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三二章 書院等級和女學

很快李藎忱就以學生家長的身份爲兩個孩子辦好了入學手續,後天就正式入學。

龍門書院發展建設到現在,已經非常的全面。

李藎忱現在所站的二層回形樓,位於龍門書院的正門正前方,是書院的辦公之處。而回形樓的一側是文廟,另一側是武廟,代表着龍門書院培養的學生將文武兼備。

從這個辦公樓向兩側延伸,蒙學、塾學再到大學堂分列開來,從山腳一直延伸到山坡上。這三種學堂自然也就對應着後世的小學、中學和大學,大漢現在已經完成了大量書院和更側重於培養技術的綜合類學院的建造,甚至大多數居住在城鎮中的居民子弟都已經可以上學讀書。

因此將這些書院和學院劃分級別以利於管理便是當務之急,按照內府的規劃,書院將會被劃分爲三個等次,分別涵蓋啓蒙教育、之前的私塾教育以及後來的書院教育,並且內府已經在和禮部商議,改進科舉考試的選拔要求,至少需要塾學畢業的人才能參加科舉考試,以求能夠幫助科舉考試預選篩查掉很多本來就只是濫竽充數的人,同時也進一步推動民間對於教育的重視程度。

現在朝廷已經給了每一個平民百姓出人頭地的機會,但是這樣的機會也是要經受完整的教育才能夠得到的,你連書都沒有讀過,就不要再來添亂了。

讓子孫後代接受教育,換在一個和平的年代,是很多人都樂意於去接受的,畢竟隨着社會的日漸繁榮,任何人都不期望自己的子孫後代和自己一樣,依舊過着飢一頓飽一頓、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但是現在是一個剛剛結束亂世的時代,生存和溫飽纔是最重要的問題,讀書學習還不如老老實實在家裡耕地來的穩妥呢,保不齊什麼時候戰火重燃,讀再多的書也都完蛋。

朝廷和內府現在要做的自然就是逐漸扭轉這種概念,讓百姓,尤其是那些依舊遠離城鎮的百姓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從而也能夠爲朝廷培養更多的人才。

現在朝廷只是完成了對這些書院的等級劃分,強調教育的重要性也是從科舉考試等等角度出發,而按照李藎忱之前已經同意,或者說背後本來就有李藎忱指揮參與的教育體系建設綱要,下一步就是要推動大漢的百姓義務接受教育,相配套的自然也是整個書院體系從內府之中剝離出來,成立單獨的部門單獨管理,以避免和其餘部門出現權限不明的問題。

只不過現在大漢境內的書院數量還遠遠沒有達到能夠實現對新一代年輕人全面教育的地步,因此這些都需要容後再議。而且在此之間,接受教育本來就是社會上層人士的專權,之後進入書院亦是如此,尋常百姓家的子弟又有多少能夠進入書院?除了箇中翹楚之外,其餘大多數的實際上還是勳貴和世家子弟罷了。

因此現在朝廷要是推動全面的教育,不但普通百姓可能不會支持,這些勳貴上層更是很大的阻力,就和當初朝廷推行科舉制的時候一樣。不過李藎忱已經下定決心的事,任何人都沒有辦法改變,到時候這些傢伙們假如不識相的話,那李藎忱也不介意再再一次“正旦大典之變”。

不過現在李藎忱向前走的每一步都是穩中求勝,因此在沒有十足的把握,他也不會貿然把自己推到這些人的對立面。

溫水煮青蛙,講究的就是一點一點的剝掉這些人的依靠,等到他們回過神來的時候,就會發現自己反而成了少數派不說,甚至就連接受了新式思想和教育的後輩孩子們,都站在了自己的對立面,到了這種情況下,再反抗似乎也沒有什麼意義了。

每一次時代的變革之中,都會有那麼一些思想保守的人,但是也會有更多甚至不惜與自己的階級對立的人,前者註定要爲舊的時代殉葬,而後者則註定會成爲新時代的英雄。

出身,並不能決定一個人的一生,關鍵還是你想不想去做。

話說回來,再看這龍門書院兩側,都是一樣的構架。

之所以有這麼完整的兩套班子,是因爲龍門書院將會是大漢第一個在同一書院之中同時開辦普通學堂和女學的。

女學,這也是一個新鮮的事物。

女子入學,歷朝歷代都沒有過先例。甚至在整個華夏曆史上,封建社會階段都是不折不扣的男權至上,因此女子入學簡直想都不想要想,讀一讀自家的私塾就已經算幸運的了,女子無才便是德。即使是在最開放的唐代,這也是聞所未聞的。

當然了,書院和學堂,也不是每個時代都有的,華夏曆史上有完善的書院系統都要到宋代了。

大漢的書院歸內府指揮,而內府又歸後宮妃嬪統籌調度,因此女學自然也就在後宮妃嬪們的爭取下以及李藎忱的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下應運而生。

只不過女學到底還是在這個時代過於“離經叛道”,時至今日也只有建康府和成都府兩個地方開設了女學,而且也都是依附在金陵書院和成都書院下,共享師資力量,並沒有自己完全獨立的領導和教育班子,但是名義上卻是獨立的,因此怎麼看都有些名不正言不順。

想想也是,在這個時代開辦女學,所要頂着的輿論壓力可想而知。

而龍門書院內部所開設的這個女學,和之前的兩個女學就已經完全不一樣,這個女學是完全隸屬於龍門書院的一部分,和對面的男學並列,不再是偷偷摸摸附屬於某個書院,算是女學開辦上邁出的堅實一步。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夠接受把自家大門不出、二門不邁的女兒送到書院裡面來學習的,和另一邊所有學生幾乎都是各個家中的翹楚不一樣,女學這邊的學生幾乎都是商賈、工匠等等的孩子,對於他們來說,書院和工商實際上都屬於新生事物,這個時候自然也要多加支持,而且孩子養在家裡也不指望能怎麼樣,去學院之中學到一些真才實學,以後保不齊還能在打點家業的時候幫上忙。

第一千八十四章 打突厥?第一三四一章 耕種的意義第一七三五章 怎麼對付尉遲迥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七開第一七六九章 將將之才第一六六六章 引他南下第一三三二章 沒有都督的樣子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漢第九百一十章 初見李淵第一五二四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一六二四章 意欲何爲第四百五十九章 喋血渡口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將才第一二六三章 豬隊友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見略同第一四九八章 鎮定自若的巡撫第一七七零章 問計第九百七十八章 天亡我也!第五百一十章 試探第二一一五章 未來的燕郡第一六九二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一八七五章 以西爲重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二一九八章 奮進的時代第三百二十章 前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東忽西第一三一一章 楊素的天馬行空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對峙,壕溝之間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一九一四章 不要一驚一乍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二二零八章 憋屈的精銳第一二一八章 陛下給了希望第一七七五章 父與子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一二八一章 穩坐釣魚臺第一九八五章 禁衛軍的實力第一五七七章 皆大歡喜第一一三九章 站哪邊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第一八七二章 關中男兒耐苦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一七三五章 怎麼對付尉遲迥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四百二十一章 脣亡齒寒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五百八十九章 風口浪尖第一六七零章 輸血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修改版)第六百四十一章 如履薄冰的許善心第三百四十五章 千里共嬋娟第六百零四章 禮儀教化第九百二十七章 歡迎回家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開花,中路突破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七百九十七章 淳于家的底蘊第十三章 優勢第一二三五章 臉譜化的歷史第七百零三章 必須要做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一九四零章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第四百零四章 喜事第四百一十九章 張開的手第六百零六章 吏員第一三七零章 先走一步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一一四七章 血夜第一百二十四章 題目第六百零八章 小心爲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家徽第四百九十章 動向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歷史舞臺的李靖第一六四四章 漢軍騎兵的突進第一九二四章 爾是何等官職第一百三十五章 散沙第一千五十九章 開皇?大業?第一八一五章 卿乃大漢所需之人才第一八六五章 朕給你這個機會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開花,中路突破第一八五八章 未戰先怯,不足爲慮第二二三一章 什麼樣的大漢第二零七七章 願革除功名第一九四二章 步雲樓第四百一十二章 如風第一六二零章 發展飛快的印刷術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錢第三百七十四章 獵物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第五百三十六章 鐵騎卷塵來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
第一千八十四章 打突厥?第一三四一章 耕種的意義第一七三五章 怎麼對付尉遲迥第六百四十三章 三七開第一七六九章 將將之才第一六六六章 引他南下第一三三二章 沒有都督的樣子第一一四四章 乃不知有漢第九百一十章 初見李淵第一五二四章 師夷長技以制夷第一六二四章 意欲何爲第四百五十九章 喋血渡口第一二七三章 少年將才第一二六三章 豬隊友第五百三十七章 背水第四百八十五章 所見略同第一四九八章 鎮定自若的巡撫第一七七零章 問計第九百七十八章 天亡我也!第五百一十章 試探第二一一五章 未來的燕郡第一六九二章 牽一髮而動全身第一八七五章 以西爲重第一千二十二章 採石磯第二十九章 虛實第二一九八章 奮進的時代第三百二十章 前路第三百七十二章 忽東忽西第一三一一章 楊素的天馬行空第二零六四章 北岸對峙,壕溝之間第一二零七章 白袍的重心第六百一十章 潤物細無聲第一九一四章 不要一驚一乍第二零九零章 浴血雁門第六百二十六章 未來第二二零八章 憋屈的精銳第一二一八章 陛下給了希望第一七七五章 父與子第八百三十二章 秋去第一二八一章 穩坐釣魚臺第一九八五章 禁衛軍的實力第一五七七章 皆大歡喜第一一三九章 站哪邊第二三六四章 和而不同第一八七二章 關中男兒耐苦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呼應第一七三五章 怎麼對付尉遲迥第五百四十七章 蟬要叫得響第一千一十八章 孤臣第一百零五章 遇襲第四百二十一章 脣亡齒寒第六百九十六章 替罪羊第五百八十九章 風口浪尖第一六七零章 輸血第二三四零章 陛下的心結第二一八九章 軍事學院存在的意義第一六六八章 海棠承雨(修改版)第六百四十一章 如履薄冰的許善心第三百四十五章 千里共嬋娟第六百零四章 禮儀教化第九百二十七章 歡迎回家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開花,中路突破第一六五七章 披甲第七百九十七章 淳于家的底蘊第十三章 優勢第一二三五章 臉譜化的歷史第七百零三章 必須要做第二三二二章 陛下的多重考慮第一九四零章 耳聽爲虛,眼見爲實第四百零四章 喜事第四百一十九章 張開的手第六百零六章 吏員第一三七零章 先走一步第六百一十三章 另有目的第一一四七章 血夜第一百二十四章 題目第六百零八章 小心爲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家徽第四百九十章 動向第一二七四章 登上歷史舞臺的李靖第一六四四章 漢軍騎兵的突進第一九二四章 爾是何等官職第一百三十五章 散沙第一千五十九章 開皇?大業?第一八一五章 卿乃大漢所需之人才第一八六五章 朕給你這個機會第一九五四章 四面開花,中路突破第一八五八章 未戰先怯,不足爲慮第二二三一章 什麼樣的大漢第二零七七章 願革除功名第一九四二章 步雲樓第四百一十二章 如風第一六二零章 發展飛快的印刷術第二三二四章 前路苦寒第九百一十六章 缺錢第三百七十四章 獵物第一千五十七章 三省六部和太尉府第五百三十六章 鐵騎卷塵來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要出兵第一九二七章 做好眼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