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三三六章 天道昭昭

之後,陛下的車駕前往鍾離內府,而羣臣先行返回駐地。

畢竟陛下是帶着沈婺華和陳宣華一起去的,兩位妃嬪當面,羣臣們跟着就有點兒當電燈泡的意味了。

尤其是隨駕南下的官員,以刑部尚書沈君高和戶部尚書陳叔慎爲首,這兩位,還有另一層身份,自然是沈婺華的叔叔和陳宣華的哥哥。

自家人還要去當電燈泡,屬實是沒臉啊。

更何況於私如此,於公亦然。

內府和外廷還沒有到親密無間、什麼事務都互相不隱瞞的地步。甚至雙方能夠爭的時候還得爭一爭呢。

陛下去視察內府,外廷羣臣就不要跟着湊熱鬧了。剛纔陛下去視察鍾離城內各處府衙的時候,沈婺華和陳宣華也都沒有露面,算是給足了外廷面子。

外廷沒有必要在這個時候給內府添堵。

尤其是鍾離城的發展,也給了這些外廷官員們很多啓發。說句實話,大漢建立的時間雖然不是非常久,開國也不過五年時間,但是有一些問題已經不可避免的暴露了出來。

其中之一就是今日大家明顯能夠感覺到的和基層脫鉤。

朝廷的袞袞諸公,身在雲端之上的時間也已經不短了。

這其實倒不是因爲羣臣們沒有想要接地氣、真正瞭解大漢發展狀況的心思,之前也曾經說過,這一代的大漢官員,基本上都是上一代和新一代官員,所謂的上一代,就是指的以蕭摩訶、沈君高這些人爲代表的前朝年輕力量,隨着時間的推移,他們也已經成長爲更加穩重的中堅,能夠完成一個朝廷管理和運轉的幾乎所有任務。

而新一代,自然指的是以陳叔慎這種爲代表的年輕皇親國戚、以李淵這種爲代表的天子門生、以鮑興這種爲代表的科舉考試選拔上來的人才——假如“新一代”的概念再擴大一些而不論入年齡的話,那麼房彥謙這種年紀雖然大一些,但是思想卻很新潮的人實際上也應該在這個範疇之內。

至於他們所對應的,自然是以吳明徹這些人爲代表的上一輩。隨着蕭摩訶抵達漢中並且取代淳于量指揮漢中兵馬向西挺進,宣告着這些老一輩人已經徹底退入二線。他們心裡也很清楚,自己的想法已經跟不上這些年輕人的了,再加上他們之中的大多數,出身都比較複雜,本來就很難獲得陛下以及朝廷的完全信任,自然也沒有必要厚着臉皮非得去和小輩們爭奪建功立業的機會。

有這個心思,還不如去培養一下自家的年輕一代呢。

因此,單純從思想上而言,現在這些朝廷的管理者們是完全可以勝任這一份工作,而且事實也足以證明,在他們的帶動下,大漢的確正在蓬勃發展。

不過繁多的事務也的確限制了他們和外界的交流,大家只知道某個地方發展的如何如何好,也知道自己制定的政策得到了怎樣怎樣的落實,可是這些都是奏章上寫出來的,都是前來彙報的官吏們口中說出來的,具體是什麼樣的,大家不清楚,全靠想象。

想象固然是美好的,但是往往不切實際。

今日呈現在大家眼前的鐘離城,顯然就和想象之中的不一樣。

假如大家能夠在此之前就親眼見到鍾離城已經發展成什麼樣子,恐怕絕對不會在陛下提出的很多天馬行空的想法時,一個賽一個的表示反對。

陛下的想法,按照大家的想象,那自然並不貼切實際,因爲大家認爲社會並沒有發展到這個地步,百姓對於這些政策的接受能力有限。結果誰曾想到,實際上社會的發展進步以及百姓的思想變化都已經超乎大家的想象。

這對於很多官員來說,都是顛覆性的。

因此他們現在無比渴望着交流和······吐槽。

目送陛下離去之後,沈君高率先忍不住說道:“鍾離城有地利,得天獨厚,發展成今日之規模,雖在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大家頓時都皺了皺眉,這話聽起來好像不太對啊。

大家都在感慨變化之大,結果沈老哥你怎麼在吐槽這都是應該的?

不等陳叔慎等人開口,沈君高話鋒一轉:“可是自從大漢開國以來,一條條道路建設,一條條運河開通,又有多少城池因爲地利、因爲貿易而發展成和此相差無幾的規模?諸位可清楚?”

百官齊齊搖頭。

“我們原本對於整個天下的認知已經改變。”沈君高緩緩說道,“而我們對於舊有九州城池的認知也應該有所改變了。做到了這一切的,實際上不是老天爺,而是我們所有的大漢百姓在陛下的帶領下齊心協力,這一點希望諸位心裡清楚。”

大家不由得一笑,我們就說嘛,沈君高怎麼可能真的和陛下唱反調,又是一次欲揚先抑。

情理之中。

不過沈君高所說的,還是讓羣臣們都打起精神。

老天爺也或許真的在冥冥之中保佑着這傳承千百年的華夏,但是三百年亂世,老天爺真的時時刻刻都在讓華夏享受太平和發展麼?恰恰相反,災難從未少過。這些災難給了華夏後人以警惕,但是也說明天道昭昭,不會因爲你是什麼民族、有什麼出身和歷史就會有所偏頗。

天道給予萬族的機會都是平等的,華夏只不過是有一個比較好的基礎罷了,一個也是從炎黃二帝開始,無數的前輩們披荊斬棘、東征西討換來的好基礎。

假如不好好珍惜的話,那麼其餘民族也有可能抓住這個機會,趁虛而入。司馬一朝的滅亡以及五胡亂華的這三百年,已經足夠給所有人一個深刻的教訓。

在此之前,從春秋到秦漢,外族,從來都不是一個真正值得注意和警惕的存在,漢代一開始因爲秦末的多年戰亂而導致國力空虛,一時間在邊境上只能和匈奴人僵持甚至主動退讓,這是必然的。但是匈奴人再怎麼強大,也沒有看到他們一路殺入中原和江淮等腹地。

經過兩代的緩和,漢武帝時期,匈奴不還是被漢軍給吊着打?

所以華夏民族自然而然的就會有一種天之驕子、得天獨厚的自信。然而經過五胡亂華和南北朝這三百年,大家應該意識到,自己的這些優勢,並不是老天爺的眷顧,而是列祖列宗們的之前打下的基礎好罷了。

第七百零二章 孔範第八百七十四章 楊素的使者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會拒絕的辦法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六百六十章 典禮流程第一一三一章 忍第一四一五章 朕想要潼關第一八八八章 抓住河東第一八二七章 端正心態第二一九九章 不變的戰法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二零六八章 趁夜色,奮短兵第二零二五章 突擊隊第七百七十三章 會好好考慮第二一三二章 書院等級和女學第二一二二章 請冊太子,以安民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一四零五章 抓國丈是犯法的第二二六六章 平定河西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心第二一一八章 陛下之壽三千霜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洞第一四三五章 煙火第二三二五章 河西巡撫第一一三五章 使節第一千五十四章 嶺南事第六百八十一章 入城第八百零二章 將計就計第一七三九章 朕又不是豺狼虎豹第二二八四章 西寧第二一四九章 西北戰雲急第三百二十二章 逃命第二百九十五章 鎮定第三百零五章 華容第一七二一章 狂瀾難力挽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一個模子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一百七十五章 雨夜第七百一十四章 天將明第一九五八章 國家未來,在陸也在海第一六九九章 騎兵的肉搏戰第一千八十三章 祁山風起第一三一三章 有得漁翁之利者第一五一九章 到羣衆中去第二二六七章 周邊局勢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國禍水第七十九章 等待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五百零三章 承蒙不棄第九十一章 陳叔陵第一四四二章 陰陽差錯第一百八十三章 制勝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封賞第一八零八章 團聚第三十六章 蕭世廉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三十七章 心思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五百八十一章 傷心地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五百零六章 傻丫頭第四章 桃源第二零四二章 火槍雖好,不是萬能第三百零二章 來客第一八三四章 初雪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九百二十九章 漢王妃第一六八五章 攻入東寨第六百九十八章 對着喝毒藥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帳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東忽西第一一四二章 風雪刀光第一三六一章 捉楊堅第一百五十章 月色第三百六十章 馬不停蹄第九百一十七章 名義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雲涌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一一一三章 戰線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二百三十四章 時間不多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綾羅之下第一九五一章 春水初生(新春快樂,加更一章)第兩千章 西北風第一八零零章 李藎忱入城第一五二四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八百一十八章 可以談談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二零七五章 避嫌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
第七百零二章 孔範第八百七十四章 楊素的使者第一六三六章 戰爭的前奏第三百八十四章 人、錢、糧第八百八十五章 不會拒絕的辦法第五十二章 生天第六百六十章 典禮流程第一一三一章 忍第一四一五章 朕想要潼關第一八八八章 抓住河東第一八二七章 端正心態第二一九九章 不變的戰法第六百二十九章 佳人心思第二零六八章 趁夜色,奮短兵第二零二五章 突擊隊第七百七十三章 會好好考慮第二一三二章 書院等級和女學第二一二二章 請冊太子,以安民心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一四零五章 抓國丈是犯法的第二二六六章 平定河西第六百七十九章 人心第二一一八章 陛下之壽三千霜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洞第一四三五章 煙火第二三二五章 河西巡撫第一一三五章 使節第一千五十四章 嶺南事第六百八十一章 入城第八百零二章 將計就計第一七三九章 朕又不是豺狼虎豹第二二八四章 西寧第二一四九章 西北戰雲急第三百二十二章 逃命第二百九十五章 鎮定第三百零五章 華容第一七二一章 狂瀾難力挽第二百二十四章 鏖戰第三百六十二章 一個模子第一二零零章 華夏的文藝復興第一百七十五章 雨夜第七百一十四章 天將明第一九五八章 國家未來,在陸也在海第一六九九章 騎兵的肉搏戰第一千八十三章 祁山風起第一三一三章 有得漁翁之利者第一五一九章 到羣衆中去第二二六七章 周邊局勢第一千五十一章 亡國禍水第七十九章 等待第一四三零章 證明自己的機會第九百三十六章 良宵總是短第五百零三章 承蒙不棄第九十一章 陳叔陵第一四四二章 陰陽差錯第一百八十三章 制勝第一四五四章 顧左右而言“他”第一八零七章 芳心第二百八十一章 封賞第一八零八章 團聚第三十六章 蕭世廉第二二四八章 自亂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六四零章 戰爭爆發第三十七章 心思第一八一三章 開竅的薛延陀第五百八十一章 傷心地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五百零六章 傻丫頭第四章 桃源第二零四二章 火槍雖好,不是萬能第三百零二章 來客第一八三四章 初雪第七百一十六章 接見第三百六十九章 中流激戰第九百二十九章 漢王妃第一六八五章 攻入東寨第六百九十八章 對着喝毒藥第一百八十四章 大帳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東忽西第一一四二章 風雪刀光第一三六一章 捉楊堅第一百五十章 月色第三百六十章 馬不停蹄第九百一十七章 名義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雲涌第一八九七章 孰不可忍第一三七六章 收拾舊山河第一一一三章 戰線第二百七十章 使李將軍,遇高皇帝第二百三十四章 時間不多了第二百二十二章 綾羅之下第一九五一章 春水初生(新春快樂,加更一章)第兩千章 西北風第一八零零章 李藎忱入城第一五二四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八百一十八章 可以談談第三百九十一章 可有意見第二零七五章 避嫌第一五九八章 少傅和陪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