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十一章

沈念宗一聽這話,馬上笑了起來:“呵呵,虧得你現在講了,不然我也要和你說的。村中的那夥年輕人啊,這些天被他們吵得頭都暈了。他們不敢來找你,卻一天到晚跟在我的後頭,只管央我來與你說,要和三兒一道跟你學打鐵呢。這下可了卻他們的心願羅。”

林強雲:“大叔可要告訴他們,除了要學會打鐵的手藝,今後還有很多東西要學。不但要學各種手藝,練武強身也不能放棄還要加強纔是。胡鐵匠的四個徒弟來了以後,我會打製出鋼弩來,讓大家多多練習。”

沈念宗:“真的要武裝村中的人,與那些打我們主意的人硬幹?”

“早做準備總是好的,有起事來也不至於手忙腳亂。我可是抱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宗旨。一旦有哪些不開眼的敢來惹事生非,妄想不勞而獲地從我們這時裡撈取什麼好處,我們將會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的。我打算爲每個本村的人,只要能動得了的,人手配上一把弓弩和一些箭,加強村中的自衛力量。”林強雲表情嚴肅地說。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這話說得是。這些事我也不太懂,回去後叫歸永與你商量,他曾在我朝大軍中任過軍將,懂得如何辦理此事。唉,若是早兩年遇上你就好了,鳳兒的哥哥他們也不至於……”沈念宗講到後來,想起不幸死去的大兒子沈南森,聲音哽咽着說不下去了。

林強雲:“人死不能復生,請大叔節哀,我們要多爲生者打算纔是。我也正是聽歸永叔講過,纔會有武裝自衛的想法。”

沈念宗平靜了一下心情,從懷中取出一個荷包交到林強雲手中說:“我不再說了,還有許多事情要忙呢。這裡面有些銅錢,你帶着防身吧。”

第二天,林強雲因爲要等胡鐵匠的四個徒弟,又擔心路上會出事。所以拒絕了急着賺到錢的挑夫們早些上路的要求,讓他們等自己一起出發。

鳳兒早飯後閒着無事,硬拉着林強雲到街上閒逛。

風和日麗,身穿單衣也不覺太涼,多穿幾件衣衫也不會太熱,是個外出走動的好日子。

此時的長汀縣,屬望縣,按官府的統計總戶數有近五千餘戶,至於這個數字是否真實可靠,另外還有多少逃稅的丁戶,那就只有天知道了。但在城內的戶數卻確確實實僅有一千一百餘,丁口不過六七千人。

昨天的墟期才過,又趕上春耕大忙時節,街上行人不多。倒是龜縮在街頭巷尾,破衣爛衫面黃肌瘦的乞丐隨處可見。

兩人信步往南門走去,越走近城門街上的乞丐越多。而且越往外走,所見的乞丐是老人和小孩居多,另有幾個年輕的,不是身有殘疾,就是體弱生病。

從店鋪出來百十步,轉個彎再走不到三百步就到城門。南門與東門一樣是方形門洞,城門口也有六個門丁,他們看到林強雲與鳳兒走出來,俱都含着笑點頭打招呼。其中一位三十多歲的門丁走到林強雲面前,唱個肥喏,道:“林公子是要和同伴出城走走麼?”

林強雲抱拳還了一禮:“正是想四處走動,看看本縣各處的風景。請問頭兒尊姓大名?”

“哎呀,公子客氣了,千萬別叫頭兒,沒的折了小人的福。小人姓黃,爹媽也沒爲小人起名,只因排行十三,自小別人都稱小人黃十三。公子也這般叫小人好了。”黃十三答道。

林強雲看幾個門丁穿着破爛的軍服,心想這些守城的門丁也是苦哈哈的人,順便與他們打好交道,交個朋友也好。伸手把懷中荷包解開,抓了一把約有數十枚銅錢,悄悄地塞入黃十三的手中,小聲說:“黃頭,我叫你十三哥,不會見怪吧?我也是個窮人,前些時日得了衙門發付的二百貫賞錢纔好過了一些。這一點小意思給幾位護門的大哥買杯酒吃。”

黃十三兩手捏着銅錢,估算約有五六十文,每人能分到十來文呢。立時眉開眼笑,慌不迭地將錢塞入懷中,說道:“看公子說的,不敢當得公子如此稱呼。您是看得起黃十三才這般叫,小人高興還來不及呢,哪裡會怪你。日後公子但有事時,只管吩咐一聲,我等必定爲公子辦妥。”

林強雲:“以後有事時再請各位大哥幫忙就是。我想到城外近處走走,就不再打擾十三哥了。”

黃十三:“公子請便。”轉身自去招呼那幾個門丁分錢去也。

城門外有條短短的小街,只有二十多三十丈長,近城門處開着一間小酒店和一間雜貨鋪。小酒店的夥家(夥計)站在店門前呆頭呆腦地朝城門張望,見到林強雲二人時眼睛不由得一亮,但一看他們過店門而不入,又露出失望的神色。雜貨鋪的老闆則坐在店中櫃檯內打盹。

街邊一角聚了十多個乞丐,圍着個衣衫幾乎成了破布條、蓬頭垢面的女人,看她一邊將破碗中的粥湯喂入懷內孩子的口中,一邊嚶嚶哭泣。女人懷中的孩子看來只有兩三歲,與身體不成比例的頭大得出奇,破爛的衣下露出死灰色的皮膚,如非有皮在上面包裹,明顯就是一個死人身軀。

她身邊一個老乞丐搖着頭,喃喃地說:“這也不是辦法呀,你將那女兒換來的五文錢,最多也就能讓你們母子倆熬半月一月的。這錢吃完後還不是死路一條?可憐那女孩兒,要被他們生生地煮了吃……”

林強雲走到他們旁邊,正巧聽到老乞丐的最後一句,心中一驚,衝前幾步搶到老乞丐面前問:“什麼,小女孩被誰煮了吃?快說在哪裡?”

老乞丐有氣無力地伸手朝街尾一指:“街外那草棚中……”

還未待老乞丐說完,林強雲朝街尾飛奔而去。

離街尾最後一座房屋有十餘丈,果真有一個小草棚,裡面傳出四、五個人的說話聲。林強雲正想着是不是要進去時,一聲尖叫傳出,聽來正是孩童的聲音。

林強雲不再猶豫,衝過去一腳將虛攔着的草門踢開。

草棚正中燒了一堆火,三塊石頭上架着個裝滿了水的破陶缸,陶缸內的水已經開始冒氣泡。

共有五個瘦骨嶙峋的男人圍成一圈,中間有個全身赤裸被草繩綁在地上,髮色枯黃年約五、六歲的乾瘦小女孩。一個男子高舉尖竹片,正要往女孩的喉頭插下。另有兩個人則拿着破碗湊到女孩的頸邊,準備接住流下的血,看來是不想浪費一點兒能吃下肚的東西。

草門被踢飛,棚內的人都是一愣,一齊朝衝入的林強雲看過來,尖竹片也停在了半空中。

林強雲看清棚內的情況,惟恐稍有遲緩那女孩子會有危險,急忙喝道:“慢點動手,我要買這女孩子。”

持竹片的男子呆了一呆,鬆開按着小女孩頭部的左掌,伸出一個手指道:“五十文。”

林強雲取荷包點了五十枚銅錢放到地上,抽出衣內的短銃退後一步,閃到門邊將子彈裝好,才放心地對他們說:“把女孩放開送過來,這地上的錢就是你們的了。”

草棚內的五個人互相看了一眼,各自點點頭,七手八腳地解開小女孩身上綁的草繩。那男子丟了尖竹片,拉着女孩走過來。

林強雲將短銃對着這人,沉聲喝道:“且慢,讓孩子自己走過來。”

男子放開小女孩,推了她一把。小女孩踉蹌着幾乎摔倒在地。剛跑到的鳳兒衝進門內,一把抱起女孩退到外面。

林強雲一步步退到門外,將短銃插回衣內,快速脫下長衫披到小女孩身上,伸手從風兒手中抱過女孩:“我們走!”

小女孩子遠遠看到那抱着男孩的女人,掙扎下地就這麼光赤身體撲到她面前跪下,抱着女人的腳哭叫:“娘啊!我不再說餓了,我會去拔野菜給弟弟吃的,不要賣我好不好?那些人好凶,要用竹尖剌我,說要把我的手先煮……媽,我以後死都不吵餓了……”

女人一把摟過小女孩,泣不成聲。她懷中的小男孩伸出乾瘦的小手,無力地扯着小女孩的頭髮:“姐吃粥,姐吃粥。”

林強雲眼中發酸,從懷中掏出荷包揹着手朝後遞,小聲說:“鳳兒,趕快去買些吃的,我在這裡等你。哦,最好是買些稀粥,沒有粥就麪條也行。看他們餓了好多天,不能一下子吃乾飯。”

鳳兒一把奪過荷包,轉身朝城門邊的小酒店跑去。不過一刻,便提着個竹籃快步走回來。

附近呆坐十餘個大大小小的乞丐,一見有好心人在施捨吃的,紛紛圍了過來。

林強雲接過竹籃,看着挨挨擦擦圍過來衣不蔽體、滿臉菜色的枯瘦人們,嘆息道:“唉!鳳兒,每人給二個錢,讓他們自己去買吃的吧。”

母子三人狼吞虎嚥地吃完一鉢頭稀粥,女人放下懷中的孩子,拉着小女孩跪在下,磕了三個頭:“小婦人給公子磕頭了,多謝公子救了小女。還請公子救人救到底,收留這一雙小兒女,給他們一條生路。小婦人來生做牛做馬報答公子的大恩大德!”

“大哥,收留下他們好不好嘛。反正我們在城裡的店鋪還有房間能住,讓他們以後幫着打掃,我們來城裡時又有人煮飯,不用每次都去麻煩叔媽。再說,連胡鐵匠你也讓他留在店中,就不能多留他們幾個?我爹媽說‘屋是人撐的’,房子要有人住纔好的。不收留他們的話,過幾天他們三個都會餓死。就是不被餓死,也被惡人給煮了吃掉。”鳳兒搖晃着林強雲的手,語氣悲傷地說,講到最後一句時已經聲帶哭腔。她似是想到,一個活生生的小女孩被放到鍋裡去煮的可怕樣子,不禁打了個寒顫,撲到林強雲的身上抱住他的手臂,渾身哆嗦起來。

拍拍鳳兒的肩膀,林強雲道:“好,看在你的面子上,收下他們了。你們母子三人能走嗎?能走的話就跟我來。”

鳳兒一聽林強雲答應自己的要求收留了母子三人,立時破啼爲笑。一下跳到小女孩面前將她抱起:“大嫂你跟我們走吧,我大哥答應收留你們三個人了。”

那女人再一次磕了三個頭:“小婦人張何氏見過主人,多謝主人收留,日後我母子三人一定出力幹活,報答主人救命之恩。”

林強雲最見不得有人對他磕頭,山都是這樣,這個張何氏也如此,叫他無可奈何,只好聽之任之。他此時於大庭廣衆這下光着膀子,大覺不好意思,匆匆將長衫穿上,正色對那女人說:“張嫂,今後叫我強雲就行了,千萬不要叫主人。這‘主人’二字叫得我渾身都起雞皮疙瘩。”

鳳兒笑道:“是啊,大嫂不要叫他主人,叫他公子好了。”

張大嫂低頭應道“是!小姐。”跟在林強雲背後走去。

鳳兒聽得張大嫂叫她“小姐”,竟是呆住了。還從來沒有什麼人叫過她“小姐”,這下在張何氏口中叫出來,令她不知如何回答。正想到要說些什麼時,走了好幾步的林強雲叫道:“站在那兒發什麼呆,再不走我就先回去了。”

……

橫坑村這段時日來充滿了青春活力,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

村子裡家家有歡聲,戶戶傳笑語,每個人都笑逐顏開地忙碌着。

這不但是因爲每個人都穿上新衣服,每戶按人頭分得一石稻穀和兩隻小豬,能吃上三餐並養上豬了。只要小心飼餵,再加上點運氣,到時候每家每戶都有大肥豬過年啦。

更讓人高興的是,村中多了四頭大水牛,全村三百多畝田用不了一個月就能犁完。眼見得全部稻田都能種上早晚兩季水稻,今後的一日三餐有望。

村中六個年輕力壯而且運氣好的青年,現在被沈家大伯(沈念宗)看中選去學打鐵的手藝。林大哥說了,再過得三年兩載他們學成這門手藝後,能賺許多錢。

這林大哥打鐵的手藝聽說高超極了,打出的刀子更是非同小可。聽根全說,二十六那天在長汀縣城裡,三兒把帶去的鐵線幾刀一砍,本來只是圍着看熱鬧的人立時爭着買。到了後來更不得了,簡直就是搶着買了。只要把刀拿出來,馬上被人搶購一空,連小刀子都沒剩下一把。

村裡人現在吃穿都不愁,將來的日子也大有指望。想想都捂着嘴偷笑,哪還能不心花怒放。

若是在往年,閒着的日子是一日兩餐米少菜多的稀粥。只有到了春耕、夏收夏種和秋收的大忙時節,才改兩餐爲三餐。早晚的粥中米留得多點,做得稠些。只中午一餐能吃上半碗一碗摻雜着瓜菜的乾飯。

以往整個村裡只有沈念宗的家境最好,一是因爲有堂弟在外經商,不時有些錢捎回來接濟。再加上家底也較厚實,田地多了幾畝,才能常年兩粥一飯的吃上一日三餐。

自縣城回來後,沈念宗家後院用毛竹搭起一個打鐵棚,棚裡砌了一排四座的打鐵爐。每日天一亮這裡就傳出“叮叮咚咚”的打鐵聲,直至夜幕降臨才止歇。

林強雲則仍是帶着鳳兒、三兒,除了用兩三天教新來的四個老徒弟準備必要的工具,教會他們釘鋼、熔焊。再每隔兩三天精煉熟鐵和一些鋼料外,其餘的時間就全力以赴地試驗打製弓弩。

這次的弓弩可不比在絕谷中的了,那時林強雲製出的弓弩射程僅二十多米,他是隻要能把箭矢射出打中獵物就行。

而現在所需要的卻是用於自衛的弓弩,不但要求能準確地擊中目標,射程也必須達到最遠。

林強雲有過在絕谷製造弓弩的經驗,本想這次再製造時會簡單快速一些。事實上卻並沒有那麼容易。

爲了製造弓弩,林強雲將原來的打鐵爐改造了一番,並請人做了一個大水槽,專門爲弓體那二三尺長的弧形鋼板淬火用。

二尺多三尺長的鋼板,要製成既有剛度又富於彈性,可不是那麼簡單的。爲了掌握鋼板的淬火、回火的火候,整整地花去了他四天的時間。

第一把弓弩做成時已經過了七天,雖然作爲弓體的鋼板既粗糙又不是很平整,但樣子還是相當好看,結構也很合理。可試射的結果卻並不是很理想,射出的箭矢不足百步,七八十步內才具有殺傷力,需要改進。

吳老六、吳老八兄弟和金望槐、馬七生四個師兄弟,剛開始就學到了不少東西。

三月廿七那天從古城趕到長汀縣城,師傅胡鐵匠告訴了叫他們另行投師原因,一再告誡他們,千萬不要小看了這位年輕的師傅,應該全心全意地跟着他學。不但對他們講了親眼所見的刀質和賣刀經過,並將林強雲對自己所說的一番話轉述了一遍。

四個師兄弟聽得將信將疑,一副看看再說的神態。

他們四個人年紀最小的也有三十三歲,年紀大的金望槐也近四十了。卻要拜在這樣一個只有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子門下,覺得委屈極了。若非胡師傅又罵又勸再加上哀求,拜師之前他們就拔腳跑了。

但胡師傅信誓旦旦地保證,所說的並無虛假,跟着這位小師傅學藝絕不會錯。看來胡師傅也不像是老糊塗的樣子,姑且信上一回,先跟去看看。

讓他們料不到的是,纔來到幾天的時間裡,就學到了不少東西。令他們大開眼界,大有不虛此行的感覺,也暗自慶幸沒有錯過這次的好機會。

到達橫坑的次日,他們帶着六個本村精選出來的子弟砌爐。

他們所砌的爐讓小師傅很不滿意,也讓他們覺得很沒有面子,在六個什麼也不懂的學徒面前丟了大臉。每個人都憋了一肚子的氣。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卻在幾個幹了多年的鐵匠面前指手劃腳地充樣。

幸好小師傅頭頭是道的話聽來確是有些道理,先按他說的做,且看看效果是不是真的有那麼好再和他理論。若是不行,再來好好地羞辱他一番,然後捲起鋪蓋再走也不遲,還要去埋怨師傅薦給自己的小師傅這般無用。。

那是他們的打鐵爐砌到風道、爐膛時,小師傅過來一看,張嘴就吐出兩個字“不行”,要求拆了重砌。並且,小師傅嚴格要求,在風箱的下面一定要挖一個尺大的小坑。小師傅一邊指點他們砌爐,一邊講解。

他們四個人做是照着做了,林強雲一再地講解就是弄不明白爲什麼要這樣做。

接下來,又到山上去燒了三天木炭,這都沒有什麼問題。讓他們心中有點得意起來,畢竟是打了多年鐵的老工匠,在別人的眼中,他們四個可都是這一行中的老師傅呢,做這一點小事還會有錯的麼?

但是,到生火開爐時卻又出問題了。小師傅要求他們在生火之前,一定要先將木炭放入泥漿池中漿上黃泥。只許他們用少量幹木炭生火,以後用的必需是漿上了黃泥的溼木炭。

他們也曾提出過反對的意見,但沒有用。小師傅聲色俱厲地說,一定要他們按他所說的那樣去做。

直到他們勉勉強強地用了溼木炭,小師傅纔對他們解說起來,他們也半明不白地知道了其中的一些道理。直到他們開始打製鐵件時,才真正的懂得小師傅說的話是多麼地正確。

上了黃泥漿的木炭,只會在爐中心受風處燃燒而節省下很多燃料,它既能使爐火聚而不散,火力集中使鐵件燒紅得極快,還能保護爐內的鐵件只生出很少的廢皮,鐵的耗損大大降低。原先打製一把二斤重的柴刀耗鐵三斤以上。用上漿了黃泥的木炭後,僅用二斤半不到的鐵料,就能將刀打製完成。

第一次生火打鐵,打的並不是刀,而是按小師傅拿來的樣板,每人打製一個鋼鏨子和一根一寸寬、兩分厚、尺二長的熟鐵條。

然後用鋼鏨子放斜了在鐵條大平面上鏨出細細的交叉的紋路,小邊上也開出直紋。將鏨好細紋的鐵條放進裝滿了石炭粉和木炭粉的泥匣內用溼泥封死,放到爐內燒煉。燒紅了再加未漿黃泥的幹木炭,小火保溫兩個時辰後,任由泥匣在爐裡慢慢地冷到成了暗紅色,再由小師傅淬火回火。小師傅說,這個方法叫表面滲碳,是製成銼刀必不可少的工藝。

鋼鏨子他們是知道做的,只不過樣子有些不同罷了。可那銼刀就神了,原本軟軟的熟鐵打出來的鐵條,用鏨子鏨的時候也還是軟的,不費什麼力氣就按小師傅的要求做好了。可就是這幾根軟軟的扁鐵,經過小師傅這麼一弄,四個時辰不到的時間內,就變成了連鋼都能吃得動的“銼刀”了。

四個師兄弟除了學會以相同的法子,打製成能將沒有經過淬火的刀具鏟動的鏹子外,還在小師傅耳提面命的指點下,學會釘鋼、漿泥鍛焊,各自在第二天打出了他們生平第一把質地上品的刀來。

直到這時四個師兄弟才心服口服,欣喜萬分的明白過來:風箱下的小坑是用來漿黃泥,只有漿上了黃泥,才能高溫中形成一層硬殼,包住半熔融的鋼鐵不讓其流掉,才能把釘入鐵槽內的鋼條焊牢。

小師傅還說了,現在刀具好賣,就先教會他們打刀的手藝。今後還有許多的好手藝,比如打製火銃、坩堝鍊鋼等等。只要他們願意學,也會找時間毫無保留地教給他們,夠他們學上幾年的。

這段時間以來,他們四個曾分別去看過小師傅鍊鋼。一個泥堝內放進小鐵塊,再放進石灰和其他的什麼砂子,如此這般的一弄,像變把戲似的,放進去數十斤鐵倒入泥範裡就成了數十斤的鋼。

想想看,光是打製出這種上品的好刀就可走遍天下了,再能學會鍊鋼,學會打製火銃,那還了得,這不是每個人都成了這一行中頂尖的大師了麼?

火銃?他們不知道是什麼東西,是做什麼用的。但看小師傅一說到“火銃”這兩個字時,臉上出現的嚴肅表情,以及事後一再交代,不得將火銃的事情對任何人說起,否則將逐出師門的話。就都明白了,這“火銃”定然是種非同小可的東西。

後來,衆人對三兒許下各種各樣的好處,最後咬着牙說,讓三兒做大師兄,甚至於還採取威脅的手段,若不透露一點火銃的事情,就再也不和三兒說話。三兒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把火銃的樣子和威力說了一些,聽得衆人如醉如癡。

火銃的事且不去提它,光是憑着小師傅只用不足半天的時間,能煉出五十斤極品鋼料的情形來看,就知道那“坩堝鍊鋼”之術是何等的高明,他的技藝是何等的高深了。更何況小師傅說過的,這還只是最簡單的鍊鋼法,一次只能煉出少量鋼。還有幾種鍊鋼法一次少則可煉幾百斤,多的可以煉出數千斤甚至上萬斤呢!剛開始聽到這話時,他們是無論如何也不肯相信,自從見過了小師傅的手段以後,他們再也不敢不信了。

用過了這裡的鐵料後,他們也理解了爲什麼要把全部的鐵料重新煉過。這才叫真正的鑌鐵呢,不但質地柔軟細密容易鍛造成各種形狀,而且從無過去所用的鐵料般有開洞、分層、缺失大塊的現象發生。

就這樣,四個師兄弟對林強雲是佩服得五體投地,敬若神明。口中叫出的“師傅”兩個字再無半分勉強,每聲的“師傅”都是發自內心深處聲音,飽含着深深的敬意。

他們原先以爲即使這個師傅真有本事,至少也要花上二三年時間才能學到打製刀具的技術,想不到僅用不到兩天就學會了。

按小師傅的話說,這打製刀具只是鐵匠最基本的手藝。他們可不敢這麼想。

想想從前,他們跟着胡師傅學藝,掄大鐵錘兩年後。胡師傅認爲他們靠得住,才零零星星的教了一些。四年多五年才真正學會了打鐵的基本功夫。

出師後,在贛州冶坑也鍛鍊過鋼。那裹好了生鐵,每塊最輕也有十多斤重的坯料,二三個人經過數日百多次的燒啊,打啊。最終剩下的也不過只有三、四斤。而且,每批坯料還有近半的不能成鋼。

四師兄弟私下裡商議好,只要住的地方能夠解決,他們一定要把老婆孩子接到這裡來安家。並還悄悄拉了三兒和跟着他們幫錘的六個本村子弟,面對着小師傅的打鐵房發誓:“若有人膽敢背叛師門,或是做出欺師滅祖之事,凡小師傅門下必將天涯海角追擒而殺之,滅其知情的親族。”

這件事由三兒偷偷地告訴了鳳兒,鳳兒又悄悄地告訴了沈念宗。

沈念宗覺得這是件好事,看林強雲的性格怕他知道了後會生氣。便在一天夜裡避開林強雲叫齊了人,由自己主持着在後院擺好香案,讓衆人對着香案上寫有“雙木”兩個字的木牌上香發誓。並將誓詞中的“小師傅門下”改爲“雙木門下”。

這樣一來,整個橫坑村中的上上下下老老少少都知道了這件事,大家心照不宣,只在有意無意間瞞着林強雲一個人。

這一段時間,隨着林強雲的地位在村中不斷地提高,人們對他的稱呼也起了變化。老一輩的人還是叫兄弟,但前面那個姓,“林”字卻改成了“強”字,他們認爲林強雲是自己的親人,不帶姓而光叫“強兄弟”更顯得親切,那強字也突顯其人的勇武。在他們的約束下,村裡的年輕人,無論是年齡比他大或是比他小的,全都逐漸改口叫“強哥”,小娃娃們則叫“強伯”。女人們有的跟着小娃娃們叫“強伯”,也有的跟着丈夫叫“強哥”、“強兄弟”。

林強雲自己並沒有覺察出稱呼上的變化,就是知道了也只會置之一笑。他早已習慣了對他五花八門稱呼。

四月初五,多雲。

天上的太陽時現時隱,頭頂上的雲彩也顯現出五彩色光。俗話說“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看來一時半會還不會下雨。

林強雲來到橫坑村足足一個月了。

從庵傑村請來挑刀具的六個人,昨天到了沈念宗的家裡,天方亮就整理着要挑運到城裡去的刀具。他們不但要挑着刀具去,歸程時還要挑着鐵料、石炭、日用品等貨物回來,東西多時還要與城裡請的挑夫們一起到橫坑。

這一次去長汀縣城賣刀,只有沈念宗、陳歸永,另外帶兩個三十多歲當過兵的村民擔任護送的重任。

陳歸永坐在沈念宗家的飯廳裡,細心地爲那把新制成,昨天剛從三兒那兒取來的鋼弩鐵件上油。

陳歸永一邊往鐵件上抹着豬油一邊想:難怪三兒這小子連自己這個做父親的話也敢不聽。要不是強兄弟扳着臉,以命令的口氣叫三兒將弓弩交給自己。並答應馬上做過一把更好用的弓弩給他,這才嘟着嘴,心不甘情不願地將弩和箭矢給自己。這把弓弩真是太漂亮、太靈巧了!

看着這把精緻的十字弩,雙手輕輕撫mo光滑的木弩臂,陳歸永心中讚歎不已。

聽說光這把弩的弓板,三兒就用了三天的時間來鏹鏟打磨。

強兄弟前後用了十多天的功夫,直到前幾天才做成功。又花了三天的時間制箭、打磨,前天下午方算是大功告成。

經過改進後的弓弩用三尺長,近二分厚,寬寸半的鋼板做成弓,未掛弦的弓體鋼板向前捲成成弧形,兩端尾部半寸餘打成彎管狀便於掛弦。

鋼製的弓板用鐵鉚釘固定在另一塊做成平底“U”形的鐵板上,U形鐵板緊緊地夾住木臂,並用鐵銷貫穿鉚牢。

弓弦是用多股生牛筋與絲線、羊腸絞合而成,長二尺八,徑粗近三分,兩端綁紮在兩個水滴狀的鐵環外。上弦時只要將鐵環稍用些力套到弓板兩端的圓管上,再以軟銅銷固定好就成,十分方便。

掛上弦後弓寬二尺九,弩臂連肩託共長三尺餘,弓弩全重不足十五斤,輕便得很。

這把鋼弩與陳歸永所見過的弓弩有些不同,弩臂由寸五厚寸八大,乾透了的黃楮木做成,用半分厚的薄鐵片連接在肩託的握手上,只要拉開狀好箭,就能將弩託抵在肩上從容瞄準。整個弓弩臂、肩託細緻光滑,每個轉角全以圓弧過渡。弩臂上平面開有三條三分半寬的箭槽,前下端裝了個鐵鐙用以踩腳拉弦。弩臂上前端和中後部箭槽下從側邊各挖了一個五分大一寸長的方孔,孔內緊緊壓入打磨成長方體的吸鐵石。弩臂最前端裝了薄鐵片做成的準星,後部豎立一塊中間開槽的厚鐵片和可以升降的卡鐵片,鐵片上方開了個約分大的缺口作爲望山。在弩臂後部彎下手把的前方,裝有彈力鐵製懸刀(扳機),擊發、回位十分輕鬆方便,上方則露出鋼製的卡鐵。懸刀的弩臂側邊還有個鎖,只要撥上鎖就扣不動懸刀,安全又實用。兩尺四長的弓弦中部,緊夾在一塊前面方形與弩臂同寬,後部成弧形並伸出弩臂兩旁各一寸作拉手的弦託上。弦託前方也釘了一塊極富彈性的壓箭薄鋼片,可以牢牢地壓住裝入槽中的箭桿。掛上弦拉開弓後,只要扣動板機鉤子就能射出弓弩臂槽中的一到三支鋼鏃箭,或是可以射出六根三寸長鋼釘。鋼鐵製的機件配合得緊密平整,卻又靈活萬分,並打磨得光滑油亮。

這吸鐵石和壓箭鋼片的裝置真是巧妙的構思啊,放上的箭或鋼釘放吸在槽裡,既可平射、仰射,還可在奔跑、俯射時不虞槽內的箭枝或鋼釘丟失滑脫而放空。

自己過去在宋軍中也使用過弩箭,但是弩上裝的都是木製弓,那曾見過像這麼精緻、輕巧而又強勁的鋼弩。據他所知,似如此小巧的木製弓弩,普通軍士雙手就能輕鬆地拉開,射程不過四五十步。

可這把鋼弩,雖說一個人就能將它拉開,也需要用腳踩住鐙,雙手握住弦托拉手,盡雙臂之力,再借助腰勁並加上一些技巧,費上好大的力氣才能蹬開。據陳歸永估計,這把弓弩約有一石二(約70公斤)左右的力道。

光憑三兒一個人,硬是拉不開這把弓弩,定要叫上鳳兒來幫忙,而且兩人都要使全身之力,否則決難拉開。氣得鳳兒直噘嘴,說大哥缺心眼兒,做出來的弓弩這麼大,叫他們這些力氣小的人怎麼用啊。

這麼強勁的弓弩能夠做成這樣小巧,鳳兒那小丫頭還嫌太大?呵呵,真是太過於少見多怪了。

自己剛剛見到三兒和鳳兒合力拉開這把弓弩的情景時,還笑他們沒用,連一把小弓弩也拉不開。可後來三兒賭氣叫自己將這弓弩拉開試試時,才發現這把鋼弩強勁得有點兒離譜,差一點就要在兒子和鳳兒的面前丟個大臉。

除了弓弩外,就連配來的九支箭也絕不簡單。精鋼打製的四棱箭鏃長有三寸,前端二寸爲四棱形,棱邊扭成與中軸微斜並在四面開了四條深深的半圓血槽。整根箭簇精光閃閃的,極爲鋒銳。鏃後部一寸成管狀,套着硬木削成,尺四長,三分餘粗,通體均勻打磨得滑不留手的圓杆。全箭長尺八,重約十兩(300克)。

一旦人被射中而沒能及時將箭拔出,這箭鏃上的四條血槽就如同四支唧筒,會把人的血液抽乾。

剛拿到弓箭時陳歸永搞不明白,這弓弩用的箭矢怎麼沒有箭羽。擔心這樣的箭射出去肯定不穩,一定會與所瞄準的標的偏離很多。

可昨天自己去山上試射過,這一試才發現這些箭鏃和鋼釘做成螺旋狀的好處,以及爲什麼箭上根本就不需要裝箭羽。箭鏃上有了螺旋槽,射出的箭竟然是以自身的中線爲軸,旋轉着直線而進。難怪瞄向那裡就打到那裡,絕不似普通的箭矢般稍有一點風就偏離標的。

射出的箭貫穿了放置於八十步處,厚四分的杉木板。若是放到五十步,就是在木板前面再加上半分厚的鐵板也擋它不住,硬是被箭頭射透近二寸。而箭頭鋒尖部不彎不折,僅僅是穿過鐵板部分的鋒刃處和尖部鈍了些少,只要稍加打磨就又是一支好箭。

另還有十八根徑分半的鋼釘,樣式與箭鏃大體相同,只是後部沒有做成管狀而是柱狀,每根重約一兩半(約45克)。

十二章二十七章 二第9章 一第4章 上第3章 二第21章 二第二十五章第7章 一十二章第4章 二第四章第十五章第2章 下第七章二十一章 一第十章十一章第三章第2章 上二十二章 二第十章二十四章第九章第1章 三第4章 三第二十三章第18章 上第四章第2章 上第2章 二第二十章第三章第22章 二第8章 上第一章二十章第6章 一第二十三章第七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二章二十章 三二十一章 二第十九章第5章 二第3章 上二十章二十章 二十六章 一十一章第23章 三十六章第22章 二第十五章第9章 下第七章十五章 一第10章 下第3章 三十七章第1章 二第二十三章第十四章第6章 三第二十四章第二章卷十一第二十七章十一章 三第八章第十五章第一章第一章十七章 一第四章十一章 二第四章二十七章第3章 上第7章 二第十八章二十一章 四十一章 二第八章第7章 上第十章第3章 上二十章 一第1章 二二十二章二十三章第8章 下第7章 下第十五章二十章第4章 下第十三章十八章 二第六章第3章 上二十章
十二章二十七章 二第9章 一第4章 上第3章 二第21章 二第二十五章第7章 一十二章第4章 二第四章第十五章第2章 下第七章二十一章 一第十章十一章第三章第2章 上二十二章 二第十章二十四章第九章第1章 三第4章 三第二十三章第18章 上第四章第2章 上第2章 二第二十章第三章第22章 二第8章 上第一章二十章第6章 一第二十三章第七章第十六章第二十二章二十章 三二十一章 二第十九章第5章 二第3章 上二十章二十章 二十六章 一十一章第23章 三十六章第22章 二第十五章第9章 下第七章十五章 一第10章 下第3章 三十七章第1章 二第二十三章第十四章第6章 三第二十四章第二章卷十一第二十七章十一章 三第八章第十五章第一章第一章十七章 一第四章十一章 二第四章二十七章第3章 上第7章 二第十八章二十一章 四十一章 二第八章第7章 上第十章第3章 上二十章 一第1章 二二十二章二十三章第8章 下第7章 下第十五章二十章第4章 下第十三章十八章 二第六章第3章 上二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