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tcounter code invalid. Insert a fresh copy.

第九百四十三章 秉常

bookmark

第九百四十三章秉常

在秉常的心裡,諒祚是真正的君王。

以弱冠之年,西聯青唐,東抗契丹,南擊宋國,竟然不弱聲勢。

國內,任用景洵爲首的漢人,施行宋制,興修水利,不拘一格提拔人才,很快穩定了政局,消除了沒藏家族的不利影響,夏國一度有了振興之象。

可惜,自己的母親,卻不是長孫,獨孤那樣的賢明。

經過多年和相權,後權的爭奪,秉常對母親僅有的一點親情,已經徹底磨滅了。

哪怕一個是親媽,一個是獨子。

這個女人,和她身後的樑家,雖然一直在竭力表白當年與父親是真情,纔有了那段偷嫂的情史,又是沒藏訛龐先起了殺心,這才被迫告密。

這才讓父親隨即聯絡大將漫咩,借在密室中召見的機會,將沒藏訛龐父子一舉擒殺,隨後將沒藏家族全族誅滅。

之後,父親賜死了表妹兼皇后的沒藏氏,改立表嫂兼情婦的梁氏爲皇后。

紅衣大和尚說過,人要善於思考,可越是思考,秉常越是覺得,父親當年,是被樑家耍了。

從沒藏訛龐的角度來說,殺掉父親,真的必要嗎?

他是父親的舅舅和岳丈,憑着雙重身份控制朝政,若是殺了諒祚另立新君,他哪來這麼好的雙重身份作藉口繼續控制朝政呢?

若是因爲這個與父親不合,就不能軟禁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若起因在於沒藏訛龐不忿父親與自己兒媳私通,那麼梁氏就應該是沒藏訛龐非常忌憚的人,那麼梁氏又怎麼可能知道沒藏訛龐的計劃,還能夠自如地入宮去跟父親商量對策呢?

若沒藏訛龐真有另立新君的計劃,怎麼可能在梁氏進宮後,還毫無防備地安心應召,輕易進入密室,然後被擒殺?

歷史的煙雲,隱藏了許多真相,讓後人不得而知,但是秉常根據母后和梁氏的作爲來推測,深深地感覺到了嵬名一族的真正危機。

當年的事情,更大的可能,乃是樑家爲了謀取西夏而編造的謊言,用梁氏這個女人將父親套住,再借父親之手,誅滅自己丈夫一家!

梁氏當年不過十多歲,如果真是這樣,其野心之大、心計之深、心腸之毒,委實可怕。

之後更是如此,踩着丈夫一系整個家族的人頭,登上了皇后寶座後,梁氏的野心越發暴露。

利用父親整頓軍隊的機會,梁氏子弟徹底霸佔了朝堂,更加詭異叵測的是,如今興慶府有一些傳言,說是自己的父親,乃是死於中毒!

慢性的中毒!除了身邊人長期投放,還有誰做得到?!

而父親死後,這個女人立即徹底推翻了父親秉持的漢化政策,殺了改革派的主持人景洵,殺了父親依賴的諸多文士,清洗了軍隊,梁氏徹底把控了核心軍政。

關鍵的是,他們讓西夏重新走回到了野蠻的道路上!

自己的妹妹,雖然涼州大儒世家高家早有婚約,但是梁氏打出恢復祖制的旗號後,對儒臣不再看重,雖然妹妹琴棋書畫皆能,卻被迫嫁給西蕃大首領董氈之子藺逋比。

那個懦弱的病夫!梁氏爲了地位,將自己的親女兒,自己可愛的妹妹,和親給了一個青唐病夫!

聽聞藺逋比在青唐的地位,還不如董氈的養子阿里骨,也不如智囊青宜結鬼章,董氈的夫人喬氏,對阿里骨比對自己的親兒子還好,這是知道董氈死後,親兒子靠不住。

所以自己唯一的親妹妹,在那裡毫無幸福可言。

每每想到這些,秉常的內心就在隱隱作痛。

而自己的婚姻,同樣毫無幸福。

樑家的女兒,繼承了樑家女兒的美貌,同樣的,還有野心,狠毒,好鬥,甚至是……瘋狂。

好在這個女人喜歡打獵習武,樑家人似乎也只在意“借種”,自己這個皇后,從新婚第一天起,就沒有將自己看在眼裡過。

這對秉常來說,不能不說是一種幸運。

兩年前,在終於嵬名氏的部族首領們的一再請求下,樑太后和樑乙埋不得不讓自己開始“親政”。

爲了和樑家對抗,自己也不得不尋找對付母黨的力量。

恢復父親的政治主張,無疑是一個孝子應該具備的行爲,也是一面很好用的大旗。

雖然實權不在自己手裡,但是通過爲自己延請教師,學習漢族儒家文化,提拔與宋朝作戰中被俘虜的漢人文士爲“翰林”,瞭解學習宋朝禮儀制度,漸漸的,自己身邊也收攏了一些人才。

還有從祖地過來的紅衣大和尚,也是他的教師。

這些人,正在自己的授意之下,積極籌備廢除“蕃儀”,“復行漢禮”。

但是如同自己這個親漢的蕃人一樣,西夏親蕃的漢人也有很多。

人才哪裡都難得,家樑就是秉常心中,西夏最大的人才。

文武雙全,樞密副使,知機密事,如今更是成了西夏的提舉飛龍苑使。

但是這個人不可用,飛龍院,主管御用馬匹,同時兼領“防護宮城,警捕盜賊”之事,是梁氏絕對信任的人,負責監視自己。

不過秉常對他恨不起來,這人外表粗獷,但是內心細膩風雅,更重要的是品德高尚,和樑家人完全判若雲泥。

對自己的髮妻和妻族也非常照顧,所得俸祿,聽說盡數交給族中,但有婚喪嫁娶,全從裡邊支付。

對自己也從來都是守足了臣禮,親政之前,衆臣都是拜見太后然後直接奏事,只有家樑,在拜見太后之後,還要給自己行禮,然後奏事。

三年時間,耗盡了國用和舉國所產的精鋼,而民不知怨。

而在三年之後,家樑獻上了五千新款鐵鷂子鍛鋼精甲,一萬馬具皮甲,三萬青鋒兵刃。

西夏軍力不但盡復舊觀,鐵鷂子還能從三千升至五千!

這是一份連最苛刻的人都會滿意的答卷,樑太后準備重賞家樑,卻被家梁平和地拒絕了。

爲了工期,鐵冶上死了不少工匠,家樑上書自劾,請求中書懲罰。

結果被樑乙埋叫去痛罵了一頓,你這樣的都還要被懲處,老子是不是就該抹脖子?

官不升可以,那就平調,屹多埋和永能在外帶兵,你就給我看好京師,尤其是那個不安分的皇帝,對了還有,賞金五百,興慶府甲第一所,不準推辭!

可惜啊,樑家能給他的東西,朕現在還給不了……

秉常想起了家樑回京陛見,向自己謝恩那一次,第一次覲見便勸告自己孝道,言道不承父志固然是不孝,違拗母親的意思同樣是不孝。

《孝經左契》曰:“元氣混沌,孝在其中,天子孝,龍負圖;庶人孝,林澤茂。”

《禮記》:孝者,畜也。順於道,不逆於倫,是之謂畜。

故孝者,善事父母者。子承老也。

一個“承”是奉承,一個“蓄”,是厚養。

如今父不在而母存,且父母之意互左,作爲兒子該怎麼辦?

自然是先“蓄”母意,後“承”父志。

言下之意,是老爸已經死了,他的意志要繼承,也應當排在活着的母親的意志之後。

等你媽死了,你在改行你父親的遺志也不晚。

而自己聽信身邊有心人的挑唆,母子不和,必然會給西夏帶來巨大的災難。

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一千零一十章 蘇油的不靠譜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八十章 觀瓷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新眉山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九百一十九章 訶黎之死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災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要臉的老頭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與政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理順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三百三十四章 圖經本草第一百零四章 買山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六百二十四章 禪師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十四章 好菜第三百一十一章 輸了!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九百二十章 勸諫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作相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盡興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鬧事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一百一十四章 商議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勝利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癒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室尚書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五百四十七章 風波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姐兒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禍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來人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巧諫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金殿文元第三百三十四章 圖經本草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四百一十一章 最大贏家第六百九十四章 八公來了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耶律南仙第一百五十五章 偉大的航程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定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分割財產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四峰島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見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師道第六十七章 制曲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六百三十七章 思想體系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講道理
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一千零一十章 蘇油的不靠譜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三十二章 石通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八十章 觀瓷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新眉山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九百一十九章 訶黎之死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名臣之後第八百七十二章 基地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七百六十六章 火災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百四十四章 不要臉的老頭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與政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二百六十七章 大相國寺第一千三百三十三章 風雲再起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一千六百六十一章 理順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三百三十四章 圖經本草第一百零四章 買山第七百一十八章 遊說各方第六百二十四章 禪師第一千七百二十八章 海潮論第十四章 好菜第三百一十一章 輸了!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九百二十章 勸諫第八百九十一章 玩翡翠第一千四百八十三章 外交烏龍第一千五百零八章 作相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九百七十三章 舊事第一千七百七十五章 盡興第一百五十四章 陳慥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鬧事第二百九十三章 遼人臨觀第一百一十四章 商議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勝利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癒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室尚書第二百九十五章 國舅第一百七十四章 範先生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西城第五百四十七章 風波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六百七十八章 金姐兒第一千七百七十二章 解禍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來人第八百五十二章 捕象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巧諫第三百四十一章 刺勇之議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金殿文元第三百三十四章 圖經本草第一千五百二十一章 高手和低手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四百一十一章 最大贏家第六百九十四章 八公來了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耶律南仙第一百五十五章 偉大的航程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定第五百二十章 議河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四百六十九章 分割財產第六百九十五章 旱情苗頭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四峰島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見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八百零八章 定議第八百一十六章 決戰在即第七百二十三章 鹽戶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故人第一千三百一十五章 种師道第六十七章 制曲第七百七十二章 再見章惇第一千零二十三章 坑遼人是傳統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湖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六百三十七章 思想體系第一千四百七十三章 講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