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是公道,揚清風正氣—爲政莫忘“三嚴三實”
毛澤東同志有個“未便再薦”的故事。李淑一是烈士遺孀,又是楊開慧的親密朋友,能詩善文,有人請求毛澤東將她推薦到中央文史館。1954年,毛澤東爲此寫信給秘書田家英說:“有人求我將她薦到文史館爲館員,文史館資格頗嚴,我薦了幾人沒有錄取,未便再薦。擬以我的稿費若干爲助,解決這個問題,未知她本人願意接受此種幫助否?”
從古人“外舉不棄仇,內舉不失親”,到伯樂相馬,再到賽場選馬,其要都在一個公字。文史館選人以嚴而拒納,毛澤東同志“未便再薦”,同樣爲了一個公字。但何以能守公、秉公、達公?關鍵就在於以公爲念、以嚴律己。毛澤東不因私誼而廢公事,不因感情而棄公道,正是對公與私邊界的嚴格恪守。習近平同志告誡各級領導幹部,要嚴以修身、嚴以用權、嚴以律己,爲的就是涵養共產黨人的尚公、奉公精神,以嚴護公道、以嚴守正道。
俗言說,公道自在人心。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公即是一種高境。《呂氏春秋》曾講“天無私覆也,地無私載也,日月無私燭也,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正所謂“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無私、爲公自古即成聖賢崇尚而修養練達的文化情懷。對於爲政者來說,公更是一種無上追求。從“大道之行也,天下爲公”,到“公生明,廉生威”;從“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公文化”可謂源遠深厚。
誠然“有公心必有公道”,但惟有始終從嚴養性,纔有公心源深而不斷。固然“天下非一家之私”,倘遇公與私之利害得失權衡,惟以從嚴約己方能去私心。對於領導幹部來說,從嚴要求自己,才能養其公心、成就公道。有的人走上從政之道,原本就想撈一把,正所謂“當官不發財,請我都不來”。有的人雖以“公天下”自況,但在權、錢、色面前把持不住自己,以致廢除公道、大開私門。惟以嚴養一顆公心,善守嚴、恆持嚴,面對歪風邪氣而堅決抵制,面對私利誘惑而穩得住心神,如此不斷砥礪淬鍊,方能超然物外、寵辱不驚,最終就公義、守正道。
還必須看到,身爲領導幹部,手中多多少少都有一點權力,如果不能嚴格監督、嚴加約束,就不能保障權爲民所用,做到秉公用權。我們說,作爲黨的幹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後私、公而忘私。但只有從嚴治黨、從嚴要求、從嚴制約,才能促進各級幹部不斷破除私心、成全公義。自古而今謀私者甚衆,棄清廉、納貪賄、縱私慾者不絕,固與律己不嚴有關,也與外在約束過寬過鬆有關。今天,從“鐵八條”,到反“四風”,我們黨不斷織密織牢紀律與制度之網,爲的就是強化剛性約束,從嚴管理,促使各級幹部一心爲公、謹慎用權。在這個意義上講,嚴就是公道,嚴就是公序,嚴就是公正。
明代名臣于謙有詩云“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話短長”。對於今天的領導幹部來說,不管是自律以嚴,還是他律以嚴,有嚴纔有清風正氣,有嚴纔有民心公論。在推進治理過程中,嚴格約束自己,嚴守用權邊界,嚴禁行爲出格,必能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也纔有幹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陳家興)
(《人民日報》2014年3月20日)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