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秦王即位詔

經過士民再三勸進,秦牧終於同意接受擁立稱王.

此時楊芷母子也已接到武昌,同來的還的楊廷麟一家

因洛陽之戰已打響,東取江南更須緊鑼密鼓的籌備,沒有時間耗費,是以一切體制多按明制設立。

由司馬安、諸葛敏、李源三人入閣爲輔臣;何亮掌兵部,楊廷麟掌吏部,劉伯全掌戶部,宋應星掌工部,堵胤錫掌禮部,白鐵掌刑部,邵華掌都察院,顧炎武掌翰林院,以楊慎掌大理寺,以宋獻策掌太常寺,以吳有性掌太醫院,以湯若望掌欽天監;

以顧君恩、吳晉錫、喻大猷、卞狄、謝凡、田一畝、吳有才、林清和、王守素、覃秋白、餘杭生等等分任侍郎、寺卿、主事等官職;

另以蒙軻、劉猛、馬永貞、李過、分任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大都督,其中後軍都督府大都督一職暫時空缺,秦牧故意沒有任命。

原來負責賞功罰過,貫徹秦牧意志的軍事僉事官劃歸兵部管轄。

同時秦牧利用此次機會,進一步強幹弱枝,將整編的關寧軍、蘇謹、李九、以及原李自成餘部的百戰精卒一同充入劉猛的中軍都督府。

相對於蒙軻、馬永貞、李過三人,劉猛粗中有細,是秦牧一手帶出來的悍將,向來忠心不二,由他掌握最強盛的中軍,秦牧才能放心。

體制和官職議定之後,緊要的便是議定國號了,此事其實是最早議及的,但因各人意見不同,一時僵持不下,秦牧本着先易後難的原則,把國號留到了後。

以諸葛敏爲首的一方。認爲秦牧起於荊楚,當以“楚”爲國號。

顧炎武卻站出來反對道:“凡立國定祚,皆須大義之名。大明兩京雖然已經淪陷,但魯王、唐王已同時宣稱繼位。大人本是明臣,此時以楚立國,則難佔大義之名;

秦氏本源於嬴氏,始皇帝橫掃六合,鑄我中華一統之基,漢代秦之後,始皇帝子孫遂以國爲姓。稱爲秦氏。

大人生爲始皇帝后代子孫,豈能以楚爲號,自應迴歸本源,繼承始皇帝之大統。以秦爲國號,如此才能正本清源,統合天一。”

顧炎武一席,讓各人豁然開朗,不錯。秦牧繼承的不是明朝國祚,不管取什麼樣的國號,都難免落個不臣之名。

如今要爭得大義之名,只有追本溯源。始皇帝是第一個統一中國的皇帝,當此民族存亡之際。秦牧以始皇帝后代子孫之名,起起繼承始皇帝道統,只有這樣,在大義名份上才勉強站得住腳。

想通了這一點,衆人再無異議,遂議定國號爲“秦”。

唯一遺憾的是目前沒有得到始皇帝的傳國璽,若是得到傳國玉璽,一切就更加名正言順了。

七月初一,武昌舉行隆重的開國議式,秦牧被奉爲秦王;並於登位之時頒佈秦王詔:

予嘗聞,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自明祚傾移,兩京淪陷,億兆生民水火加身,妻離子散,已飽經亡國之痛;

又有建州韃虜,窺我華夏。其攝政多爾袞者,與僞皇太后叔嫂通姦,恬不知恥;其僞禮親王代善者,與庶母亂倫,開同禽獸;此禽獸之國,豺狼之邦,入關以來,復壞我綱常,毀我衣冠,乃至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不剃髮者抓至軍門,朝至朝斬,夕至夕斬,泱泱華夏,竟成遍地羶腥。

胡兵過處,燒殺淫掠,無惡不作。揚州十日火光滿城,殺聲盈宇,婦女長索繫頸,累累如珠,一步一蹶。嬰骸遍地,或襯馬蹄,或籍人足,肝腦塗地;一溝一地,堆屍貯積,手足相枕,塘爲之平。至於紛紛子女,百口交啼,哀鳴動地,耳所難聞,目不忍睹。數十萬生靈,枉死韃虜刀下,春風十里揚州路,但聞孤魂野鬼哭;

當此天下存亡之際,朱明子孫不思救民於水火,但求苟且偷生;潞王者,人道賢明,然監國兩日而降清;魯王、唐王者,至外敵於不顧,同室操戈,互相攻奸,嗚呼!天下仁人志士,無不爲之心寒。

予生爲秦氏,本始皇帝后裔,治理一方,平顧賊於贛南,驅張逆於湖廣,拒韃虜於荊襄,一心爲民,未敢作非分之想;

然明祚衰絕,人力難以迴天,朱明子弟,難覓賢明;而衆將文武羣臣軍民耆老合詞勸進,懇請再三,予不忍天下淪亡於胡虜,乃以今年七月初一,祗告天地,承始皇帝國號大秦........

予治湖廣江右之地,革積弊,興文教、農桑工商並舉,民稍安,食稍足,兵稍精,控弦執戈,目視我中原之民陷於羶腥,深用疚心;予恭承天命,罔敢自安,即舉大義之旗,起兵驅除胡虜,拯生民於塗炭,復華夏之衣冠。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凡華夏兒女,炎黃子孫,值此天下存亡之際,當聚我義旗之下,衆志成城,共御外辱;

予號令嚴肅,無秋毫之犯,兵至士民勿避,歸我者永安於中華,揹我者自棄於狄虜,蓋我中國之民,天必命我中國之人以安之,夷狄何得而治哉!

這首詔書一經頒佈,頓時轟動天下。就象一揚巨大臺風過境,士民奔走相告,議論紛紛,秦牧稱王與魯王、唐王等稱監國完全是兩回事;

魯王、唐王手下無一兵一卒,秦牧如今手下已有幾十萬勁旅,實力雄厚,又剛剛大敗阿濟格,殲敵十萬,大明自永樂之後,就沒取得過如此輝煌的勝利。天下多數百姓都將他視作抵抗胡虜的唯一希望。

而秦牧詔書主要包含了四個方面:一是宣告大明已經滅亡,朱家子孫不肖,不足以拯救天下;

二是指出韃子禽獸不如,控訴韃子的暴行,激發天下人同仇敵愾之心;

三是明確自己繼承的是始皇帝的道統,名正言順;

四是號召天下人團結到自己的義旗之下,驅除韃虜

。恢復中華。

尤其是詔書中首次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樣的口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

而韃子屠殺揚州那慘絕人寰的情景。對應出魯王、唐王不顧外敵,同室操戈的齷齪;另一方面。也映襯出秦牧始終站在抵抗韃虜第一線,大敗阿濟格的壯行義舉。

本來秦牧設置六部官衙,大部分職位還空缺着,這道詔書一出,前來投奔者頓時擁塞於途;

尤其是韃子佔領區的官吏,許多人不願剃髮異服,不甘做滿清的奴才。又怕朱家子孫清算他們的舊帳,現在有了秦牧這個選擇,便紛紛棄官南逃,投奔武昌而來。

對於這些主動來投的官吏。秦牧一律不計前嫌,着吏部酌才敘用。

對於各地來投的讀書人,則令禮部籌備科舉,通過正途銓選,但私下裡。秦牧卻再三叮囑禮尚書堵胤錫,凡東林黨人儘量少錄取,秦牧可不想剛則立國,就毀於黨爭。

秦牧的詔書傳遍了天下,正處在風口浪尖上的江陰城裡也有人將詔書貼出。並傳誦着秦牧大敗阿濟格,殲滅十萬韃虜大捷消息。

自六月初在典史陳明遇、諸生許用等人帶領下,江陰義民擒拿清知縣方亨,斬殺清差,樹起反清義旗,至今已過一月時間;

其間常州知府宗灝派三百兵丁趕來鎮壓,被義民全殲於秦望山下。

南京的黃連山接到消息後,毅然派出李重陽等二十名有戰陣經驗的夜不收成員趕到江陰,助義軍作戰,在李重陽等人的組織訓練下,義軍多次打退小股清軍的進攻。

清貝勒博洛大怒之下,派降將劉良佐統四萬重兵圍城,並作招降書射入城中,江陰軍民公議後,回書拒絕,同時派人前往紹興向魯王求援。

劉良佐見勸降無效,便四處捕殺城外義兵,企圖斷絕城內軍民外援,同時開始攻城。

城中嚴密防禦,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義民一手拿鍋蓋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十多萬支箭。

但戰爭畢竟不是兒戲,城上義民雖經李重陽等人組織,但時間太短,難以成軍,在劉良佐猛攻之下,江陰形勢日益嚴峻,派往紹興的人又回報魯王拒絕派兵增援,使得城中士氣大損。

在這生死存亡之際,李重陽勸陳明遇改樹秦軍義旗,以鼓民意,同時承諾會盡快聯絡秦牧,派兵來援。

陳明遇與許用、黃略等人商議之後,同意李重陽提議,換上秦軍旗幟。

城中百姓得知能聯繫到大敗韃子的秦軍之後,一時信心大增,士氣高漲。

城裡有個叫程璧的富紳更是首捐二萬五千金,在他帶領下一時捐資者雲集。

士氣雖然再次鼓舞起來了,但陳明遇深知秦軍來援總還需要些時間,同時自感缺乏軍事組織才能,於是想起了智勇雙全的前典吏閻應元,經過衆人同意之後,便專門委派十六人連夜出城,到閻應元住所請他出山

閻應元從所請,率家丁四十人,夜馳入城。

閻應元以江陰在着崇高的威望,這一點是李重陽等人萬不能及的。崇禎十四年,有江盜乘船百艘來犯江陰,縣令、縣丞、主簿都嚇得棄城而逃,江陰百姓驚恐萬分;

唯獨武藝高強的閻應元帶刀衝出,躍馬於市疾聲大呼:“好男子,從我殺賊護家室!”一時從者數千,聽從號令佈列於江岸,將江盜擊退。

閻應元方一入城,立即得到了江陰百姓熱烈的擁護。

形勢危急,閻應元讓每戶出一男丁守城,以武舉人黃略守東門,以李重陽守南門,陳明遇守西門,閻應元自守北門,以李重陽帶來的二十人在城內對兵丁輪番訓練,與清軍展開了殊死大戰。

劉良佐令四萬大軍造浮橋十條,一齊渡過外城河,分十處登雲梯上城。閻應元指揮城上用磚石擲下,以長槍拒敵;一時間亂石紛飛,炮火連綿,雙方死亡不計其數。

滿人大將阿巴赦自恃勇猛,穿着三層甲,腰懸兩把刀,背上還背兩把刀,手執兩把刀,親登雲梯,跨上城垛,執刀亂砍。

城上守軍用棺木抵擋,以槍刺其身,竟不能入。

有人喊道:“刺他的臉。”於是衆人紛紛刺其面,一湯姓童子,持鐵鉤鐮,用力鉤斷其喉管,竹匠姚邇割下他的頭,滿將身子墮落城下。清兵齊來搶屍,城上梆鼓齊鳴,磚石小箭如雨點,清兵又傷亡數百人。

江陰的戰況以飛鴿傳書的方式,很快傳到了武昌,秦牧接報之後,着令三軍加速備戰;

並令水師都督狄中行整合洞庭和鄱陽兩湖水師,準備奪取“制江權”,同時命兵部徵調大量民船用於運兵運糧;

江陰就位於長江邊,一但能控制住長江水道,也就等於有了增援江陰的能力。

江陰是第一座樹起秦軍旗幟的城池,保住江陰有着軍事有政治雙重意義;

首先軍事上,可用江陰爲橋頭堡,挺進整個江南,對南京形成兩面夾擊;

在政治上,魯王拒絕增援江陰,而秦軍千里相救,這對爭取整個江南的民心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ps:感謝所有支持明揚天下的朋友,今日秦王即位,請各位功臣共飲三杯。是你們的支持,明揚天下才能堅持下來,謝謝各位!

希望各位繼續支持下去,衆人拾柴火焰高,月票,打賞,昊遠頓首再拜。

第729章 飛剪式帆船第877章 信不信由你第1130章 形勢大變第1052章 葡萄牙的內部榷商第117章 紛至沓來第81章 繾綣月光下第1168章 盡收各部第581章 神奇的夜襲第157章 韓贊周的禮物第970章 南下錫蘭第452章 大破徐州第232章 帝崩第277章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第325章 福建鄭家第412章 久別重逢第755章 紅毛鬼子來了第897章 前塵第565章 擒龍搏虎各出招第56章 亂世用重典第1157章 真正的閃電戰第149章 重返瀏陽第783章 進軍巴達維亞第815章 乘勢取青藏第33章 同志們辛苦了第185章 利益衝突第942章 皇家足球隊第775章 入侵河套第791章 兩難境地第703章 西苑經筵第796章 封狼居胥第390章 顧含煙第492章 殿上發難第31章 大秦鐵騎第801章 蘭州失守第1017章 餘波未了第1099章 奇葩部隊第817章 軍與商第1155章 逐鹿者不見山第1105章 突破口第932章 中亞第一場血戰第1036章 輿論導向第352章 烈火焚城第902章 夜雨滂沱第827章 天威難測第716章 喜報傳來第283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875章 快速推進第255章 黑雲壓城第743章 風暴在醞釀(五)第1090章 借力打力第510章 前車可鑑第696章 遇上就打第173章 長沙見聞第82章 月佬來了第459章 莫教美人空幽怨第1076章 亂第827章 再三斟酌第1127章 幕後者第1155章 逐鹿者不見山第346章 又見金秀才第751章 沙漠陷阱第1031章 湘妃上殿第564章 朝鮮倒戈成後患第1107章 用意第197章 夜宿湘江第999章 橫須賀第301章 內外交困第125章 呂督師也想歸附大西王第320章 佈局江南第342章 浙江亂局第636章 逢林莫入第697章 兩頭忙第1112章 又起心思第518章 風雲變幻第875章 快速推進第887章 王歸晨在行動第1119章 大順皇后第659章 金碧輝煌第1096章 指鹿爲馬第165章 攜美遊嶽麓山第483章 女人的問題第1026章 柳如是的建議第25章 玉漱公主第547章 釜底抽薪第1168章 盡收各部第532章 葡萄牙使者第470章 天地是一筐風景第338章 洛陽大撤退第443章 水西兵馬來第448章 滁州西澗第495章 羣情鼎沸第683章 神兵天降第80章 煙迷九龍嶂第14章 初見卞玉京第284章 共同的夢想第124章 峽谷中的洪流第1146章 萬里歸途第399章 鄭家來使第738章 蘇祿蘇丹國王子第243章 戰略調整
第729章 飛剪式帆船第877章 信不信由你第1130章 形勢大變第1052章 葡萄牙的內部榷商第117章 紛至沓來第81章 繾綣月光下第1168章 盡收各部第581章 神奇的夜襲第157章 韓贊周的禮物第970章 南下錫蘭第452章 大破徐州第232章 帝崩第277章 五間俱起,莫知其道第325章 福建鄭家第412章 久別重逢第755章 紅毛鬼子來了第897章 前塵第565章 擒龍搏虎各出招第56章 亂世用重典第1157章 真正的閃電戰第149章 重返瀏陽第783章 進軍巴達維亞第815章 乘勢取青藏第33章 同志們辛苦了第185章 利益衝突第942章 皇家足球隊第775章 入侵河套第791章 兩難境地第703章 西苑經筵第796章 封狼居胥第390章 顧含煙第492章 殿上發難第31章 大秦鐵騎第801章 蘭州失守第1017章 餘波未了第1099章 奇葩部隊第817章 軍與商第1155章 逐鹿者不見山第1105章 突破口第932章 中亞第一場血戰第1036章 輿論導向第352章 烈火焚城第902章 夜雨滂沱第827章 天威難測第716章 喜報傳來第283章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第875章 快速推進第255章 黑雲壓城第743章 風暴在醞釀(五)第1090章 借力打力第510章 前車可鑑第696章 遇上就打第173章 長沙見聞第82章 月佬來了第459章 莫教美人空幽怨第1076章 亂第827章 再三斟酌第1127章 幕後者第1155章 逐鹿者不見山第346章 又見金秀才第751章 沙漠陷阱第1031章 湘妃上殿第564章 朝鮮倒戈成後患第1107章 用意第197章 夜宿湘江第999章 橫須賀第301章 內外交困第125章 呂督師也想歸附大西王第320章 佈局江南第342章 浙江亂局第636章 逢林莫入第697章 兩頭忙第1112章 又起心思第518章 風雲變幻第875章 快速推進第887章 王歸晨在行動第1119章 大順皇后第659章 金碧輝煌第1096章 指鹿爲馬第165章 攜美遊嶽麓山第483章 女人的問題第1026章 柳如是的建議第25章 玉漱公主第547章 釜底抽薪第1168章 盡收各部第532章 葡萄牙使者第470章 天地是一筐風景第338章 洛陽大撤退第443章 水西兵馬來第448章 滁州西澗第495章 羣情鼎沸第683章 神兵天降第80章 煙迷九龍嶂第14章 初見卞玉京第284章 共同的夢想第124章 峽谷中的洪流第1146章 萬里歸途第399章 鄭家來使第738章 蘇祿蘇丹國王子第243章 戰略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