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8 反應

一道光束照在大熒幕上,沒有任何片頭標誌,直接出現紀錄片名字——《南京暴行紀實》!

接着是幾行字幕:

“本片拍攝於中國首都南京,因部分畫面過於血腥,請慎重觀看,不建議十六歲以下未成年人觀看。”

“由於紀錄片拍攝者和救助者、受害者仍在中國,仍處於日軍的威脅之下,本片人物面部做了模糊處理,具體相關人物皆爲化名。”

畫面一切,正片開始,又是幾行字幕:

“我們的所見所聞,只是發生在這個城市裡的暴行的一個零頭,但我想這足以使你瞭解在這個城市的人們所經歷的地獄般的遭遇。——紀錄者j先生。”

“1937年12月,日軍佔領前的南京。”

紀錄片使用的是16毫米膠片,黑白無聲,但只是開頭切換的那些字幕就已讓人心情沉重。

一開始的畫面基本上是空鏡頭,那是在日軍攻打南京前拍下的,內容都是些南京的建築物。不時出現的街景,向觀衆展示着中國首都的繁華——雖然此時南京已遭多次轟炸,南京居民有一半已經撤離。

每一段畫面都有文字說明,周赫煊爲了讓美國觀衆更易理解,甚至在後期補加了南京局部地圖。

“噢,上帝!太可怕了。”

僅僅過了六分鐘,就有普通觀衆受不了,站起來匆匆離開影院。

這部紀錄片確實可怕,以至於後世在網上都找不到完整版,只有截取的零星幾個鏡頭。但就算是刪除了血腥畫面的零星鏡頭,也讓人感到不寒而慄,更何況此刻觀衆在影院裡看的是原版。

越來越多的普通觀衆離席,20分鐘不到,走得只剩下三分之一。而當105分鐘的紀錄片全部放映完畢,影院裡的普通觀衆僅剩幾個,其他都是周赫煊專門邀請來觀影的名人和記者。

電影院裡一片死寂,連沉重的呼吸聲都能聽見。

良久,司徒美堂顫顫巍巍地站起來,司徒俊蔥連忙扶助說:“慢一些。”

“再慢就來不及了,快回去捐款!”司徒美堂心頭憋着一團邪火。

張彭春對身邊的胡適說:“適之兄……”

“跟我出去走走。”胡適打斷道,聲音有些喑啞。

愛因斯坦、卓別林等人的反應也差不多,如果僅是一般的暴行,人們會憤怒、會唾罵、會議論。但看完這部紀錄片卻只能陷入沉默,它已經徹底背離人性,即便是禽獸都比參與屠殺的日軍更高尚。

斯蒂芬·懷斯臉色陰鬱,他對中國人沒啥好感,但卻聯想到在德國的猶太人。日軍在佔領南京後大搞屠殺,而希特勒想要屠殺猶太人就更方便了,誰都知道那傢伙是個瘋子。

必須儘快給猶太同胞找出路!

斯蒂芬·懷斯很想把猶太難民安置在巴勒斯坦,但那裡是英國人的地盤。即便二戰後以色列建國,英國還站出來支援巴勒斯坦人抵抗呢,現在就更別想從老虎嘴裡搶食吃了。

美國就更不用說,明明今年的移民額度還沒滿,明明猶太財團支持羅斯福新政,卻依舊無法換來普通猶太難民入境美國。

最好的辦法就是跟中國人合作,先爲猶太民族保留一線生機。至於日本,斯蒂芬·懷斯是非常敵視的,德國的盟友能是啥好鳥?

“周先生,我會盡量幫你宣傳。”斯蒂芬·懷斯說完就離開。

“多謝。”周赫煊親自把對方送出戲院。

斯蒂芬·懷斯的能量非常大,有他的支持,就相當於得到美國猶太財團的支持。

如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中有三位領袖,分別是宗教領袖斯蒂芬·懷斯,科學家哈伊姆·魏茨曼,以及政治活動家本·古裡安。

後面兩位分別是以色列的首任總統和總理,因爲他們長期在歐洲活動,所以名望和影響力更大。而斯蒂芬·懷斯也爲以色列建國也做出了巨大貢獻,沒有他串聯美國猶太財團搞事,哈伊姆·魏茨曼是很難贏得杜魯門總統支持的。

果不其然,美國猶太媒體在第二天共同發力,鋪天蓋地的宣傳南京大屠殺,並把南京大屠殺和納粹迫害猶太人聯繫起來。

但是,效果很不理想。

《南京暴行紀實》這部紀錄片的上座率也很低,因爲畫面太血腥了,美國民衆不願觀看,就算是看了亦堅持不了多久。

這跟歷史上的情況差不多,美國《生活》雜誌記者戴維·貝爾加米尼後來在《日本天皇的陰謀》一書中說:“人們感到影片中顯示的那些殘缺不全的屍體、濺滿血跡的房屋和挑在刺刀上的嬰兒實在慘不忍睹,不堪公演,因而僅有少數人觀看了這部影片。”

環球影業、聯美影業和華納兄弟公司有些撐不住,因爲這三家電影公司是有非猶太股東的。攤子鋪得太大卻觀影者寥寥,讓那些股東開始反對,只能不斷縮減上映場次。

一個星期過後,上映大屠殺紀錄片的影院只剩下11家,不但沒賺到錢用於支援中國抗戰,周赫煊和發行方反而賠進去不少。

不過周赫煊也帶來更大的變化,那就是有廣播和報紙的大力宣傳,讓即便沒看過紀錄片的美國人,也知道日本人是一羣禽獸,知道日本人在中國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屠殺。

美國的援華情緒更加高漲,利益相關的資本家們趁機推動,讓美國民衆“抵制日貨”的運動提前步入巔峰。

有人幫忙就有人搗亂,一些大型財團也出手了,他們發動民間團體,瘋狂鼓吹美國孤立主義。

比如“美國第一委員會”這個組織,居然幫着放映大屠殺紀錄片。他們的目標是恐嚇美國人民,用紀錄片來證明戰爭的殘酷,趁機宣傳美國最好的選擇是保持中立,捲入任何的外國事務都是無益的,戰爭只能給美國人民帶來傷害。

美國民衆很快就分爲兩派,一派主張積極援華,另一派主張不能招惹日本,雙方在報紙和廣播裡撕得飛起。

這種輿論戰,其實是wasp和猶太族羣的爭鬥,也是相關利益財團的互相爭鬥。

但不管持有哪種觀點,美國民衆對日本的看法是一致的,那就是“日本人很殘暴”、“日本這個國家不可理喻”。

美國民間調查機構迅速進行民意調查,結果顯示:95%的美國人反對美國參戰;92%的美國人對日本有厭惡情緒;90%的美國人同情中國;83%的美國人支持抵制日貨;78%的美國人支持廢除美日貿易協定。

這個民意調查概括起來就是:美國人覺得日本人很壞,覺得中國人很可憐,覺得可以順手幫一幫中國、制裁一下日本。但戰爭太可怕了,我們美國人絕對不能打仗。

160 田中奏摺004 射鵰英雄傳560 回憶錄809 詩歌朗誦1031 新作問世064 雅事253 借勢233 將軍,給錢吧1029 評古003 仙俠宗師339 全民熱議033 惡人自有惡人磨774 周神仙的傳說057 進京450 文章419 科普811 太極圖350 回家577 萬里長城永不倒022 樂不思蜀237 交鋒702 元首的讚賞265 輿論攻勢240 教育部現狀393 第一個現代漢語拼音學習者207 赴魯賑災946 起來196 人類歷史學646 賺錢與花錢901 炸鬼子1032 新書反響073 又見情詩1022 屁股決定腦袋207 赴魯賑災325 哥大邀請300 思想630 一鍋粥446 見血282 吃虧405 歸化派翻譯家501 丘吉爾002 租房落腳179 英雄救美521 小胖墩兒220 故事613 人脈很重要613 人脈很重要325 哥大邀請275 會面210 紅糧問題184 徵辟629 羅斯福的苦惱401 教科書329 巴黎541 黑土上架感言394 影壇一姐933 大轟炸與報告書266 天真296 薛瘋子580 魔道625 大中華戲院496 實驗成果217 各種罵娘067 比誰拳頭大073 又見情詩378 都不靠譜801 主場838 史觀078 蠢得像頭豬447 內鬥765 中國人也是能夠的426 宣傳633 改變計劃941 損招093 當官了314 洪門897 七月563 通風報信978 周公館的牌局542 應聘909 老馮謀官297 論傳統武術349 留學基金282 吃虧409 驚天秘聞425 前往重大703 家中日常642 膨脹的電影皇帝551 體育報國522 小狐狸與玫瑰花076 卸磨殺驢VS兔子咬人420 鬥法1053 日本投降1035 老蔣的驚世大作712 中國的國球是足球?172 美國出版商273 壞人才能當軍閥226 說客067 比誰拳頭大
160 田中奏摺004 射鵰英雄傳560 回憶錄809 詩歌朗誦1031 新作問世064 雅事253 借勢233 將軍,給錢吧1029 評古003 仙俠宗師339 全民熱議033 惡人自有惡人磨774 周神仙的傳說057 進京450 文章419 科普811 太極圖350 回家577 萬里長城永不倒022 樂不思蜀237 交鋒702 元首的讚賞265 輿論攻勢240 教育部現狀393 第一個現代漢語拼音學習者207 赴魯賑災946 起來196 人類歷史學646 賺錢與花錢901 炸鬼子1032 新書反響073 又見情詩1022 屁股決定腦袋207 赴魯賑災325 哥大邀請300 思想630 一鍋粥446 見血282 吃虧405 歸化派翻譯家501 丘吉爾002 租房落腳179 英雄救美521 小胖墩兒220 故事613 人脈很重要613 人脈很重要325 哥大邀請275 會面210 紅糧問題184 徵辟629 羅斯福的苦惱401 教科書329 巴黎541 黑土上架感言394 影壇一姐933 大轟炸與報告書266 天真296 薛瘋子580 魔道625 大中華戲院496 實驗成果217 各種罵娘067 比誰拳頭大073 又見情詩378 都不靠譜801 主場838 史觀078 蠢得像頭豬447 內鬥765 中國人也是能夠的426 宣傳633 改變計劃941 損招093 當官了314 洪門897 七月563 通風報信978 周公館的牌局542 應聘909 老馮謀官297 論傳統武術349 留學基金282 吃虧409 驚天秘聞425 前往重大703 家中日常642 膨脹的電影皇帝551 體育報國522 小狐狸與玫瑰花076 卸磨殺驢VS兔子咬人420 鬥法1053 日本投降1035 老蔣的驚世大作712 中國的國球是足球?172 美國出版商273 壞人才能當軍閥226 說客067 比誰拳頭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