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短淺之輩,迂腐糊塗之流。劉佐宸對那些譏諷他的同僚是如此評價的,並不爲自己的選擇而後悔。
書生冠巾啊,已被韃虜踐踏入泥土;筆下錦繡,卻難敵腥羶鐵蹄。劉佐宸跟着白文選率兵入緬迎過駕,看見過戰陣廝殺,目睹過多少不知名的士兵埋骨他鄉。可在那些飽讀詩書的文官眼中,軍人就當如此,粗魯不名的軍漢依然渺小卑微。
觸動或許早已有之,戰鼓鳴響時,清軍衝鋒時,劉佐宸直恨自己是文弱之身,不能上陣殺敵。
當看到朱永興在文官面前宣佈要成立宣教司,並且用期盼的目光注視,得到了卻是冷漠的迴應時;當看到朱永興眼中的熱切變得黯淡,掩飾不住的失望時。劉佐宸感到一陣心痛,毅然站了出來。
或許當時是頭腦發熱,但接下來劉佐宸卻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岷殿下運籌帷幄,擊敗了清軍,並且在軍隊中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新舉措。劉佐宸被同僚疏遠,卻被朱永興器重,時常能夠和朱永興在一起探討交流。越接觸,他越覺得岷殿下思慮之深,目光之遠,簡直如有神助一般,每每令他心馳意遠,前途光明。
雄心壯志,可比天地;天眷神授,誰與爭鋒?可笑那些迂腐固執之輩,竟沒看出岷殿下正行變革救亡之事,還抱殘守缺,自覺清高。
劉佐宸推開窗戶,呼吸着清新的空氣,頓覺神清氣爽。作爲宣教司司長,他的手下現在不過百餘人,都是從軍中挑選而來的口齒伶俐、能說會道的士兵。而他的工作重點是把朱永興寫的材料和要傳達宣傳的內容,教授給手下,再由手下在軍中宣講。
嗯,差不多到了講課授學的時候了。劉佐宸的另一個工作便是教手下識字認書,頗象個教書先生,很爲昔日同僚所詬病。
聖人云:有教無類。這些傢伙的書都讀到狗肚子裡去了。劉佐宸又想起了別人的白眼和譏諷,不禁冷笑起來。
“堯之都,舜之壤,禹之封,於中應有,一個半個恥臣戎。萬里羶腥如許,千古英靈安在。胡運何須問,赫日自當中……”走出屋子,陽光照在身上,暖融融的舒服,劉佐宸邁起了方步,吟誦着今天的授課內容,臉上笑得燦爛。
……
“我軍雖獲勝利,但總體形勢依然是敵強我弱,敵攻我守。但防禦也分積極防禦和消極防禦。先說消極防禦,就是每點必防,每城必守,不僅兵力分散,而且很難打破優勢敵人進攻。積極防禦呢,就是不把保守地方作爲主要目標,而更注重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發揮內線作戰的優勢,貫徹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原則。”
在劉佐宸教手下識字認書的時候,朱永興也在面對着明軍衆將,講授着將來戰略戰術的變化。究其原因,還是對白文選等人不放心,擔心他們依舊是老一套的打法,把勝利的成果喪失,以致無法牽制滇省清軍,使他在安南的壓力大增。
現在明軍正在趁勝擴大佔領區,很快便會踞有騰衝縣、龍陵縣,並且會前出至怒江,與清軍隔江對峙。
但興也勃焉,亡也忽焉。如果清軍不顧雨季困難,捲土重來的話,沒有戰術上的改變,明軍再度失敗也不出人意料。從清軍三路進攻西南便可看出明軍指揮佈置上的失誤和保守,每路都派兵阻擊,每個要點城市都派兵防禦,完全沒有集中兵力殲其一路的作戰計劃。
這真是個很令人費解的問題。按理說,連野豬皮哈赤都知道“任他幾路來,我只一路去”的打法,作爲千古名將的李定國竟然採取了最呆笨、最保守的戰術,朱永興每每想到此,都覺得很是不可思議。
“殿下。”昌國公高文貴是一員猛將,否則也不會擔任磨盤山二伏主將,正因爲如此,他對朱永興提出的新戰術感到很費解,“敵強我弱,敵大我小,我軍又如何能有優勢兵力?”
朱永興眨了眨眼睛,覺得自己剛纔所說似乎有些不夠全面和嚴謹,便接着解釋道:“敵強我弱是大勢,但在局部呢,敵人若是分路而來,兵力必然分散,我軍若只針對其一路,形成優勢兵力還是可能的。但要打擊其一路,就要快速猛烈,進行速決戰,以免被其他清軍包抄合圍。”
“那清軍若是不分路行動呢,我軍該如何應付?”馬自德在朱永興面前表現得很專心的樣子,能問出這樣的問題,也說明他不是裝的,確切用心了。
以厚集兵力,嚴密包圍及取緩進爲要旨,這似乎是第二次反圍剿時的蔣軍戰術。朱永興回憶了一下,淡淡一笑,開口說道:“清軍抱成一團前來進攻?那我軍就避戰退卻,誘敵深入。敵人佔領一地,總要分兵守衛吧?糧道被拉長,也要注意保護吧?我軍不斷佯動,敵人也要派兵阻截,加以包圍吧?那又如何不分路而行?只要敵人被調動起來,就總會露出破綻,我軍就有機會。”
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個誘敵深入的戰術,紅軍便能接連打敗幾次圍剿,當然不是千篇一律,而是靈活運用,每次勝利的過程都有所不同。就如同兵書戰策,同樣有很多人讀,但領悟卻不同,在實際運用中也千差萬別。有的人成爲了名將,有的人卻是紙上談兵,喪身敗師。
朱永興無法講得面面俱到,把每一種清軍有可能採用的戰術都擺出應對之法,他覺得只要稟持“不以一城一地得失爲要”的宗旨,具體的戰術使用,還得靠明軍將領自己揣摸實踐。
即便如此,對於朱永興所提出的一些新鮮的軍事理論,聽講的明軍將領依然感到十分震撼和驚詫。特別是朱永興改頭換面所描述的幾個戰例,更給人一種醍醐灌頂、耳目一新的感覺。
原來仗可以這麼打,連“拖”也是一種致勝的手段。幾乎所有的明軍將領都產生了視野頓然開闊的感覺,望向朱永興的目光也充滿了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