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領兵蘇滬(1)

北京,被太平軍西征北伐困繞了數月的咸豐皇帝臉上終於有了笑容,一直以來,湖南、江西、湖北、安徽、山東、河南各地,只要是和太平軍交戰的消息,都連連告急,太平軍攻城略地接連勝利,這讓年輕的咸豐皇帝又氣又怒。今天接到蘇、鬆、太備兵道衙門的六百里加急捷報的時候,開始咸豐還以爲自己聽錯了,等到發現肅順,景泰等大臣一個個都眉開眼笑時才確信,這次傳來的是個好消息。

吾皇萬歲,臣吳建章、臣楊一萬里之外叩首,願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這報捷的奏章由吳建章執筆,楊一聯名上奏。

吳建章被楊一的新軍把他從小刀會手裡救出來的時候,並沒有想到會有今天的好事。想到自己被小刀會抓到時又是下跪,又是求饒,還把官印也交出來時的醜態,吳建章並沒有多少羞愧。他想的是該怎麼樣拉攏賄賂楊一,好讓楊一替自己在皇帝面前遮掩。

都說運氣來啦城牆都擋不住,這吳建章親自拜會楊一時不小心提了一下自己的中堂肅順的門人,楊一原本只是一般性禮貌的態度馬上變的親熱起來,吳建章一打聽,原來這楊一是向榮推薦給皇帝的,這向榮和肅順那根本就是穿一條褲子的。吳建章大爲欣慰,原來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什麼都好說了,兩人一拍既合,決定聯名上奏。這吳建章不愧是三榜進士出身,寫起這文章來也的確是把好手,殲敵4000,他大筆一揮,變成逾萬,自傷300,變成了兵不血刃。寫到楊一的時候當然是本奏章最濃重的一筆,寫楊一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爲此次平叛之魁首,寫到自己的時候他還是不好意思的徵求了楊一的意見,楊一當然對吳建章進行了高度的評價,最後說自己是粗人,寫東西的事情還是他自己拿主意,吳建章當然不會放過這標榜自己的大好機會,狼狽逃跑而被擒寫成了堅守待援,磕頭求饒寫成了親率士卒殺敵數百,還算這小子有點良心,袁祖德他也表彰了一番,說袁祖德帶兵往新軍方向突圍的過程中不幸被敵所害爲國捐軀。

看罷奏章,咸豐是龍顏大樂,對自己的眼光感到滿意,對楊一的表現感到欣慰,畢竟這楊一是自己破格提拔的,現在楊一露臉了,這就是給皇帝露臉啊。咸豐得意地問手下的幾位軍機大臣們

“諸位卿家以爲,楊一此人如何?”

當初咸豐用楊一那是和肅順、景泰商量過的,這兩位還能不明白皇帝的意思,如此拍皇帝馬屁的好機會當然不能放過。

“我皇目光如炬,慧眼識才,又能不拘一格量才錄用,實爲國家之幸,百姓之幸。”肅順果然是拍馬屁的高手,搶先一通歌功頌德的把咸豐一捧,這咸豐果然又龍顏大樂。旁邊的景泰看在眼裡是服在心裡,暗自佩服肅順,難怪自己這個皇上的舅哥都沒他混的好,這拍起馬屁是張口就來,還頭頭是道,今後要向這傢伙好好學習學習。

既然拍皇上馬屁撈不着第一,那也不能落在其他人後面啊,趕緊地景泰也站了出來。

“當初皇上起用楊一這外族子弟,微臣還心有疑慮,如今看來,微臣實在是目光短淺,陛下明見萬里,量才施用的雄才大略,臣等實不及也。”

這肅順和景泰先後發言,一個從正面吹捧,一個以自身爲反面教材,一正一反捧的咸豐飄飄欲仙,心情大好。其他幾位軍機大臣見肅順和景泰如此無恥的吹捧咸豐,有的不已爲然,有的在心裡大罵肅順景泰,把馬屁都拍到及至了,讓自己沒有發揮的餘地,最後只好怪自己不夠機靈,錯過了如此討好皇帝的良機。隨後衆大臣在肅順的帶領下齊呼“皇上遠見,臣等欽服。”

既然已經肯定了皇上的眼光,那接下來就應該討論怎麼獎勵上海事變的英雄啦。果然咸豐起頭:

“諸位愛卿,這楊將軍爲朝廷立下大功,當如何嘉獎啊。”

這肅順是提前就接到吳建章的密信的,吳建章在信裡把楊一對肅順的仰慕大大的渲染了一番,讓肅順認爲,這楊一就是自己人,所以他剛纔的說辭其實是早有預謀的。現在皇帝問起來如何嘉獎楊一他們,又第一個條出來發言。

“萬歲,微臣以爲,這楊一乃可用之才,上海小縣恐怕不足以讓他發揮,如今琦善大人的江北大營爲了剿滅北上的發賊,又要加緊對南京的包圍,還要負責蘇州一帶的防務。上次琦善大人的奏摺還提到希望朝廷增兵,臣竊以爲楊一可任其爲蘇州遊擊將軍。這樣以來既減輕了琦善大人的壓力,又能給楊一 一個更大的發揮空間。”

“不妥,不妥,愛卿此言欠妥。”咸豐搖了搖頭,看來他是早有主張。

其他人見咸豐駁回肅順的建議,一個個都偷偷發笑,但臉上還是一付嚴肅的表情。這肅順說話都讓皇帝駁了,其他人哪敢再書什麼,免得即得罪了肅順又在皇帝面前討個沒趣。所以大家都齊聲說道:

”臣等愚昧,吾皇聖明,願聞陛下高見。”先鋒對大臣們的表現又一次的感到滿意,覺得自己今天的表現的確也能追比歷代聖君。

咸豐在心裡對自己的表現做了充分的肯定後,這才又說:

“其實肅順說的也不錯,只是說的不夠全面。”說着用眼睛掃了一下底下的大臣們,衆大臣立刻都作出一付聆聽的架勢。咸豐這才繼續

“上海乃江南重鎮,江南大營的軍餉來源所在,是絕對不能有閃失的。蘇州上海臨近,以朕看來,眼下是非常時期,就派楊一個蘇州總兵領上海將軍的職務,即守上海,又可兼顧蘇州,衆卿以爲如何?”

衆大臣馬上附和“吾皇思慮周全,臣等愚鈍。”一時馬屁如潮。

一番商議下來,這上海事件的功臣們獎勵辦法就定算定下來了。楊一升了蘇州總兵,還管着上海,賞三眼花瓴,還賜黃馬褂,另咸豐還專門給楊一發了道密旨,讓他在蘇州也多練新軍,以加強江南防務。那吳建章也跟着升了官,升任爲江南學政,死去的袁祖德,也給予追認爲忠烈伯,賞了他家小一些銀兩布匹房屋什麼的。

擬好聖旨,咸豐蓋上皇帝專用的大印(你要說是玉璽也沒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發往上海。

楊一升官的聖旨還在路上的時候,楊一已經帶着他休整多日的新軍,出上海西門,奔青浦就殺過去了。不是楊一想爲清朝多殺賊立功,楊一的主要目的是鍛鍊隊伍,他要拿小刀會這些烏合之衆來練兵。想到出發前劉麗川送來的密信,楊一對勝利更充滿信心。

原來這劉麗川逃到青浦後,把上海的事情經過通報了青浦的周立春和徐耀,雖說這天下小刀會是一家,但內部還有有隔閡的,周立春和徐耀私底下都認爲上海的失敗是由於劉麗川的無能造成的,失敗後還跑來青浦宣傳新軍的強大,動搖起義的軍心,加上他們得到的情報,新軍不過才3000多人,而青浦和嘉定的起義隊伍人數達到了15000餘人,更不把新軍放在眼裡。

在青浦召開的軍事會議上,劉麗川雖然極力主張死守縣城,等待支援(太平軍),但以周立春和徐耀爲首的大多數人認爲,新軍人馬不過3000,不足爲濾,所以應當決戰於野外,爭取在其他地方的清軍趕到前消滅新軍。

建議遭到否決的劉麗川,想想和新軍的戰鬥過程,新軍大可怕的殺傷力,給劉麗川留下的記憶除了恐懼,還是恐懼,劉麗川不由對起義的前景心灰意冷,便生了投降的念頭。想到投降這兩個字的時候,劉麗川頓時覺得周圍彷彿有無數雙眼睛在看着自己,但劉麗川還是下定決心,連夜召集親信手下,這些在上海被殺怕的小刀會會員,聽說青浦這些笨蛋要出去和新軍打yezhan,那起義前戰鬥到底的信心早就動搖了,聽劉麗川這麼一說,也都表示同意,於是劉麗川便派人給楊一送信,表示願意做內應。其實楊一最不希望的就是小刀會和自己硬拼,也並不希望他們死守青浦嘉定,楊一希望的是他們跑,跑到蘇北農村去打游擊,這樣才能給清政府製造更多的麻煩,自己也好趁着太平軍西征北伐,無力東進的機會在蘇南發展,積蓄力量。

看到希望破滅的楊一也只好殺到底啦,心裡也不由的對小刀會的頭領們的愚蠢感到可笑,這些個笨蛋,留着遲早也是禍害。

青浦城外,小刀會的隊伍雜亂的站成幾隊,楊一以劉銘傳的一團爲先鋒,聶士成的二團爲預備隊,以連爲單位列成一個個方隊,新軍在整齊的號令下有序的形成戰鬥隊型,和小刀會對峙。

“擂鼓。鄉親們,殺啊!!!”周立春一聲大吼,頓時戰鼓隆隆,小刀會的人馬便一窩蜂的向新軍殺過來,開始只是走,逐漸靠近後開始慢跑,當距離新軍300米左右的時候,人羣開始加速衝鋒。

“舉槍!舉槍!!...預備..預備..開火、開火...”各連在軍官口令的指揮下,整齊的做着射擊的動作。

“砰砰砰....”密集的槍聲響過後,一片片小刀會的人員倒下,但已經完全進入衝鋒狀態的小刀會已經剎不住了,仍舊一往無前的向前進。

“前排後退,後排上前,預備,開火。”戰場中新軍的口令顯得格外刺兒,每一次口令結束後,就意味着有一批小刀會的人倒下。經歷過上海血戰的新軍,似乎變成了冷血的殺人機器,一輪又一輪不停的快速射擊,子彈打沒了,就快速的更換彈夾,接着就是上膛,繼續下一輪迴的屠殺。

儘管新軍在不停的射擊,但人數衆多的小刀會似乎不在意傷亡,繼續逼近新軍的方陣,眼看距離一團最前排的方陣只有10幾米遠了。這時,一些手拿弓箭的小刀會會員也向新軍射出弓箭,新軍中也零星的有人 受傷。

“命令劉銘傳,一團從兩邊後撤到二團後面,重新列隊。命令二團,準備戰鬥。”楊一下達了開戰以來的第一個命令。

一團很快就陸續的從兩邊撤退下來,在距離二團50米開外的地方重新列隊。令小刀會沮喪的是,撤退的新軍跑的和快,小刀會想追都追不上,(那是當然的,也不看看新軍每天早上起來都幹了些什麼。)。一團的快速後退,造成了小刀會和二團之間出現了一個50米左右的開闊地。幾乎靠近新軍形成肉搏局面的小刀會,又陷入但方面捱打的形勢。

這時候,戰場兵力的對比已經變成了一萬對三千。戰場上流滿了鮮血,一些還沒有死去的人在掙扎,在哀號,可這一切並沒有讓殺紅了眼的小刀會會員們停下來,沒有一個人後退,小刀會仍舊瘋狂的向前,試圖靠近新軍用手中的大刀長矛去殺死自己對面的敵人。

又是一陣陣密集是射擊,成片的人羣不斷的在瀰漫的硝煙中倒下,小刀會的急促的戰鼓仍在催促着這些麻木的人羣不斷的向前,不斷的被槍聲製造的血泊淹沒。

終於,隆隆的戰鼓聲在血腥的屠殺面前漸漸的暗淡下來,人羣也開始出現了一絲慌亂,不知道是哪一個先被這血腥的場面嚇的尿了褲子,轉身就跑,周圍的人也似乎從開始的狂熱中驚醒,槍聲還在不斷的整齊的響着,前進的人還在不斷的倒下,但這些小刀會的人們似乎已經不在瘋狂,開始了害怕,進而轉化成驚恐,第一個人逃跑了,跟着是第二個,然後是十幾個,幾十個,最後演變成崩潰,人們開始由瘋狂的前進演變成瘋狂的向青浦縣城裡逃去,似乎那低矮的城牆能爲他們帶來庇佑。

儘管周立春和徐耀想控制眼前的局面,但前所未有的血腥帶來的恐懼已經讓人們沒有回頭的勇氣,周立春和徐耀再砍倒幾個逃跑的人後,也被逃跑的人羣裹脅着向青浦縣城退卻。

“全軍出擊。”騎在戰馬上的楊一下達了總攻的命令。新軍成散開隊型,踩着血泊開始快速的追擊。人羣終於逃到了城牆下,但這時他們才發現,留守的劉麗川和他的手下已經把城門緊緊的關閉,退路被切斷了。

“媽呀!,我不幹了。”不知道是哪一位終於忍不住哭着把手裡的傢伙一扔,便撒開丫子就跑,彷彿只要離開這裡越遠越好,有了榜樣的人羣,頓時做鳥獸散狀,城門前只剩下驚呆的周立春、徐耀和一些死黨們。

“命令部隊,放下武器投降的不殺。”

“放下武器,投降的不殺。”一陣陣吆喝聲中,不斷的有刀槍丟在地上,這些再也沒有勇氣戰鬥的人們最終選擇了生存下去。

被包圍在城牆下的周立春指着劉麗川罵道:“叛徒。”

劉麗川羞愧的對周立春說:“對不起,我也是沒辦法,投降吧,兄弟。”

這時,包圍過來的新軍也把周立春和徐耀還有他們的百十個死黨包圍起來,一排排的槍口散發出陰冷的殺氣。

“放下武器,投降的不殺。”新軍發出整齊的叫聲。

“我是周立春,讓你們的頭領來和我說話,說完了我就投降。”周立春叫喊道:

“去你媽的,將軍是你說見就能見的嗎?你個狗日的,再不投降老子斃了你。”一個軍官叫囂着揮舞手裡的軍刀。

“我要見楊一,讓楊一出來和我說話。”周立春仍在嘶啞叫喊。

“你要和我說話?還有一個叫徐耀的,也站出來吧。”楊一騎着戰馬出現了。

“好,我就是徐耀。”徐耀說着也站了出來。

“投降吧,都到這個地步了,你們還有什麼好說的。”楊一冷冷的道:

“造反是我帶的頭,要殺要剮你隨便,我只求你放過我這些弟兄。”周立春上前一步說:

“好,我答應!”楊一面無表情的說:

鐺、鐺,周立春終於扔掉手中的傢伙,接着其他人也放下了武器。

青浦一戰,新軍以三千破萬五,傷敵八千,自損八十,成就了楊一的勇名,消息傳到京師,頓時又是一片羣臣歌頌皇恩浩蕩的聲音。三天後,聖旨到達上海,楊一控制兩江的序幕也正式拉開。

第20章 李家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8章 和談(中)第16章 論勢第10章 苦戰(5)第9章 上任(3)第10章 滬上名妓(2)第7章 大戰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3章 挺進北非第6章 浙南沈家(2)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1)第17章 名士奇襲第18章 廬州(2)第2章 左宗棠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0章 大義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14章 成熟吧!第4章 德國朋友第7章 演習?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36章 欲擒故縱第10章 苦戰(4)第14章 成熟吧!第4章 序幕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第21章 橫掃兩岸第20章 大義第3章 婚姻大事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章 風雨飄搖第2章 救了向榮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18章 新中國第6章 烽煙四起第5章 中外合資第3章 武器至上第31章 打援第21章 故人第20章 三戰廬州(4)第17章 名士第14章 用間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19章 西亞第1章 底線第20章 三戰廬州(5)第17章 小刀會第6章 發展(1)第18章 廬州(2)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0章 李家(2)第10章 苦戰(5)第20章 海上決戰第22章 各懷鬼胎第17章 名士第20章 三戰廬州(5)第1章 底線第1章 底線第32章 南下第16章 論勢第17章 復國者第7章 大戰第18章 廬州(2)第40章 圍城第4章 德國朋友第32章 南下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1章 經濟危機第1章 風雨飄搖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21章 經濟危機第4章 德國朋友第13章 特區第6章 浙南沈家(1)第8章 和談(上)第11章 封疆大吏(2)第33章 赴會第12章 歸途第18章 廬州(3)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8章 廬州(2)第4章 寒冬第17章 征服第15章 買辦第18章 廬州(2)第9章 上任(1)第15章 買辦第17章 小刀會第8章 協議搶劫(1)第8章 領兵蘇滬(1)第6章 發展(1)第12章 國事家事第9章 上任(3)第12章 挖牆角第17章 復國者第23章 挺進北非
第20章 李家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8章 和談(中)第16章 論勢第10章 苦戰(5)第9章 上任(3)第10章 滬上名妓(2)第7章 大戰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3章 挺進北非第6章 浙南沈家(2)第13章 遠方來客(1)第11章 春風沉醉的夜晚(1)第17章 名士奇襲第18章 廬州(2)第2章 左宗棠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0章 大義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14章 成熟吧!第4章 德國朋友第7章 演習?第24章 向俄國的最後一戰第36章 欲擒故縱第10章 苦戰(4)第14章 成熟吧!第4章 序幕第14章 愛情是一種奢侈第21章 橫掃兩岸第20章 大義第3章 婚姻大事第12章 國事家事第1章 風雨飄搖第2章 救了向榮第8章 這不是演習第18章 新中國第6章 烽煙四起第5章 中外合資第3章 武器至上第31章 打援第21章 故人第20章 三戰廬州(4)第17章 名士第14章 用間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19章 西亞第1章 底線第20章 三戰廬州(5)第17章 小刀會第6章 發展(1)第18章 廬州(2)第21章 經濟危機第20章 李家(2)第10章 苦戰(5)第20章 海上決戰第22章 各懷鬼胎第17章 名士第20章 三戰廬州(5)第1章 底線第1章 底線第32章 南下第16章 論勢第17章 復國者第7章 大戰第18章 廬州(2)第40章 圍城第4章 德國朋友第32章 南下第二部第二十六章第21章 經濟危機第1章 風雨飄搖第12章 女兒情懷(1)第21章 三戰廬州(2)第21章 經濟危機第4章 德國朋友第13章 特區第6章 浙南沈家(1)第8章 和談(上)第11章 封疆大吏(2)第33章 赴會第12章 歸途第18章 廬州(3)第13章 成立政黨第18章 廬州(2)第4章 寒冬第17章 征服第15章 買辦第18章 廬州(2)第9章 上任(1)第15章 買辦第17章 小刀會第8章 協議搶劫(1)第8章 領兵蘇滬(1)第6章 發展(1)第12章 國事家事第9章 上任(3)第12章 挖牆角第17章 復國者第23章 挺進北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