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宋嘉諾的個性

宋嘉諾的個性

宋榮落衙回家,聽小紀氏說宋嘉讓着人送了信回來,先看過信,又喚小廝進來問了幾句,得知宋嘉讓在老家一切都好,纔算放下了半顆心。宋嘉讓到辛家村的時候,宋榮的舅舅辛永福已是彌留了。便是宋嘉讓從帝都請去的大夫也沒能令辛永福起死回生,倒是辛永福,原本還死活吊着一口心氣,見宋嘉讓到了,將老妻兒女一託付,辛永福這口氣就泄了,直接閉眼歸了西。

舅舅過世,宋榮嘆了口氣。

宋嘉讓留下幫着出殯發喪,並說發喪之後便帶着舅老太太及未嫁娶的一雙兒女到帝都來。

宋榮聽宋嘉讓辦的還算有板有眼,賞了小廝幾兩銀子便打發他下去歇着了。

小紀氏發愁道,“這可怎麼跟老太太說呢。”

宋榮臉色淡淡,道,“我來跟老太太說。”這種事,宋榮是不會叫小紀氏出面的。何況,他也不放心小紀氏來辦。憑老太太與小紀氏的關係,小紀氏再伶俐周全也辦不好這件事。

“千萬緩着些,別叫老太太太過傷心。”小紀氏是個機伶人,道,“要不,帶着幾個孩子過去,叫孩子們哄着老太太些。”

將信按在膝上,宋榮抿了抿嘴,半晌方道,“先放幾日再說。讓下人閉緊嘴,別叫老太太知道。”

小紀氏連忙應了。

宋榮將信往袖子裡一揣,起身道,“晚上我陪老太太用飯,你帶着孩子們吃吧。”

夫妻這些年,小紀氏又是個聰明人,自然看的出宋榮心情不佳。其實這完全是正常人的反應,親舅舅死了,叫誰誰也佳不了。

走出幾步,宋榮又回身道,“着人將鋪蓋送到書房。”再次道,“這幾日我在前頭歇。先別叫老太太知道。”舅舅過逝,依禮也有幾月孝要守,宋榮在朝爲官,自然更加謹慎。

小紀氏點了點頭,上前爲丈夫理了理衣裳,溫聲相勸,“老爺也莫要太過傷心,咱們得多想想老太太。”

宋榮一到書房,便溼了眼眶。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經歷與感情,他人很難理解。如小紀氏,在小紀氏眼裡辛家不過是老家的土鱉舅家,宋老太太的親弟弟家。宋老太太這種脾氣性情,小紀氏實在不想跟辛家人打交道。

但,對於宋榮,那是自己的親舅舅家。

宋嘉言陪老太太用晚飯,老太太還問,“你爹爹還沒回來呢?”往常兒子都會來陪她一道用晚飯的。

宋嘉言早有對策,不露半點痕跡的笑着,“回來啦,這些天衙門裡事兒忙,我看爹爹抱了許多公文回來,跟羅先生在書房忙呢。”

老太太嘆,“給皇帝老子辦事兒,就是得用心哪。”

“那是。”宋嘉言道,“爹爹忙,是好事啊。這說明爹爹在衙門裡是挑大樑的。說當官兒的,就怕不忙。哪天不忙了,就要開始擔心了。”

老太太笑,“你又知道。”

“爹爹都說了,我這聰明勁兒,就是像祖母。”宋嘉言心思慧敏,道,“爹爹在書房忙活,不如撿幾樣菜,着丫頭們給爹爹送過去。爹爹瞧見祖母給他送吃的,心裡定知祖母在記掛着他。他肯定愛惜身體,方不會操勞過度呢。”宋嘉言深得老太太、宋榮的喜歡,平日沒事兒,她常聽老太太說想當年,很知道老太太、宋榮對舅家的感情。宋榮並非冷酷的性子,若知曉辛家舅舅的事,難免傷心。

老太太忙道,“虧得你這丫頭給我提了醒兒。”

宋嘉言笑,“大熱的天兒,不用大魚大肉,爽口小菜放幾樣就成了。”

老太太怎能不瞭解自己兒子,道,“你爹爹啊,小時候最喜歡吃涼粉,再拌上些嫩黃瓜絲、肉醬末、澆上幾勺辣子,那時候,一頓能吃三碗。再加上你二叔,真個半大小子、吃窮老子。”老太太一行說,一行笑,令廚下做了涼麪來給兒子送去。

祖孫兩個商量着讓丫頭去給宋榮送去飯菜,又歡歡喜喜的說了會兒話、用過晚飯,直待天色漸黑,宋嘉言方自老太太屋裡出來,回了自己院裡。

宋榮心情不佳,小紀氏以爲他去了老太太那裡用飯,也就沒命人往書房送餐。

倒是宋嘉言建議沒錯,宋榮原本沒什麼食慾,結果看送來的竟是涼粉,又是親孃命人送來的,當下心中一暖,問丫環得知宋嘉言在陪着老太太用飯,宋榮便安下心來,吩咐紫翹道,“跟老太太說,我今日公務忙,就不過去了。你們好生服侍老太□□歇。”

紫翹並非未注意宋榮眼圈兒微微紅腫,只是在宋家多年,她頗明白了一些眉眼高低,主子的事,哪裡容得奴才多問。規規矩矩行一禮,紫翹便退下了。

宋榮剛用了涼粉,宋嘉諾過來書房。

宋榮對功課很不錯的小兒子向來溫和,道,“今天不查你功課了,諾兒早些回去睡吧。”

宋嘉諾不論模樣還是秉性,與宋榮皆似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他如今剛剛六歲,生的粉雕玉琢,一雙烏黑的眼睛裡滿是擔心,宋嘉諾說,“我來看望父親。父親,你別傷心。”

宋榮摸摸小兒子的頭,笑,“父親沒事。”

宋嘉諾將小臉兒貼在父親溫暖的大手裡,臉上滿是天真,“父親,舅公是個很好的人吧?”

“是啊。”怎樣才能讓兩家人的關係繼續親密的維持下去,只靠血緣是不夠的。宋榮便將自己與舅家的感情漸漸的說給小兒子知道,“爹爹小時候家裡窮困,你祖父又早早的過逝,我跟你二叔要念書,就你祖母一個人種田。每天很多很多的活要做,你祖母做不過來,都是你舅公來家裡幫着幹活。”

“你祖母帶着我們兄弟過日子,每年開春糧食都是不夠的,你舅公就給我們送糧食來。其實,你舅公家也不富裕。”

“我跟你二叔去縣裡考秀才,那會兒年紀小,還是你舅公送我們去的。”

“你舅公辛苦了一輩子,前面幾個兒女卻都沒有存活,如今只有一兒一女,與你大哥和大姐姐年紀相仿。”

“等咱們家裡有了銀子,我想着把你舅公接到帝都來,他捨不得祖產,不願意來……他今年纔不過四十幾歲……”

這麼好的舅舅,卻年紀輕輕的過逝,宋榮心裡着實不好受。

宋嘉諾晚上沒回自己院裡,就在書房陪老爹睡的,聽着老爹絮絮叨叨的說了滿耳朵的舅公家的事,宋嘉諾都不知曉自己什麼時候睡着的。

連帶宋榮起牀早朝,宋嘉諾因睡的太死,亦無從察覺。

待他醒來,早上照例去母親院中請安。

小紀氏倒是滿面歡喜,拉着兒女問長問短。女兒宋嘉語一直跟自己住,小紀氏眼皮子底下,她是放心的。就是兒子,小小年紀已是挪到前院兒,小紀氏許多心疼。

小紀氏問兒子,“聽你父親說,你昨天是跟着你父親住的?”身爲母親,自然樂得見丈夫兒子關係融洽。

宋嘉諾點點小腦袋,他年紀小,心裡還存不住事,便跟母親道,“母親,舅公家的人快來了,你要提前把舅婆他們用的東西準備好哦。”

摸摸兒子的頭,小紀氏笑,“這還用你說,我豈能不知?早着人去收拾院子了。”只是宋榮叫瞞着老太太,下人也得小心進行。雖說在小紀氏心中,宋老太太絕對不是什麼聰明人。但,宋老太太也不是傻瓜。若是大張旗鼓、叮叮咚咚的折騰,給宋老太太知曉,察出蹊蹺來。宋老太太是生、是死,還是傷心痛哭?在小紀氏心中並無所畏,小紀氏在乎的是宋榮。

母子女三人說了幾句,丫環已將捧來燕窩,小小巧巧的三盅,因兒女年紀尚小,不過小孩兒拳頭大的一小盅。

小紀氏道,“來,吃了燕窩,我帶着你們去給老太太請安。”大戶人家規矩大,宋家雖尚算不得大戶人家,不過,宋榮科舉出身,又是孝子,更看重這些。儘管老太太不樂意見到她,小紀氏依舊每早都會帶着兒女們去請安。

燕窩是每日常例,宋嘉諾卻是頭一遭問,“母親,大姐姐有燕窩吃嗎?”他年紀尚小,其實許多感情並不大明白。但,宋嘉諾與宋嘉讓都在秦家家學裡唸書,宋嘉讓大他許多,雖然宋嘉讓功課常被父親責罵,不過,從心底,宋嘉諾並不討厭大哥,覺着與大哥有一種天生的親近呢。

只是,宋嘉諾也明白,大哥與大姐並不是母親生的。

可,昨晚聽父親說了舅公家的事。宋嘉諾覺着,自己跟大哥,比起舅公家來,肯定要親近的多。

宋嘉讓突然這樣讓,小紀氏臉色一滯,心說宋嘉言這丫頭是給自己兒子吃了迷魂散了還是怎麼着。小紀氏尚未說話,宋嘉語已道,“大姐姐自己有燕窩,她不喜歡吃這個。”

宋嘉諾又問,“老太太有嗎?”

宋嘉語說他,“當然有,老太太早晚都要吃的。”

這倒不假,宋老太太那裡好東西從來不缺,除了宋嘉言孝順老太太的,宋榮也常給老太太買來滋補。宋老太太拿燕窩當粉絲吃,早一碗、晚一碗。若以後宋家條件再好一些,說不得老太太就吃一碗、倒一碗了。

用過燕窩稍稍墊補,母子女三人去宋老太太院中請安。

宋老太太對小紀氏平平,也不怎麼跟宋嘉語說話,實在是宋嘉語自從進學起就開始文縐縐,老太太聽她說話忒費勁。不過,輕女重男的老太太卻是很喜歡宋嘉諾。

三人來時,宋嘉言已經在了,正笑嘻嘻的跟老太太說着話。見小紀氏帶着宋嘉語宋嘉諾進來,宋嘉言自座位起身,待小紀氏三人給老太太請安後,宋嘉言對小紀氏大大方方的行了一禮,道,“太太早安。”

小紀氏笑的慈和,“大姑娘坐吧。”

之後,宋嘉語宋嘉諾姐弟見過大姐姐,諸人落座。

宋老太太招呼宋嘉諾到跟前,拉着宋嘉諾的手問長問短,無非就是昨晚睡的可好,早上睡的可飽。不同於兒子對孫子們的嚴格要求,宋老太太完全是放羊的教養理念。且在宋老太太心目中,兒子辛辛苦苦的考出功名,可不就是爲了叫子孫不再吃苦麼?

對於宋老太太這種理念,宋嘉言在內心感嘆,宋榮能成才,絕對是宋榮自己夠爭氣啊。

宋嘉諾已是不緊不慢的跟老太太說起話來,“昨晚孫兒跟父親一起歇的,早上睡的沉,連父親起牀都不知道。”

宋老太太笑,“你老子三更就得起來上朝,你才幾歲呢,就算醒了,也不許你那會兒起。小孩子家,可熬不得神,叫我說,你現在進學就忒早。唉,你老子是個犟種,認準的事兒,誰的話都不聽,叫你跟你大哥早早的受這份兒苦。”

宋嘉諾抿嘴兒一笑,懂事的說,“孫兒早些進學,早些唸書,以後就能早些做官。將來,好給老太太掙誥命呢。”

宋老太太有今日榮華富貴,皆賴兒子有出息。兒子孝順她,宋老太太心知肚明,如今見孫子這樣說,宋老太太焉能不喜呢,頓時眉開眼笑,說,“我家諾哥兒比你老子都孝順我。”

祖孫兩個你一言我一語的說了半日,小紀氏已經暗暗着急了,老太太天天吃了歇着沒事兒幹,宋嘉諾上學可是有時辰的,這早飯還沒吃呢。

小紀氏正自焦心,宋嘉言自然早瞧了出來。只是,她是萬不會遞話給小紀氏鋪臺階兒的。宋嘉言悠然的欣賞着小紀氏的心急,就聽宋嘉諾已經說道,“大姐姐常陪老太太用飯,今天老太太也給孫兒個孝順的機會,孫兒也想陪老太太用飯,好不好?”聽聽這說話,便是宋嘉言都不能不感嘆造物的神奇,完全COPY宋榮的甜言蜜語的本事啊。

宋嘉諾這樣會說話,宋嘉言並不相信都是小紀氏教的。在宋嘉言看來,依小紀氏的脾性,看小紀氏臉上一閃而過的震驚,絕不可能教宋嘉諾留在老太太這裡用飯。

宋老太太早給宋嘉諾哄的心花怒放,聽宋嘉諾要陪她吃飯,早一連應了三個“好”。倒是小紀氏一千個不放心,生怕兒子在老太太這裡吃到□□的滿腹憂慮,揚起抹笑道,“諾兒,你的飯我院裡早就備好了。你突然要在老太太這兒吃,怕老太太的小廚房沒預備呢。”

宋嘉言幾乎要暴笑了,往日小紀氏何等伶俐,今兒個爲了兒子在婆婆這個吃一頓飯竟亂了方寸,連這般蹩腳的理由都用得出來。幸而宋榮不在,否則,若是宋榮聽到這樣的話,定會惱怒的。

宋嘉言笑道,“太太,這有何難,叫丫頭們把二弟的飯從廚下送到祖母這裡就是了,並不麻煩。”不過點小紀氏一句,宋嘉言並未死抓着不放落小紀氏的面子,轉而笑道,“祖母一見着二弟,歡喜的誰都看不到了。”

宋老太太給孫子孫女哄的笑意不斷,也懶得理會小紀氏,笑道,“你這丫頭又作怪,昨晚跟我嚷嚷着要吃馬齒莧餡兒的包子,我叫他們一大早做的。諾兒也嚐嚐,好吃的很呢。“

宋嘉諾笑眯眯地,“老太太和大姐姐都這樣喜歡,肯定是好吃的。”

小紀氏一聽那從未聽過啥餡兒的包子,便知是老太太的鄉下玩意兒,頓時一千個不放心。但,事已至此,也別無他法。宋老太太已道,“行了,你帶着二丫頭回去用飯吧,我這裡不必伺候。”眼不見心不煩,如今老太太也懶得立那些規矩。

小紀氏行一禮,叮囑宋嘉諾幾句,就帶着女兒回去了。

到了主院,宋嘉語一個勁兒的爲弟弟擔心,說,“母親,老太太不會給弟弟吃臭雞蛋吧。”對於宋嘉語,臭雞蛋就是生命中最大的夢魘。

小紀氏暗暗嘆氣,嘴上道,“你弟弟心性厚道,這是特意去孝順老太太呢。”估計是昨晚宋榮跟宋嘉諾說的。只是小紀氏也不知道,宋榮昨晚真沒來得及教小兒子去老太太那裡承歡膝下,倒是宋嘉諾心思靈敏,自己主動去的。

嘆一回氣,小紀氏也沒法子,好在老太太是宋嘉諾的親祖母,小紀氏只盼着老太太不要給自家兒子吃些奇奇怪怪的東西纔好。喚了丫頭傳來早飯,小紀氏與女兒自用。

老太太院裡,宋嘉諾吃到了平生頭一遭的馬齒莧餡兒的包子。儘管是野菜的餡兒,在宋家廚子手裡,裡面加了醬肉山菇,調上香料,做的小籠包大小,白白胖胖,瞧着也可愛。

宋嘉諾咬一口,點頭說,“好吃誒。”

宋老太太笑,“裡頭放了肉,還有山菇,都是好東西,怎能不好吃?你爹爹小時候,就只是這素餡兒的包子,沒肉也沒山菇,我蒸的個大。”老太太拿筷子尖兒指了指自己盛燕窩的碗,道,“有這麼大一個,你爹爹敞開肚皮,一頓能吃五個。你二叔更不用說,六七個的吃。”

宋嘉諾讚歎,“父親和二叔好厲害啊。”

宋嘉言笑,“二弟長大了,一頓也能吃這麼多。說不定,比父親吃的還多呢。等大哥回來了,你也過來吃飯,看看大哥早上吃多少,得把你嚇着。”

宋嘉諾板着包子臉說,“以後,我每天都來跟老太太吃飯。”

老太太笑,“那可好。”

待用過早飯,宋嘉諾要去上學了,他跟老太太說,“老太太,你在家裡好好兒的,等孫兒放學回家再來陪你說話。”

宋老太太叮囑宋嘉諾路上小心,便讓他去上學了。

待宋嘉諾走了,老太太道,“諾哥兒怎麼突然這樣懂事了?”這話也只有宋老太太說的出來,若是其他人說,難免叫人懷疑是不是暗指以往宋嘉諾不孝順?只是,宋老太太說話並不講究,她自己也不精通這門兒藝術。故而,宋嘉言知道老太太是有口無心,就這麼一說。

宋嘉言並不落井下石之類,在她看來,哪怕小紀氏有些小心思,對他們兄妹不親近,其實也是人之常情。畢竟不是親生,小紀氏又不是聖母,自然親疏有別。

但,小紀氏的本事也就在內宅了,有宋榮和宋老太太撐腰,小紀氏也不能拿他們兄妹如何。再加上宋嘉言的性子,她並不會藉機在宋老太太面前挑撥宋嘉諾之類,反是笑道,“諾哥兒早就是個孝順的,一早一晚的都來給祖母請安。他以往年紀小,天天唸書,課業也重,如今漸漸長大,有父親有把手的教着,可不就知道體貼老太太了呢。”

老太太很快接受了宋嘉言的解釋,又抱怨兒子,“都怪你老子,這麼早就把個孩子送進學堂唸書。”

宋嘉言笑,“我倒是不想念書,不如老太太給我放個假,我陪老太太樂呵樂呵。”

老太太又不樂意,說宋嘉言,“語姐兒年紀小你一年,我聽說功課都強於你了。唉喲,好強的太好強,你這丫頭怎麼就這麼沒個上進心,真是叫人操心。”同樣是孫女,在宋老太太心裡,也有個親疏呢。宋老太太有兩個學霸兒子,以往並不覺着學習多難。便是宋嘉讓,功課不怎麼樣,起碼拳腳過的去,在宋老太太心裡,大孫子那就是飛檐走壁武林高手型,很能拿出去顯擺的。如今宋嘉言,又不能叫宋嘉言去習武,琴棋書畫,聽說大孫女還比不過小孫女,宋老太太很是爲一向得她心意的孫女着急呢。

老太太攆人,“趕緊去上學去,中午我叫廚下做你喜歡的菜。”

宋嘉言又央磨了一會兒,方笑嘻嘻的去了。

作者有話要說:儘管與繼母隱隱在對立面,但,不是所有主角對立面的便都是腦殘、渣之類哦~

插入書籤

67 晉江原創發表40124 晉江原創發表121 晉江原創發表76 晉江原創發表84 晉江原創發表62 晉江原創發表78 晉江原創發表65 晉江原創發表133 晉江原創發表62 晉江原創發表第14章 心思客至辛竹箏82 晉江原創發表170 晉江原創發表122 晉江原創發表109 晉江原創發表36115 晉江原創發表1 吃奶新婚婆媳53 晉江原創發表65 晉江原創發表115 晉江原創發表156 晉江原創發表144 晉江原創發表34 晉江原創發表52 晉江原創發表87 晉江原創發表61 晉江原創發表150 晉江原創發表84 晉江原創發表131 晉江原創發表第13章 辛家打臉神經123 晉江原創發表11 宋嘉讓的信102 晉江原創發表171 完結章125 晉江原創發表106 晉江原創發表7 神棍宋嘉言45 晉江原創發表54 晉江原創發表96 晉江原創發表172 番外85 晉江原創發表119 晉江原創發表3123 這一刀29 晉江原創發表6 渣爹的另一面4094 晉江原創發表115 晉江原創發表155 晉江原創發表81 晉江原創發表158 晉江原創發表161 晉江原創發表164 晉江原創發表22 宋榮的教導23 這一刀54 晉江原創發表第13章 辛家打臉神經48 晉江原創發表52 晉江原創發表104 晉江原創發表118 晉江原創發表73 晉江原創發表40132 晉江原創發表89 晉江原創發表49 晉江原創發表54 晉江原創發表170 晉江原創發表62 晉江原創發表57 晉江原創發表128 晉江原創發表96 晉江原創發表47 晉江原創發表22 宋榮的教導69 晉江原創發表71 晉江原創發表152 晉江原創發表59 晉江原創發表79 晉江原創發表107 晉江原創發表58 晉江原創發表101 晉江原創發表133 晉江原創發表127 晉江原創發表4 婆媳之爭68 晉江原創發表79 晉江原創發表124 晉江原創發表157 晉江原創發表75 晉江原創發表44135 晉江原創發表135 晉江原創發表135 晉江原創發表67 晉江原創發表第13章 辛家打臉神經
67 晉江原創發表40124 晉江原創發表121 晉江原創發表76 晉江原創發表84 晉江原創發表62 晉江原創發表78 晉江原創發表65 晉江原創發表133 晉江原創發表62 晉江原創發表第14章 心思客至辛竹箏82 晉江原創發表170 晉江原創發表122 晉江原創發表109 晉江原創發表36115 晉江原創發表1 吃奶新婚婆媳53 晉江原創發表65 晉江原創發表115 晉江原創發表156 晉江原創發表144 晉江原創發表34 晉江原創發表52 晉江原創發表87 晉江原創發表61 晉江原創發表150 晉江原創發表84 晉江原創發表131 晉江原創發表第13章 辛家打臉神經123 晉江原創發表11 宋嘉讓的信102 晉江原創發表171 完結章125 晉江原創發表106 晉江原創發表7 神棍宋嘉言45 晉江原創發表54 晉江原創發表96 晉江原創發表172 番外85 晉江原創發表119 晉江原創發表3123 這一刀29 晉江原創發表6 渣爹的另一面4094 晉江原創發表115 晉江原創發表155 晉江原創發表81 晉江原創發表158 晉江原創發表161 晉江原創發表164 晉江原創發表22 宋榮的教導23 這一刀54 晉江原創發表第13章 辛家打臉神經48 晉江原創發表52 晉江原創發表104 晉江原創發表118 晉江原創發表73 晉江原創發表40132 晉江原創發表89 晉江原創發表49 晉江原創發表54 晉江原創發表170 晉江原創發表62 晉江原創發表57 晉江原創發表128 晉江原創發表96 晉江原創發表47 晉江原創發表22 宋榮的教導69 晉江原創發表71 晉江原創發表152 晉江原創發表59 晉江原創發表79 晉江原創發表107 晉江原創發表58 晉江原創發表101 晉江原創發表133 晉江原創發表127 晉江原創發表4 婆媳之爭68 晉江原創發表79 晉江原創發表124 晉江原創發表157 晉江原創發表75 晉江原創發表44135 晉江原創發表135 晉江原創發表135 晉江原創發表67 晉江原創發表第13章 辛家打臉神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