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六章 察人之術

第五百二十六章察人之術

就聽蘇油繼續說道:“當年河朔大水,民流就食。富相公治大名府,勸所部民出粟,益以官廩,然後尋出公私廬舍十餘萬區,散處災民,薪水救濟反而比集中方便。”

“大名府是北京,有很多待缺寄居的官員,當時富相公發給他們俸祿,讓他們去難民所聚的地方作爲管理人員,選老弱病瘠者賙濟,登記他們的辛勞,答應他日爲他們奏請受賞。”

“每隔五日,則遣人持酒肉飯食慰藉他們,因爲出於至誠,所以人人爲盡力。”

“水退之後,凡山林陂澤,有利可資以生者,聽流民自取。”

“死者爲大冢葬之,曰‘叢冢’。”

“等到第二年稻麥大熟後,再讓難民各以遠近,授糧而歸,當時活難民五十餘萬人,募爲兵者萬計。”

“運判,衆志成城,天災之前,所有可用的力量都要動員起來。僅憑一己之力,難救河北百萬生靈啊。”

說完又轉頭問司馬光:“學士,是這樣吧?”

司馬光點頭:“對,當時仁宗皇帝聽說之後,遣使褒勞,拜富相公爲禮部侍郎。富相公說:‘此守臣之職也。’辭而不受。”

蘇油說道:“所以救災之策,一要簡便,二要周盡,簡便則易施,周盡則無遺。”

“如今朝廷救濟已到,接下來還有很多相關減免扶助的措施要宣佈,運判如今的條件,比富相公當年好得多,正好趁此機會,再施展一番。以鼓舞官民人心士氣。”

“眼看就要入秋,馬上就是冬麥下種的日子,事情再一耽擱,翻年可就更難了。”

司馬光說道:“還有入秋易起瘟疫,得趕緊讓人散了。明潤所言有道理,既然富相公當年行之有效,運判就不妨用起來。”

蘇油繼續補充:“除了官府的力量,民間力量也要儘量利用,此次我們前來,還帶來了大量的口罩,成藥。救災防疫的冊子,也緊急印製了十萬冊。”

“這些都是動用民間慈善力量完成的,到時候我們會帶一部分去震中災區,給運判留下一部分,助你成事。”

司馬光說道:“大名府是河北至重,救災措施自大名府施展,是提綱挈領。事情辦好了,老夫與明潤返回京城,必向官家奏請,以運判爲首功!”

王廣廉是熱衷仕途之人,不然也不會在陝西私自折騰青苗法了,聞言站起身來:“學士和侍制,果然是國家重臣,一番指點之後,下官知道該如何做了!”

司馬光也站起來:“耳聽爲虛,眼見爲實,便請運判帶我們去核驗倉儲,還要代表陛下,去慰勞官民,事不宜遲,之後便要趕赴瀛洲。”

兩日之後,司馬光與蘇油帶着測量隊和糧船,再次啓程。

一路上放下小船,讓測量小分隊下水測量,約好最終在瀛洲集合。

司馬光在閱讀各地送來的水文資料和邸報,見蘇油安排得井井有條,表示讚歎,說道:“那個王廣廉,不及乃兄,更不及明潤你。內中熱於仕途,明潤爲何與他說了不少好話?”

蘇油說道:“要共克時艱,便要用上所有能用的力量,同舟共濟之時,沒法挑三揀四。”

“只要措施得以展布,能多救一些難民,幾句好話算得什麼?學士如何對他評價不高?”

司馬光說道:“老夫自有察人之術,王廣廉聽聞你有所建議,當時表情有些不預;待得聽聞是富相公之術,顏面便有些迴轉;等到聽聞你我會與他奏功,立時精神振奮。呵呵呵,這樣的人……”

蘇油就有些奇怪了:“那學士爲何不知我也是熱於仕途呢?”

司馬光哈哈大笑:“蘇明潤熱於仕途,纔是最大的笑話。老夫與你相處多日,知道你看似按部就班,其實憂急如爐。同樣也能看出你的努力,是實實在在爲了大宋子民,絕不是爲了仕途。”

“從蜀中開始,你一路施爲,夔州,渭州,嶲州,到現在作監,難道都是好去處?你怕是國朝最倒黴的探花了,難道從沒覺察過?”

蘇油仔細一想,靠!還真是如此!加上現在的河務考察,老子妥妥的大宋最悲催探花!

司馬光滿意地看着蘇油目瞪口呆的樣子:“以富相公,歐陽永叔,張方平,趙抃對你的欣賞,他們在朝中的時候,你要是爲了仕途考慮,活動一個翰林承旨的清貴職務,還不是輕輕鬆鬆?”

“可你想都沒有想過要這樣做,而老夫欣賞你的,就是這個想都沒想過!”

“數日之前,孫能來請教《漢書》,說道你曾經跟他說自己有老頭緣是吧?”

蘇油不認賬:“這小子就知道瞎說!”

司馬光笑道:“我告訴你爲什麼,因爲老頭老太太們,都有一套自己的察人之術,早在朝堂上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明白了不?”

明白了,說到底就是我纔是真正的好人唄!

司馬光拿起邸報:“滕甫也到了,知道百姓不敢回家,便住進官府,獨臥屋下,曰:‘民恃吾以生,屋摧民死,吾當以身同之。’民始歸安其室。都不容易啊……”

蘇油說道:“這纔剛剛開始,接下來葬死者,食飢者,除田稅,察惰吏,修堤防,繕甲兵,督盜賊,怕是更加不容易。”

……

一路的慘況觸目驚心,河道上不時便飄着人畜屍體,一些回水潦蕩之處,屍體聚集在一處,不下數十,其狀不堪言。

現在的河道之下,往往就是道路,村莊,良田。不少衝垮的屋舍還有殘餘的柱子,牆壁,就立在河中,如同絕望的雕像,看着船隊經過。

石薇躲進了船艙裡,不忍心見到這樣的慘狀。

司馬光和蘇油擔心的是,震中瀛洲,恐怕景象比現在還要慘。

數日之後,船隊抵達瀛洲,兩人才鬆了一口氣。

地震之後緊跟着河決,消息閉塞了很久,結果受災最嚴重瀛洲,情況竟然比周邊地區還要好上很多。

此地的官員,發揮了積極作用。

李肅之,山東冠族趙郡李氏之後,李迪的侄兒,絕對的幹才。

李迪是大宋狀元,曾兩度擔任宰相,前書提到過他,張方平年輕時被坑得最慘的時候,是李迪闢之爲天雄軍通判,進而推薦赴闕,直集賢院,從此仕途開始坦蕩的。

所以說起官場裡邊的世家圈子,其實也不大,轉來轉去都能扯上關係。

大宋以文制武,彭仕羲反叛的時候,老頭是湖北路轉運使。所以阿囤烈,啊不,如今的蘇烈入湖北平叛時,是老頭當時實打實的手下。

老頭對蘇烈的印象非常好,比之狄青郭逵,而且老頭也提點過夔州路刑獄,知道那地方是怎麼的苦逼,因此對讓夔州兩年翻身的蘇油,那是青眼有加。

蘇油也對這個文武雙全老頭佩服得五體投地,一路上和司馬光提心吊膽,結果在瀛洲得了個彩蛋。

“大雨地震,官舍民廬推陷。肅之出入泥潦中,結草囷以儲庾粟之暴露者,爲茇舍以居民,啓廩振給,嚴儆盜竊,一以軍法從事。”

地震之後,瀛洲百姓謠傳將要發大水,於是百姓都非常震驚爭相要出逃。

李肅之做着高陽關路都總管安撫使,兼管瀛州事務,派人到處去勸說安撫,謠傳才消失。

緊跟着組織修造倉庫,拉上篷布,營造帳篷草屋,收集各處還沒有被毀的物資,集中存放。

等到大雨來了又去,老頭已經籌集了一百三十萬石糧食,兵器以及其他物資的數量也與此相當。

緊跟着,李肅之命令給士兵發放武器,時刻保持警戒,維持治安秩序,瀛洲實施軍管。

接着開始賑濟,同時鄉間比戶置鼓,有盜,輒擊鼓,遠近皆應,盜爲之衰止。

等到蘇油他們到來的時候,瀛洲不但災情料理完畢,城內受災房屋修整完畢,都已經開始重新修建新城牆了!

絕對猛人!

第七百零八章 老酒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出征第九十章 孝心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思路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東西大工藝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八百二十三章 來使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 壽昌更化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宮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舉措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六百二十九章 明光鎧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運改革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親政第兩百章 賀禮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百九十七章倒春寒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貞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二百八十七章 判卷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劉奉世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七患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科舉改革第三十七章 羽毛紋的花鋼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繼任者第三百七十五章 董氈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八百二十八章 齊射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涼州第三百零九章 計謀被識破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練兵第八百八十四章 議定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招降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樑乙埋的顧忌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上課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 不答應第七百八十九章 李士寧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娟兒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經略六路第四百二十六章 姐妹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五百零九章 道德標杆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墳場遊說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忽悠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六十章 仿宋體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巫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三百八十八章 對答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質良才第二十五章 紙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脛轉運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四百五十七章 嶲州
第七百零八章 老酒第八百八十七章 鐵板釣魚第三百九十五章 天時第七百六十四章 駙馬難當(加更,祝大家元旦快樂)第一千三百零六章 出征第九十章 孝心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思路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三百二十七章 逃跑第一百五十六章 小東西大工藝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八百二十三章 來使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救治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 壽昌更化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宮中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舉措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兩百零二章 燒白第七百三十二章 章惇的狙擊第六百二十九章 明光鎧第一百五十二章 玩香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運改革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 親政第兩百章 賀禮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弊病第二百五十四章 少年行第一百九十七章倒春寒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貞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二百八十七章 判卷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劉奉世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三百三十七章 家家一地雞毛第二百八十五章 授官第一千一百八十九章 七患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受連累的朋友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一千五百一十二章 科舉改革第三十七章 羽毛紋的花鋼第一千八百三十章 繼任者第三百七十五章 董氈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八百二十八章 齊射第一千三百二十七章 涼州第三百零九章 計謀被識破第一千六百九十四章 大練兵第八百八十四章 議定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招降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樑乙埋的顧忌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一千零八十九章 上課第一千七百七十七章 不答應第七百八十九章 李士寧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朝爭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一千零三十四章 娟兒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二百二十二章 大移民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二百五十六章 經略六路第四百二十六章 姐妹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五百五十六章 荊湖建議第六百一十九章 打仗打出來的新法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九百一十六章 守會安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五百零九章 道德標杆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墳場遊說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四百零四章 家粱的判斷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忽悠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六十章 仿宋體第一百七十八章 大巫第一千二百六十三章 動員第三百八十八章 對答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質良才第二十五章 紙第一千四百九十七章 光脛轉運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第二百一十四章 成都第四百五十七章 嶲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