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廂顧誠玉跟着文夫子到了書房,文夫子擡眼看了一眼顧誠玉,只見顧誠玉恭敬地站立一旁,雙眼含笑,直視着他。不管怎麼說,這個學生的定力他還是很看好的,彷彿不論發生了什麼事,他都能不慌不忙,且很少在臉上露出內心的想法,這樣的人確實適合官場。
文夫子想起當年他老師給他的批語:過剛易折。少年時志得意滿,滿心以爲只要有雄心報復,憑着他的才華,日後朝堂上會有他的一席之地。誰想,之後的鄉試就給了他沉重的打擊,屢試屢敗,如今,他已經沒有信心再跨入考場。他今年已然四十多了,年少時的壯志凌雲已被消磨殆盡,只能靠着教書度日。
可是他不想這個少年人犯着同樣的錯,誰不曾年少輕狂過呢!他能夠理解,如今卻不能苟同。
“你可知我找你來所爲何事?”文夫子斟酌之後,纔開始了他們的談話。
顧誠玉自進了書房,就見夫子似是陷入了回憶中,等了好一會兒,才聽得夫子的詢問。
“學生不知。還請夫子解惑。”顧誠玉猜到文夫子可能是要說昨日在飯堂與人爭執之事。
“聽說,你昨日在飯堂頂撞了乙班的師兄?卻是爲何?”文夫子坐在圈椅中,放在雙腿的手輕輕的打着拍子。
顧誠玉發現,文先生思考或斟酌語句時,就會不由自主地做些小動作。
“回夫子,倒也不算起了爭執。只因誤解了何師兄的意思,才發生了一些誤會。後經解釋,誤會自是消除了。”顧誠玉沒有詳細地解說經過,想必這些文夫子已然瞭解了,若是說出起因,未免有告狀的嫌疑,容易讓人誤會成背後說人壞話的小人。
文夫子點了點頭,對顧誠玉的表現還是滿意的,並沒有藉機給別人上眼藥。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這句引用的還不錯。可是顧誠玉,不知道你有沒有聽過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這句?過早成名,固然能令人對你另眼相看,可是卻容易被聲名所累。”文夫子語重心長地說着。
“不如養精蓄銳,待日後再一鳴驚人,豈不是更好?”接着又提了他的建議。
顧誠玉早就猜到文夫子會有此等想法,畢竟昨日他的風頭是出多了些。
“夫子的教導,學生感激不盡。學生斗膽問夫子,當年夫子才華橫溢,如今卻折戩與鄉試,心中是否有遺憾?”顧誠玉這話問得就有些目無尊長了,無論如何,鄉試是文夫子的痛處,如今卻被顧誠玉這個他所教的學生給毫不留情地揭開。
文夫子的面色微沉,臉上還有些掛不住。
顧誠玉快速行了一禮,擡眼瞄了一眼文夫子。“夫子莫要生氣,學生雖還未能拜讀夫子的文章,可是,這附近有些家底的人家,卻都想進夫子的私塾讀書,可見夫子定是學富五車,且對學生盡職盡責。”顧誠玉說到這兒停頓了一下,見文夫子的面色稍緩,這才接着往下說。
“可是夫子卻懷才不遇,未能遇見賞識夫子之人,此乃一件憾事。”這句話真是說到了文夫子的心坎兒裡,文夫子的怒容此時都已經轉換成了滿臉的黯然。
“夫子年少得志,當年的考官必也是知道夫子的名諱和名作的。可是,那考官的喜好,夫子可知?”顧誠玉兜了半天的圈子,先是將夫子誇讚一番,後又引起了夫子的共鳴,這纔將話題將將引到正題上。
文夫子回憶起了之前考鄉試的經過。頭年下場時,他的老師還在世,老師就曾勸過他,去託人打聽一番主考官的喜好,可是他卻不屑一顧,他因有了少許的名氣,被昔日的同窗捧着,自然地認爲,憑他的才學,還會有不過的道理?可憐他老師只是開着小私塾的教書先生,也只是考了個秀才,卻已經年近古稀,哪裡還有什麼人脈去探聽消息?爲他四處奔波,卻也只是徒勞無功。
之後老師過世,就更沒有人再給他想法子了。看着昔日的同窗,有的已經得了主考官的賞識,而後聲名鵲起,隨後步入了朝堂,他的心裡不是不後悔的。可是,後悔已經無用了。
“吾正是當年恃才傲物,聽人吹捧,又因顯露了些才華,有一段時日內,不聽恩師勸阻無心科舉,只注重風花雪月的詩詞,這才落了榜。這不是正能顯示出我年少成名的弊端嗎?”文夫子回憶過後,還是認爲不宜過早顯露天賦,按部就班地學習,才能穩紮穩打。
“聽傳言,夫子當年卻有名氣,可是夫子當年只注重名聲,當然會被聲名所累。敢問夫子,夫子能將我帶到書房,與我長談,難道不是因爲我有天賦嗎?我若是芸芸衆生中的一名學子,夫子可還會這麼關注我?要出名,當然要趁早,不然就白白失了好多資源。”
其實他是想說,論一個好老師的重要性。若是拜得一位名師,得了他的悉心教導,再加上人脈的積累,那豈不是比自己摸索着前進要好得多嗎?
可是名師爲何會收你爲徒?還不是因爲你有過人的天賦?
當然,他也不是說文夫子的老師不好,相反,可能夫子的恩師對他是極好的。只是光有一個好老師確是沒用的,最主要的還是自己能夠把持住自己。前世經歷過這麼多的溝溝坎坎,他已經沒有了少年人的意氣用事,既然選擇了科舉,若是有捷徑能走,而又不違背底線,那他爲何要捨近求遠呢?
文夫子見顧誠玉心意已決,也就不再勸。也許這個學生心志堅定,更懂得如何把握機會。也罷,各人有各人的緣法,只有吃一虧,才能長一智。日後,他多留心一些就是了,且看他日後到底能走到哪一步。
“既如此,我也不再勸你,望你好自爲之。將才沒有給你佈置課業,我待會兒還要去乙班,就在這裡教你,前面已教過的,你回去要經常溫習,以免遺忘,等你將三本啓蒙書籍都背完,且能知其釋義,就能升入乙班了。”
“是!夫子的勸誡學生謹記於心。”顧誠玉見夫子不再提及此事,也識趣地繞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