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文化侵入和融合

自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西方世界給古老的中華大地帶來的影響可謂是翻天覆地的,儘管在四十年代裡滿清還千方百計的阻擾西方文化的侵入,但是隨着中國整體上逐漸融入全球的文明體系。

傳統文化遭到西方文化的侵入,然後兩者不斷融化並創新並是必然的事。

這是世界文明發展的必然性,大可不用叫嚷着傳統文化已經消失這種自卑的論調,中華的傳統文化自古以來,都是以極強的融合性著稱,任何外來的東西到了中國後,總是會失去它原本的色彩,進而被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久而久之則是成爲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佛教了。

這佛教可是正兒八經的外來物,但是千年後的國人卻是早已經把佛學當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之一。

而紮根中國之後的佛教也和印度的佛教有着天差地別!

在十九世紀的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裡,是西方文化逐步進入中國的早期階段,不過並不明顯,這和滿清以及民衆的天然排斥有關。

不過這種情況在中華軍崛起之後有了巨大的改變!

林哲的中華軍是怎麼崛起,並最終統一中國的,其中固然有太平天國的動亂以及滿清自身落後的因素,但是說的直白一些,中華軍能夠統一中國,依靠的並不是說將領的聰明才智,至少這麼多年來,中華軍裡雖然打了勝仗的將領不算少,但是要找出一個真正的絕世名將來還是不太可能的。

中華軍的將領,尤其是早期中華軍的將領其實戰術水平非常一般,他們只是按部就班的把自己學到的東西運用到戰場上而已。

士兵方面其實也算不上有多好,早期中華軍的士兵素質雖然不錯,但是人家李鴻章早年的淮軍以及清廷的新式陸軍裡的士兵綜合素質也不算差,他們挑選士兵的過程和標準和中華軍其實沒有什麼兩樣,都是找良家子。並進行近代化的訓練。

這從中華軍擊潰李鴻章以及清廷諸多新軍後,大批量並放心的接受大量滿清新軍士兵就可以看得出來,兩者之間的士兵也許在戰鬥經驗上有所差距,但是身體素質以及戰術訓練上其實差距並不大。

那麼真正造成中華軍和國內其他新軍戰鬥力龐大差距的因素是什麼?

其實不外乎武器而已。

從中華軍建軍的餘姚縣勇營時代開始。他們就是用上了米尼步槍,而等1858年後,也就是和英法聯軍在上海進行決戰,並在隨後對滿清進行最後一次的北伐,緊接着又西征太平天國的時候。中華軍的部分主力部隊已經換裝了後傳步槍。

而同時期裡,國內的其他新軍還在用燧發槍,只有少部分纔是米尼步槍。

僅僅是步槍上的差距,就足以構成了兩者戰鬥力難以跨越的橫溝。

然後中華軍裡米尼步槍以及後裝步槍以及大炮以及戰艦,那可都是非常典型的外來產物。

由此可見,從一開始中華軍就已經是和外來的西方文明有了密集的接觸!

帝國成立後,就更是加速了對西方文明,尤其是其科學文明的引進,1857年就向歐洲派遣了第一批官費留學生,而且在發展工商業的時候。也是大力引進西方的機械設備以及技術人才。

要知道,早期上海商貿區裡的各大工廠裡,基本上從事中高級技術工人的清一色的是高薪聘請的洋人,也只有這幾年帝國的新式高等教育逐步成型後,培養出來了自身的高等技術人才後,華人的身影纔是逐漸出現在一些高技術崗位上,但哪怕是到了1864年的今天,洋人工程師依舊在帝國的各大工廠裡非常活躍,比如說皇家武器公司裡的林德機械廠裡,就是存在大量的洋人工程師。當初負責1858年型林德步槍的設計師,其實也是洋人。

對於這些在華工作的工程師以及那些學校的講師們,帝國是採用了非常大力度的優待措施,其中體現最明顯的就是積極拉攏這些高端技術人才加入帝國國籍了。

這個時代裡。民族主義儘管已經萌芽,但是還不是主流,普通人對民族和國家的概念並沒有太過深刻的依賴,這個時代裡,移民潮尚未過去,而且普通人也不排斥移民。

在這種的大環境下。尤其是還有着漢特?威廉的例子在前,一個金髮碧眼的洋人都能夠在帝方身居高位,成爲一名陸軍中將,獲得貴族頭銜,這就是充分表明了帝國對人才的態度是不分國籍和民族。

這無疑給部分想要在華長期工作定局的洋人很大的信心。

這幾年裡,雖然總量不算多,但是每年都會有上數十人主動申請加入帝國國籍並獲得批准,儘管這個人數看上去並不多,但是你要知道,這些神情加入帝國國際並獲得批准的人,他們都有共同的一個特點,那就是他們都是高端人才,不是那些工廠裡的工程師就是學校裡的教授、講師。

這些人才的加入對於高端人才極其緊缺的帝國而言是非常寶貴的財富。

當然了,帝國也不是什麼洋人都要的,那些身無一長之物,明顯是想要到遠東冒險發財的流浪者就是不可能立即獲得申請國籍的批准,他們頂多能夠獲得一份居住證而已。

而一些普通洋人,雖然不是什麼高端的人才,但是如果在華住夠一定年限,並遵法守紀,爲帝國貢獻了一定的稅收,創造了一定的工作崗位,那麼也能夠獲得國籍,只是難度要大得多而已。

不管什麼時代,那些便捷的優惠條件面對的都不會是普通人。

畢竟帝國需求的可不是普通洋人,而是那些掌握着高端學識和技術的人才,其他人等對於帝國都沒有什麼大的用處。

從移民角度來看,就可以看得出來帝國對於西方的科學文明到底有多麼渴望了。

這官派留學生的數量是一年比一年多,留學的地方也不侷限在英國、法國,其他的普魯士甚至意大利、美國、奧地利都有派遣,不過其他國家的數量並不多,帝國的留學生主要還是集中在英國爲主,法國和普魯士爲輔,其他幾個國家的留學生數量非常少,往往只有幾個人而已。

六十年代的帝國,正是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的最爲激烈的時候,在這個時候裡,大量西方的東西通過上海、天津等通商港口傳入中國。

其中大部分都是科學文化居多,比如鐵甲艦、比如火車。

除了這些看得見的科學文明外,尚有一些軟文化。

比如說衣着服飾,如今帝國的人們,尤其是在上海這等通商港口裡,西裝已經是比較普及了,其普及率甚至是要超過中華裝的,爲什麼?

因爲中華裝在帝國的是官員的標準服裝,在民衆的眼中,這中華裝就是官服,所以如果不是國家僱員或者皇室僱員的話,尋常人在日常的時候是不怎麼穿這中華裝的。

在普通國人的心中,中華裝乃是出席正式儀式的禮服,價格昂貴,這做一套中華裝禮服隨隨便便都是幾十圓,稍微好一些就得上百圓,比後世的所謂名牌西服貴多了,價格爲什麼這麼貴?因爲這禮服採用的都是進口的呢料,而帝國爲了扶持國內的紡織業發展,對進口的棉布,呢絨等紡織是採取高額的海關稅,、此外呢絨這種紡織普通民衆實際上沒有什麼關係,能夠穿得起的都是中產階層以上的人,他們對價格的承受能力更強,所以進口呢絨在銷售上,還會被徵收奢飾,稅率比生絲內銷還高。

除了原料貴,還和對做工有着極大的要求,這禮服都得靠經驗豐富的老裁縫一針一線縫出來,而且做工是絕對不能差的,耗時極長。

如此也就導致了國內的中華裝的禮服價格都是比較昂貴的,甚至超過了傳統的絲織價格上不是普通家庭能夠承受的,通常而言中產階層的男人只有一兩套而已,出席重要場合纔會穿上,平常可不捨得穿。

普通市民在日常上則是依舊穿老舊的馬褂長袍,也有些年輕男子穿一些復古的漢服,至於商人們,則是大多數穿着西服。

至於廣大的農村地區,那些農民們以前穿什麼,現在還穿什麼!

因此你在上海街頭,僅僅是從人們的穿着上,就可以明顯感受到中西文化的衝突和融化。

看上海街頭裡那些各國風格非常明顯的建築,幾乎就是走在一個萬國建築博覽館一樣,基本上這世界上比較主流的西式建築風格在這裡都能夠看見。

這種情況如果上海還是一個殖民地的話,那麼國人看見自然是不會高興的,因爲這是殖民地的過去和恥辱。

但是這個時代裡的上海卻是不存在這個問題,因此範圍博了一個採衆家之長的美名。

尤其是這兩年上海那邊的那些實力雄厚的企業公司都是掀起了一番攀比之風,自從怡和洋行在外灘大道重修了一棟五層高,佔地面積龐大的總部大樓後,就是連接有諸多實力公司在外灘大道上重建總部,由此掀起了一番建設。。

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289章 慘勝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668章 布拉鎮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341章 辦學難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472章 工業井噴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47章 入城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10章 出征第588章 畸形的社會第349章 官督商辦第114章 最後的齊射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44章 傷亡名單第25章 廣德激戰第52章 上海亂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91章 攻城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52章 上海亂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150章 勸進表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76章 亂世重典第530章 火奴魯魯海戰第630章 建設浪潮第337章 繼承人第384章 嚴寒減員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106章 大勝而歸第334章 談判指示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371章 近衛師參戰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232章 奏摺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520章 夏威夷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648章 三國之勢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48章 厘金初顯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668章 布拉鎮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27章 刺刀肉搏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92章 作秀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84章 水師初成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11章 山陰陳家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81章 黃以典再現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
第236章 腥風血雨第289章 慘勝第480章 炎帝號鐵甲艦第668章 布拉鎮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341章 辦學難第221章 騎兵之衝鋒第423章 北岸工業區第646章 皇子獨立第472章 工業井噴第366章 北上直隸第47章 入城第179章 渡江北上第10章 出征第588章 畸形的社會第349章 官督商辦第114章 最後的齊射第597章 曼德勒混戰第238章 財政預算第500章 八年甲艦試驗艦第44章 傷亡名單第25章 廣德激戰第52章 上海亂第495章 齊琳隨駕第323章 聯軍增援抵達第91章 攻城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52章 上海亂第607章 北海國購艦第150章 勸進表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76章 亂世重典第530章 火奴魯魯海戰第630章 建設浪潮第337章 繼承人第384章 嚴寒減員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106章 大勝而歸第334章 談判指示第95章 三天不封刀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395章 分兵而逃第351章 改革和掙扎第87章 林成庭南犯第371章 近衛師參戰第686章 陸軍革新第452章 演習和變革第606章 中島佐木第232章 奏摺第105章 浴血衝鋒第454章 大封功臣(一)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509章 中英寧上海條約第26章 退無可退的衝鋒第449章 出兵越南第520章 夏威夷第347章 李鴻章面聖第648章 三國之勢第424章 理想和現實第302章 聯軍登陸第505章 鐵路通車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683章 冊封太子(一)第451章 教育和水利發展第157章 圍魏救趙第609章 阿根廷人的震驚第48章 厘金初顯第562章 出兵勘察加半島第35章 太平軍的撤退第668章 布拉鎮第521章 裕祥號事件第628章 蘭港大統制共和國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27章 刺刀肉搏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592章 作秀第642章 重設經濟大臣第577章 馬政雜談第84章 水師初成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11章 山陰陳家第475章 出兵日`本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81章 黃以典再現第515章 林碃上學第406章 長沙春寒第390章 奕欣投降第583章 防護巡洋艦第224章 清點戰果第712章 各國異動第215章 救或不救第643章 培養體系第485章 視察上海第77章 商貿區風雲第613章 市場和戰爭第270章 戰爭通牒第564章 第一混成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