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王在法下

1215年英王約翰被迫簽署《自由大憲章》,歷史上第一次限制了封建君主的權力,日後成爲了英國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石。之後又有1258年《牛津條例》的制定和1295年“模範議會”的召開,成爲英國議會制度從起源到形成的界標。1325年後,無平民代表即可召開議會的時代最終結束了。英國議會經過一百多年的漫長歲月,終於走完萌芽、產生和形成的過程。

而直到17世紀中期,隨着英國經濟的發展,新興階層的出現,他們極力要求參與國家政事。他們以議會爲陣地,反對王權,經過1688年的“光榮革命”,英國政治制度從君主制過渡到君主立憲制。

從只是保障封建貴族的政治獨立與經濟權益,到平民代表出席議會,到兩院制的形成,英國奠定君主立憲制用了四百多年。朱永興呢,他準備用多少年來形成類似的政治體制,結束一人決定天下福祉的封建帝制?

五十年,至少要有個雛形,要有憲法性的文件,要有限制封建君權的條文,要形成集體決策的機制。這是朱永興給自己定下的時間表,很緊,很緊。但他也有一個相當有利的條件,那便是在不昏頭的情況下,這樣的改革將由他推動,且將是他心甘情願的。

而英國的議會制,幾經反覆,幾經鬥爭,英王是千方百計地加以破壞,是攪盡腦汁要收回自己的無上權力。在這種曲折的進程中,有流血,有犧牲。有戰爭,有陰謀詭計,總之是耗費了大量的時間。

至於貴族議會這個階段,在中國是不大可能存在的,也沒必要存在。平民呢。在戰爭中壯大起來的商人集團,傳統的士紳階層,退役的功勳軍人,工廠主,都可以算上。農民嘛,因爲知識水平的限制。恐怕會是最後一個步入議會的社會階層。

不要求一開始便盡善盡美,這本來就應該是一個長期而不斷改進的過程。朱永興也不會一開始便放開過多的權力,並不是他捨不得,而是沒有人會做得比他更好。

自信,穿越者的特有品質。別說是現在的朱永興了。哪怕是穿越成一個乞丐,也定要改天換地,得誰踩誰,美女成羣……

“任何大明公民,如未經國法裁定,皆不得被監禁、沒收財產、剝奪法律保護權、流放或者加以任何其他損害……”

法治國家的第一步嗎?朱永興仔細審看良久,緩緩拿起玉璽,鄭重地蓋了下去。

總理處的主管查如龍張了張嘴。略有些無奈地苦笑了一下,躬身恭敬萬分地接過了這旨詔書。

十三世紀的英國法學先驅布萊克頓在大憲章確立數十年後就寫道:“國王不能屈從於臣民,但必須服從上帝和法律:因爲是法律製造了國王。”

現在。朱永興不必服從於上帝,但此紙詔書一下,則在書面上形成了“王在法下”的理論依據,使大明真正走向了“法治社會”。

說到法治社會,便要嚴格它的定義。中國古老的法家學派的法治,是以君權爲基礎的。跟現代以人權爲基礎的法治,有很大不同。首先便是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其次則是君主和官府並非依照法律而是按照自身意志施行統治。

另外,法治跟政治修明不可分。一旦政府官員顢頇腐敗,法律反而產生毒素,成爲迫害善良守法人民的一種殘酷工具,結果形成暴政,官逼民反。

所以,法治的本質在於政府守法,即爲狹義法治。政府守法意在防止權力專斷,能通過公開、穩定的規則爲民衆行爲作出有效指引,進而提供生活的確定性和可預期性,使人們能合理安排和規劃自己的生活,實現法律之下的自治。因此,在朱永興看來,法治類似於誠實,政府不守法則類似於誘騙,違背了公民當初的守法預期。

“不過是沒有了生殺予奪的權力,朕亦不是濫殺之人,倒也不必可惜。”朱永興長長地吐出一口氣,指着旁邊的板凳示意查如龍坐下,沉吟着說道:“國家法律愈發達,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發揮的作用越重要。這不僅有內在價值,還有外在功用。藉助豐富的法律,有效地貫徹執行和依法裁斷,會促進經濟交往的穩定和繁榮,能化解大量的社會糾紛和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基本的公平正義。”

“萬歲天縱聰明,學識卓越,目光遠大……”

“但朕並不精通法律條文。”朱永興笑着擺了擺手,“躬親斷案嗎?朕可不去丟醜。”說着,他的臉沉靜下來,沉聲說道:“從小處看,法治能維護社會穩定;從大處說,能推動國家的崛起和富強,甚至能保幾百年不出現大規模的政治動盪。”

查如龍似懂非懂,雖然也知道自古以來所說的“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這不過是個說法,也真有什麼特別的例子。至於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他聽着有點懸,不是有點懸,是不太相信會有這麼大的作用。

其實朱永興說得並不過分,在大規模商業交換和工業製造的時代背景下,法治在英國的發展歷程中確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藉助以法治爲核心的政治治理方式,英國幾百年來沒有出現過大規模政治動盪,更推動了英國的崛起。

昭武元年,聖旨下,也許沒有太多人會往“王在法下”這方面去想,而是認爲這是在彌補前朝弊政,比如錦衣衛、東廠、西廠之類的枉法惡行;或者是在給來源複雜的大明官員將領寬心,讓他們不必過於擔心朝廷會算後賬。

認識的偏差不要緊,畢竟人們還停留在封建社會,還爲國家中興、君主賢明而歡欣鼓舞,誰也不會想得太遠,更不會想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後的事情。

時間,也只有時間才能讓人們深刻領會其中的深意,也只有真正的貫徹執行下去,才能讓人們知道時代已經完全不同了。(未完待續)

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26章 無題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33章 無題第72章 廝殺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38章 大海戰第166章 無題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17章 困局第202章 總攻(二)第55章 滇緬戰事第201章 總攻(一)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9章 決戰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4章 烽起石屏第80章 特殊人才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4章 授課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1章 局部——大局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章 鬥熊救美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40章 兩奸計議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88章 大調整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99章 軍歌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7章 梆子腔第166章 無題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02章 轟擊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30章 無題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8章 元江城防第3章 召見羣將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92章 無題
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26章 無題第58章 少年夢,新錢,質變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8章 元江城防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33章 無題第72章 廝殺第69章 雨季之威第138章 大海戰第166章 無題第87章 水西局勢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276章 勸進風潮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84章 失敗之源第217章 困局第202章 總攻(二)第55章 滇緬戰事第201章 總攻(一)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9章 決戰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24章 海外助力第21章 再見暹羅使者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4章 烽起石屏第80章 特殊人才第7章 歡歌暢飲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06章 女人能頂半邊天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24章 授課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71章 局部——大局第62章 倖存者的打擊第67章 排除萬難第110章 政府信用第2章 鬥熊救美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31章 東征救民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37章 龍尾關,獻策第40章 兩奸計議第51章 死地則戰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188章 大調整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99章 軍歌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1章 有借無還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110章 勝利的意義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67章 梆子腔第166章 無題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4章 有女名夢珠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119章 棄滇,假投誠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16章 不悅的提議第102章 轟擊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30章 無題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194章 策反陰計,奏銷案第18章 元江城防第3章 召見羣將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92章 無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