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0章陰謀

張北光並不是一個帥才,他以前是賀世賢部將,現在爲秦民屏副手,他沒有什麼戰略眼光,也沒有別的想法,軍機處直接下令讓他撤,他便執行軍令撤,蒙古人想要他腦袋,也不是不行,拿幾萬人頭來換。

吳克善遙觀張北光大營,就六七千人不到,他們十幾萬大軍居然沒有辦法拿下,他們現在有兵二十三萬,人多就好辦事,兩萬去攻廣寧,兩萬攻瀋陽,兩萬攻鐵嶺,這三路都是佯攻,因爲只有攻入長城,在北直隸大舉劫掠,進攻京城,才能令明人震動,才能下令撤軍。

只有皇帝危急了,亂下命令,亂出主意,下令將各路精銳調回保衛京城,他們纔有機會伏擊這些部隊,扳回勝局。明弘治十七年,蒙古部落兀良哈侵犯喜峰口,嘉靖三十八年,蒙古數萬騎兵進犯喜峰口,渡灤河西進,大肆掠奪遵化、遷安、玉田等地而出,明庭被迫互市。

吳克善等目前頭痛者,當是滅不了這股明軍,蒙古大軍的六大戰術,在明軍火槍加紅衣大炮的組合之下,吃盡了苦頭,如果他們不是人多,根本吃不下這一股明軍,現在蒙古人算是知道,什麼是老虎咬烏龜,無從下口。

吳克善是一個優秀的指揮官,他知道一點,屬於他們刀槍弓箭的時代過去了,末來屬於火槍+大炮,他們有機會製造火槍這等東西了。

但問題是李滄海帶來的大匠,只能造一杆兩杆,他們需要的是幾千杆幾萬杆,他們缺工匠,缺鋼鐵,什麼都缺。

而且有一點更明確,明人不會放過他們,明年會繼續打擊他們,他們因大量青壯死亡無人放牧,沒有足夠的食物,他們又將有大量的人餓死,他們這是隻有一條路,這便是攻入長城,劫掠大明,獲得足夠的物資,纔有活下去的可能,如果可以順勢滅了大明,這就更好,不過,可能性有點低。

吳克善再次參加卜力兔、馬裡卓圖的秘密會議,李滄海也參加了。

吳克善道:“你真的有把握讓咱們攻破喜峰口,進入大明?”

喜峰口,同位於遷安縣境內的冷口,在明代都闢爲兀良哈三衛入貢的貢道,除了它們的地理位置外,很重要一個條件就是關口壯觀,可屯重兵。每次外夷入貢,戍官要陳列陣容,名爲迎接,實爲鎮懾。

而且,喜峰口關有可容萬人的來遠樓,入貢的人馬進京,守官還要派兵向京城護送,對於老老實實臣服朝廷部落,朝廷還要不定期的頒賞,頒賞儀式也很鄭重,凡是貢道,多有雙方互市交易。

這樣一些關係朝廷尊嚴的重大活動,喜峰口是常有的。如:明萬曆二年,戚繼光到薊鎮上任之初,活動於東蒙古左翼的朵顏部(明人稱爲土蠻),多次襲擊邊城,都被戚繼光擊敗。

萬曆三年,朵顏部酋董狐狸、長昂、長禿率部犯董家口關。戚繼光督軍從榆木嶺、董家口分兵出擊合圍,擊潰入犯之敵,活捉長禿。董狐狸長昂無奈,率親族三百餘人到喜峰口跪關請降,請求釋放長禿。

戚繼光同薊遼總督劉應節計議,允許他們的請求,長昂、董狐狸保證以後不再襲擾,並歸還以前虜去的居民、哨兵和掠取的馬匹,臣服明朝,恢復貢市。董狐狸、長禿率部族謝罪離開喜峰口關。如此壯舉,只有面臨平原大川的喜峰口這樣的關城勝任。

而且歷史上有多次塞外遊牧民族由此攻破長破,肆虐關內,攻破喜峰口,他們做夢都想,但是這裡駐屯有重兵,布有紅衣大炮,即使最狂妄的卜力兔也不敢吹牛,敢攻破有重兵和紅衣大炮把守的喜峰口。

李滄海道:“實不相瞞了,負責駐守喜峰口的薊鎮副總兵李丹東是我的人。”

卜力兔大喜,說道:“太好了,讓他大開關門,然後我蒙古鐵騎長驅入,北中國成爲我蒙古鐵騎囊中之物了!”

吳克善和馬裡卓圖也是大喜,喜峰口一下,十七萬大軍衝入大明,這後果想想就美死人了。

喜峰口、潘家口古稱盧龍塞,當年安祿山、史思明的盧龍節度使駐地就是這一帶,相傳,宋代曾有一潘姓將領在此駐守,因此而得名,民間還傳說宋將潘仁美曾駐守這裡。潘家口新關建於明嘉靖四十一年,舊關無考。

灤河水從此由關外流入關內。兩岸山峰聳立,山勢非常險要。關內有城堡,爲明萬曆年間修築。土城高二丈二尺,周長二百一十九丈六尺。一直派重兵駐守,曾有都司駐於此,後改千總,後又改把總。“自有盧龍塞,煙塵飛至今”。從漢、晉、南北朝到隋、唐、遼、金、元等朝代,潘家口一直爲軍事要道。

不蒙元以後,由於喜峰口修了官道連通關內外,此後潘家口交通斷絕,均走喜峰口。有史以來,潘喜兩關戰事總是聯在一起,自古以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東漢建安十二年,曹操徵烏桓出盧龍塞。東晉永和十年前燕慕容雋由潘家口進攻中原,於薊稱帝,並刻石嶺上,以記功事。北魏太延二年四月,魏伐北燕出盧龍塞。公元553年秋,北齊文宣帝高洋率軍擊契丹,經盧龍塞至平安大勝。

隋朝天皇三年幽州總管陰壽率兵騎數萬出盧龍塞擊東突厥,破高保寧於黃龍。公元1123年遼都統蕭幹入盧龍塞,攻破景州,宋將郭藥師大破其衆……。

幾百年來,戰事不斷,一直是重之又重的兵家重地,蒙古人謀之久矣,但是二百年來,只有二次成功破破,分別是弘治十七年,嘉靖三十八年,每一次他麼都會在關前被打得頭破血流,死傷無數。

現在聽聞守關大將居然是他們的人,這也太美好了吧?沒有費一兵一卒而攻下喜峰口,是他們想也不敢想的美事。

李滄海道:“沒有這麼簡單,守關副總兵是我的人,但是下面的參將、遊擊將軍不是,他能指揮者,只有本部人馬,沒有完全控制關城,明朝又派馬祥麟馳援,他做不到隻手遮天。”

卜力兔道:“李先生有何妙計?”

李滄海道:“圍住張北光部,引馬祥麟部來援,然後讓李丹東發動兵變,奪下關城,大軍長驅直入,不作停留,一舉拿下京城,大事可成。”

卜力兔道:“直撲京城,北京城池高城深,沒有大型攻城設備,這不好打吧!”

李滄海道:“某還有後手,有位將軍表示,一旦兵臨城下,他會獻城相迎。”

馬裡卓圖道:“攻下了京城,又能成什麼事,一座糧食都要靠南方運來的城市,一旦切斷漕運,啥都沒有了,根本守不住!”

李滄海道:“攻佔了京城後,就不用打仗了,咱們逼康熙朱由校那小子退位,改立福王,蒙古大軍強行入侵,必然會招全體明人全力反抗,但如果是福王起事,則是皇室內部嗣位之爭,天下各行省,只會靜觀其變,不會插手,大明就是咱們的了。”

還有這操作?卜力兔、馬裡卓圖、吳克善三人,相對一看,還可以這麼玩,比他們空着手去大明搶一票,好多了。

卜力兔道:“改立福王!咱們幾十萬大軍,打生打死,犧牲不少,咱們有什麼好處?”

李滄海道:“福王將承認阿拉坦汗爲蒙古之王,兩國君主結爲兄弟,阿拉坦汗爲兄,福皇帝爲弟,歲納糧百萬石,絹布三十萬匹,長城關外之地,盡歸蒙古帝國所有!”

這誠意,還是滿滿的,卜力兔道:“咱們還要十萬支火槍、十萬套板甲、三百門紅衣大炮。”

李滄海道:“沒有問題,如若福王坐了坐下,還可以贈蒙古帝國火槍、大炮、板甲的工廠一座,讓你們也可以自己的生產。咱們還必須締結盟約,一方被攻擊,另一方便大力出兵支援。”

卜力兔道:“好!可以談,只是關外米禮義、賀世賢他們不好對付,他們不肯投降,這該怎麼辦?”

李滄海道:“他們效忠的皇帝陛下,己不在了,還能怎麼樣?沒有了來自關內的武器彈藥支持,他們不投降,只有死路一條。”

第895章準備進攻第62章收伏老將第586章利益集團第992章相互扯皮第985章別無他法第175章封地第656章出手相救第1032章苦心孤詣第19章勸諫第920章父子相見第156章拿人第643章慘敗第419章重奪重鎮第198章新婦第218章反貪第335章破城第50章陽謀第792章談判第993章東方強權第743章大軍出動第933章無奈南下第885章新的形勢第221章番薯皇帝第511章教化第520章反目第863章政策同化第357章意氣相投第711章良藥第451章偷城第206章面聖第150章佞臣上位第957章亂成一團第876章李旦中風第127章布棋第132章暴利工具笫979章畏懼第925章局勢不好第907章交涉第943章老將歸心第836章猜疑第754章大災難第79章頂級殺手第224章布西南局第341章偷襲第488章關係第611章大計第298章婚禮第1章自殺的秀才第276章調查方向第243章美人計第390章攻敵第1004章雙方必爭第534章大破敵軍第142章規劃第373章事態擴大第69章說客第832章重鎮遇襲第1018章印度皇帝第537章大戰前夕第344章功虧一饋第211章攻下其城第441章攻下其城第957章亂成一團第102章形勢逆轉第495章南洋大勢第22章帝皇家第625章鄭和海圖第575章兵行險着第281章搜查第929章脫險第422章喜事成雙第490章南洋風雲中第148章鑽營第892章卑鄙追捕第420章罪己詔第893章處境艱難第1021章受命於皇第888章慘被偷襲第657章勢力範圍第988章獻城投降第796章忠義之人第253章春第991章旁帝國時代第688章登陸爪哇第490章南洋風雲中第120章公祭第291章威迫利誘第354章爆發第411章反殺第200章小小分岐第773章謀取第458章生存不易第985章別無他法第855章狡猾第540章邊城大戰一第342章大汗第762章波斯灣風雲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77章戰略平衡第130章孽緣
第895章準備進攻第62章收伏老將第586章利益集團第992章相互扯皮第985章別無他法第175章封地第656章出手相救第1032章苦心孤詣第19章勸諫第920章父子相見第156章拿人第643章慘敗第419章重奪重鎮第198章新婦第218章反貪第335章破城第50章陽謀第792章談判第993章東方強權第743章大軍出動第933章無奈南下第885章新的形勢第221章番薯皇帝第511章教化第520章反目第863章政策同化第357章意氣相投第711章良藥第451章偷城第206章面聖第150章佞臣上位第957章亂成一團第876章李旦中風第127章布棋第132章暴利工具笫979章畏懼第925章局勢不好第907章交涉第943章老將歸心第836章猜疑第754章大災難第79章頂級殺手第224章布西南局第341章偷襲第488章關係第611章大計第298章婚禮第1章自殺的秀才第276章調查方向第243章美人計第390章攻敵第1004章雙方必爭第534章大破敵軍第142章規劃第373章事態擴大第69章說客第832章重鎮遇襲第1018章印度皇帝第537章大戰前夕第344章功虧一饋第211章攻下其城第441章攻下其城第957章亂成一團第102章形勢逆轉第495章南洋大勢第22章帝皇家第625章鄭和海圖第575章兵行險着第281章搜查第929章脫險第422章喜事成雙第490章南洋風雲中第148章鑽營第892章卑鄙追捕第420章罪己詔第893章處境艱難第1021章受命於皇第888章慘被偷襲第657章勢力範圍第988章獻城投降第796章忠義之人第253章春第991章旁帝國時代第688章登陸爪哇第490章南洋風雲中第120章公祭第291章威迫利誘第354章爆發第411章反殺第200章小小分岐第773章謀取第458章生存不易第985章別無他法第855章狡猾第540章邊城大戰一第342章大汗第762章波斯灣風雲第214章呂宋行政區第977章戰略平衡第130章孽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