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勢均力敵

帝國政壇在十月份開始就是顯得更加的混亂了,每天都有大量的彈劾摺子送進來,一開始諸多的彈劾摺子是針對郭龍雲以及其門生子弟的,這些彈劾郭龍雲派系的人,大部分都是傳統意義上的清流。

何謂清流,在目前的帝國政壇裡,清流並不是說代表着清貴,而是他們堅持保持一些儒家的傳統,對大部分的新生事務都是保持着反對的態度,同時他們爲了博取政治威望,平日裡總是會表現出不畏強權,敢於直接反抗閣臣的態度。

因此這些人喜歡有事沒事就彈劾大臣!

在過去過年裡,江道泉就是多次拉攏並利用這些人,爲自己在內閣的鬥爭中加分。

如今這些人看見郭龍雲暴露出來了弱點,一個個那裡還能忍得住啊,那些自命爲清官忠臣的清流臣子們可不會放過博取名望的任何一個機會,當即就是一封接着一封的摺子遞上來,清一色的彈劾郭龍雲以及其派系人馬。

而郭龍雲以及他的門生子弟們,大多都是玩工商實業的官員,這和工商接觸多了,自然就不可避免出現一些問題,十個裡頭肯定有九個都是利用權勢拿過錢財等好處的,無非是多或少的問題而已。

因此這些清流們下了狠心彈劾他們的話,要想抓住把柄並不是什麼太過困難的事。

而這些清流們名義上的老大江道泉也是樂於看見自己的老對手郭龍雲吃癟,因此也沒有去壓制這種風浪。

但是他的這種不壓制,也就導致了郭龍雲的反擊!

不管是誰最先掀起對郭龍雲的攻擊,但是目前郭龍雲承受最大的壓力,卻是來之於江道泉這一派系的人馬卻是沒有錯的,而已經是被快要逼到絕境的郭龍雲那裡還會顧得上許多了。

你彈劾我。我就彈劾你,先不提誰輸誰贏,先把水搞混再說。

如此也就導致了十月份的帝國政壇了。郭龍雲和江道泉這兩個派系的人馬各自進行攻訐,面對雪片一樣飛來的彈劾摺子。林哲的態度如一,那就是通通留中不發。

林哲身爲帝國皇帝,雖然對這種搞內鬥的政治鬥爭相當的反感,但是卻也是知道有些是壓不得,更不能親自出手。

因爲林哲的角色是一個高高在上的仲裁者,而不是一個親自下場的角鬥士。

面對這種彈劾浪潮,他的第一反應就是留中不發,然而冷冷的注視着朝堂。靜觀其變。

此時遭到諸多彈劾的郭龍雲這一次終於是無法承受來自百官的壓力!

二十日,郭龍雲上折乞骸骨,稱年老多病已經無法主持日常工作,請陛下准許其致仕歸鄉。

當然了,別以爲這是郭龍雲真正的想要辭官了,也別以爲他真的年老多病了,郭龍雲今年六十歲都不到呢,在高級官員的羣體裡並不算多多老,至少江道泉的年紀就比他大多了。

這種請求致仕折,只是一種政治上的表態而已。也算得上是一種傳統了,高級官員遭到這種公開的彈劾,不管是不是清白的。但是官員爲了證明自己的清白,同時也是爲了彰顯自己的委屈,大多都是會上這麼一封致仕摺子的。

如果不上的話,就算你是清白的也會被人說成是戀棧不去。

對於郭龍雲的請求致仕的摺子,林哲也是採用了傳統做法,直接駁回了。

就在林哲以爲會消停下來的時候,郭龍雲的反擊也是來了,而且他比江道泉等人做的更狠,直接讓更多的人到督察院那邊舉報江道泉。

這種情況下。那些一直都置身事外的督察院官員們也是坐不住了,他們這些督察院的官員和尋常的官員不同。這些督察院的官員和大法院的官員,乃是獨立於內閣之外的機構。甚至是國家僱員考試,他們也是單獨出題招人,官員的人事任免權也不在內閣組織部,乃是自成體系的機構。

因此前些時候對內閣的這種爭鬥,督察院和大法院那邊的人基本都是抱着看戲的態度,並沒有參與其中。

但是現在,這些官員前頭彈劾郭龍雲,後頭又是舉報江道泉,而且舉報江道泉的人還更多。

事實證明,郭龍雲這些年拉攏交好的人還是不少的,除了在中央內閣外,甚至很多地方政府的高級官員都是上摺子告江道泉的狀。

一時間,這場風暴的中心已經是從郭龍雲轉移到了江道泉身上。

督察院的人連忙跑去請求面聖,去見林哲做什麼,自然是請示到底該怎麼辦啊,這到底是立案還是不立案啊。

這郭江道泉可不是什麼普通人,而是教育部大臣,要調查這種級別的官員,督察院還不夠膽氣,沒有聖諭的話他們是無論如何都沒有這個膽子的。

林哲也是鬱悶,這都什麼事啊!

這查吧,不好,江道泉有沒有問題他比別人更清楚,大問題是沒有,但是小問題肯定一查一堆。

但是不查吧,那麼自己千辛萬苦建立起來的督察院、大法院和內閣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豈不是一點用處都沒有,而且自己這麼多年來一直標榜要依法治國,類似的話也沒少說,現在不查豈不是要打自己的臉?

這種情況下,他也只能是玩迂迴了,讓督察院先公開立案查一查,但是也暗示了督察院那邊,別太深挖,差不多就行了。

督察院是充分領悟了林哲的旨意,迅速的立案,然後傳訊了江道泉!

但是這種事在江道泉看來卻是徹頭徹尾的侮辱,拒絕前往督察院配合調查,並且第一時間就是上了乞骸骨折。

林哲自然是按照慣例不準的,不過江道泉被人稱之爲又臭又硬自然是有理由的,林哲剛駁回江道泉的摺子呢,他立馬就是上了第二封致仕摺子。

這搞的林哲有些下不來臺,這批駁了後江道泉又來第三次致仕怎麼辦?

都說事不過三,如果是三次上折的話。林哲不準都得準了!

這個老頑固,一點都不懂的體諒朕的難處!

一時間,林哲心裡頭都是有些埋怨起來江道泉了。難不成你江道泉的名聲重要,朕的威望就不重要。

實際上。林哲還是有些低估江道泉對名望的看重了,低估了名望對江道泉的重要性了。

江道泉能夠紮根朝廷十幾年,靠的是什麼?可不是林哲的信任,而是他自身的威望。

很多時候,其實林哲並不喜歡江道泉這個人,只是覺得罷免江道泉的話得不償失,而且一時間也是找不到比江道泉更好的人來代替他。

要充當帝國政壇裡的保守派角色,這可不是普通官員可以做到的。

這個時候。還是督察院那邊的官員識趣,很快就是給出了一份所謂的調查報告,報告顯示江道泉是清白的。

這份結果在諸多人的預料之中。

在這場十月份的風浪中,很多人都是能夠猜到林哲的心思,那就是想要把這場憑空而起的風波給壓下來,最後大家該幹嘛該嘛。

因此一連串的彈劾和舉報並不具備什麼實際意義,很多人都沒指望過靠着這麼一場爭鬥就把郭龍雲或者是江道泉給拉下馬來。

十月份的帝國政壇動盪似乎就這麼悄無聲息的被壓了下去。

在這場風波里,雖然郭龍雲和江道泉都安然無恙,但是不少人都是倒了黴,諸多在這場風波了蹦躂的非常厲害的角色都是遭到了事後的報復。比如那個江西布政使,就是被郭龍雲下了大力氣,然後搞了個瀆職。在十一月份就是逼得他辭官歸鄉。

其餘諸多人也是受到了牽連,或是調職,或是貶職,這些事不用林哲來說,江道泉和郭龍雲都是展開了各自的爆發,你拉下我一個門生,我就打掉你一個下屬。

就和以往多年的鬥爭差不多,只不過更要激烈的多。

十月份和十二月份的時候,有數十名中級官員出現了調動。

不過這場風波里。也是讓林哲察覺到了一些不妥,那就是現在的內閣的三駕馬車有些不均衡了。薛煥的勢力太小了,似乎無法壓住郭龍雲和江道泉這兩個人。

薛煥這些年一直都是努力做一個孤臣。他吸取了當年畢餘同倒臺的教訓,給自己制定了兩個底線:

第一個就是絕對不插手立儲之事,這件事在帝國政壇裡是誰碰誰死,當年的畢餘同被革職就是最好的教訓,‘妄議宮務’這四個字,絕對是砸到誰誰就死翹翹。

過去十幾年來,尤其是六十年代早期的時候,死在這四個字下的官員不知凡幾,早些時候那些人興許還會去搏一搏從龍之功之類的,留下一個忠臣名號之類,打着大不了被貶幾年,然後再回中央的主意。

但實際上,凡是和立儲沾上關係的官員,這十幾年來就沒有一個能夠回到中央來,相當多一部分的人都是被直接革職,然後只能黯然回鄉當一個士紳,有些則是被貶職到邊遠省份。

早些年的時候,官員被貶職的話,頂多也就是去雲貴等省份,但是後來這貶職去的地方可是浩罕、新東、烏臺等地,這一去邊省數千裡之遙,而且還是沒有飛機和鐵路的年代裡,很多被貶職到浩罕省的官員,基本是很難再回到京師了。

離京時他們就跟古時候的那些官員們一樣,無不充滿着一封朝奏,夕貶浩罕的傷感,很多人是離京之時,就已經說出什麼‘好收吾骨西海邊’。

國人口中的西海,一般是說鹹海,準確來說這地方暫時還不屬於帝國領土,甚至距離都還非常遠,不過對於這些文人來說浩罕省、巴爾喀什湖到南京的距離和鹹海到南京的距離沒啥兩樣,都是同一個概念。

這被貶到浩罕的官員,不說絕對,但是這輩子估計是沒啥希望能夠回到南京的了,當然了,你主動辭官的話,倒是不用去萬里迢迢的浩罕吃風沙了。

不過很多官員尤其是那些直言上書的官員,基本都做好了被貶的準備,而且他們的榮譽也不允許他們在被貶後辭官。

因爲他們都是自詡忠臣之類的,這皇帝如果讓你去治理邊疆你都不願意,而且是辭官回家享福,你好意思自稱忠臣,估計很多人都會一口一唾沫把你淹死。

因此那些妄議宮務被貶職的,基本都是悲劇的很。

除了立儲事務不能碰外,薛煥也是給自己定下了第二條底線,那就是不拉幫結派!

因爲早年畢餘同的下臺,也和他到處拉幫結派有關。

人家郭龍雲和江道泉拉幫結派還可以理解,因爲他們只是內閣成員而已,這沒有一羣人趁着,他們怎麼和其他人爭權奪利啊,但是你薛煥不同啊,你可是內閣總理大臣,文官第一人。

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都升無可升了,你還想爭什麼權?奪什麼利?

這都還要拉幫結派的話,莫非你還想要爭一爭林哲屁股下的皇位不成?

薛煥的這兩點是他穩坐內閣總理大臣多年的保障,不過在林哲看來,這樣薛煥對內閣的掌控力位面就弱了一些,如果薛煥夠強勢的話,之前內閣的這場風波就起不來,因爲在到自己面前,薛煥就會先平息下來。

如果說薛煥的勢力太弱了的話,那麼郭龍雲和江道泉這兩個人的勢力就是太強了些。

林哲想要是內閣的三角平衡,嗯,還是薛煥稍微強勢一些的平衡。

如果把內閣比喻成三角形,那麼林哲想要的並不是說一個等邊三角形,而是一個等腰三角形,而且還是長腰三角形。

薛煥就是在上面的那個角,勢力應當比郭龍雲和江道泉要強一些,就和當年畢餘同和江道泉、郭龍雲之間的關係一樣。

當年畢餘同雖然在立儲上不對林哲的心意,但是畢餘同對內閣的掌控力度還是不錯的,至少不會出現內閣的一些動亂。

這種情況下,林哲就是決定對內閣的現有均衡局面進行一些調整,加大對薛煥的扶持力度,然後削弱江道泉以及郭龍雲的力量。

尤其是江道泉這個人,在十月份的風波中,讓林哲再一次感受到了此人的又臭又硬,這忍了他這麼多年,林哲是不打算繼續忍下去了。

反正江道泉也年紀大了,今年都是六十六歲的老頭子了,繼續在內閣也是幹不了多久,是時候扶持另外一個第三角的時候了。

本着這種打算,林哲是開始了內閣的調整。(。)

第25章 廣德激戰第16章 賊軍來襲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274章 應對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45章 南撤湖州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180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41章 三衝敵陣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40章 五十對八百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135章 爲什麼要追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274章 應對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546章 戰後封賞第46章 他敢打嗎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98章 都是瘋子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34章 危機!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582章 新艦招標第331章 噩夢般的慘敗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14章 方德嬪第41章 三衝敵陣第554章 四國條約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218章 桃源大決戰(一)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700章 戰爭,起!第52章 上海亂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16章 戰爭風暴來臨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13章 見黃宗漢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48章 厘金初顯第563章 俄國人的恐慌第632章 帝大系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120章 先賞後剿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504章 瓜分中亞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169章 定都大典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348章 對策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81章 林德1854步槍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98章 都是瘋子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369章 太平軍入川
第25章 廣德激戰第16章 賊軍來襲第709章 鉅艦對決(二)第274章 應對第561章 阿拉斯加特遣艦隊第376章 第九協防師改革第45章 南撤湖州第213章 兩軍聯合第180章 帝國海軍在行動(一)第693章 中亞叛亂第586章 騰飛中的海軍第164章 多方驚慌第550章 夏威夷戰事再起第50章 林德機器廠第41章 三衝敵陣第293章 面目全非的歷史第259章 把李鴻章帶回來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456章 立嫡立賢第100章 太平軍的戰壕第40章 五十對八百第558章 租借金蘭灣第135章 爲什麼要追第701章 戰艦雲集第457章 將領調整第127章 步步緊逼第512章 真假天皇第303章 激戰吳淞第239章 獅子大張口第274章 應對第143章 舉旗造反第217章 北上迎敵第546章 戰後封賞第46章 他敢打嗎第271章 御前戰略會議第98章 都是瘋子第461章 林德步槍改進型第34章 危機!第685章 冊立太子(二)第298章 進犯上海第189章 財務處諸事第416章 外憂內困第327章 傾巢而出第415章 橫掃巴東第699章 海軍軍備競賽第508章 林成庭的野望第301章 勢均力敵第582章 新艦招標第331章 噩夢般的慘敗第553章 爭鋒相對的談判第20章 傷亡懸殊第414章 方德嬪第41章 三衝敵陣第554章 四國條約第427章 大理苦戰第465章 他他拉氏第307章 騎兵出擊第218章 桃源大決戰(一)第250章 半斤八兩第186章 黃宗漢的選擇第700章 戰爭,起!第52章 上海亂第288章 崩潰和反衝鋒第297章 廣州失陷第437章 交通部和鐵路公司第698章 摩天大廈第216章 戰爭風暴來臨第473章 新疆設省第13章 見黃宗漢第681章 皇子初登場第523章 千里最強兵力第48章 厘金初顯第563章 俄國人的恐慌第632章 帝大系第430章 軍援林成庭第235章 督察院風暴第120章 先賞後剿第315章 帝國風氣第568章 迷茫的六十年代第141章 起兵的藉口第641章 勢均力敵第598章 年輕一代第688章 中英談判第133章 協防團和鎮江第134章 救援天京第448章 越南危局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504章 瓜分中亞第295章 炮臺和火炮第169章 定都大典第655章 1872年型北方步槍第622章 大陸軍政策第348章 對策第272章 初步方案第81章 林德1854步槍第378章 石琅翼求援第226章 京師巡警廳第98章 都是瘋子第574章 趙大黑闖關東第369章 太平軍入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