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一章 國家根基已朽(三)

中華帝國的任何一個朝代,其建立的地基,必然在於中央政府對全國百姓、土地的有效掌握上。中央政府對這個掌握得越牢固,其國力必然越強盛。

但是,元朝的統治實在是太粗疏、粗陋、粗暴……和以前歷代開國君主比起來,老朱接的盤毫無疑問是最爛的。大明根本沒有接受到元朝的戶籍。這沒有戶籍,憑什麼徵稅?沒有徵到的錢糧,怎麼撫民?怎麼養官?怎麼養兵?怎麼養活朱家那一幫子親戚兒女?

沒有辦法的老朱只有自己從頭幹。

洪武三年,朱元璋用大白話下了一道聖旨,大概意思是:現在社會安定了,大家要過好日子了。戶部的官員們,你們設計一個表格,然後交給皇帝我審閱通過後,大量印刷,交給下面的各個州縣。各個州縣的官員,事先要在轄區內充分宣傳、動員。然後組織老百姓們認真的填寫這個表格。百姓們填寫好以後,各級衙門再逐級上交匯總。之後皇帝我會派軍隊裡面能識字算數的人來進行復查。之後部隊負責人把複查報告交給我本人。

這道聖旨裡的表格,叫做戶帖。長一尺三寸,寬一尺二寸。兩折之後,分爲右、中、左三塊。

右邊就是印刷洪武皇帝的聖旨。中間部分要寫明某一戶的籍貫、戶主姓名、家裡男子丁口,女子人數,各自的名字和年齡,以及你是屬於什麼戶(民戶、軍戶、匠戶等),從事何種產業,在哪裡居住等等。

而左邊的三分之一,則是給各級官員簽字之用。除了戶部尚書和戶部侍郎的名字是事先印刷上去之外(必須印刷,不然兩位官爺的手肯定籤斷),其他從郎中開始,員外郎、主事、知縣、縣丞、司吏、典吏……各級官員,層層畫押。

這個畫押可不是讓你隨便畫的。比如說,你是知縣,縣丞交給你本縣的戶帖後,你得認真審閱。如果你及時查出問題來了,你就找縣丞追責。如果你沒有查出問題甚至根本看都沒看稀裡糊塗的簽了字,呵呵,等到戶部的官員查出問題來了,那就找你知縣的麻煩!

每一份戶帖都是一式兩聯,一聯交官府,一聯給百姓本人。兩聯之間蓋騎縫章,而且中間還有一排豎寫的字號。兩聯撕開之後,這字號就各有一半:如此便於勘合,最大程度防止僞造。

總之,各級官員層層監督。到了最後還有軍隊派來的人員進行復查甚至下到實地抽查。這戶帖制度算是開始執行下去了。

從洪武三年初到洪武四年年末,明政府當時有效控制的地區全部上交了各地的戶帖。經過戶帖統計,全國總人口五千五百萬餘。

這當然肯定不是全國實際人口,但是大明剛剛立國不久,就有效的掌控了這麼多人口,已經是相當了不得了。

但是,戶帖只統計了人口。卻沒有統計人口下面的土地情況。朝廷光靠這個戶帖,根本無法有效徵收田稅。

這當然不是老朱的疏漏,相反,這恰恰是他作爲一個成熟、穩健、精明的政治家的表現!

大明剛剛建國那會,北方的蒙元還有相當的實力。而老朱手裡是一個爛攤子不說,人才還超級缺乏。與此同時,明帝國的統治區內,從元末時代開始,各地豪強紛紛建立的塢堡還大量存在。也就是說,地方勢力還相當強大。

誰都不傻,皇帝你要統計我們的人口、土地甚至田壟的產出想幹啥?真當我們不知道嗎?我們憑什麼要配合呢?你的軍隊主力這會兒都在北方呢,要是你把我們逼急了,我們集體造反你信不信?

老朱自己都是造反起家的,如何不信?所以,在歷史書上殺伐果斷,心狠手辣的老朱忍了。我不清丈田畝,只統計人口行不行?

老百姓和地方豪強一聽,哦,這個雖然也不太舒服,但比起前朝還是好了很多的。好吧,那就讓你統計下人口吧。

戶帖制度開始實行後,整整十年,老朱都沒提清丈田畝的事情。

在這十年裡,明朝中央政府收取錢糧的時候,都用了非常粗疏的方法。

因爲戶帖只是單獨統計人口,沒有丈量土地。所以在收取田賦的時候,明朝政府只能採用民間的土辦法。比如攢捻法、折畝法什麼的。就是大致估算一畝地產出多少,然後你比着這個產出交稅便是。

老百姓當然想方設法的把產出往低了算,面對這種局面,老朱還是忍了。

到了洪武十四年,老朱徹底拍垮了蒙元,朝廷的官制改革也完成了,科舉都搞過了,國子監也有了大量的學生作爲人才儲備。整個社會慢慢變得安定,生產也開始恢復不說。老朱還搞了空印案和胡惟庸案,在朝廷上徹底實現了一言九鼎。

這個時候,老朱不怕老百姓造反了。於是,他出手了。

洪武十四年,全國推行裡甲制!

十年前不是弄了戶帖麼?全國的戶數基本是清楚的。那麼,以此爲基礎,每一百一十戶爲一里。分爲十個里長和一百戶普通人家。在這一百戶人家裡,每十戶爲一甲。

有了裡甲制,首先是朝廷的徭役有了保障。

里長每年更換,甲首也每年更換。每一年,每甲排一戶應政府的徭役,十個甲一共排出十戶。然後這十戶就到當年輪值里長那裡報到。由里長帶着到朝廷指定地點服徭役。

在裡甲制的基礎上,再設立糧長。糧長的主要職責是,到京師領取文書,返回自己的轄區。督促里長、甲首籌集稅糧。再帶隊解運到指定倉口:田賦就這麼來了。

在因爲古代社會交通不便,百姓居住過於分散,基層管理成本過於高昂。導致皇權往往無法下縣的情況下,根植於戶帖制的裡甲制、糧長制,使得大明帝國開始有效的掌控基層。

到了這個時候,老朱下令,戶帖升級。當然,由於是明代,自然不會有戶帖2.0的稱呼。老朱管升級後的戶帖叫:黃冊。

老朱搞戶帖的時候,國家剛剛建立,人才匱乏。所以只能搞人口登記:只要派下去的人會數人頭就行。等到升級搞黃冊的時候,老朱的國子監都上千號學生了。這些傢伙識文斷字不說,口算心算也沒問題。而且他們還粗略的知道分辨土地好壞,還會簡單的繪畫……這羣青年人才再加上已經開始完備的基層政權。呵呵……黃冊上的東西就多起來了。

現在呢,這戶帖2.0,呃,不,黃冊上的內容可就不單單統計你家的人口哪。除了你家人口多少,還清楚的記載了你家有多少自耕地,有多少外租地,以及每年該繳稅多少。甚至你該哪一年出去服徭役……

封建國家的農民,對國家的負擔不就是:田賦、人頭稅、徭役和兵役麼?在大明實行衛所制度,軍戶世襲的情況下。黃冊上統計的東西,不就是封建國家對農民索取的全部麼?

再再然後,老朱一直忍到了洪武二十年。在裡甲製成熟,黃冊統計也進入正軌後。才正式的仿效前朝,編制魚鱗圖冊。

從此,黃冊和裡甲制度鎖住了人口的稅費和徭役,魚鱗圖冊和糧長掌控了田地租賦。大明帝國對全國百姓的掌控,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當然,魚鱗圖冊還好一點,畢竟土地就在那裡,變化不是特別大。但黃冊就不一樣了,他統計的基礎是人口。而人都有生老病死,每一戶的人數都是在不斷變化的。

所以,老朱規定,黃冊每十年更新一次。更新的內容,用四柱之法無限循壞。

所謂四柱,就是:舊管+新收—開除=實在。

舉個例子來說,某書友穿越到洪武十四年時,其家中有穿越者、穿越者那一世的便宜父母,一個妹妹,一個祖母。自家有田五分,租種官田一畝。那麼,這一套資料,就會被知縣派出小吏,在里長、甲首以及鄉間三老的共同見證下,向你親自宣讀,並讓你簽字畫押。然後寫入洪武十四年的黃冊。然後你家的人頭稅、徭役什麼的,統統就按照這一份資料進行徵收。

當然哪,你是穿越者嘛。隨便搞幾項小發明就發財了。所以,到了洪武二十四年,國家新造黃冊的時候,縣裡的小吏再次來排查時,就會驚愕的發現:你家自有田地暴漲到了兩百畝,你家父母繼續建在,你妹妹嫁人了,你祖母去世了。但你除了娶了老婆外,還納了一位小妾,生了三子二女……新增人口七人,去世一人,外嫁一人。你家淨增了五口人。兩百畝田減去五分,你家淨增土地一百九十九畝五分……於是,小吏會再次在里長、甲首和三老的見證下,向你宣讀你家現有人口、財產。你將按照新的黃冊登記的資料爲國家繳稅、服役。

新的黃冊編好後,層層政府審定,最後統一運送到南京的後湖黃冊庫。再由南京國子監的監生們進行復核。

爲什麼要監生複覈?呵呵,老朱作爲從最底層摸爬滾打出來的人,怎麼會不知道基層的問題?

就以上面那個例子來說。穿越者都能折騰出那麼多錢買那麼多地了。爲了少繳稅,他不知道去賄賂甲首、里長甚至知縣嗎?他買了那麼多地,但若是通過勾連地方官員,把這些增長都抹掉呢?

地方上的資料你可以抹,有本事你潛入後湖把國家收藏的黃冊也抹掉?

每十年,新的黃冊入庫。國子監的監生們其主要工作就是進行覈算:你這個裡這次上報的繳稅田地只有一萬三千畝,比十年前上報的少了五百畝。這五百畝是什麼原因沒有繳稅了?你得給我說出原因來!你說你這裡出了舉人獲得免稅資格是吧?但是你這裡十年裡就出了一個舉人,而且他的土地只增加了三百畝!說!還有兩百畝到底去哪裡了?

你這個裡十年前上報的戶數是一百一十一戶,其中正戶一百一,還有一戶孤寡。這一次你還是報上來一百一十一戶,但是孤寡那一戶沒有了,卻多了一戶四口之家。說!孤寡那一戶是不是死絕了?多出來的那一戶是不是從附近逃亡來的軍戶?

好了,不用多說了。黃冊以及每十年新造並清點黃冊的重要性,已經不需要再多做強調了。只要這套制度能夠穩定的持續下去,雖然因爲基層的各種腐敗,仍然會出一些問題。但是國家的根基是不會壞掉的。有了穩定的根基,大明無論怎麼作死,最多遭受一時的挫折。像劉邦那樣,被打得全軍覆沒後沒幾天就滿血復活是完全可以的。

但,其實,這套制度存在極大的漏洞。而民間的智慧是無窮的,官員們因爲種種原因也想方設法破壞這一制度。等到朱由棟來到這裡的時候,這國家的根基,其實已經徹底腐朽了。

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五七八章 菲利普的理政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第八零五章 最強的穿越者第一五二章 熊廷弼的手段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六七一章 聯軍登陸果阿第七二七章 土雞的三國志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一三九章 是蹂躪非戰鬥第一零九章 現在開始起航(四)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二零七章 唯有堅持不懈第一九三章 天下重新透明(二)第一三二章 有客自遠方來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二五六章 大阪的夏之陣(二)第五四零章 奧斯曼的反擊第六一零章 比哈爾邦出兵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五零二章 軍備協調會議(二)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一四二章 厲害的二當家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點(一)第六七一章 聯軍登陸果阿第一八五章 阿拉維杜新王(二)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二七四章 丙辰會試黑幕(三)第四二六章 國家工商總局第一五四章 繼續猥褻發育第六四一章 皇長子的婚事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十五章 大明第一掮客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機已現(三)第七七四章 陸軍可以登陸第四三三章 科研獲得突破第六九五章 進擊的商丘號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二三七章 選妃並不簡單(二)第四五三章 奧斯曼的權臣第五六四章 張獻忠摸內奸第六一七章 莫臥兒總動員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四十章 打臉就要打痛(一)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三七七章 王與王的對話第七八八章 孟加拉戰役終番外:二百五十年後第十五章 大明第一掮客第四章 坑子孫的太祖第七七零章 被迫敵前轉向第七三六章 燃燒的波哥大第三八七章 登陸地點選擇第四一零章 決戰地點敲定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三六零章 三萬裡的遠征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七一七章 軍艦的冠名權第三一四章 崇明沙攻防戰(六)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一六二章 太孫殿下出徵(三)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七五八章 魚餌已經放下第二二八章 暗流暗示涌動第七二零章 重兵投放美洲第五十七章 慈慶宮的墮落第五三一章 大明陸軍參戰第一一四章 東林也要辦報(三)第三八五章 打仗首先問錢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五四七章 改革不是兒戲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掙扎第七六七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五十章 納黎萱的獨子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戰士第四二一章 易普拉欣野望第五九五章 流通貨幣不足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七六八章 孟加拉灣海戰第六九九章 進入電力時代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三五一章 李三才的竹槓第七五九章 大明的內燃機第五三八章 所謂民意反噬第五九二章 大明新老交替第一三七章 島津欲寇琉球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四三一章 準備遠征蒙古第一四五章 先定規後開營第三十二章 原始資本積累(七)第七九一章 朱由棟教太子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進士們第四七三章 晉商開始轉型(二)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
第五六三章 李自成的方略第五七八章 菲利普的理政第五七五章 袁可立的學生第八零五章 最強的穿越者第一五二章 熊廷弼的手段第二三六章 選妃並不簡單(一)第二三五章 歷史未能重演(六)第六七一章 聯軍登陸果阿第七二七章 土雞的三國志第三十一章 原始資本積累(六)第一三九章 是蹂躪非戰鬥第一零九章 現在開始起航(四)第一六一章 太孫殿下出徵(二)第二零七章 唯有堅持不懈第一九三章 天下重新透明(二)第一三二章 有客自遠方來第四一一章 開陽再臨戰場第二五六章 大阪的夏之陣(二)第五四零章 奧斯曼的反擊第六一零章 比哈爾邦出兵第三三五章 日本的新策略(一)第五零二章 軍備協調會議(二)第二六一章 大阪的夏之陣(七)第一四二章 厲害的二當家第二零四章 工作要有重點(一)第六七一章 聯軍登陸果阿第一八五章 阿拉維杜新王(二)第八零四章 最後的王對王第二七四章 丙辰會試黑幕(三)第四二六章 國家工商總局第一五四章 繼續猥褻發育第六四一章 皇長子的婚事第六四四章 美洲的孫督師第十五章 大明第一掮客第七十二章 西北危機已現(三)第七七四章 陸軍可以登陸第四三三章 科研獲得突破第六九五章 進擊的商丘號第四四四章 藩王們的反應第一二九章 東林陷入頹勢(四)第五二二章 小吏也有鉅貪第二三七章 選妃並不簡單(二)第四五三章 奧斯曼的權臣第五六四章 張獻忠摸內奸第六一七章 莫臥兒總動員第五四三章 五千噸鐵甲艦第四十章 打臉就要打痛(一)第四七六章 河套重工中心第三七七章 王與王的對話第七八八章 孟加拉戰役終番外:二百五十年後第十五章 大明第一掮客第四章 坑子孫的太祖第七七零章 被迫敵前轉向第七三六章 燃燒的波哥大第三八七章 登陸地點選擇第四一零章 決戰地點敲定第十七章 狗屎般的財政(二)第四八六章 援軍正在路上第七七五章 陸軍主力出動第三六零章 三萬裡的遠征第二零一章 監國的第一天第七一七章 軍艦的冠名權第三一四章 崇明沙攻防戰(六)第七一八章 如何重振經濟第一六二章 太孫殿下出徵(三)第四六二章 進入鐵甲時代(二)第七五八章 魚餌已經放下第二二八章 暗流暗示涌動第七二零章 重兵投放美洲第五十七章 慈慶宮的墮落第五三一章 大明陸軍參戰第一一四章 東林也要辦報(三)第三八五章 打仗首先問錢第七三八章 美洲大局已定第一五六章 李成樑的致仕第五四七章 改革不是兒戲第四零六章 幕府垂死掙扎第七六七章 大海戰的序幕第五十章 納黎萱的獨子第五二四章 印第安女戰士第四二一章 易普拉欣野望第五九五章 流通貨幣不足第十三章 穿越的老套路(一)第七六八章 孟加拉灣海戰第六九九章 進入電力時代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三五一章 李三才的竹槓第七五九章 大明的內燃機第五三八章 所謂民意反噬第五九二章 大明新老交替第一三七章 島津欲寇琉球第一一三章 東林也要辦報(二)第四三一章 準備遠征蒙古第一四五章 先定規後開營第三十二章 原始資本積累(七)第七九一章 朱由棟教太子第二七六章 方山的進士們第四七三章 晉商開始轉型(二)第三九八章 準備仁川登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