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

bookmark

第二百四十二章永康軍

蘇油不由得暗自翻白眼,說得輕巧,大宋幾個官能做到如你這般不置產業上任只帶一隻鳥的?面對世家豪強還能說硬話,反正蘇油從出可龍裡到如今三年半,見着的就你老人家一位!

一路吃着河鮮,船搖着搖着,就搖到了都江堰。

都江堰如今在永康軍管轄範圍,這是一支一千五百人左右的部隊。

說起大宋的軍隊,又是一個蛋疼的問題。

後世網上鬧得沸沸揚揚,大宋養那麼多軍隊,結果被西夏遼國打得嗷嗷叫,養的都是一羣豬嗎?

等到蘇油自己研究過這個問題之後明白了,不是豬,是——牛,大多數是牛。

慶曆五年,丁度爲兵錄五篇,宋祁爲之序曰:凡軍有四:一曰禁兵,殿前馬步三司隸焉,卒之剽而銳者充之。或挽強,或蹋張,或戈船突騎,或投石擊刺,故處則衛鎮,出則更戊;

二曰廂兵,諸州隸焉,卒之力而悍者募之。天下已定,不甚恃兵,唯邊蠻夷者,時時與禁兵參囤,專於服勞,間亦戌更;

三曰役兵,羣有司隸焉;人之遊而惰者入之。若牧置,若漕輓,若管庫,若工技,業壹事專,故處而無更。凡軍有額,居有營,有常廩,有橫賜;

四曰民兵,農之健而村者籍之,視鄉縣大小而爲之數,有部曲,無營壁,闕者則補,歲一閱焉,非軍興不得擅行此。

說白了,大宋軍隊號稱一百多萬,其實有三種幾乎都是有名無實。

後面幾種,都是不講體質素質的,很多時候是一種救災措施,將年輕有力氣的災民集中起來免得他們造反,也可以解決一部分刺配囚徒的勞動改造問題,說白了就是國家養着的閒人。

這些人幹活的積極性可想而知,因此產生不了什麼社會效益,戰鬥力更別指望,可以說是國家的沉重負擔。

這纔是大宋“冗兵”這個概念的本質——這裡的兵,有一大半並不是後世理解的部隊。

照這種算法,後世的快遞小哥們都該算是兵了!

真正能打仗的軍隊,大宋其實只有禁軍的上四軍,還有河北陝西部分長期與西夏遼國對抗的廂軍而已。

其餘的,稱之爲建設兵團,甚至是難民營,怕是更加合適。

刨去這些,仁宗朝真正的戰鬥力量,最高峰時期八十萬左右,然後經過努力裁汰,到如今大約七十萬。

這是兵籍上的數字,有多少虛頭先不說,即便全算上,禁軍的戰力還要再打一次折扣。

因爲趙宋先天不足,地理大通道都在別人控制之下,還居高臨下,導致無險可守。

因此禁軍中三十萬集中在了京師周圍,保衛中樞,剩下的才散於各處要津前線。

這樣做,一來是吸取了澶淵之盟的教訓,用大量部隊拱衛京師;二來是保持與邊境部隊的平衡,以震懾邊將。

其實京師禁軍的作戰機會,很少,長期懈怠,除了空額,不空的那部分也有很多淪爲高俅們的長工。

好了,真正用於抵禦外敵的禁軍隊伍,就跟四通商號的貸款撥備一樣,對半開,這就剩下三十來萬了。

再看外敵——西夏有三十多萬部隊,遼國正規軍也有三十多萬,還有大量僕從軍。而且,這兩國的這三十多萬,多是騎兵。

天地良心,蘇油真心覺得,實在不是大宋軍隊不行。而是……特麼的到底這個而是是什麼,就搞成這個樣子了呢?

除了京師和北方邊疆,大宋其它地方,幾乎就是無兵之地,難怪前線一被擊穿,就能被人長驅直入殺抵京師。

每每想到這些問題,蘇油就感覺肝兒都在疼。

老楊,老種,老折,就這樣還能扛一百多年,實在是辛苦你們了!

閒話轉回,這種情況到了四川,那就是目前川峽四路,有五支廂軍,人數兩萬。

其中的永康軍,就是這麼一支有着光榮傳統的地方隊伍,他們的任務是——“歲治都江堰,籠石蛇決江遏水,以灌數郡田。”

整個川峽四路,就得靠五支這種背石頭,挖鹽,搞物流的“軍”來專政!

這就是蘇油給張方平建議,集中鄉弓手屯田訓練的原因——這麼大的家產,總特麼得有一支稍微能上眼的隊伍看着吧?

……

永康軍知軍姓曹,好歹是中央出來的,內殿承製,武階七品。

這娃聰明,努力向文官靠攏,臨來前求得梅堯臣一首詩:“鐵驄黃金羈,年少蜀城守。蜀城臨古江,正在離岸口。離岸李涼鑿,其利實不久。既避沫水害,又以溉田畝。大此百民宜,遺祠奉牲酒。行當謹厥事,無乃爲政首。”

梅堯臣和趙抃有一個共同的好朋友——張先,就是“雲破月來花弄影”、“嬌柔懶起,簾幕卷花影”、“柳徑無人,墮絮飛無影”的張三影。

張先後來活到八十九,超長待機到蘇軾都跟他成了好朋友,還被蘇軾嘲笑過“一樹梨花壓海棠”。

有了這層關係,曹知軍帶着判官接到了趙老頭,將詩一遞,這就比較好說話了。

曹知軍對業務還算熟悉,對灌口的典故非常清楚,趙老頭領着蘇油,曹知軍就在一旁講解,倒也算是信手拈來。

都江堰工程,神奇就神奇在非唯人力,亦有天意。

岷江勢高,其實類似黃河之於開封,是整個成都平原邊上的一條懸河。

這條河一旦遇到大水,成都平原南部就被淹得不要不要的,一旦枯竭,成都平原北部就旱得不要不要的。

李冰治水,沿江一路上行,發現岷江東岸玉壘山山體雄渾,開鑿難度極大,在秦代幾乎是不可能的工程。

可當他抵達都江堰的時候,卻發現山體在此處突然收窄,最狹窄的一處石壁,竟然僅有四十米!

這就是天意了,只要鑿通此處,就可以將岷江水勢一分爲二,上下均衡,成都平原,從此不再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找到了這個點,剩下的,就是人力。

《史記?河渠書》記載“蜀守冰鑿離堆,闢沫水之害”,因“崖峻阻險,不可穿鑿,李冰乃積薪燒之”。

這就是著名的寶瓶口。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雖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東地勢較高,江水難以流入寶瓶口,李冰父子又率衆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起分水堰。

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形如魚嘴,岷江流經魚嘴,被分爲內外兩江。

外六內四,外江仍循原流,內江經人工造渠,水面擡高,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爲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

溢洪道前部是一個大彎,江水在此形成環流,泥石沉積,浮物被水流帶入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故取名“飛沙堰”,這是古人對迴旋流原理的科學運用。

在都江堰渠首工程中,寶瓶口、飛沙堰和人字堤的位置、高度和長度,珠聯璧合,配合巧妙,既有洪水期限流排沙的作用,還有枯水期蓄高水平面的作用。

古代竹籠結構的堰體在岷江急流衝擊之下並不穩固,而且內江河道盡管有排沙機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積。因此需要定期對都江堰進行整修,以使其有效運作。

時至大宋,已經訂立了歲修的制度,稱爲“穿淘”。

古人的聰明和經驗,在曹知軍的深入介紹下,讓蘇油極度驚訝。

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第十九章 蘇家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試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蘇油的背鍋俠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用人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覆盤漢滅匈奴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沈括入門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樣了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不善加己第六百二十三章 瑤族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四百八十三章 越次入對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的料理第七百四十九章 三娘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知音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破陣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五十九章 河幫雛形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七百章 烏龍第九百三十九章 唐慎微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分割財產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第五百章 女騎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欖球第七百四十八章 招募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四章 蘇八娘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蘇轍上書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八百六十三章 商品交易會第二十章 明道致用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無雙國士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樑乙埋的顧忌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蘭陂第六百八十三章 家書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戰略調整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們該打什麼戰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七百九十六章 交趾入侵第二百五十二章 拴住結婚第四章 蘇八娘第二百一十一章 託請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猜測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涼州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四百六十四章 財政赤字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九十八章 千分尺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算計明白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孟端儀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八百三十四章 公平的方案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變遷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劉猢猻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玉料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
第二十四章 史洞修第一千零九十九章 動腦筋第一千六百八十七章 麻魚第八百二十六章 決戰第十九章 蘇家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試第一千七百四十五章 蘇油的背鍋俠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用人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金大忠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覆盤漢滅匈奴第一千三百七十五章 沈括入門第九百四十五章 御史們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樣了第一千五百一十章 不善加己第六百二十三章 瑤族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四百八十三章 越次入對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騎兵合成第五百七十二章 利益交換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的料理第七百四十九章 三娘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一千一百五十一章 知音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破陣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城西第一百六十九章 神話第五十九章 河幫雛形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七百章 烏龍第九百三十九章 唐慎微第一千七百六十四章 老都知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分割財產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第五百章 女騎第三百九十三章 橄欖球第七百四十八章 招募第四百九十三章 綱要第四章 蘇八娘第八百二十章 水戰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蘇轍上書第九百八十二章 一家子第八百六十三章 商品交易會第二十章 明道致用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無雙國士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樑乙埋的顧忌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第一千四百四十章 木蘭陂第六百八十三章 家書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戰略調整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們該打什麼戰第一千七百三十二章 李夔第一千三百三十四章 浮橋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七百九十六章 交趾入侵第二百五十二章 拴住結婚第四章 蘇八娘第二百一十一章 託請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猜測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一千五百四十四章 統計數字第一千三百五十五章 涼州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九百六十七章 王珪的推薦第九百八十九章 扁罐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 趙煦的聰明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四百六十四章 財政赤字六百三十三章 佞人第二百八十六章 爲國考試第九十八章 千分尺第三百九十一章 樑屹多埋第一千四百一十章 算計明白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很大宋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一千六百零二章 孟端儀第二百三十二章 蘇伯純第八百三十四章 公平的方案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變遷第七百零三章 流民圖第一千三百六十一章 劉猢猻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玉料第一千七百八十三章 攻勢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