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八旗與南明永曆軍隊作戰時的傷亡及後果
自從**哈赤於萬曆四十六年對明開戰至順治十一年(南明永曆九年)止,已經過了三十六年時間,滿洲八旗長時間四處征戰,除戰死的之外,長年累月積下來的傷殘士兵必然爲數甚巨,爲什麼滿洲八旗會積累那麼多傷殘士兵呢?這是因爲滿洲人丁太少,不可以從外界源源不斷的獲本民族人員來頂替傷殘士兵。這一點與漢兵可以隨時從衆多的後備人員中獲得補充的情況相反,因此,漢軍八旗在與南明永曆帝的軍隊作戰時雖然亦傷亡慘重,但由於可以從外界源源不斷的獲本民族人員的補充,其戰鬥力衰退的問題顯然沒有滿洲八旗那樣嚴重。就以冷兵器戰爭中最常見的刀砍所致四肢肌腱斷裂外傷爲例,以明未清初時的醫學水平是根治不了的,傷者要想完全康復是不可能的。軍人受傷愈後**,從此受傷的肢體輕則存在不同程度的伸屈功能障礙、中等程度的則幹不了重活,相當於半個殘疾人——這種士兵不過虛有其表而已,情況嚴重的則成了拐腳曲手的殘疾人。以順治十一年(南明永曆九年)滿洲八旗男丁四萬九千六百六十人計,其中必然包含着大量“歷史遺留下的”傷殘士兵,這可能是滿洲八旗戰鬥力越來越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顧誠先生在第003章第003章指出:“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於以下因素,第003章團內非常清楚,儘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採取以漢制漢的方針。戰略上表現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於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是中肯的——而滿洲八旗戰鬥力越來越差的最主要原因之一是受制於大量“歷史遺留下的”傷殘士兵的觀點則是對顧誠先生觀點的補充。由此,就知道清廷在順治十年(南明永曆七年)委任降清漢臣洪承疇爲五省經略實屬無奈之舉,因爲連年征戰的滿洲八旗狀態已經越來不越如前了,但這樣做的好處是阻止了滿洲八旗入關後人丁不但停止增長,反而逐年減少的可怕趨勢,據順治十四年八旗編審男丁冊載,滿洲八旗有男丁四萬九千六百九十五丁,比三年前(順治十一年)的統計增加了三十五丁,對清廷而言,這個有意義的轉折與重用降清漢臣的政策是分不開的。這樣做的**後果是三藩坐大,爲以後的三藩之亂埋下了伏筆。假如南明永曆軍隊作戰不是失敗於順治十八年(南明永曆十五年),而是再堅持十年,即使仍然失敗,也會大大削弱滿清的民族壓迫式的統治,因爲那時很可能不止是三藩坐大,還可能會提前二百年出現曾、左、李,半壁半山的軍權將掌握在漢人軍閥手中,屆時,歷史可能是另外一種寫法了。再補充一點:據1988年第003章奏的交替進行着,南明政權卻文恬武嬉,象李定國那樣顧全大局、主動發起進攻,打亂滿清戰略佈置,令滿洲八旗倉促出師應付的例子實在太少了。從滿洲八旗歷年頻繁班師的次數就可以看出其色厲內茬的本質,清廷之所以能夠戰勝南明的永曆政權,除了南明政權缺乏凝聚力之外,更多的是依靠不用頻繁班師的漢兵,這已經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了。——參考:吉林文史出版社周遠廉著的及誠著的滿清順治十年(南明永曆七年)五月,順治帝下詔委任降清漢臣洪承疇經略湖廣、廣東、廣西、雲南、貴州五省,總督軍務兼理糧餉。這五省的征戰撫綏,全由經略決定,清廷不予干涉,只需事後報聞即行。以降清漢臣爲主要戰場之大軍統帥,且其士卒亦以漢兵(綠旗兵)爲主,在此之前還未曾有過。那麼,清廷爲何做出如此重大轉變的決定呢?有其客觀原因,就是滿清八旗軍軍威已經今非昔比了。時間上溯到順治五年(南明永曆二年),清江西提督金聲桓及廣東提督李成棟先後叛清歸附南明,南明永曆帝亦招攬張獻忠餘部孫可望爲景國公,此時,南明有湖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貴州七省之地,一時有復興之象。清軍對南明進行了大規模的反撲,與南明軍隊在湖廣、江西、廣東、廣西、四川等地展開了拉據戰,其中尤以順治九年(南明永曆六年)南明李定國部先在桂林擊斃滿清定南王孔有德、後在衡陽擊斃滿清敬謹親王尼堪影響最爲巨大,“兩蹶名王,天下震動”。在這一系列的征戰中,滿清八旗兵遭到了慘重的傷亡。那麼滿清八旗具體的傷亡數字是多少呢?由於滿清刻意隱瞞真相及篡改史料,今天似乎已經難以孝究,但其大概的傷亡數字還是有跡可尋的。據1988年第4期安雙成先生譯的記載,入關前夕滿洲八旗三百一十個牛錄,按每牛錄二百丁計,當有六萬二千丁。到了順治五年,八旗編審男丁冊載,滿洲八旗有男丁五萬五千三百二十丁,減少了六千六七十丁,假如考慮到正常人口年增長率的因素(每年通常按百分之三、四遞增),則滿洲八旗減少的丁數遠遠不止這個數(卷二百四十四記:“滿洲兵初入關,畏痘,有染輒死。”順治五年八旗男丁的統計數字顯然不包括滿清八旗平時已經病死的人數及進行滅大順、弘光、隆武、紹武等政權的軍事行動時戰死的人數)。時間又過了五六年之後,據順治十一年的八旗編審男丁冊載稱,滿洲八旗只有男丁四萬九千六百六十丁,與順治五年相比較,減少了五千六百七十丁,即減少了百分之十還多。蒙古八旗丁數亦與此類似,順治五年有二萬八千七百八十五丁,順治十一年只有二萬五千八百三十七丁,不但沒有增加丁數,也減少了百分之十。根據上述數據,滿洲八旗入關後人丁呈現逐年減少的可怕趨勢。滿蒙八旗在順治五年至順治十一年間共減員七千六百一十八丁(在暫不考慮人口增長率的情況下)。假設這七千六百一十八丁全部是戰死的,那麼滿蒙八旗在順治五年至順治十一年間共傷亡多少呢?現代戰爭中戰死與戰傷的比例通常爲一比三,雖然現代戰爭的兵器比冷兵器更容易令對手死亡,但在古代戰爭中,由於醫學不發達的原因,戰場上受傷後醫治不成功而死亡的人數必然比現代戰爭高,所以,在這裡將古代戰爭中戰死與戰傷的比例仍然按一比三計算,則滿蒙八旗在順治五年至順治十一年間的傷亡總數爲三萬餘人次,再考慮到正常人口增長率,那麼這個數字也許還要再加一倍以上。另外,因爲有大量漢軍八旗於順治五年至順治十一年間在南方作戰的緣故,所以其傷亡總數比起滿蒙八旗只會有過之而無不及。
手機用戶請到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