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守陵人碑
任教授說,快點把這些板子拿下來。劉‘浪’和劉曼過去,把板子拿下來後,任教授說,隔三‘插’五,按我說的去做,速度要快。
任教授,劉‘浪’和劉曼拿着板子,隔三‘插’五,把板子‘插’到了鼓棺中間。十三塊板子‘插’完後,串藍就停下了,任教授說,現在沒有事了,馬上到那個‘陰’陽鼓棺那裡去。
任教授跑到‘陰’陽鼓棺那裡後,伸進去,就拿出幾塊骨頭扔到了一片,隨後就是鼓聲大震,任教授說,退到一邊去。
任教授,劉‘浪’和劉曼跑到一邊後,突然,鼓皮都崩開了“叭叭”的聲音嚇人。劉‘浪’說,怎麼回事?任教授說,破靈了,現在安全了。
劉‘浪’說,可惜了這個鼓棺了。任教授說,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鼓聲漸漸的熄了,任教授說,我們走吧!前面的鼓棺‘門’打開了。
任教授,劉‘浪’和劉曼穿過鼓棺‘門’後,到了第四層。
他們一進去,任教授說愣住了,一塊石碑就立在了面前,劉‘浪’和劉曼過去,看着上面刻的字,劉曼說,是守陵碑。任教授說,劉‘浪’現在就是守陵人,或者說是守護人,第八代。這到是奇了。
劉曼看了一會兒說,上面記錄着不是很清楚,就寫了守陵的一個過程。任教授說,說起這守陵人,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劉‘浪’一下就來了‘精’神頭,問任教授,給我們講講守陵人。
任教授說,那我就講講,看來你對這個感興趣,劉‘浪’說,我就是守陵人,我應該知道這裡面的一些事情。
任教授說,歷代封建統治認爲:“聖天子孝先天下,首重山陵。”清朝皇帝爲祭祀和保護好東陵,派來守陵的守護大臣是王公貴族,保護陵園的是皇家最親信的滿洲八旗兵;管理陵園和祭祀的是爲皇帝家庭服務的內務府;還有掌管祭祀禮儀,生產祭祀物品的禮部和守護陵寢風水的漢軍綠營。併爲他們的居住建造了大量營房,即東陵三鎮、九營、八圈。這些守陵員役,由於歷史的演變,在各社會時間的不同階段,經歷了翻天覆地地變化。真可謂度過了悲歡離合,嚐盡了酸甜苦辣。
他們在待遇上,都是優厚的,守陵人的職業俗稱“鐵桿莊稼”,即生活上有保障。凡被派來守陵的大多數人,其全家便成爲祖輩相傳的守陵世家。
他們的子弟就業,主要有世襲、承襲、貢生、考生、項缺、補缺六種途徑。世襲:在守陵的官員中,有的享有世襲爵位,可傳授祖祖輩輩,其職務稱世職。凡守陵國戚(皇家親戚)的每一家庭,都按原品級給一份世職。世襲爵位只能由其長子一人繼承,且不分賢愚,如是年幼或癡傻,只領虛銜,空食俸祿。如才德俱優,並不限於世襲職務,還可重用升遷。承襲:八旗的下級官員,因年老告休後,其原官職可由子孫繼任,但也有條件:“守護陵寢防禦(五品,帶班官員,又稱章京)缺出,其出缺之人,在陵寢守護過三世、已逾八十年者,於伊子孫內揀選一人承襲。”貢生:是從學行俱優的學生和功勳子弟中舉薦。考生:是須考試擇優錄取。凡守陵各系統員役的子弟,都有資格參加本系統的考試。“文官以滿漢文化程度考試,錄取以筆帖式記名”,再逐步依次抵補升級。“武職以馬步箭藝術比賽,以白丁出身考披甲(八旗兵)遞考升階。”從以上四種途徑就業的子弟,是選拔官員的主要對象。另外,從光緒朝以後,朝廷允許‘花’錢買官,叫“捐班”,但不能任主要官職。頂缺:當兵之人因年老告休,其子弟可以“頂缺”,似現在的“頂班”。每份缺也只能由長子一人繼承,但長子如不稱職,則依兄弟次序選拔。補缺:隨着陵寢的增多,守陵隊伍也需不斷擴大,因弟兄多,不能頂缺的當差人子弟,還可待本系統職差出現空缺時“補缺”。不能頂缺而又考不上的旗人稱“蘇拉杆”(即漢語沒有職業),則不能補缺,只能下期再考,凡爲“蘇拉杆”的可以請領家口銀米,靠純寄生‘性’的俸祿爲生。
守陵人的生活條件非常優越,‘花’錢有俸祿,吃飯領俸米,居住有公房。他們的俸餉本來不低,但是朝廷爲優待陵寢官員,於嘉慶四年開始,對文職六品以上官員特恩給予雙俸。
他們有專‘門’辦理福利事業的機構,且有資金保障。雍正七年(1731年),雍正皇帝來謁陵,在南新城駐蹕,召見守陵的王公大臣時面諭:“賞爾等銀二萬兩,善爲籌劃。或買地畝,或開設當鋪,滋生利息銀至五千兩,兵丁遇有紅白事件,酌量賞給。再官學有應用之處,亦給予。”陵寢王公大臣用此項銀兩開設當鋪一座,稱“永濟當”,又先後從遵化、豐潤、三河、‘玉’田等州縣共買地七百二十三頃八十一畝九分,再將這些地出租收利。每年共收當鋪和出租地所得利潤銀一萬零六百七十八兩,存入設在南新城的“永濟庫”內,做爲陵寢員役的福利基金。
開始享受福利待遇的只是八旗、內府、禮部人。家裡遇有婚喪嫁娶之事可以報請紅白賞銀。賞銀的數量根據官階、職務和紅、白事由而定。等級最高的:紅事賞銀十兩,白事賞銀二十兩,最低的:紅事賞銀二兩,白事賞銀四兩。如嫁娶本人不當差,可以其父名義請領。到雍正八年,雍正帝又賞給馬蘭關綠營銀五千兩,以用開設當鋪,糧鋪各一座,做本生息,以作爲賞給官兵紅白事之資。綠營內賞銀不分等級,全按紅事二兩,白事四兩賞給。
乾隆八年(1730年),在馬蘭峪、南新城設立八旗官學三處。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經內府官員慶惠等奏請,又添設內官學二處。到光緒年間,在東陵爲八旗、內府、禮部設立官學計十一處。另於馬蘭峪設“蘭陽書院”一處。以高薪從鄉紳中聘請德才俱優的飽儒士擔任各校“山長(校長)”的塾師。兒童上學,每月給衣食補助費,稱“膏火費”。按考試成績好壞,還分別給予獎賞。一切官學費用均從“永濟庫”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