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戰局急轉

先弱後強,各個擊破。這未必是始終如一的原則,但對於後方的總參謀部來說,卻是最容易想到的,也被認爲是最有把握取得勝利的。

儘管以皮熊、胡國柱等爲首的東北軍區本部希望援軍能在營口,或者更近的地方登陸,給蓋州清軍側後插上一刀。但忠實執行命令的援軍部隊,還是在錦州灣附近選擇了突破點——大淩河。

這個突破點固然不能象小淩河那樣,直至錦州城下,但因爲距離的關係,也使得錦州清軍的增援不過很快到達。而由大淩河溯流而上,可抵大淩河城(現凌海市),切斷錦州清軍的東退之路。

歷史上,大淩河城作爲錦州的東部屏障,南臨遼東灣,北依松嶺山餘脈,地處遼西走廊的咽喉地帶,明清兩軍圍繞此地曾展開了多次激烈戰鬥。特別是崇禎四年的大淩河之戰,明清兩軍殺得驚天動地,最後的結果是明軍幾次增援都失敗,大淩河城守將祖大壽投降,明軍在關外最有戰鬥力的一支軍隊,即所謂的“關寧鐵騎”基本上被摧毀殆盡。

所以,明軍的鋒銳雖然沒有直指錦州,但其後的效果卻更狠辣,顯然是有將錦州清軍圍而殲之的打算。

海上帆檣如林,岸上炮火連天,廝殺聲響徹大地。明軍的攻擊猛烈而突然,三千多駐防清軍也是拼盡了全力,卻無法阻止越來越多的明軍士兵和武器裝備登上陸地,加入戰團。

此次明軍光出動的水師便有南方調回的艦隊、天津水師,以及東北軍區的部分水師,作戰部隊則有陸戰隊六千多,北京軍區抽調的一個得到炮兵加強的整編師,一萬五千餘人;直接增援蕩朔軍的部隊則是從山海關開出的一個師。而山海關只留下幾百人防守,那裡已經沒有了威脅。

而駐防清軍不過三千多,且是分守大淩河東西兩岸,在明軍兵多炮猛的打擊下,拼命抵擋也無濟於事。陸續登陸的明軍先是以小旗爲單位,迅速參戰。努力將清軍推向外圍,擴展登陸場。隨着兵力越來越雄厚,總旗結陣,以更猛的姿態壓向清軍。

火槍聲響得如同爆豆,大團大團的白煙升騰而起,又在空中飄散;轟天炮、佛朗機也加入了戰團,爆炸的火光一個個閃現,掀起黑色的泥土,帶起滴血的殘肢。

東岸是明軍的主攻方向。隨着一座座浮橋被炸斷,大淩河的阻礙使兩岸清軍的配合更加困難,東岸清軍的崩潰已經近在眼前。

“一半時恐怕無法完成清除,這該死的韃虜。”楊彥迪看着前方在河中清障緩進的船隻,恨恨地罵着,登陸成功也不能讓他急迫的心情有所緩解。

沉船、木樁,老把戲,卻阻礙了艦船的繼續深入。掩護和火力支援倒在其次。更重要的是物資的運輸。

總兵趙得勝瞭望着岸上的戰況,心中在反覆盤算。如果艦船不能跟上。只是陸軍輕裝疾行,奪取大淩河城還是很有希望的。但這也冒着風險,他要確定水師到底要多長時間才能完成清障,運着物資和重裝備趕到。

“一天時間夠不夠。”趙得勝放下望遠鏡,用極其認真的神情詢問。

楊彥迪愣了一下,有些明白了趙得勝的想法。略想了想。他用力點了點頭,“估計只是前面這幾裡需要清障,我就不信韃虜把整條河裡都栽上木樁了?”

“那是不可能的。”趙得勝心中稍寬,臉上浮起了一絲笑意,說道:“我要率陸兵輕裝疾行。趕在錦州清軍來援前攻下大淩河城。楊將軍也知道,輕裝所攜彈藥有限,若是戰事激烈,恐怕堅持不了多長時間。”

“我明白了。”楊彥迪一跺腳,說道:“放心,最多一天一夜,就是水運不通,我和水師上下肩扛背馱,也不會短了物資供給。”

“那就太感謝了。”趙得勝莊重地敬了個軍禮,說道:“我這便登岸指揮,物資供給便拜託楊將軍和水師兄弟了。”

“我再多派人手,多派船隻。”楊彥迪回了禮,送趙得勝登上小船。

……

海路的快捷不僅僅是運輸上的方便,更有信息傳遞的迅速。這邊把登陸的時間和進程不斷由快船通知友鄰部隊,以便更加默契地配合作戰。

地動山搖的連聲巨響,火炮噴出的濃煙將炮兵陣地全部籠罩,大地似乎都在抖動,連遠處的騾馬都不安的嘶叫起來。

大量火炮噴出濃密白煙的同時,炮口間同樣凌厲的炮焰閃過,呼嘯出膛的鐵彈,高速旋轉着,在空中發出奪人心魄的尖嘯。

慘叫聲連連,清軍狼狽地從原來的炮兵陣上撤退,拖拉着完好的火炮,向更遠的地方轉移。

一場炮戰的結果以明軍的勝利而告終。起初,明軍只有射程最遠的天威炮、火箭炮能與清軍的紅夷大炮抗衡,可惜準頭很差。等到水師的重炮從塔山附近的海上登陸,又運送到前線,清軍的紅夷大炮便立時喪失了射程上的優勢。畢竟他們的紅夷大炮都是老式的,不能和明軍購自英法的長管炮和加農炮相比。

而在錦州,清軍佈置的火炮是最多的,可見其對錦州這個遼西咽喉的重視程度。也正因如此,俄爾哈率軍反撲失利後,便退守女兒河,寄希望於火炮的威力,擋住明軍。

開始,戰局似乎如預想中發展,紅夷大炮加上河流阻隔,明軍的逼進被扼制住了。但現在,形勢又變得嚴峻起來,火炮被迫後撤的結果便是不能壓制明軍,不能有效阻擋明軍架設浮橋的企圖。

但俄爾哈並沒有氣餒,他把火炮後撤,避免繼續的損失,但卻在河對岸兩三裡的距離掘出壕溝,並使火炮能夠打到岸邊,準備粉碎明軍的跨河進攻。或者來個半渡而擊。

炮擊漸漸停止,煙霧消散,視野也清晰起來。河水嘩嘩地流着,不時有浮橋的碎木漂過,殘損的浮橋只有幾根木樁,孤零零地豎立在岸邊。

清軍退得乾脆。毀掉了所有的浮橋,就打着跟明軍隔河對峙的主意。這也讓明軍輕鬆佔領南岸,包括一些制高要點。

“世上沒有固若金湯的防線,如此被動防守,韃虜已不足爲懼。”作爲蕩朔軍的總指揮,夏國相親臨前線,觀察最新的戰況,並調整佈置,“現在打過河去已不是主要目的。爲了策應友軍行動,把韃虜的兵力吸引住,牽制在錦州,纔是最關鍵的。”

“友軍決定在大淩河登陸?”衛樸喃喃地重複了一遍剛送到的通報,腦海中閃過大略的地圖。

“把地圖鋪開。”夏國相招呼着參謀佈置,高級將領們圍上來,注目於地圖。

“這裡——”夏國相用手指點了點大淩河入海口,然後手指上劃。直到大淩河城,擡頭掃視了一圈。說道:“都明白了吧?斷敵退路,這是圍而殲之的計劃呀!”

“錦州到大淩河城三十多裡,從登陸地點到大淩河城——”衛樸伸手量了一下,說道:“大概也差不多。友軍是否能趕到錦州清軍回援前達成目標呢?”

吳三省早已由徵朔軍平調至蕩朔軍擔任參謀長,這也是將各軍將領混雜,儘量拆分派系的手段之一。對於目前的戰局。他從總參謀部得到的計劃更詳細,知道得也更多,便笑着說道:“大淩河城並不是非要攻取,各位應該知道我軍掘壕固守的能力吧?只要封堵住大路,錦州清軍便是前後受敵。難道我軍不動,光看着敵人逃竄、突圍嗎?”

“那自是不能。”衛樸訕訕一笑,說道:“那我軍便繼續猛攻,使敵人脫不開身?”

“自然要給當面之敵施加足夠的壓力,將其儘量吸引住。”夏國相看了一眼吳三省,得到他點頭贊同後,便直接講解作戰佈置,“若急於渡河強攻,兵馬不得施展,敵人多半要對我軍半渡而擊。而我軍的作戰目標已經改變,進攻方向也應有所調整。所以,我軍的主攻方向將由北轉向東,沿女兒河推進。”說着,他把手指放在地圖上,劃了一條線,由松山、杏山直接向東,直至女兒河的拐彎南流處。

吳三省笑着說道:“山海關的援軍正乘船趕來,不日便將於塔山附近登岸助戰,我軍的後路是可以無憂的。如果不能攻佔北岸的清軍據點,牽制力度便極有限。而當面清軍的防禦很強,我們難道就非要把頭往牆上撞?”

女兒河由西向東流淌,將錦州與松山分隔南北;而河流在流過錦州不到十里後便與小淩河會合,轉而南下入海。夏國相和吳三省所說的繼續東進,便與後世的京哈高速路線差不多,不渡河北攻錦州,卻要沿河從錦州南面越過,再東過小淩河,從而達成突破。

既然不以攻取錦州爲主要目標,象長管炮和加農炮這樣的笨重傢伙便可不必攜帶,留在岸邊成爲防守的中堅。女兒河是錦州清軍的屏障,可也是其反撲的障礙。只要留不多的人馬,清軍想跨河攻擊,卻也困難很大。

而即便是被清軍打過河,松山也絕不是清軍一時半會能夠攻下來的堅固堡壘。再者,援軍從塔山登陸趕來,也使明軍不太擔心後翼的安全。清軍越是往裡鑽,被圍堵住的越多。

通俗地講,東進計劃就是迫使錦州清軍不得不隨之移動,彌補沿河防禦的疏漏。而明軍一旦在東面越過小淩河,則在形勢上便如同包抄了錦州的後路,是一個迂迴大包圍的態勢。

也就是說,不能簡單地對峙,施加壓力也好,製造威脅也罷,就是不能讓錦州清軍得到放鬆,就是之後爲了追擊或夾擊打算,明軍也要佔據更近、更有利的位置。

一番商議之後,蕩朔軍決心以兩個師的兵力組成東進兵團,留下一個師在原地與清軍隔河對峙。同時,派出信使與水師聯繫,希望他們能抽出部分船隻趕來小淩河,以更方便地越河而過。

現在的遼東灣海面,大大小小將近兩千艘船隻,只要消息送到,抽調出部分船隻還是比較快捷方便的。而東進兵團的行動,恰好又有掃蕩沿海之敵,接應友軍的意味。

……

遼東戰局在膠着了數月之後,突然發生了急劇地變化,這大大地出乎了清廷的意料。

當然,從席捲大半個中國到步步敗退,出乎意料的事情多了。但這一次,清廷終於意識到面對的是怎樣一個新興的政權,一個有怎樣籌措能力的政府,一個狠絕到底的帝王。

本來,按照清廷的估計,明軍在光復北地之後,至少在一年之內不會有大規模戰略攻勢的可能。因爲凋弊的北方是個沉重的負擔,滿清之所以放棄,也是看清楚了,北方不比南方,握在手中要麼拖垮財政,要麼遍地都是因飢困而暴動百姓,成爲巨大的火藥桶。

所以,滿清劫掠一番後撤出關內,把這個負擔扔給明廷。而背上這個負擔後,除非明廷不顧百姓死活,否則便要耗費錢糧安置賑濟,也就沒有了出關作戰的物資保障。

而一年時間,滿清認爲應該足夠調整、休養,理順內部,並且重新穩固與蒙古諸部的聯盟。然後呢,一切就又回到了幾十年前,與明軍再開始反覆爭奪就是了。劣勢是肯定的,但遼東的氣候環境,也不失爲一個有利的因素。

但滿清顯然大大低估了朱永興的能力,低估了現在的明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估了被調動起來的百姓的積極性。

北地百姓固然還窮困,但已經不在餓死的邊緣徘徊。而明廷通過各種措施,甚至發動滅國之戰,在最短的時間內重新擁有了發動戰略進攻的錢糧。滿清呢,只不過熬過了一個冬天,墾荒耕種還未完全開始,便被迫動員起大部分青壯,與明軍進行一場他們極不希望進行的消耗戰。

…………(未完待續。。)

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8章 毒蘑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9章 破城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04章 報應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0章 大勝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55章 滇緬戰事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245章 天變第71章 流寇戰術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4章 篡改聖旨?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60章 歸藩之議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94章 相疑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章 決戰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0章 伏擊第1章 北愁南喜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5章 琉球第112章 兵潰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9章 世子殿下?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42章 會晉王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8章 依城挫敵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楔子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51章 戰後佈局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73章 潰敗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48章 大戰(二)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01章 夜談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9章 再提議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51章 渡河,渡河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
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178章 梅州城下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88章 毒蘑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9章 破城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04章 報應第126章 一年兩三歲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0章 大勝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55章 滇緬戰事第58章 新晉郡王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44章 空前激勵第245章 天變第71章 流寇戰術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4章 篡改聖旨?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60章 歸藩之議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45章 相似的攻擊路線第94章 相疑第31章 故國風情第9章 決戰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20章 緊鑼密鼓第50章 伏擊第1章 北愁南喜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36章 坦白,困城聚殲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5章 琉球第112章 兵潰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113章 設想繁雜,姐弟情深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9章 世子殿下?第71章 流寇戰術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142章 會晉王第158章 輝煌大勝,揚帆的風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30章 人力優勢,有女舒心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8章 依城挫敵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98章 個個擊破的機會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121章 皇帝不行,我行楔子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51章 戰後佈局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273章 潰敗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9章 宗室儀仗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57章 豁賤爲良,成親納妃第48章 大戰(二)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101章 夜談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36章 史載之降將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78章 勝利之因第37章 焚告上天穩軍心第29章 再提議和第80章 京師大亂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51章 渡河,渡河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0章 結局已定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