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擊!!”軍官嘶聲力竭的喊聲傳入耳鼓。
無數士兵用力扣動了扳機,擊錘吧嗒一聲撞擊在火門鋼鐮上,向火門中撞擊出一片火星,槍膛中立即一聲巨響,槍身向後一震,手中的燧發槍向前噴吐出一陣長長的火焰和白煙。
戰線上猶如同時盛開出無數紅蕊白瓣的鮮花,伴着雷霆般的轟鳴,一道道白色煙牆向兩翼延伸,轉眼間又互相連通,迅速組成一條長長的白龍。
爆響的槍聲連成一片,如暴風般掠過大地,無數清兵的坐騎,在這巨大的聲響中驚慌跳躍。無數子彈帶着尖嘯撞入清軍混亂的隊列,狂暴的撕裂他們的盔甲,發出連綿不絕的噗噗聲響,帶起一蓬蓬血霧,進入他們的軀體,變形的彈體翻滾着,將裡面的創傷面積擴大數倍,攪爛內臟,讓他們發出一陣陣撕心裂肺的慘叫。
順着線列,眨眼間便倒下成排的清兵。這些清兵或被擊中軀幹,或被擊中四肢,他們內臟破碎,腸穿肚爛,四肢斷裂,在地上翻滾、爬行着,慘叫聲響徹原野。
嘹亮的衝鋒號聲震四野,驚天動地的喊殺聲如雷鳴般震耳欲聾。
“衝啊,殺啊!!!”成千上萬的明軍士兵吶喊着,向前涌出,紅色的直線變成了無數紅色的小點,水銀泄地般漫過大地。
紅色小點在團團白煙還未消散時便撞入清軍混亂的陣線,在山呼海嘯的喊殺聲中,鋒利的刺刀對着清兵一輪輪的捅刺,收割着戰場上廉價的人命。精神崩潰的清兵發出聲嘶力竭的嚎叫,慌不擇路的亡命奔逃。
突破,鑿穿,在明軍的猛攻下,清軍的陣線如同被洪水沖毀的堤壩。一段段的垮塌,最後終於全線崩潰。廣闊的戰線上,逃命象可怕的傳染病飛速傳播,到處都是爭先恐後逃命的潰兵,他們面色如土,驚慌喊叫。在明軍的逼迫下四散奔逃。
精神崩潰的清兵互相踐踏,在逃命中迸發着瘋狂,騎兵砍殺着擋路的步兵,步兵則刺殺那些停頓的騎兵,只爲爭奪一匹坐騎。漢兵不再懼怕八旗,戈什哈們也不再護衛那些主子,人人都只爲自己的性命爭鬥,潰兵互相砍殺,相互踐踏,曠野上屍橫遍野。
主攻部隊向兩翼席捲,突進兵團開始沿着鑿穿的通路滾滾向前。先頭部隊則是兩千驃騎兵,三千龍騎兵。從鎮朔軍調來的兩千驃騎。以及五個軍抽調的龍騎兵,幾乎是正面明軍所有的機動力量了。
慶陽王劉震縱馳戰馬,纓盔兩側響起了暢快的風聲。冬季地面上騰不起太多煙塵。逃敵把背影和後腦展露在明軍騎兵的面前。不是對衝,只是幾乎沒有危險的追殺。
追殺在最前面的是王輔臣,他率領着一飈騎兵狂猛追殺,手中的豹尾槍不斷地向下滴着血,虎目圓睜、咬齒嚼脣,臉上的鬍鬚也一根根地炸起。不斷有清兵被擊落下馬。即便不是致命傷,也會被後面的明軍騎兵砍殺。或者被馬蹄踩死。
暢快的情緒感染着所有縱馬奔馳的明軍騎兵,所有的不痛快都隨着這一下下的劈砍而被逐出體外。又有一個敵兵落馬了。這個清兵拼命揮舞着雙臂,沒跑出幾步,一把鋒利的大刀斜着砍來,人頭落地,血柱沖天。
嘿,劉震痛快地哼了一聲,這是他的親衛讓着他,讓他也有機會讓自己的刀刃染血。
如果說到官爵,按照劉震的年紀,已經是非常令人驚歎了。但問題也出在這裡,同李嗣興一樣,劉震希望用自己的功績證明自己的爵位是實至名歸,而不是承襲祖蔭。
在陝西,驃騎兵也有過勝績,畢竟鎮朔軍中是最早開始牆式衝鋒,掌握這種戰術最熟練的部隊。但劉震卻覺得遠遠不夠,遠遠不夠他這個郡王所要獲得的功績。所以,調令一下,他便主動請纓,要求帶兵參加這場歷史性的大戰。
晉王李定國因爲在陝西的推進緩慢,影響到了整個戰局而心中歉疚,也爲了證明鎮朔軍的實力,派出了精兵強將。趕來參戰的驃騎兵不僅是精銳,更有王輔臣等猛將率領。
也正是因爲明軍的騎兵少,便愈發顯得珍貴,使用也更加謹慎,也就使騎兵看起來威風,卻少了很少建功的機會。此番作爲突進兵團的先鋒,劉震等人憋足了一口氣,非要拿出象樣的戰功來證明自己。
在先鋒騎兵之後,是大批的步兵和輜重車輛。沿着官道,匯成一道看不到邊際的長龍,扭頭擺尾地前進,前進!
…………
“勝利了。”魏王馬寶投入了全部滅朔軍,以加速摧垮清軍的防線,在已經毫無變數的情況下,他長出了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感悟,“這是銀子堆起的勝利啊!”
銀子堆起的勝利,是不是褻瀆了英勇奮戰的官兵,是不是忽略了千千萬萬爲國戰貢獻力量的人們呢?
其實,馬寶的這句話在表述上並不是十分準確,可也不算離譜。如果改成“戰爭打的就是後勤”,應該是更加貼切準確。
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古代戰爭消耗的多是糧草,因爲冷兵器作戰對彈藥的需求是很少的。但現在的明軍之所以強大,卻多是靠的武器裝備。火炮,火槍,連帶着消耗的彈藥,以及糧草軍餉,如果換算成銀子的話,自然不能說馬寶的感悟是錯的。
投入是不斷的,累積起來則是個驚人的數字。在龐大的投入之後,朱永興打造出了足以稱雄世界的陸軍,隨之而來的則是高於滿清數倍不止的後勤供應。上千艘的江船海船在運輸,十萬以上的工人在製造修理,數百萬的農民在耕種墾殖,到現在爲止,累計投入的銀子更達千萬以上。
取得決戰的勝利只用了兩三個時辰,但支持勝利的準備卻持續了數年之久。這是一個厚重的基礎和保障,現在的明軍固然可能打敗仗,但只要基礎和保障存在,幾次失敗也無法徹底擊垮明軍,也無法改變大局。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