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帝崩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大順軍已經團團圍住京城猛攻了一天,一門門火炮不斷地轟擊着城頭,濃烈的硝煙籠罩住了整個京城,大有黑雲壓城城欲摧之勢。

此時城頭拼死抵抗的不是精銳的明軍將士,更不是往日慷慨激昂,睥睨天下的文人士大夫。而是太監,至少太監佔到了人數的六七成。

遙想當年,朱元在皇宮大門立起太監不得干政的鐵牌,而這最後的時刻,大明皇城卻要靠一羣太臨來作最後的抵抗。

這是崇禎的悲哀,也是大明的悲哀。

太監畢竟不是士兵,雖然抵抗得很頑強,但在大順軍的猛攻之下,死傷極爲慘重,城頭哀鴻遍野,哭聲一片,許多人開始動搖了。

尤其在大順軍進攻最爲猛烈的彰義門,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城門樓已經被轟塌一片,灰筒瓦、綠琉璃瓦散得到處都是,城頭上鋪滿了屍體,鮮血把城頭浸得滑不留腳,硝煙味夾雜着濃烈的血腥味,讓人有種窒息的感覺。

就在城頭的太監將要崩潰之時,城外的大順軍卻突然退去,炮聲槍聲隨同時停息。

率衆堅守彰義門的太監曹永義暗鬆一口氣,透過漸淡的硝煙望去,但見城外一面李字大旗之下,晉王、代王列坐左右,中間坐着一個身材魁梧的中年人,一眼用黑罩蒙着。

緊接着看到有一人一邊走近彰義門,一邊大對城頭大喊:“不要射,不要射,是我,我是杜勳。”

曹永義一看不禁驚呼一聲,象見了鬼一般。

曹永義有此反應,其中還有一番緣故:這杜勳本是宣府監軍,三月六日。李自成攻打宣府,總兵王承允和杜勳要出城迎接李自成,巡撫朱之馮大罵:“爾上所倚信,特遣爾,以封疆屬爾。爾至即通賊,何面目見上?”

杜勳一言不發,大笑而去。朱之馮見大勢已去,自縊死。

然而大朝的塘報卻謊稱杜勳在宣府盡節,崇禎還賜杜勳爲司禮監秉筆太監,其侄爲世襲錦衣千戶。

大家都都以爲杜勳死了。這時他卻在滿地屍體的城下出現,難怪曹永義誤以爲見了鬼呢。

曹永義舔了舔士裂的嘴脣充滿懷疑地問道:“你真是杜勳?你怎麼會在這裡?”

城下的杜勳喊道:“曹永義,你不必管咱家怎麼會在這裡,我們大順王不爲己甚,給你們一次機會,趕緊縋一個人下來,我大順王有話要轉告皇上。”

李成自能有什麼好話跟皇上說?恐怕等下誰去傳話誰遭殃,但大順軍眼看就要破城了,李自成這個時候卻要找皇帝談。莫非事有轉機,心中遲疑不定的曹永義連忙說道:“我們縋下一人爲質,請公上。”

杜勳卻慷慨激昂地說道:“我杜勳無所畏懼,何須人質?快放繩索下來。”

就這樣。杜勳被縋上城,但杜勳被帶到皇城外後,一道明來意,大臣卻沒有一個敢將此事奏聞崇禎。生怕崇禎大怒之下自己遭殃,如此又拖了許久。

後來還是宮中的小太監私下議論此事,被崇禎聽到。崇禎才讓司禮監秉筆太監王承恩出來領杜勳入見。

杜勳見了崇禎後,爲了自家性命老實下拜施禮如故。

崇禎忍着怒火冷聲問道:“杜勳,李自成派你來做什麼?”

“回皇上,大順王擁兵百萬,破城只在瞬息之間,請皇上爲自己的處境想一想。”杜勳硬着頭皮說道。

崇禎一言不發,冷冷地看着杜勳,他很想殺人,但同時也知道杜勳說得沒錯,京城恐怕是保不住了,李自成大軍來得太突然,連下旨讓天下兵馬勤王都來不及,城頭是已搖搖欲墜,這些王承恩早已知悉於他。

大明,難道真的就這麼亡了嗎?自己真的要做亡國之君了嗎?崇禎心中無比憤怒,無比悲涼,同時也充滿了不甘。

杜勳見崇禎一言不發,只得繼續硬着頭皮說道:“李自成說,只要皇上同意冊封他爲王,割西北爲封地,並賜犒軍銀百萬,大順王願立即退兵河南,受封后,原爲朝廷內遏羣賊,外製遼瀋,但不奉旨入覲。”

城破在即,危在旦夕,崇禎實在不甘心,他不願就這麼死,更不願死後還要揹負亡國之君的萬世罵名,對李自成的條件,他心動了。

但是,大明自立國以來,便有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的規矩,還有異姓不得封王的祖訓在。一但答應李自成這些條件,崇禎同樣得揹負無盡的罵名。

這一條條祖規就象一座座大山壓在崇禎頭頂。

然而不答應大明便要亡國。

崇禎沉默了許久,對首輔魏藻德說道:“今事已急,卿爲首輔,有何對策?”

魏藻德低着頭,一言不發。

崇禎咬着牙說道:“說啊,你只要開口,朕立刻下旨照辦。”

崇禎把話說到這份上,傻子也知道是什麼意思了,但魏藻德不敢說,叩首伏地,久久不起。

他非常清楚,只要他開口提議接受李自成的條件,崇禎一定會同意。

但他魏藻德就得背上所有罵名,受萬世唾棄,而且李自成一退兵,肯定就是他命喪黃泉之時。

崇禎見魏藻德伏地不語,不禁怒火中燒,他轉頭對杜勳說道:“朕即定計,有旨約封。”說完怒目掃視魏藻德,一把推翻御坐,徑直回後宮去了。

杜勳被帶出皇宮,縋下彰義門,但崇禎的話含糊其辭,“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定什麼計?什麼時候定計?約封什麼?封王還是封侯還是封官?

這樣的答案李自成當然不會滿意,爲了進一步給城內施加壓力,李自成立即下令繼續攻城。

大順軍攻城急,城內一片混亂,三更過後,兵部尚書張縉彥巡城,從東面向西,將至正陽門處。但見此處城上有酒筵,中間一人上坐,因燈火昏暗,看不清楚面目,旁邊坐着的都是內宮太監,旁邊幾個太監見張縉彥到來,匆匆迎下來。

張縉彥問城上何人,內官答道:“城下都督爺。”縉彥驚問何以得上?內官不答,拿出一張草紙。其上用硃筆寫着“再與他談”四字。

見到硃筆,張縉彥明白此乃帝之御書。

聽着城外隆隆的的炮聲。喊殺聲,看着手上的草紙,張縉彥心中黯然一嘆。過正陽門後匆匆向西面的彰義門趕去,準備找李自成再談。

但行得未遠,但見總督京營襄城伯李國楨從對面奔來,張縉彥大驚,急聲問道:“襄城伯,因何急奔至此。”

李國楨悲聲答道:“敗了,奈何!我尚有勁兵三千。必與賊死戰到底,只此爾!”

張縉彥顧不得多說,急奔而去,當至德勝門。大順軍已象潮水般涌進城來,到處是火把,到處是呼喊聲,四處一片大亂。

談。這時候還能去找誰談?張縉彥剎時間淚流滿面..........

崇禎死要面子,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最後的生機。

外城被攻破時。崇禎皇帝登上煤山,望見烽火連天,殺聲滿城,不禁黯然興嘆:“苦我民耳。”

崇禎在煤山徘徊很久,回到乾清宮後,派人把太子和永王、定王送往外戚大臣周奎、田弘遇家中。然後劍擊長公主,讓周皇后自盡。

十九日丁未,天未明,皇城已將不守,這時崇禎嗚鍾集百官,往日擠滿朝堂的文武大臣無一人聞鍾前來。

其實崇禎這個時候鳴鐘招集羣臣,並不是妄圖作最後反抗,他只是想看看,大明養士三百年,在此國破家亡之際,可有一人願爲大明殉節;

據說當年南宋淪亡之際,二十萬軍民投海殉國,而如今大明淪亡之際,卻沒有一人前來。

事已到此,夫復奈何?

崇禎乃復登煤山,此時天已破曉,東方露出了魚肚色,山窮水盡、萬念俱灰的崇禎跌坐在亭子裡,欲哭無淚,最後他咬破手指,書衣襟爲遺詔,然後以帛自縊于山亭。

在這最後的時刻,只有一個太監王承恩一直陪伴在崇禎,與崇禎皇帝一同縊死山亭。

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中,君主被敵人俘虜或殺死的很多,但臨危自殺的卻只有崇禎一人。他以自己的生命,給大明‘天子守國門,君主死社稷’的風骨畫上了一個句號。

在這裡要說說崇禎最後留下的遺詔,不長,是用鮮血寫就的: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致逆賊直逼京師,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無傷百姓一人。

從這道遺詔中的最後一句,不難看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有人說崇禎至死還在推卸責任,說他刻薄。其實不然,從常理來說,一個萬念俱灰之人,已沒有必要去推卸責任。

縱觀崇禎執政的十七年,他對於明朝的滅亡固然難辭其咎,但責任確實不在他一個人身上。

他登基伊始,便當機立斷地剪除了魏忠賢閹黨集團;接着,在嚴懲貪官污吏的同時,勉勵各地督撫打起精神,努力爲國工作,告誡大臣擯棄門戶之見,化異求同。

他決心中興大明,爲此兢兢業業,夙興夜寐,十七年如一日,未嘗有一日鬆懈。

然而再看看那些受到重用的大臣是怎麼做的,先是錢謙益爲爭內閣之位,賄賂太監,排除異己,再次引暴東林黨與他黨之爭。

接着是復社萬人結黨,控制輿論,打擊異己,控制科舉,左右朝政,無所不用其極。

再到袁崇煥,喊出五年平遼,耗盡了大明最後的精血,結果卻是.........不提也罷。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

有人說崇禎本人剛愎自用,用人失察。試問,滿朝皆是結黨營私的大臣,崇禎能相信誰?

他一開始就剛愎自用嗎?是滿朝大臣讓他一次次的失望之後,任命大臣纔不得不捨廷推,多出中旨提拔,這是崇禎被指爲剛愎自用的很大一個原因。

回頭看看崇禎的遺詔,他說“皆諸臣誤朕”,可見絕不僅僅是在推卸責任。

而這道遺詔,宣示着一個泱泱大國的敗亡,一場華夏文明的浩劫的開始。

ps:hp370失聯客機的新聞看多了,昨晚一整晚夢到大客機飛來飛去,遺憾的是始終沒夢到那架hp370失聯客機飛到哪裡去。

爲機上的乘客祝福。(

第829章 玄奘和鑑真第660章 登基大典第107章 生死須臾間第462章 思想不能落後第1032章 及時的捷報第389章 出兵雲貴第385章 勝似東吳大小喬第338章 洛陽大撤退第839章 阿爾泰山的雪第302章 風雨暗金陵第690章 哀兵必勝第141章 給張獻忠來頂綠帽?第622章 修史的重要性第712章 破城第217章 值得尊敬的醫德第26章 朱騰戰死第781章 君子報仇第707章 自有主張第217章 值得尊敬的醫德第361章 趕赴江陰第444章 美女使者第1117章 太子遇刺第800章 捷報頻傳第88章 解酒的方子第303章 以史爲鑑第766章 攻守異位第730章 英國使者第494章 月光下的暗影第1157章 真正的閃電戰第233章 天下爲先第527章 東海大戰(八)第436章 秦王旌旗遮天來第521章 東海大戰(二)第1146章 萬里歸途第804章 摧枯拉朽第771章 大秦戰鷹第318章 三天兩夜第95章 蝗蟲大軍來了第305章 水師之戰第317章 長夜戰未休第988章 軟實力第386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44章 初臨會昌第618章 御花園之“火”第427章 夜半歌聲第1154章 內憂外患的奧斯曼帝國第493章 做了再說第758章 處處狼煙第908章 大破鬼見愁關第1113章 又起風了第104章 步步驚心(一)第927章 文明的衝突第45章 撫軍第1033章 底線第691章 悲喜兩重天第179章 金風細細動秦淮第734章 土着內亂第153章 飲鴆止渴第301章 內外交困第550章 雷霆震怒第54章 兩不安生第232章 帝崩第1130章 形勢大變第430章 孤城一片催戰雲第409章 觀望第613章 科爾沁之秋第1136章 黃塵漫漫第401章 同室操戈第1124章 皇帝有危險第660章 登基大典第546章 范文程之謀第939章 威名中亞第274章 血戰中的小人物第712章 破城第988章 軟實力第694章 忽如一夜春風來第356章 殺人的理由第47章 雲巧兒的菜第96章 懸崖邊上第613章 科爾沁之秋第14章 初見卞玉京第353章 雨花臺下賊成擒第377章 幣和稅(一)第822章 不甘認命第196章 千古奇女子秦良玉第1082章 爭分奪秒第666章 坐立不安第430章 孤城一片催戰雲第617章 文化價值觀輸出第422章 風雪滿滁州第1048章 里斯本第884章 佛道第664章 紛紛請戰第560章 商丘戰雲掠地飛第511章 讓領導先走第292章 血濃於水第562章 萬騎奔襲走雷霆第978章 西南的變化第912章 洞吾大變第546章 范文程之謀
第829章 玄奘和鑑真第660章 登基大典第107章 生死須臾間第462章 思想不能落後第1032章 及時的捷報第389章 出兵雲貴第385章 勝似東吳大小喬第338章 洛陽大撤退第839章 阿爾泰山的雪第302章 風雨暗金陵第690章 哀兵必勝第141章 給張獻忠來頂綠帽?第622章 修史的重要性第712章 破城第217章 值得尊敬的醫德第26章 朱騰戰死第781章 君子報仇第707章 自有主張第217章 值得尊敬的醫德第361章 趕赴江陰第444章 美女使者第1117章 太子遇刺第800章 捷報頻傳第88章 解酒的方子第303章 以史爲鑑第766章 攻守異位第730章 英國使者第494章 月光下的暗影第1157章 真正的閃電戰第233章 天下爲先第527章 東海大戰(八)第436章 秦王旌旗遮天來第521章 東海大戰(二)第1146章 萬里歸途第804章 摧枯拉朽第771章 大秦戰鷹第318章 三天兩夜第95章 蝗蟲大軍來了第305章 水師之戰第317章 長夜戰未休第988章 軟實力第386章 幾家歡喜幾家愁第44章 初臨會昌第618章 御花園之“火”第427章 夜半歌聲第1154章 內憂外患的奧斯曼帝國第493章 做了再說第758章 處處狼煙第908章 大破鬼見愁關第1113章 又起風了第104章 步步驚心(一)第927章 文明的衝突第45章 撫軍第1033章 底線第691章 悲喜兩重天第179章 金風細細動秦淮第734章 土着內亂第153章 飲鴆止渴第301章 內外交困第550章 雷霆震怒第54章 兩不安生第232章 帝崩第1130章 形勢大變第430章 孤城一片催戰雲第409章 觀望第613章 科爾沁之秋第1136章 黃塵漫漫第401章 同室操戈第1124章 皇帝有危險第660章 登基大典第546章 范文程之謀第939章 威名中亞第274章 血戰中的小人物第712章 破城第988章 軟實力第694章 忽如一夜春風來第356章 殺人的理由第47章 雲巧兒的菜第96章 懸崖邊上第613章 科爾沁之秋第14章 初見卞玉京第353章 雨花臺下賊成擒第377章 幣和稅(一)第822章 不甘認命第196章 千古奇女子秦良玉第1082章 爭分奪秒第666章 坐立不安第430章 孤城一片催戰雲第617章 文化價值觀輸出第422章 風雪滿滁州第1048章 里斯本第884章 佛道第664章 紛紛請戰第560章 商丘戰雲掠地飛第511章 讓領導先走第292章 血濃於水第562章 萬騎奔襲走雷霆第978章 西南的變化第912章 洞吾大變第546章 范文程之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