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早已被瓜分完,美洲,美國人不允許任何國家指染,剩下的就是英國、法國、蘇俄的殖民地和本土,世界上已經沒有什麼東西留給德國了,要是德國有英法美那樣龐大的市場,還用的着發動一戰嗎。
世界上只有中國有德國需要的一切,那裡有龐大的人口,能夠消費大量的德國產品,那裡有豐富的資源,能夠滿足德國的需要。
在1930年,中國是德國在遠東最大的貿易伙伴。當年德國與中國的貿易額爲3.475億帝國馬克,而同日本的貿易額爲2.34億帝國馬克。。 德國的油脂工業原料幾乎完全依賴東北的大豆出口,德國工業對於中國出產的鎢砂、銻、錳、錫、豬鬃和桐油也有大量需求。
1933年,因大蕭條的影響,中德貿易比1930年和1932年略有下降。雖然此一時期中國的工業化進程由於各個利益集團的衝突而陷於困頓,但是德國的工業界、進出口商和國防軍都想從中國工業的發展中獲得利益。
直到九一八事變前,中國工業化的進展並不順利。九一八事變讓滿洲變成了日本的傀儡國,並直接導致中國的工業政策重心朝向以抵抗日本侵略爲目的的軍事和軍備工業發展。它刺激中國經濟走上一條以國防爲中心的發展路線,鞏固了蔣中正在中國的統治地位,加速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
九一八事變爆發後,德國魏瑪共和國吸取當年三國干涉還遼導致德日關係惡化的教訓,以及凡爾賽和約中關於禁止德國參加解決國際問題的條款,對中日衝突採取中立的政策。其基本立場是,中日爭端應該在華盛頓會議及《九國公約》的框架內解決。但是德國軍事顧問在中國的存在不可避免地遭到日本指責。
滿洲國成立後,日本駐德大使小幡酉吉多次拜訪德國外交部,尋求建立在滿洲的合作關係。由於德國對滿洲大豆的需求依然非常迫切,因此採取了與日本合作的態度,與滿洲國政府簽訂了有關工業品和大豆貿易的德滿協定,違反了國際聯盟有關“國聯成員國不得承認滿洲政權”的規定,從而惡化了中德關係。
1933年,納粹黨掌權,使中德政策走向變得清晰。在納粹黨得到權力前,德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頗爲矛盾。魏瑪共和國的外交部長曾敦促德國應在東亞政策上保持中立,不鼓勵國家官員和工業家一同直接參與和中國政府的事務上,負責德國出入口的部門也憂慮這會把它們作爲賺取厚利的中間人角色中剔出。另一方面,新政府的戰時經濟政策要求徹底動員全社會,並儲存原材料,特別是軍用物資——例如鎢和銻——這些都是當時中國能大量提供的原材料。德國軍工業對鎢砂的需要尤其迫切,因此,由那時開始,獲得中國的原材料就成爲德國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一項主要的因素。
所以當希特勒知道那個神秘的中國軍閥王九齡哪裡居然發現了儲藏量三億噸的鐵礦,希特勒覺得這是個好機會。
歷史上因爲東北淪落日寇之手,德國除了南京國民政府,也就沒有再與其他軍閥合作,王九齡自從一二八淞滬抗戰就被希特勒所知,只不過那個時候印象並不深,作爲一個要掌控德國,帶領德國復興的人,他每天都會關注其他主要國家發生的大事,這涉及到德國的利益。
就在希特勒已經忘記王九齡的時候,王九齡一下子異軍突起,每每都能幹出驚天駭地的事情,讓希特勒將王九齡印進腦海的事情是王九齡說他明年就能當上德國的元首,開始他也是像其他人那樣一笑了之,不過後來想想這個年輕人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成爲一名掌控上千萬人口的軍閥,絕對有過人之處。
希特勒本就是迷信之人,結合王九齡每每都好像預知會發生什麼事情,做事總是比別人快那麼一步,希特勒認爲王九齡或許真的是巫師,能夠預知未來,所以希特勒對於王九齡特別上心,要是王九齡王九齡沒有預知未來的能力,那也沒關係,反正那裡有鐵礦,有人口,上千萬消費的人口,德國一樣能得到足夠的好處。
希特勒直接前往慕尼黑,同時讓人通知那些鋼鐵、軍工界的大佬們到慕尼黑開會,如今希特勒氣勢正盛,而且又是他們推上去的,個個大佬們很快就動身前往慕尼黑,他們知道希特勒沒事不會叫他們的,何況還是那麼急。
在工業家的眼裡王九齡的要求堅持是不可理喻,一家冶金廠、三座年產20萬噸的鋼鐵廠、一家步槍兵工廠,儘管不需要德國的技術,只需要機械、一家火炮兵工廠,而且要求能鑄造105mm一下的迫擊炮和平射炮,兩家化工廠,一家生產軍工用,一家生產民用、一家醫藥廠、一座裝機容量150MW的水電站、一家特種紙造紙廠,用來製造貨幣的、還有生產電影膠片等等一堆亂七八糟的技術和人員全部需要德國援助,另外還提出德國貸款200美元給他,雖然錢都是王九齡出,但是全部沒有現錢,要不就是等出鐵了用那個挺或者等他們有錢了就換,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給德國在西康最惠國待遇。
這些工業家們真的覺得這位中國的軍閥腦袋有問題了!簡直太無恥了!
但希特勒卻不這樣認爲,他認爲王九齡敢提出這樣的要求,恰恰說明他有這個實力,要不然怎麼沒見其他的中國軍閥提出來這些呢。希特勒要拉攏中國,但是除了中國的南京國民政府之外,其他並沒有他能看的上的勢力,恰恰這個時候王九齡跳了出來,這些要求看似過分,事蹟上希特勒確實欣喜若狂,這證明這個軍閥是很有進取心的,萬一國民政府靠不住,德國在華的利益也能迅速找到人保證。
最後在激烈的爭論中,希特勒以那句“德國高於一切”說服了工業家們,並許諾了一些政治上的東西給他們。
最後工業家門答應了希特勒,全力援助王九齡,將其打造爲德國在中國的強有力盟友。德國內部一統一,很快答應王九齡的要求的電報就發到了馬克的手裡,馬克在得到德國方面的首肯立即與王九齡的西康方面討論合作的細節以及簽署合約。
1933年4月間,漢斯·馮·塞克特將軍到達上海,擔任國民政府的資深顧問,爲經濟和軍事發展提供建議。而亞力山大·馮·法肯豪森將軍,擔任西康軍的顧問,
同年5月,漢斯·馮·塞克特在給蔣中正的《給元帥的備忘錄》(Denkschrift für Marschall, memo for marshal)中描繪了他對中國工業化和軍事化規劃的大綱。他反對中國傳統的大型低素質武裝力量,強調規模較小但是機動能力強、裝備精良的武裝力量。此外,他還提出這支軍隊是“統治的基礎”,以及軍隊的戰鬥力在於素質的優越,素質的優越來源於優秀的軍官團。爲了實現他所提出的框架,馮·塞克特建議中國的武裝力量必須統一訓練,聽從於蔣中正的號令,整個軍事系統必須成爲中央集權金字塔的基石。爲了達到這個目標,馮·塞克特提議仿照威瑪共和陸軍的架構成立“教導總隊”,這些被嚴格挑選且直屬於中央管轄的精英部隊成員的使命是接受專業的訓練,再將這種訓練和職業軍人的素質帶到其它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