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節 更內閣中華起風雲 會重臣跛書生明志

話說一番言語之間,黃宗羲不知不覺地就陪女皇下完了一盤棋。仔細一清點卻是一盤和棋。面對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孫露,還是黃宗羲都覺得有些遺憾。不同的是,孫露想着的是那盤棋,而黃宗羲在意的則是先前與女皇的那番對話。其實他覺得自己今天這盤棋是輸了,而且輸得還挺慘。一盤棋的輸贏可能只在方寸之間。但朝堂上搏弈卻是牽一髮動全身,每走一步都容不得有半點兒的差池。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次雖只是內閣首相的換任,但對而今的中華朝來說,其對朝堂,對官場,對士林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於皇位更替。因此就算是首相變替在實質上僅發生復興黨的內部,中華朝的官僚體系還是會止不住的暗潮洶涌起來。

事實上,隨着陳邦彥的任氣逐漸臨近,內閣之中的一系列更替工作亦在弘武十年的年末拉開了序幕。其中最爲直接的表現當然就是冒闢疆等一系列少壯派官員被陸續調回京師的現象。這些個年輕官僚雖分屬復興、東林兩個不同黨派,但他們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即受本黨影響較小,政績優異,且多爲江南人士。而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些新貴們同黃宗羲之間那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不過即將接任首相一職的黃宗羲顯然並不只滿足於這些調動。他需要一場更爲徹底,更爲廣泛的大換

血。以爲吏治直接決定了日後他的一系列新政方案的順利施行。黃宗羲必須得要在新內閣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才行。然而陳邦彥畢竟是復興黨的元老級人物。他手下的那些個門生親信也無一例外的出身復興。黃宗羲想要換血勢必會遇到兩個方面的阻力。一是來自於復興黨的內部,二是可能就此得罪嶺南一系的財閥。爲此黃宗羲之前一直都沒敢太過張揚。不過這一切均在弘武九年的那個初冬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楊紹清的突然死亡,不僅震動了整個中華大地,同樣也讓嶺南財閥內部產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變化。說其微妙卻也不算複雜。總結起來無外乎就兩個宇“利益”。

須知楊紹清的死讓原本依附皇室而壯大的楊氏一系在一夜之間就喪失了頂樑柱。雖說楊氏一族沒了賢親王還可以依靠兩位皇子,可兩位皇子現在畢竟還年幼得很,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不能給目前的楊氏家族帶來多大支持。在弱肉強食的商界之中有一方勢弱,就必然會有一方強盛。楊氏一族在嶺南財閥中的地位很快就迎來了強勁的挑戰者。這一挑戰者不是別人,正是楊氏的姻親、香江商會的另一個元老——陳家。

擁有鎮海公陳家明坐鎮的陳家無論是從財力還是從影響力來說都比楊家高出了一籌。加之其又是楊家的女婿,並從楊開泰手中接任了香江商會會長一職。而今的嶺南陳家可謂是如日中天。可把持香江商會近二十年的楊家亦非泛泛之輩。利用與皇室的特殊關係楊氏一系至今還佔據着香江商會中衆多重要關節。因此陳家想要取其代之亦非易事。

面對兩種看似無關,卻又極其相似的處境,黃宗羲與陳家不約而同地都想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革新”。是的,在“革新”的名義下,黃宗羲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吏治進行調整;在“革新”的名義下,陳家則可以理直氣壯地取代楊家在香江商會的地位。甚至趁勝追吞噬掉江南財閥

的一部分利益。此外,儒林之中亦有一批人正巴望着新舊內閣交替之際能有“新政”出臺,好讓他們在文化上同道則謀異途相伐。

乍一看起來,新內閣在這個時刻發佈新政策,確實是一個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然而要做到這一切有一樣關節卻是不得不先要打通的。那就是博得女皇陛下首肯與支持。畢竟楊家是皇室外戚,而陳邦彥等人又是與女皇出身入死打天下的心腹之臣。在這種情況下,也惟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外界纔可能有機會扳倒這批人。

爲此黃宗羲打一開始入宮面聖之時就懷揣着試探女皇口風的打算。卻不想到最後反倒是被女皇把話兒全都給套了出來。不僅如此,女皇最後那段話,更是讓黃宗羲聽得心頭七上八下的。很明顯的女皇最上雖說會支持黃宗羲,卻己經用最爲直接明瞭的話語否定了他搞新政的提議。而且其出發的角度還十分獨特,讓原本做好腹稿的黃宗羲甚至都沒機會把他事先準備好的那些大道理給搬出採。更讓他忐忑不安的是,女皇還在最後提到了東林黨的王夫之。

陛下,這麼說究竟是何用意?王夫之究竟同女皇說過什麼?他的那份草案裡頭又提到了些什麼?懷着這些問題,黃宗羲一路心神不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卻不想才一進門,就有管家上來稟報道:“老爺。殖民司的龔大人來訪,還帶了兩個高麗人。”

“哦,龔大人來了嗎?來多久了?”一聽是龔紫軒到訪黃宗羲立刻就收起了思緒,精神一振道。

“回老爺,大約等了有一刻鐘吧。”管家如實回答道。

“觀在人呢?”黃宗羲回頭問道。

“回老爺,都在書房裡等您呢。”管家恭敬地一拱手道。

“知道了。老夫這就去換身便服。你先好好招待貴客。”黃宗羲想了一下囑咐道。

在換了一身乾淨的青色便服後,黃宗羲很快就信步來到了自己的書房。只見此時的龔紫軒正與兩個身材高瘦的男子品評着牆上懸掛的一些字畫。其中一個年紀稍輕的看上腳還微微有點跛。於是他當下整了整袍衫,邁着官步進門向一干人等招呼道:“龔大人今日造訪寒舍,真是讓本官的茅舍蓬蓽生輝啊。

“黃尚書您真是客氣了。您向來公務繁忙,倒是下官今日貿然來訪有些唐突呢。”眼見正主到來,龔紫軒連忙上前客氣的拱手道。

“哪兒的話。誰不知道龔大人是朝廷裡的頭號大忙人。有道是無事不等三寶殿,龔大人今日前來想必不是光爲了來看本官的這幾張字畫吧。”黃宗羲微笑着開門見山道。

“黃尚書你可真是個爽快人呢。”龔紫軒一邊打着哈哈,一邊則將身旁的另兩個男子介紹給黃宗羲道:“來,下官先給您做個介紹。這位朝鮮王派來駐京的特使尹英山大人,這位則是來自朝鮮的李仁賢居士。”

“小臣,尹英山見過尚書大人。”

“學生,李仁賢拜見尚書大人。”

兩個朝鮮人雙雙恭敬地向黃宗羲行禮道。可一向爲人謙和的黃宗羲,這一次卻並沒有表現出往日裡的那份熱情與親和。卻見他只是漫不經心的點了點頭道:“哦,原來是從朝鮮來的特使啊。請坐吧。來人,看茶。”

眼見這天朝大員對自己冷冰冰的,尹英山與李仁賢心裡當然清楚這其中的原委究竟是什麼。可怎奈他倆此刻都身負着重要使命,就算是受了再大的羞辱也不能退縮。卻聽那擁有官職的尹英山隨即頗爲尷尬的滿臉堆笑道:“不瞞大人您說,下官在朝鮮時就曾聽聞大人您的威名,知道大讓你不僅是中原朝建的重臣,更是名滿儒林的學者。今日有幸拜訪大人您這樣的當世鴻儒真是下官等讀書人的榮幸啊。”

“哦?名滿儒林的學者?貴國不是有人說本官是不辨父子君臣的僞儒嗎?”黃宗羲眼睛也不擡一下的直接冷哼道。曾經公然提出皇帝是天下第一大害的黃宗羲在不少朝鮮儒生眼中絕對是一個離經叛道之輩。加之他又是中華憲誥的撰寫人之一,因此毫無意外地就成了朝鮮方面歷來攻擊的反派人物。

給黃宗羲這麼一刺,另一個年紀稍輕的朝鮮人李仁賢趕忙上前解釋道:“尚書大人請息怒。那都是一些無知狂儒說的瘋言瘋話。大人您是天朝的重臣,自然是心胸廣闊。就像天朝諺語說的那樣宰相肚裡能撐船。相信大人你是不會介意這些無知之言的吧。”

“哼,嘴巴倒是挺能說的。無怪乎,會被派來我天朝做說課。說吧,你們的大王這次派你們來中原究竟有什麼打算?”黃宗羲輕輕品了口茶問道。

“回尚書大人,我朝大王希望能得到天朝的原諒,並表示日後會繼續臣服於天朝。”尹英山趕忙回道。

“就這些嗎?沒有別的表示嗎?”黃宗羲依舊沒有擡頭道。

“回尚書大人,除了國書之外,小臣等這次還帶來了上好的朝鮮人蔘百斤以及各色毛皮千張,敬請天朝大人有大量原諒吾等小國的過錯。”尹英山唯唯諾諾地回答道。

“大人大量?如果本官沒有記錯的話,我天朝對朝鮮向來可都是恩重如山的。姑且不說當年的壬辰戰爭,就是在後來的崇禎丙、丁之際,中原本身已經內亂頻盈,局勢不穩,可當時的朝廷還是指令登萊巡撫顏繼祖率水師救援朝鮮。可朝鮮在之後非但沒有助我中原剿滅叛匪,反而爲滿賊所驅,入皮島,入錦州,助滿賊攻我中原。這次朝廷亦沒有輕信他人挑撥就皇夫遇刺一事問罪於朝鮮,那這次朝鮮回報我中原的又是什麼呢!朝廷出嶽倭國,爾等竟然連個軍港都不肯借於朝廷。現在竟還有臉跑來請求朝廷的原諒!”

黃宗羲的一席話說得尹英山與李仁賢兩人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其實,朝鮮王並沒有像他們二人所言的那般有悔過的誠意。剛纔的那席話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兩人自身的想法,以及朝鮮的一些世族的願望。事實上,在而今的朝鮮有不少世族對朝鮮王目前的對華政策心存不滿。這一來是源於朝鮮尊華的思想傳統作祟,二來則是出於利益的趨使。畢竟面對中華朝的富庶,就算朝鮮全國上下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難免會受到誘惑,更何況處在半奴隸制狀態下的朝鮮貴族們最嚮往的就中原的那種奢侈生話。

眼見黃宗羲一上來就對眼前的兩個朝鮮人一陣劈頭蓋臉的冷嘲熱諷,一旁的龔紫軒不由地充當起了和事老,唱起紅臉來:“大人啊,您也就別在爲難他二人了。尹大人與李居士不過只是個傳話人,許多事情並非是他們所能決定的。不管怎樣就他們二人本人來說,對我天朝還是充滿崇敬的。”

“是啊,大人。我等對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尹英山與李仁賢雙雙跪地舉天發誓道。

對我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那對朝鮮的忠誠又算是什麼呢?黃宗羲在心中如此地嘲弄了一句。不過他在表面上還是擺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道:“原來如此,那看來是本官誤會兩位了。”

可誰知,只是這輕抽淡寫的一句話,當即便賺了那兩個朝鮮人的一大把鼻涕和眼淚。卻聽他二人激動地哽咽道:“大人您是有所不知啊。我朝鮮臣民其實一直以來都對天朝心存敬意,傾慕有加。只是礙於君王的命令才違心說了一些得罪天朝的話,做了一些讓天朝失望的傻事。每每想起,無不讓人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所以還請天朝給小國一個機會重新報蒼天朝給於朝鮮的恩德。”

給尹英山與李仁賢這麼一搞,原本態度強硬打算做白臉的黃宗羲也不由有些鬧不清狀況了。於是他當即偷偷瞥了龔紫軒一眼,想要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卻見心領神會龔紫軒當下便換了副嘴臉,朝着那兩人一喝道:“你們兩個在搞什麼鬼!剛纔還說你們的大王真心想向我天朝祈求諒解,這怎麼一回頭,又成了礙於君命違心說了得罪天朝的話呢?如此反覆無常,又詆譭君王,難道就不怕被制罪嗎!”

“大人請息怒。小的等剛纔確實說得誇大了些。我朝的大王確實派我等來中原請求朝廷的諒解。不過大王他並不是很有誠心地向天朝道歉。現在在朝鮮國內大王依舊採取的是**政策。”給龔紫軒這麼一喝,那尹英山慌忙解釋道。

“哼,這還不算是說謊嗎!你們要本官如何相信你們之前所說的話。”黃宗羲跟着斥責道。

“大人明鑑啊。學生可向老天爺發誓,小的剛纔所言句句屬實,那些可都是小的們的肺腑之言啊。”李仁賢趕緊發誓道。

“肺腑之言?那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們剛纔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難道還剖心挖肺的給咱們看?”黃宗羲滿不在乎地反問道。

可誰知他的話音剛落,那李仁賢就從懷裡取出了一柄小刀,行在場的衆人大聲宣佈道:“大人!學生這就向您證明學生的肺腑之言!”

話說一番言語之間,黃宗羲不知不覺地就陪女皇下完了一盤棋。仔細一清點卻是一盤和棋。面對這樣的結果,無論是孫露,還是黃宗羲都覺得有些遺憾。不同的是,孫露想着的是那盤棋,而黃宗羲在意的則是先前與女皇的那番對話。其實他覺得自己今天這盤棋是輸了,而且輸得還挺慘。一盤棋的輸贏可能只在方寸之間。但朝堂上搏弈卻是牽一髮動全身,每走一步都容不得有半點兒的差池。有道是一朝天子一朝臣,這次雖只是內閣首相的換任,但對而今的中華朝來說,其對朝堂,對官場,對士林的影響程度絲毫不亞於皇位更替。因此就算是首相變替在實質上僅發生復興黨的內部,中華朝的官僚體系還是會止不住的暗潮洶涌起來。

事實上,隨着陳邦彥的任氣逐漸臨近,內閣之中的一系列更替工作亦在弘武十年的年末拉開了序幕。其中最爲直接的表現當然就是冒闢疆等一系列少壯派官員被陸續調回京師的現象。這些個年輕官僚雖分屬復興、東林兩個不同黨派,但他們都有一些相似的特徵,即受本黨影響較小,政績優異,且多爲江南人士。而只要是明眼人都能看出這些新貴們同黃宗羲之間那千絲萬縷的密切關係。不過即將接任首相一職的黃宗羲顯然並不只滿足於這些調動。他需要一場更爲徹底,更爲廣泛的大換

血。以爲吏治直接決定了日後他的一系列新政方案的順利施行。黃宗羲必須得要在新內閣中樹立起自己的權威才行。然而陳邦彥畢竟是復興黨的元老級人物。他手下的那些個門生親信也無一例外的出身復興。黃宗羲想要換血勢必會遇到兩個方面的阻力。一是來自於復興黨的內部,二是可能就此得罪嶺南一系的財閥。爲此黃宗羲之前一直都沒敢太過張揚。不過這一切均在弘武九年的那個初冬發生了急劇的變化。楊紹清的突然死亡,不僅震動了整個中華大地,同樣也讓嶺南財閥內部產生了一系列微妙的變化。說其微妙卻也不算複雜。總結起來無外乎就兩個宇“利益”。

須知楊紹清的死讓原本依附皇室而壯大的楊氏一系在一夜之間就喪失了頂樑柱。雖說楊氏一族沒了賢親王還可以依靠兩位皇子,可兩位皇子現在畢竟還年幼得很,無論是在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不能給目前的楊氏家族帶來多大支持。在弱肉強食的商界之中有一方勢弱,就必然會有一方強盛。楊氏一族在嶺南財閥中的地位很快就迎來了強勁的挑戰者。這一挑戰者不是別人,正是楊氏的姻親、香江商會的另一個元老——陳家。

擁有鎮海公陳家明坐鎮的陳家無論是從財力還是從影響力來說都比楊家高出了一籌。加之其又是楊家的女婿,並從楊開泰手中接任了香江商會會長一職。而今的嶺南陳家可謂是如日中天。可把持香江商會近二十年的楊家亦非泛泛之輩。利用與皇室的特殊關係楊氏一系至今還佔據着香江商會中衆多重要關節。因此陳家想要取其代之亦非易事。

面對兩種看似無關,卻又極其相似的處境,黃宗羲與陳家不約而同地都想到一個名詞,那就是“革新”。是的,在“革新”的名義下,黃宗羲可以名正言順地對吏治進行調整;在“革新”的名義下,陳家則可以理直氣壯地取代楊家在香江商會的地位。甚至趁勝追吞噬掉江南財閥

的一部分利益。此外,儒林之中亦有一批人正巴望着新舊內閣交替之際能有“新政”出臺,好讓他們在文化上同道則謀異途相伐。

乍一看起來,新內閣在這個時刻發佈新政策,確實是一個擁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時機。然而要做到這一切有一樣關節卻是不得不先要打通的。那就是博得女皇陛下首肯與支持。畢竟楊家是皇室外戚,而陳邦彥等人又是與女皇出身入死打天下的心腹之臣。在這種情況下,也惟有得到皇帝的支持,外界纔可能有機會扳倒這批人。

爲此黃宗羲打一開始入宮面聖之時就懷揣着試探女皇口風的打算。卻不想到最後反倒是被女皇把話兒全都給套了出來。不僅如此,女皇最後那段話,更是讓黃宗羲聽得心頭七上八下的。很明顯的女皇最上雖說會支持黃宗羲,卻己經用最爲直接明瞭的話語否定了他搞新政的提議。而且其出發的角度還十分獨特,讓原本做好腹稿的黃宗羲甚至都沒機會把他事先準備好的那些大道理給搬出採。更讓他忐忑不安的是,女皇還在最後提到了東林黨的王夫之。

陛下,這麼說究竟是何用意?王夫之究竟同女皇說過什麼?他的那份草案裡頭又提到了些什麼?懷着這些問題,黃宗羲一路心神不定地回到了自己的府邸。卻不想才一進門,就有管家上來稟報道:“老爺。殖民司的龔大人來訪,還帶了兩個高麗人。”

“哦,龔大人來了嗎?來多久了?”一聽是龔紫軒到訪黃宗羲立刻就收起了思緒,精神一振道。

“回老爺,大約等了有一刻鐘吧。”管家如實回答道。

“觀在人呢?”黃宗羲回頭問道。

“回老爺,都在書房裡等您呢。”管家恭敬地一拱手道。

“知道了。老夫這就去換身便服。你先好好招待貴客。”黃宗羲想了一下囑咐道。

在換了一身乾淨的青色便服後,黃宗羲很快就信步來到了自己的書房。只見此時的龔紫軒正與兩個身材高瘦的男子品評着牆上懸掛的一些字畫。其中一個年紀稍輕的看上腳還微微有點跛。於是他當下整了整袍衫,邁着官步進門向一干人等招呼道:“龔大人今日造訪寒舍,真是讓本官的茅舍蓬蓽生輝啊。

“黃尚書您真是客氣了。您向來公務繁忙,倒是下官今日貿然來訪有些唐突呢。”眼見正主到來,龔紫軒連忙上前客氣的拱手道。

“哪兒的話。誰不知道龔大人是朝廷裡的頭號大忙人。有道是無事不等三寶殿,龔大人今日前來想必不是光爲了來看本官的這幾張字畫吧。”黃宗羲微笑着開門見山道。

“黃尚書你可真是個爽快人呢。”龔紫軒一邊打着哈哈,一邊則將身旁的另兩個男子介紹給黃宗羲道:“來,下官先給您做個介紹。這位朝鮮王派來駐京的特使尹英山大人,這位則是來自朝鮮的李仁賢居士。”

“小臣,尹英山見過尚書大人。”

“學生,李仁賢拜見尚書大人。”

兩個朝鮮人雙雙恭敬地向黃宗羲行禮道。可一向爲人謙和的黃宗羲,這一次卻並沒有表現出往日裡的那份熱情與親和。卻見他只是漫不經心的點了點頭道:“哦,原來是從朝鮮來的特使啊。請坐吧。來人,看茶。”

眼見這天朝大員對自己冷冰冰的,尹英山與李仁賢心裡當然清楚這其中的原委究竟是什麼。可怎奈他倆此刻都身負着重要使命,就算是受了再大的羞辱也不能退縮。卻聽那擁有官職的尹英山隨即頗爲尷尬的滿臉堆笑道:“不瞞大人您說,下官在朝鮮時就曾聽聞大人您的威名,知道大讓你不僅是中原朝建的重臣,更是名滿儒林的學者。今日有幸拜訪大人您這樣的當世鴻儒真是下官等讀書人的榮幸啊。”

“哦?名滿儒林的學者?貴國不是有人說本官是不辨父子君臣的僞儒嗎?”黃宗羲眼睛也不擡一下的直接冷哼道。曾經公然提出皇帝是天下第一大害的黃宗羲在不少朝鮮儒生眼中絕對是一個離經叛道之輩。加之他又是中華憲誥的撰寫人之一,因此毫無意外地就成了朝鮮方面歷來攻擊的反派人物。

給黃宗羲這麼一刺,另一個年紀稍輕的朝鮮人李仁賢趕忙上前解釋道:“尚書大人請息怒。那都是一些無知狂儒說的瘋言瘋話。大人您是天朝的重臣,自然是心胸廣闊。就像天朝諺語說的那樣宰相肚裡能撐船。相信大人你是不會介意這些無知之言的吧。”

“哼,嘴巴倒是挺能說的。無怪乎,會被派來我天朝做說課。說吧,你們的大王這次派你們來中原究竟有什麼打算?”黃宗羲輕輕品了口茶問道。

“回尚書大人,我朝大王希望能得到天朝的原諒,並表示日後會繼續臣服於天朝。”尹英山趕忙回道。

“就這些嗎?沒有別的表示嗎?”黃宗羲依舊沒有擡頭道。

“回尚書大人,除了國書之外,小臣等這次還帶來了上好的朝鮮人蔘百斤以及各色毛皮千張,敬請天朝大人有大量原諒吾等小國的過錯。”尹英山唯唯諾諾地回答道。

“大人大量?如果本官沒有記錯的話,我天朝對朝鮮向來可都是恩重如山的。姑且不說當年的壬辰戰爭,就是在後來的崇禎丙、丁之際,中原本身已經內亂頻盈,局勢不穩,可當時的朝廷還是指令登萊巡撫顏繼祖率水師救援朝鮮。可朝鮮在之後非但沒有助我中原剿滅叛匪,反而爲滿賊所驅,入皮島,入錦州,助滿賊攻我中原。這次朝廷亦沒有輕信他人挑撥就皇夫遇刺一事問罪於朝鮮,那這次朝鮮回報我中原的又是什麼呢!朝廷出嶽倭國,爾等竟然連個軍港都不肯借於朝廷。現在竟還有臉跑來請求朝廷的原諒!”

黃宗羲的一席話說得尹英山與李仁賢兩人臉上紅一陣白一陣的。其實,朝鮮王並沒有像他們二人所言的那般有悔過的誠意。剛纔的那席話很大程度上是來自於兩人自身的想法,以及朝鮮的一些世族的願望。事實上,在而今的朝鮮有不少世族對朝鮮王目前的對華政策心存不滿。這一來是源於朝鮮尊華的思想傳統作祟,二來則是出於利益的趨使。畢竟面對中華朝的富庶,就算朝鮮全國上下都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聖人,也難免會受到誘惑,更何況處在半奴隸制狀態下的朝鮮貴族們最嚮往的就中原的那種奢侈生話。

眼見黃宗羲一上來就對眼前的兩個朝鮮人一陣劈頭蓋臉的冷嘲熱諷,一旁的龔紫軒不由地充當起了和事老,唱起紅臉來:“大人啊,您也就別在爲難他二人了。尹大人與李居士不過只是個傳話人,許多事情並非是他們所能決定的。不管怎樣就他們二人本人來說,對我天朝還是充滿崇敬的。”

“是啊,大人。我等對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尹英山與李仁賢雙雙跪地舉天發誓道。

對我天朝的忠誠可詔日月,那對朝鮮的忠誠又算是什麼呢?黃宗羲在心中如此地嘲弄了一句。不過他在表面上還是擺出了一副恍然大悟的模樣道:“原來如此,那看來是本官誤會兩位了。”

可誰知,只是這輕抽淡寫的一句話,當即便賺了那兩個朝鮮人的一大把鼻涕和眼淚。卻聽他二人激動地哽咽道:“大人您是有所不知啊。我朝鮮臣民其實一直以來都對天朝心存敬意,傾慕有加。只是礙於君王的命令才違心說了一些得罪天朝的話,做了一些讓天朝失望的傻事。每每想起,無不讓人痛心疾首,悔恨不已。所以還請天朝給小國一個機會重新報蒼天朝給於朝鮮的恩德。”

給尹英山與李仁賢這麼一搞,原本態度強硬打算做白臉的黃宗羲也不由有些鬧不清狀況了。於是他當即偷偷瞥了龔紫軒一眼,想要問他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卻見心領神會龔紫軒當下便換了副嘴臉,朝着那兩人一喝道:“你們兩個在搞什麼鬼!剛纔還說你們的大王真心想向我天朝祈求諒解,這怎麼一回頭,又成了礙於君命違心說了得罪天朝的話呢?如此反覆無常,又詆譭君王,難道就不怕被制罪嗎!”

“大人請息怒。小的等剛纔確實說得誇大了些。我朝的大王確實派我等來中原請求朝廷的諒解。不過大王他並不是很有誠心地向天朝道歉。現在在朝鮮國內大王依舊採取的是**政策。”給龔紫軒這麼一喝,那尹英山慌忙解釋道。

“哼,這還不算是說謊嗎!你們要本官如何相信你們之前所說的話。”黃宗羲跟着斥責道。

“大人明鑑啊。學生可向老天爺發誓,小的剛纔所言句句屬實,那些可都是小的們的肺腑之言啊。”李仁賢趕緊發誓道。

“肺腑之言?那你有什麼證據證明你們剛纔說的都是肺腑之言?難道還剖心挖肺的給咱們看?”黃宗羲滿不在乎地反問道。

可誰知他的話音剛落,那李仁賢就從懷裡取出了一柄小刀,行在場的衆人大聲宣佈道:“大人!學生這就向您證明學生的肺腑之言!”58

第302節 犧名譽老相謀未來 抵侵略東歐組聯盟160 準葛爾汗兵臨滿寨睿親王親赴鴻門宴第10節 大海我來啦!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312節 爲好奇韓半瓶伸手 受鼓動奧斯曼出兵第17節 再戰松山(上)第5節 亮三寶女皇定乾坤 剿悍匪義師借藩道第四十六節第9節 新安財閥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第十六節第5節 風口浪尖(五)第16節 八旗眷屬第7節 銅錢第24節 君與臣(下)第34節 歸德之戰第17節 再戰松山(上)第26節 蜀中攻略(三)第35節 朱仙鎮第352節 兩重臣當廷起爭執 弘武帝獻股組央行第11節 海盜第44節 北京方式第9節 盛宴(四)第十九節第286節 孫特使古寺勸李淏 金判書夜訪說施琅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37 小見大製造業起步十年功蒸汽機露臉第34節 戰敗者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151 察哈爾求援中華朝李定國進抵葉爾羌第12節 大同義軍(下)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184 爲峰會羅威細進言債臺築英倫局勢亂第265節 聞讒言家明訓驕妻 議開戰女皇粗算帳第20節 血腥的鬧劇(下)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2節 徐州雪夜(下)33 互角力提案藏乾坤謀席位黨爭狼煙起第35節 決戰牧野(一)第15節 本相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第11節 驚變(二)第五節第9節 盛京之戰(三)第310節 憂股市兩士起爭執 見女皇將軍求幫助第38節 兩京風雲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十九節第3節 登陸旅順第7章 投命狀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195 接聖諭衆臣忙佈置發訃告噩耗傳千里205 華艦橫掃東瀛沿海中倭艦隊狹路相逢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第5節 奇貨可居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19節 審判夜第十五節第4節 風口浪尖(四)90 睹龍艦倭朝懷鬼胎入絕境荷蘭議投降39 論關稅衆商針鋒對納進言女皇展宏第223節 中華毛利會戰高鬆 德川光國陣前受傷第38節 巨獸第7節 路(二)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第5節 溼牛皮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145 懲韃虜宣慰司封市求開市大馬幫奔走第290節 病榻前禹軒動真情 聞挑釁楊太爺訓女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128 化糾紛國會終冰釋揚國威敖廣抵江口第7節 銅錢第三十五節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200 南洋艦隊北上覆命西北軍團圍追準匪第四十二節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348節 聞捷報百姓憂物價 姚欽差喬裝探消息第1節 姻親之盟181 北美大陸羣雄逐鹿大西洋上艦隊遭襲第41節 洪承躊第248節 達共識刺皇案裁斷 見女皇蕭尚書請辭第11節 海盜第十四節第314節 中奧軍卡奇灣決戰 牽敵軍施琅下伏筆第28節 影子戰場第33節 交易第二十五節第9節 朝貢第10節 江左諸府第46節 結束與開始
第302節 犧名譽老相謀未來 抵侵略東歐組聯盟160 準葛爾汗兵臨滿寨睿親王親赴鴻門宴第10節 大海我來啦!186 開商路晉商建銀行生歧義兄弟互辯駁第312節 爲好奇韓半瓶伸手 受鼓動奧斯曼出兵第17節 再戰松山(上)第5節 亮三寶女皇定乾坤 剿悍匪義師借藩道第四十六節第9節 新安財閥第367節 印加獨立震驚歐洲 面見西王法相獻計第十六節第5節 風口浪尖(五)第16節 八旗眷屬第7節 銅錢第24節 君與臣(下)第34節 歸德之戰第17節 再戰松山(上)第26節 蜀中攻略(三)第35節 朱仙鎮第352節 兩重臣當廷起爭執 弘武帝獻股組央行第11節 海盜第44節 北京方式第9節 盛宴(四)第十九節第286節 孫特使古寺勸李淏 金判書夜訪說施琅第282節 韃靼衆部連手結盟 蘇赫巴魯算盤落空37 小見大製造業起步十年功蒸汽機露臉第34節 戰敗者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第17節 中國風狂掃歐羅巴漢使團初臨羅馬城151 察哈爾求援中華朝李定國進抵葉爾羌第12節 大同義軍(下)第334節 英國王欲抵殖民地 詹姆斯暗算當土王184 爲峰會羅威細進言債臺築英倫局勢亂第265節 聞讒言家明訓驕妻 議開戰女皇粗算帳第20節 血腥的鬧劇(下)157 紅海畔蘇萊曼起事南京城弘武皇定策第22節 徐州雪夜(下)33 互角力提案藏乾坤謀席位黨爭狼煙起第35節 決戰牧野(一)第15節 本相第368節 四奔走法王欲結盟 爲南美羣臣生歧義192 回京路女皇賞楓葉乘御輦皇夫進納言第11節 驚變(二)第五節第9節 盛京之戰(三)第310節 憂股市兩士起爭執 見女皇將軍求幫助第38節 兩京風雲第230節 論朝鮮兩臣定計策 爲草案說客防黃府第十九節第3節 登陸旅順第7章 投命狀26 浦江畔十六行林立漕鹽弄勞工安身家195 接聖諭衆臣忙佈置發訃告噩耗傳千里205 華艦橫掃東瀛沿海中倭艦隊狹路相逢第226節 棲霞寺爾梅當說客 爲稅賦而農巧周旋第3節 金鑾殿藩王投新主 御書房衆臣議北疆56 賢親王贊慕牛津圈玻意耳執意赴中華第295節 爲求援英使表忠心 牽歐洲女皇扶島國第16節 樹欲靜而風不止第321節 小酒館韓帳房醉酒 英武殿夏將軍答辯第300節 襲亞丁海軍惹衆怒 議政廳彈劾遭否決第5節 奇貨可居第27節 蜀中攻略(四)第19節 審判夜第十五節第4節 風口浪尖(四)90 睹龍艦倭朝懷鬼胎入絕境荷蘭議投降39 論關稅衆商針鋒對納進言女皇展宏第223節 中華毛利會戰高鬆 德川光國陣前受傷第38節 巨獸第7節 路(二)第340節 泡溫泉孫女皇沉思 攜女兒李鳳兒面聖第5節 溼牛皮第233節 忤聖意勞工法受挫 說聖上陳家明直言145 懲韃虜宣慰司封市求開市大馬幫奔走第290節 病榻前禹軒動真情 聞挑釁楊太爺訓女99 桂飄香文鼎赴秋闈楓染紅成功遊京都128 化糾紛國會終冰釋揚國威敖廣抵江口第7節 銅錢第三十五節72 金鑾殿女皇造奇蹟禮賓司朝宗遇刁民200 南洋艦隊北上覆命西北軍團圍追準匪第四十二節第2節 奉皇命黃得功赴京 接家書吳克善朝聖第348節 聞捷報百姓憂物價 姚欽差喬裝探消息第1節 姻親之盟181 北美大陸羣雄逐鹿大西洋上艦隊遭襲第41節 洪承躊第248節 達共識刺皇案裁斷 見女皇蕭尚書請辭第11節 海盜第十四節第314節 中奧軍卡奇灣決戰 牽敵軍施琅下伏筆第28節 影子戰場第33節 交易第二十五節第9節 朝貢第10節 江左諸府第46節 結束與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