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九十章遼朝變天

宮變發生的非常快也結束的非常快,其中沒有流血死亡,更沒有血流成河,人命如草芥的悲哀,只有快準狠三字要訣,原因自然是簡單的,蕭撻裡並沒有獲得大量的契丹貴族支持,她只是獲得了蕭惠的支持。

蕭惠身爲同知元帥府事,又兼領宿衛大將軍,還是皇帝的老丈人,耶律洪基自然對其信任有加,也把整個皇宮的周盧宿衛之事全權交給了他!

可誰曾想到,這個國丈,這個大將軍,這個武將的頭領,這個契丹貴族集團的元老居然是太后的人,要知道他蕭惠乃是遼興宗母親蕭耨斤的弟弟。

興宗皇帝和這位母親可謂是早已鬧翻,他的弟弟也就是蕭惠卻得到了重用,耶律洪基卻忘了,他的母親蕭撻裡和蕭惠也是宗族關係…………

蕭耨斤和蕭撻裡乃是姑侄,蕭撻裡和蕭惠自然沾親帶故。

蕭家乃是遼朝的最大世家,而出於對最高權利的支持,原本支持耶律洪基的蕭惠最終向蕭撻裡妥協,相對於皇帝來說,太后纔是蕭家的依靠。

蕭家從來不是靠着皇帝纔有如今地位的,而是皇后,太后,因爲蕭家乃是後族。

自從耶律氏立國大遼以來,蕭家便成爲了後族,兩族之間互相扶持纔有現在的大遼,可終究是耶律氏得了天下,蕭家成爲了永遠的後族。

這一次蕭惠堅定的站在了後族的一邊,在他看來這是一個機會,一個讓蕭氏崛起的機會!

蕭撻裡一次次的挽救遼朝,一次次的從耶律洪基的手中獲得權利,這讓蕭惠看到了希望,即便他是耶律宗真的忠臣,即便他是輔佐幼主的輔弼之臣,但他卻不是耶律洪基的忠臣。

若是耶律宗真還在,他必定誓死效忠,但眼下的皇帝乃是無道之君,自己還有什麼必要把才能浪費在他的身上?即便是再怎麼費心也無用!

蕭惠比張儉看的透徹,眼下的遼朝就在危險的邊緣,中京道義軍四起,契丹人與漢人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此時就需要一個德高望重,並且擁有真正才幹的人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

無疑在遼朝誰也沒有這個能力,唯獨蕭太后蕭撻裡可以做到,她是大遼的太后,也是數次垂簾聽政輔佐大遼的太后,雖然此舉需要利用年幼的太子,但這也是不得已而爲之。

直到耶律洪基被哲魯噠等內侍拖着,蕭惠才緩緩出現在宮中,張儉冷冷的望着他,顯然這位老友已經直到幕後的一切都是自己所爲,但蕭惠也只能無可奈何。

苦笑着望着眼前變得陌生的張儉,蕭惠開口道:“你不該怨我,此時此刻我大遼已經到了萬急之時,若是不能當機立斷,江山社稷危矣!”

張儉目光灼灼的望向蕭撻裡,此刻他的眼中再也沒有旁人,更沒有蕭惠這位老友,雙膝跪地大禮拜下:“太后可否告訴臣,這可是您稱帝之路的開始?!”

“張儉你放肆!”

蕭撻裡哆嗦的望着張儉:“本宮乃大遼的太后,先帝的皇后,豈能做出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本宮輔佐耶魯斡之言聲猶在耳,你豈能懷疑本宮之心!”

張儉望着眼前蕭撻裡並未被歲月腐蝕多少的容顏微微嘆息:“太后恕罪,母壯子幼社稷之危,史有呂武之惡在前,臣身爲人臣不敢不防!”

蕭撻裡深深吸了一口氣:“本宮知曉你的忠義,本宮會悉心教導皇太子,一路呵護助其成長!”

張儉仍然跪地不起:“太后不可臨朝稱制!”

隨着他的話,氣氛緊張起來,按照禮法,後宮不能上廳堂,更不能上朝堂,所以後妃要掌權就要“臨朝”,自秦以降皇帝的命令專稱“制”、佈告公文稱“誥”;后妃掌權之後其命令自然也要上升到皇帝的級別,於是便要“稱制”。

此二者皆不可少,臨朝乃是直接參與朝政的開始,也是宣示太后履行皇帝權利的開始,一旦臨朝便可身穿皇帝服飾,做與皇帝的御座之上。

稱制不只是行使皇帝權力之意。雖然女主臨朝、親裁政事,但在發佈命令的時候,並不是直接使用懿旨,而仍是以幼帝的名義,用制書的形式頒行天下。這麼做好處有二:即使皇帝年幼,仍然不能剝奪其在位的事實,太后只能代表幼主的意志,代行職權,而不能取代他而逕自下達命令。

其二爲避免將來皇帝成年親政後,太后會以懿旨干預政務。所以太后只能以皇帝的名義發佈詔書,以杜絕將來產生皇權分流的局面。

但若是不能獲得臨朝稱制的權利,那基本上和現在沒有什麼區別,蕭撻裡自然不會接受,也不能接受,不用她開口,蕭惠便在一旁道:“太后不臨朝稱制,如何號令大遼,如何力挽狂瀾?難道要讓你文臣左右朝政你才滿意?”

張儉搖了搖,最終妥協道:“太后可以臨朝稱制,但要受到文臣監督,一旦太子成年,太后便要讓其親政,不可以大婚之事刁難!”

幼帝大婚之後方可親政,這是自古以來的規矩,說明了幼帝已經成人,有了一國之母管理後宮,如此才能鎮得住朝臣和天下,不過大婚之事往往會被臨朝稱制的太后變成限制皇帝親政的障礙,當然大宋皇帝趙禎是個例外,現在張儉也要把耶律浚變成另一個例外。

不得不說張儉是用心良苦,他爲遼朝肝腦塗地,他心中的執着的奉行儒家之道,奉行正統,奉行天子治國,這是他的道,亦是他的堅持,但若是他不妥協,最終大遼都沒有,他的堅持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最終他還是成爲後黨的一員,因爲他知道,只有蕭撻裡纔有挽救大遼的能力,其他的人都做不到這一點,包括已經被廢的皇帝耶律洪基。

一場靜悄悄的宮變完成了,這個大遼皇宮的最高權力者在短短半個時辰的時間裡易主,也讓整個大遼的天爲之一變,望着天邊的彩霞,張儉知道,從明日開始,大遼的朝堂便要迎來太后的臨朝稱制,迎來一次新生!

但張儉並不知道,眼下的遼朝早已經不是當初聖宗,興宗治下的大遼了,即便是蕭撻裡臨朝稱制,也無法改變一個事實。

漢民的地位永遠無法提高到和契丹人相等,終究是要犧牲一部分人的利益,換取這個國家的暫時的風平浪靜。

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兩千零二十章妖孽來了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朕連臉皮都捨去了!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大宋故人來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大宋的“給予”“索取”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兩千一百三十六章東城豪門的利用第一百章彭七與三才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八百五十五章捷報飛至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鐵鞭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七百二十五章皇后的店鋪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三十八章土法煉鋼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決死之心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七百三十九章大慶殿中不見君!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二百一十九章忘戰必危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八百二十五章大宋將門無孬種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四百三十章立憲
第二百八十九章轟鳴的工廠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第一個拿起“石斧”第一千四百六十章遼計(上)第一千七百九十章以法限權第兩千零五十六章矛盾初現第一千六百五十六章“去腐生肌”第一千九百五十三章奇貴的辣椒第兩千五百零九章大地是圓的?!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掉進深淵的人第十七章威脅與機遇第四百六十七章天堂與地獄的距離第兩千一百一十三章“釣魚”第一千四百零六章火器營第七百七十四章皇帝的準則第兩千零二十一章王安石的奏疏第一千九百零九章秋獮依舊第兩千五百七十五章外交的種子第兩千六百二十七章等兒子等出了麻煩第兩千零四十二章怪圈第兩千零二十章妖孽來了第兩千五百四十二章趙仁的未來第兩千二百六十五章東城豪門的“活路”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屠滅敵烈部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誘餌與犧牲品的區別第一千九百一十二章帝國的力量,馬木留克騎兵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朕連臉皮都捨去了!第八百一十九章窮途末路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零六十七章蘇子瞻哪裡走?!第一千二百一十八章女真,大宋的爪牙……第一千零二十三章大宋故人來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大宋的“給予”“索取”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幕後之人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八百四十五章帝王權術第兩千一百三十六章東城豪門的利用第一百章彭七與三才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不偷腥的貓第一千零一十章大宋與高麗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兩千三百一十章曹家的退出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宋武第一千二百七十五章蔡伯俙和老包第兩千一百九十六章奎大的蹤跡第九百三十一章皇位需要大多數的支持第一千零九十四章崩塌第八百五十五章捷報飛至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王鐵鞭第五百五十二章“趙二爺爺”留下的難題第七百二十五章皇后的店鋪第六百四十一章皇后垂簾第三十八章土法煉鋼第一百零六章輕紗罩,玉體橫陳第一千九百二十三章屠殺令第九百八十一章蔡伯希的決死之心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使臣受辱第一百一十七章太子“火了”第九百九十六章大宋天軍第一千六百四十章經濟戰爭第一千零二章大宋政治的開放性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一千八百六十三章兵貴神速第兩千三百一十四章皇帝挖的坑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千八百七十章那爛陀寺第兩千三百一十五章內憂與外患第三百六十二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一)第一千零七十三章皇帝與蘇軾第六百六十四章不瘋魔不成活第八百九十七章紮營博浪沙第一千四百四十四章畫中走出的帝王第三百六十三章一賜樂業人的命運(二)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使者甘地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宴無好宴第七百四十七章年關(上)第兩千六百三十七章羅馬帝國的首都在哪裡?第兩千三百六十六章拔地而起的城池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狐假虎威第二百五十七章涅面將軍狄青第一千七百六十章大宋的糧食第一千九百一十章搜捕第三百一十三章晏殊歸來第兩千零三十七章誰人得勝?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七百三十九章大慶殿中不見君!第五百二十五章遼夏戰事起第兩千一百六十四章千古聖君第七百七十九章長城還是要修的第二百一十九章忘戰必危第兩千四百五十五章瀘州的酒和火鍋第八百二十五章大宋將門無孬種第一千三百零一章置之死地而後生第兩千二百三十章期盼已久的“商爭”第兩千三百零八章是誰在“巧取豪奪”?第兩千一百六十章甚囂塵上第兩千三百一十三章君臣聚第一千六百三十一章誰之過?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無處不在的大宋商賈第四百三十章立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