookmark

大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以低的可憐的俸祿來應對滿朝官吏,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崇禎年間,將官吏的俸祿壓得如此之低,這與朱元璋的出身是有着極大關係的,朱元璋生活的元朝,貪官污吏橫行,老百姓遭受到了極大的痛楚,加之親人不斷的死亡,讓朱元璋痛恨官府,就算是掌控天下之後,深入骨子裡的認識也不可能完全改變,朱元璋一面需要官吏做事情,一面壓制官吏的俸祿,每每以老百姓的收入來比較官吏的生活,這種極端化的做法,爲大明朝廷留下了極大的隱患,儘管朱元璋以殘暴的手段來對付貪污的官吏,但還是沒有辦法真正的杜絕大部分的官吏貪污,因爲這些官吏若是依靠俸祿來過日子,根本就無法維持。

鄭勳睿是堅決反對這種做法的,當然作爲穿越人士,他也知道幾百年之後這方面的爭論,還是很強烈的,各方有各方的觀點,但有一點鄭勳睿是堅持的,那就是若官吏與老百姓的收入一樣了,過着一樣的生活了,那就是對文化知識的極大諷刺,既然不讀書也能夠得到優厚的待遇,既然不用過多的付出也能夠享受美好的生活,那還有誰讀書,還有誰願意做事情,社會豈不是要大幅度的倒退。

縱觀世界的發展,任何一個國家都是重視知識和科技的,科學技術就是生產力,這一點是不容置疑的,作爲社會管理的精英,若是基本生活都得不到保證了,生活與老百姓都是一樣了,那麼掌握權力的官吏,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貪墨,爲了讓日子過的更好一些。

鄭勳睿決定大幅度的提升官吏的俸祿,也有着很好的條件,幾百年之後不具備的條件,那就是大明官吏的人數的確很少。特別是經歷了大亂之後,以江寧縣爲例,有品階的官員僅僅三人,分別是知縣、縣丞和主薄三人。典使不入流,不算是真正的官員,而上了銅版冊的吏員總數也不過三十六人,加上巡捕房的捕頭和捕快等等,總人數不過六十五人。

原來縣衙的不少衙役。都是沒有俸祿的,依靠縣衙來維持他們的開銷,這些衙役的人數就不好計算了,多的地方几十人,甚至上百人,少的地方寥寥幾個而已。

鄭勳睿在南方已經規範了衙門的人數,譬如說江寧縣,作爲南方的大縣,其衙門裡面的總人數也就是九十五人,包括了所有的人員。

這九十五人的俸祿。由朝廷直接負責,高低不等。

而南方有些很小的縣,衙門總人數爲三十五人到四十五人之間。

登基之後,戶部就忙於清理各地官府的人選,按照鄭勳睿的要求,對大明所有省府州縣的人員進行了初步的規範,具體分爲了兩個檔次,各省巡撫衙門人數大致差不多,爲一百二十人,包括所有的官吏。提刑按察使司人數爲四十人,府州縣都是根據大小人口等等分爲兩個檔次,第一檔府衙官吏人員爲四十至五十人,州衙爲三十五至四十五人。縣衙爲六十五人到九十五人,第二檔府衙官吏人員爲二十至三十人,州衙爲二十至二十五人,縣衙爲三十五至四十五人。

不管什麼特殊的情況,都不準超過這個指標數目。

如此規範之後,經過統計。大明轄十三個省,其中包含北直隸,一百四十個府,一百八十三個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個縣,需要朝廷承擔俸祿的官吏總數大致爲十萬人左右。

這個數字讓鄭勳睿感覺到吃驚,這要是幾百年之後,一個地區的吃皇糧的人就超過這個數字了,不過社會的精細化分工尚未全面鋪開,官吏人數少也是必然的情況,否則老百姓根本無法承擔了。

朝廷制定下來的俸祿,是按照品階確定的,正一品每月俸祿摺合白銀六百兩,從一品每月五百八十兩,正二品每月五百五十兩,從二品每月五百三十兩,以此類推,從九品官員的俸祿爲每月一百八十兩白銀。

嚴格說起來,大明朝廷的官員人數不多,多的是吏員,佔據六成以上,接近七成。

吏員的俸祿纔是最爲關鍵的,按照鄭勳睿當初確定的目標,司吏每月俸祿爲一百兩銀子,典吏每月俸祿爲八十兩銀子,書辦每月俸祿爲五十兩白銀。

從大明王朝的消費水平來說,這個俸祿算是相當高了。

如此計算下來,大明朝廷每年需要支付的官吏的俸祿,摺合白銀九千萬兩之巨。

這還沒有算鄭家軍二十萬人的開銷。

如此朝廷肯定是吃不消的,儘管今後大發展之後能夠承擔,可目前情況之下無法承受。

吏部考慮到了實際存在的困難,於是調整了俸祿的數目,根據大明官吏構成之比例,大幅度調整了五品及其五品以下官吏的俸祿,五品官員俸祿每月摺合白銀三百兩,從五品二百六十兩,六品每月二百兩,從六品每月一百八十兩,七品每月一百五十兩,從七品每月一百三十兩,八品每月一百兩,從八品每月八十兩,九品每月六十兩,從九品每月四十兩。

至於說吏員的俸祿,則是大規模的下調了。

司吏每月三十兩白銀,典吏每月二十兩白銀,書辦每月十五兩白銀。

如此調整之後,朝廷需要支付的白銀,下降到了三千多萬兩白銀。

這個數目戶部完全是可以承受的。

這樣的調整,引發了一些爭議。

儘管說書辦每年能夠拿到手的俸祿,摺合一百八十兩白銀,這和以前比較起來,有着天地之別了,要知道以前七品的知縣,每年能夠拿到的俸祿,也就是五十兩到六十兩白銀左右。

誰都想着能夠多拿一些俸祿,如此家裡的生活自然會好很多的。

吏部顯然是考慮到了這個原因,在制定了規矩之後,專門在早朝的時候做出了相應的說明,都察院也對此進行了說明,也就是說,官吏在拿到了這些俸祿之後,完全可以滿足生活方面的開銷,日子比尋常百姓好了太多,若是還有貪墨的事宜,那是嚴懲不貸的。

朝會也進行了幾番的辯論,最終同意了吏部、戶部和都察院拿出來的方案。

關鍵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南方和北方的發展是不平衡的,賦稅自然也是不一樣的,譬如說南方的應天省、浙江省和福建省等地,賦稅收入是很高的,這些地方商貿發達,地方上的官吏也辛苦很多,反觀北方,差的就很遠了,就算是稍微好一些的陝西,與南方諸多的省也沒有可比性。

若是俸祿完全統一了,南方的絕大部分官吏都不會服氣的。

解決這方面的問題,鄭勳睿在早朝的時候,說出來了一個意見,那就是根據各省府州縣情況的不同,戶部在每年年底的時候,都要給予一定的獎勵,所謂的獎勵其實就是戶部返回給各省的賦稅收入,這一部分的收入,除開維持省府州縣的日常開銷,還可以用來獎勵各級的官吏,收入少的地方,官吏自然就拿不到獎勵了。

如此就拉開了收入的檔次,不過這個檔次拉的不會太大,因爲戶部返回的賦稅收入有限,最多也就是賦稅收入的兩成左右。

聖旨下發到各地之後,官吏基本是平靜的。

這一點再次出乎了鄭勳睿的預料,好久之後他才明白過來,和以前比較,官吏的俸祿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儘管對於某些貪墨成性的官吏來說,這些收入算不上什麼的,但是對於絕大部分想要做事情不願意貪墨的官吏,這樣的收入足夠維持尊嚴,讓家人過上體面的生活,就以江寧縣爲例,從八品的主薄每年的俸祿摺合白銀九百六十兩,加上年底的獎勵大約爲一百五十兩的白銀,總收入摺合白銀一千一百一十兩,這些俸祿,足夠維持大家庭的開銷,過上相對富足的生活了。

如此富足的生活,官吏沒有理由不珍惜,畢竟派駐到省府州的都察院的御史,時時刻刻都在監督,要是沒有發現有貪墨事宜了,掉了烏紗帽,那就什麼都沒有了,而且一輩子都要揹着恥辱的名聲,孰輕孰重,大家非常清楚。

皇上調整官吏俸祿,也徹底顛覆了大明王朝三百餘年來的慣例,讓諸多的士大夫、商賈和百姓認識到讀書的重要性,也讓官吏有了真正的自豪感,能夠進入到官府做事情,不僅僅意味着身份的變化,也意味着有了充足的俸祿,能夠過上體面的生活。

鄭勳睿對這樣的情形是比較滿意的,他也知道,高薪養廉有着很多的不足之處,但相比較來說,這是最好的辦法了,不管怎麼說,讓各級的官吏都有強烈的責任心,讓他們珍惜自身的職位,這已經很不錯了,官吏拿着相對來說高的俸祿,就要考慮是不是對得起這些俸祿,就要老老實實的做事情,若是因爲不能夠很好做事情,甚至是貪墨,失去了這份差事,甚至是進入到大牢之中,那就太不划算了。。

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740章 段宗奎的作用(1)第355章 驕狂第510章 只有服從第930章 輿論的徹底轉向第195章 絕望的戰鬥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354章 不可大意第469章 本性第840章 局勢的反轉第996章 孤注一擲第57章 奧妙第178章 五省總督第410章 毛瑟槍第39章 小私心第579章 熊文燦的目的第206章 堅持就是勝利第560章 宿命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161章 皇上聖旨第541章 狂妄的代價(5)第820章 整體歸降第793章 第一次的掙扎第866章 一片石之戰第772章 閃電戰(2)第592章 秦良玉的攪局第499章 穩不住第595章 周延儒的無奈第585章 情報署的職責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953章 依舊狂妄第246章 抽絲剝繭第339章 丙子之亂第733章 亂象第862章 我就是要改變第928章 必須精準分析第435章 死不瞑目第904章 關寧錦防線第676章 官紳一體納糧第895章 朕爲主宰第874章 攘外與安內第852章 山傾第590章 掙扎中做出的決定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565章 必須放棄第896章 俸祿之爭第349章 甕中捉鱉第140章 宿命第1000章 瀋陽之戰(4)第289章 紛至沓來第526章 羣英會(1)第837章 潼關之戰(3)第665章 雲山霧罩第466章 口服心服第890章 大清國的對策第304章 結盟第251章 防患於未然第273章 明智第793章 第一次的掙扎第431章 過度自信是自負第696章 終於立功第509章 情勢危急第415章 上下同心第286章 亡羊補牢第492章 連鎖反應第355章 驕狂第611章 以退爲進第248章 動手第164章 精心準備第910章 漂亮的巷戰第549章 也是必然第710章 早想到了第24章 盛澤歸家院第16章 瘋狂的甘薯第188章 計謀第555章 覈查第69章 鹿鳴宴第696章 終於立功第730章 遭遇排擠第183章 徐望華第243章 暗流第231章 割肉的交易第820章 整體歸降第278章 皇太極稱帝第287章 親情選擇第654章 鼓動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842章 落井下石第613章 洪門錢莊發威第811章 全面兼顧第828章 騎虎難下第119章 亂象漸生第681章 興辦義學第368章 暗中運作第462章 還算是明智第76章 割袍斷義第410章 毛瑟槍第672章 感慨第664章 追窮寇第820章 整體歸降
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740章 段宗奎的作用(1)第355章 驕狂第510章 只有服從第930章 輿論的徹底轉向第195章 絕望的戰鬥第454章 陰差陽錯第354章 不可大意第469章 本性第840章 局勢的反轉第996章 孤注一擲第57章 奧妙第178章 五省總督第410章 毛瑟槍第39章 小私心第579章 熊文燦的目的第206章 堅持就是勝利第560章 宿命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161章 皇上聖旨第541章 狂妄的代價(5)第820章 整體歸降第793章 第一次的掙扎第866章 一片石之戰第772章 閃電戰(2)第592章 秦良玉的攪局第499章 穩不住第595章 周延儒的無奈第585章 情報署的職責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953章 依舊狂妄第246章 抽絲剝繭第339章 丙子之亂第733章 亂象第862章 我就是要改變第928章 必須精準分析第435章 死不瞑目第904章 關寧錦防線第676章 官紳一體納糧第895章 朕爲主宰第874章 攘外與安內第852章 山傾第590章 掙扎中做出的決定第414章 洪門的轉變第565章 必須放棄第896章 俸祿之爭第349章 甕中捉鱉第140章 宿命第1000章 瀋陽之戰(4)第289章 紛至沓來第526章 羣英會(1)第837章 潼關之戰(3)第665章 雲山霧罩第466章 口服心服第890章 大清國的對策第304章 結盟第251章 防患於未然第273章 明智第793章 第一次的掙扎第431章 過度自信是自負第696章 終於立功第509章 情勢危急第415章 上下同心第286章 亡羊補牢第492章 連鎖反應第355章 驕狂第611章 以退爲進第248章 動手第164章 精心準備第910章 漂亮的巷戰第549章 也是必然第710章 早想到了第24章 盛澤歸家院第16章 瘋狂的甘薯第188章 計謀第555章 覈查第69章 鹿鳴宴第696章 終於立功第730章 遭遇排擠第183章 徐望華第243章 暗流第231章 割肉的交易第820章 整體歸降第278章 皇太極稱帝第287章 親情選擇第654章 鼓動第719章 作戰思想的變化第842章 落井下石第613章 洪門錢莊發威第811章 全面兼顧第828章 騎虎難下第119章 亂象漸生第681章 興辦義學第368章 暗中運作第462章 還算是明智第76章 割袍斷義第410章 毛瑟槍第672章 感慨第664章 追窮寇第820章 整體歸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