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東青鷹
任教授,劉‘浪’和劉曼都很緊張,他們不知道那個動物在什麼地方。任教授走到井下的位置仔細的看着,突然看到一根羽‘毛’,任教授一驚說,是海冬青。
劉曼問,什麼是海冬青?
海東青,肅慎語“雄庫魯”漢譯,譯爲,世界上飛得最高和最快的鳥,有“萬鷹之神”的含義。傳說中十萬只神鷹纔出一隻海東青,是肅慎族系的最高圖騰。代表,勇敢、智慧、堅忍、正直、強大、開拓、進取、永遠向上、永不放棄的肅慎‘精’神。
海東青,出自肅慎地,其顏‘色’不一,以純白‘色’、天藍‘色’、純黑‘色’爲上品。康熙皇帝讚美海東青,“羽蟲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數海東青。‘性’秉金靈含火德,異材上映瑤光星。”不僅宣揚了武德,‘激’勵軍勇,更誇耀了海東青‘性’情剛毅而‘激’猛,其品質之優秀可與天上的星星相輝映,其力之大,如千鈞擊石,其翔速之快,如閃電雷鳴。由此可見海東青在古代東北帝王眼中的地位,非比尋常。
“海東青”是古肅慎最高神,可能不是一種真正存在的物種,類似於漢民族的鳳凰圖騰崇拜。也可能是一種早已滅絕的巨大鳥類,根據《山海經》的記載,很有可能是肅慎地大荒之中的九鳳。後世海東青形象漸小,是海東青世俗化的結果。
“海東青”可能是肅慎族系用於狩獵的獵鷹,俗稱矛隼,也可能是白尾海雕。
滿族是以‘射’獵着稱的民族,其先祖肅慎先民們很早就懂得捕鷹,馴化後,用來幫助獵戶捕獲獵物,俗稱"放鷹"。早在唐代,"海東青"就已是滿族先世靺鞨朝奉中原王朝的名貴貢品。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有詩:"翩翩舞廣袖,似鳥海東來。"
《本草綱目》中記載:"雕出遼東,最俊者謂之海東青。"富育光老師寫的《七彩神火)故事中寫到天雕來自亨袞河以東,滿族話叫它"鬆昆羅",意思是天雕從亨袞河飛來的。漢語把它譯成"海東青"。一說海東青可能是矛隼,它雖然大小如鵲,但天‘性’兇猛,可捕殺天鵝、小獸及狐狸。《清朝野史大觀》中這樣描寫了放鷹的方法:"鷹以繡‘花’錦帽‘蒙’其面,擎者挽絛於手,見禽乃去帽放之。"海東青都是野生野長,由人捕來馴化後再以供助獵之用,由於海東青不易捕捉到和馴化,在金元時期甚至有這樣的規定:凡觸犯刑律而被放逐到遼東的罪犯,誰能捕捉到海東青呈獻上來,即可贖罪,傳驛而釋。因此,當時的可汗貝勒、王公貴戚,爲得名雕不惜重金購買,成爲當時一種時尚。
海東青中以純白的"‘玉’爪"爲上品,另有秋黃、‘波’黃、三年龍等名目。到了清代,如果一個刑徒捕捉到一隻海東青並進獻給朝廷,則可免一切死罪,可見其何等珍貴。驕奢的遼統治者年年向‘女’真族索要海東青,且"每至其國,必‘欲’薦枕者。其國內輪中下戶作止宿處,以未出室‘女’待之,後,使者絡繹,恃大國命,惟擇美好‘婦’人,不問其有夫及閥閱者"。‘激’起‘女’真人的怨憤,在‘女’真完顏部首領阿骨打率領下,集‘女’真諸部兵,擒遼障鷹官"。清代文人沈兆提曾評價道:"遼金釁起海東青,‘玉’爪名鷹貢久停。"可見,一隻鷹雖微不足道,卻關係到遼金的興亡。
遼、金、元、明、清各代均設有類似鷹坊的機構,專司捕取和飼養。滿族人以鷹用於狩獵,統治者則以鷹捕鵝雁,作爲享樂消遣的手段。海東青的捕捉和馴服很不容易,民間常有:"九死一生,難得一名鷹"說法。將野‘性’十足的海東青用捕鷹網捕獲後,要拜謝"鷹神"格格的恩賜。帶回家放在熬鷹房將鷹上架,加上"腳絆",幾天幾夜不讓它睡覺,磨掉野‘性’,叫"熬鷹"。再通過"過拳"、"跑繩"等環節,這時鷹就能聽人的吆喝來到獵者的手臂上。最後通過對鷹的"勒膘",把腸油刮出,使鷹飢餓,但肌‘肉’強健,便於捕獲獵物。馴好的鷹就可以到山野之中"放鷹"了。架鷹者站在高處觀望,讓人用‘棒’敲打樹叢將野物轟出,俗稱"趕仗"。發現有獵物跑或飛出,鷹會立即尖叫着俯衝下去捕獲住獵物,架鷹者要儘快趕到取下獵物,只給鷹吃點動物內臟,不可餵飽,所謂"鷹飽不拿兔",就是這個道理。
除《清朝野史大觀》外,《燕山叢錄》、《遼史》等書還比較詳細記錄了遼國主縱鷹助獵的情景。次年早‘春’,獵戶們將鷹餵飽,
除去鈴鐺和腳絆子,將鷹放回歸大自然過‘春’天和夏天,繁殖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