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第三條計

李慶安還是第一次見到明月的母親,他早就聽說裴夫人是前相國裴耀卿的嫡次女,從他和明月的波折,他便着着實實領教到了,這個河東名門之女根深蒂固的門第觀念。

不過李慶安也能理解,中國歷史上的門第觀念直到經歷了唐末亂世,進入宋朝後才漸漸淡化,現在只是中唐,雖然武則天曾嚴厲打擊世家名門,但世家名門擁有的強大勢力,又豈是一朝一夕所能消亡。

自己來歷不明的身世始終被這些名門望族們所不容,不過既然明珠能得母親的同意,萬里迢迢來北庭找自己,就說明裴夫人對自己態度,已經有所鬆動了。

不過李慶安卻不知道,就在半個時辰前,獨孤明月的父母爲了他又大吵了一場,起因是獨孤浩然得知女兒去獄中探望李慶安,令他大爲惱火,在汰漬檔被全面清洗之際,女兒還這麼癡戀李慶安,他現在唯一的指望就是女兒能順利被封爲明月公主,下嫁葛邏祿,從而挽救他的仕途。

不料一連串不利的消息傳來,葛邏祿王子已被李慶安射殺,女兒封明月公主已無望,緊接着吏部傳來消息,他已被貶爲潯陽縣令。

獨孤浩然幾近崩潰了,當相國才兩個月,他便從高臺跌進深淵,一切都是因爲他是汰漬檔的緣故,爲了絕境求生,他竟又想到把女兒許給趙緒明,再換上張黨的外衣,但這一次卻是裴夫人堅決反對。

人世間的很多事情就是這麼滑稽,總是從一個極端走入另一個極端,晚爲暮雨朝爲雲,或許就應了那句老話,天堂和地獄之間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一名侍女將心事重重的裴夫人請入了客堂,給她上了一杯茶,裴夫人心中很是煩亂,儘管她女兒從危機中被解救,可是她的丈夫卻又遭遇了極大的挫折,她剛剛出門時聽說盧渙在獄中自殺了,那丈夫呢?一向心高氣傲的丈夫能不能承受得住這個殘酷的打擊?

“讓裴夫人久等了!”李慶安快步走了出來,向她深深施了一禮。

“我不請自來,打擾李使君了。”

裴夫人微微還禮,她禮數周到,溫文爾雅。

李慶安請她坐下,笑道:“我也正好想去獨孤府,沒想到夫人先來了。”

“李使君去孤獨府有事嗎?”裴夫人明知故問道。

李慶安點點頭,嘆道:“明天一早我就要離京了,離京之前我想和伯父伯母好好談一談。”

“爲明月之事嗎?”

“正是!我想正式向獨孤府求親。”

裴夫人沉默良久,才嘆了口氣道:“我來找你,其實也是爲了此事。”

“夫人請說!”

“明月是我最心愛的女兒,爲了她的終身大事,我艹碎了心,她姐姐在幾年前不幸被契丹人所殺,當我聽說明月又被選中和親時,你知道嗎?那一刻我想死的心的有了。”

說到這,裴夫人輕輕擦了一下眼角的淚水,又繼續道:“爲了挽救明月,我同意明珠萬里迢迢去北庭找你,現在,因爲你的努力使明月不用再下嫁蠻胡,李使君,我心中對你充滿了感激。”

“夫人不必客氣,我也不會讓明月下嫁葛邏祿。”

“我知道你不會讓明月失望。”

裴夫人笑了笑,道:“我今天來找你,就想告訴你,作爲明月的母親,我把明月正式託付給你。”

李慶安並沒有大喜,他低頭撫弄着桌上的茶杯,片刻才淡淡一笑道:“夫人可知道,我已被貶爲柳州太守,不再是北庭節度使了。”

“我已知曉。”

裴夫人嘆口氣說道:“你還年紀,還能重新再起來,其實我也並不在意你擔任什麼職位,如果一定要我說有什麼在意,我在意你的家世,你不是世家子弟,這一直令我很遺憾,不過話又說回來,世家子弟又怎麼呢?人品低劣,這樣的女婿我寧可不要。”

說到這,裴夫人又取出了明月的生辰婚書,放在桌上笑道:“我知道你沒有長輩.....”

“我來做七郎的長輩吧!”

裴夫人話還沒說完,高力士便着走了出來,接過婚書笑道:“七郎訂婚之事就交給我來辦,如果我沒猜錯的話,明月的父親不是很同意這門婚事吧!”

“高翁猜得不錯,不過我會說服他,今天我把明月的婚書交給李公子,這門婚事就算定下來了,合適的時候,我會爲你們舉行婚禮。”

李慶安心花怒放,連忙躬身施禮道:“多謝伯母,我已把一塊玉給了明月,那便是我給明月的信物。”

“那好吧!我就先走了。”

裴夫人站起身,又對高力士笑道:“高翁,一切就拜託你了。”

高力士和李慶安一直把裴夫人送出大門,高力士這纔對李慶安笑道:“恭喜你了,不過我相信,你的第二喜很快就會到來。”

李慶安也眯着眼笑了,“高翁怎麼知道?”

“我當然知道,既然你能自解兵權,難道會沒有後手嗎?”

高力士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呵呵進府去了。

........次曰天剛亮,李慶安便和三百名親衛離開高力士府邸出發了,他們沿着朱雀大街緩緩而行,大街上很安靜,還沒有什麼行人,四月的長安早晨還有一絲涼意,一層薄薄的白霧籠罩在大街上,彷彿流紗在風中飄動,他們很快便來到了明德門,城門已經開了,兩邊擠滿了等待出門的長安民衆。

“李大哥!”

李慶安忽然聽見了明珠的聲音,他循聲望去,只見在城門旁停着一輛馬車,馬車前,明珠像小鳥似的,激動得又蹦又跳向他揮手,在她身後,是穿着一身淡黃長裙的明月,她眼中也洋溢着無盡的喜悅。

李慶安也笑了,他從來沒有看見明月像今天這樣神采飛揚,她往曰那種淡淡的憂傷現在一掃而空了,她眼睛在閃爍着一種寶石般奪目的光彩,這種神采讓李慶安感到陶醉了,就彷彿清晨剛剛盛開的牡丹,芬芳四溢,香氣襲人。

“李大哥!”

明珠跑了上來,李慶安翻身下馬,迎了上去,笑道:“你們要跟我一起走嗎?”

明珠撅嘴道:“我們倒是想,但娘不讓,只讓我們來送你。”

說到這,明珠又眉開眼笑地問道:“聽娘說,你和姐姐的親事已經定了?”

“小丫頭,這次你功不可沒!”

李慶安捏了捏她的鼻子,便朝明月走去,明月的臉忽然飛過一抹霞紅,她羞澀地低下頭,小聲道:“明月前來送君一程。”

“你不肯跟我一起走嗎?”

明月搖了搖頭,道:“我既已許君,當等君明媒正娶,我會等君歸來,即使等到天荒地老,明月也無怨無悔。”

兩人都沉默了,過了片刻李慶安笑道:“那好吧!相信總有一天,我一定會帶你去看天山的明月。”

他翻身上馬,又對明珠笑道:“明珠,好好照顧你姐姐,將來我給你找個最好的夫婿。”

說完,他嚮明月一揮手,便帶領親兵們向門洞奔去。

“我纔不要呢!”

明珠小聲嘟囔一句,她忽然驚覺,連忙對明月喊道:“姐,李大哥要走了,我不再送他嗎?”

“不用了,送君千里,終將一別。”

明月默默凝視着李慶安的背影遠走,喃喃道:“願君一路保重!”

.........五天後,天寶九年四月十八曰,大唐皇帝李隆基終於下詔,太子李亨因妄用巫盅之術,不宜再爲太子,正式廢除其太子之位,封其爲涼王,退出東宮。

李亨含淚謝旨,卻暈倒在東宮的臺階下,消失彷彿長了翅膀一般,霎時傳向全國各地,有人爲之震驚、爲之落淚、爲之擔憂,但也有人爲之歡欣鼓舞,額首相慶。

這一天,李慶安已到達了襄陽,他得到了太子被廢的消息,立刻駐足不行,實施嚴莊連環第三計的時機終於到了,他立刻命人將一封萬言書發往長安,請李林甫替他上書李隆基。

大明宮紫宸殿,李林甫略顯蒼老的身影匆匆走過了一根立柱,手中拿着一封厚厚的奏摺。

汰漬檔的清洗在昨天結束了,李隆基所擬的二十三人名單中,一個都沒有逃脫,下獄、免職或者貶黜,審問李慶安的刑部侍郎張倚被貶爲潞州司馬,最後一個被貶的便是大理寺少卿裴旻,他被貶爲華陰縣縣令,至此,汰漬檔的骨幹被一網打盡。

朝中局勢驟然大變,從原來的四派爭強,變成了相國黨、楊黨、張黨三足鼎立,而各親王之中也暗流激盪,各自依附三黨,東宮空虛使李隆基的每一個兒子都變得野心勃勃起來。

除了汰漬檔全軍覆沒,李林甫的相國黨也受到了沉重的打擊,他的吏部丟了,而楊國忠卻因爲得到吏部而勢力大漲,他的心腹吏部侍郎韋見素被封爲中書門下平章事,正式入相,此刻大唐七相中,楊黨派系便佔了三人,相國黨和張黨各有兩人,在政事堂中,楊國忠已經佔據了優勢。

李林甫也由此變得蒼老了,他走到李隆基的御書房前,對一名宦官道:“請稟報聖上,我有急事求見。”

“李相國請稍等!”宦官轉身進了御書房。

李林甫有些惱怒地暗哼一聲,以前所有人都稱他‘相國’,而現在稱‘李相國’,加了一個姓,這是爲了和‘楊相國’區分開,一個市井無賴之徒,不過仗着是外戚,居然和他李林甫分庭抗禮了。

李林甫心情鬱悶地坐在門口的軟墩上等候召見,這時他又看了看李慶安的奏摺,臉上的惱怒之色稍霽,眼中不由閃過一絲寬慰之色。

他比誰都清楚,其實李慶安並不是什麼汰漬檔,當初是他爲了讓李亨和楊國忠反目爲仇,費盡心機地將李慶安插進汰漬檔,挑起李亨和楊國忠對立,最後太子被廢,那就意味他李林甫家族不會因太子上臺而被族誅,從這一點來說,他李林甫達到了目的,但李慶安卻因此被清洗,從北庭節度使被貶爲柳州太守。

李林甫心中多多少少有一點兒內疚,也有一點惋惜,本來李慶安完全可以成爲他的左膀右臂,不過他沒料到李慶安居然會在太子被廢后上了一本,此時李隆基對汰漬檔已完成了暴風疾雨似的清洗,開始喘一口氣,停下來重新審視各個汰漬檔骨幹的定罪,李慶安在這個時候上書,時機捏拿之巧妙,令他拍案叫絕。

“李相國,陛下請你進去!”門口,宦官小聲道。

李林甫站起身,整了整衣袍,快步走進了御書房,房內李隆基正在批閱一本奏摺,奏摺是安西高仙芝所上,此時高仙芝兼任北庭節度使的任命應該還在路上,高仙芝卻送來了朅師國大勝的消息,但不知爲什麼,朅師國大勝並沒有給李隆基帶來什麼狂喜,在某種意義上,它遠遠不能和收復碎葉軍鎮相比。

李隆基沉吟良久,高仙芝在奏摺最後提議攻打月氏,將吐蕃勢力徹底趕出吐火羅,理由是這些吐火羅小國多年不進京朝覲,早已不把大唐當做宗主國,當以王道服之,而且吐火羅諸國錢糧頗多,不需朝廷耗費軍資。

雖然朅師國大勝沒有給李隆基帶來什麼狂喜,但高仙芝最後的提議卻讓李隆基頗爲心動,不需要朝廷耗費軍資就能拿下吐火羅全境,將吐蕃勢力趕出吐火羅,這何樂而不爲?他又隨手拿出監軍邊令誠的密報,言安西軍士氣正盛,所過之地勢如破竹,李隆基心中已經有了七分同意。

這時,李林甫走進了御書房,躬身道:“臣李林甫參見陛下!”

李隆基放下筆呵呵笑道:“相國來得正好,朕正想和你商量一下高仙芝提議進攻吐火羅全境一事。”

“陛下,臣也是爲此事而來。”

說着,李林甫將李慶安的奏摺雙手奉給李隆基,“這是李慶安在赴任半路所上的奏摺,臣深有感觸,特呈給陛下。”

“李慶安?”李隆基愣了一下,他接過奏摺,展開看了看,竟密密麻麻寫了十幾頁,足足有萬言之多。

‘臣以爲我大唐從前無論從北庭還是安西,進入嶺西皆須長途跋涉、勞師遠征,蓋嘉運、夫蒙靈察以雄兵西進,皆不能持久,都因嶺西無根基之故,而碎葉光復,將一改唐軍劣勢,實爲我大唐嶺西戰略的轉折。

今初取碎葉,百廢待興,當務之急,應趁大食無暇東顧之機,募兵藏糧,堅修城池,向碎葉遷徙軍戶,安撫突胡,以鞏固碎葉根基,且不可妄動刀兵,驚動大食,而喪失我唐軍屯兵休養之機。

.........臣以爲河中戰略當分兩步走,一是積極鞏固強化碎葉根基,使我唐軍有立身之本,其次當實施合縱連橫之策,連絡昭武九國,支持其抗擊大食西進,昭武九國宗廟被毀、信仰迷失,人民賦稅沉重,貴族財產朝夕不保,對大食不滿久矣,無奈國小勢弱,無力和大食對抗,若我大唐以堅臂扶之,河中局勢必將大變;然後再遣一唐使,西去拜占庭,拜占庭乃大食宿敵,國勢強盛,只因宗教不同,與大食勢同水火不容,大唐當聯合拜占庭,共謀大食,使大食無暇東顧,臣敢斷言,依臣之計,不出三年,河中之地當盡歸大唐.......’

李慶安的奏摺打開了李隆基從未見過的視野,他半天沉思不語,這時李林甫奏道:“陛下,臣以爲李慶安與韋堅、皇甫惟明及王忠嗣等人不同,與舊太子既無聯姻,也無故舊交情,成爲舊太子一系,只是當年揚州鹽案涉及慶王,他的自保之道,他成爲汰漬檔時曰不長,又遠在北庭,雖然擁有太子金牌,卻不能因此認爲他是太子死黨,此人起家完全靠軍功,既無世家背景,也無宗室血親,當可大用,他對西域見解之深刻,我朝再無二人,陛下,放他去柳州可惜了。”

李隆基的左手食關指輕輕敲打着御案,昨晚貴妃還埋怨他把李慶安貶去柳州邊荒之地,只是現在汰漬檔初滅,朝中局勢混亂,不宜再反覆,讓人造成他有放太子一馬的錯覺。

這時,門口有宦官稟報:“陛下,楊相國已經到了。”

“宣他進見!”

片刻,楊國忠匆匆走了進來,他現在身任兵部尚書和吏部尚書,位高權重,已經能和李林甫分庭抗禮了,仕途得意使他春風滿面,臉色也格外的榮光煥發,他走進御書房,見李林甫也在,不由一楞,充滿敵意地看了他一眼,立刻跪下大禮參拜:“臣楊國忠參見吾皇陛下,願陛下萬歲萬萬歲。”

“楊愛卿免禮平身!”

李隆基把楊國忠召來,是想和他商量高仙芝進攻吐火羅的之事,但李慶安的一封奏摺使他心中有了一點猶豫。

這時,李隆基迅速瞥了李林甫一眼,見他笑容真誠,完全沒有政敵那種你死我活的橫眉冷對,李隆基的心中頓時起了一絲警惕,他太瞭解這位相國了,口中塗蜜,腰中藏劍,自己的國舅楊國忠進門時敵意迸現,明顯低了一籌,他能敵得過李林甫嗎?

本來他想和李林甫及楊國忠一起商量一下高仙芝的建議,可現在他一念之間,便改變主意了,李隆基便對李林甫笑道:“相國,朕想和楊國舅談一談家事。”

言外之意,就是讓李林甫退下了,李林甫當然知道李隆基召楊國忠來是要商量高仙芝之事,現在又讓自己退下,明顯是奪去自己對安西事務的主導權,他心中極爲不滿,卻不敢表露出來,便躬身道:“臣告退!”

他慢慢退下去了,李隆基等他退下,又給魚朝恩使了個眼色,讓他把門關上,這纔對楊國忠道:“朕找你來有兩件事,先說河南旱災,三個月滴雨不下,有人上書地方官私吞救濟糧,招致民怨沸騰,饑民造反,朕想讓人去看一看,你是戶部尚書,可推薦一人。”

楊國忠連忙道:“臣推薦戶部侍郎張埱前往,他久在戶部,熟悉各地民情,當能勝任。”

張埱是張筠的三弟,一直擔任戶部司郎中,是張筠控制戶部的關鍵人物,楊國忠想調走他,顯然是在打戶部的主意了,但他卻不明白李隆基的用意,李隆基讓他派人,是因爲他的人資歷都較淺,想給他們一個鍛鍊的機會,不料楊國忠貪得無厭,又打上了戶部的主意,讓李隆基心中略略有些不悅。

他便按住話題,又道:“算了,朝中事務繁雜,你初任吏部,熟悉之人也不多,此事朕就不問你了,朕會另外派人。”

李隆基取過高仙芝的奏摺道:“朕想問問你,你既爲兵部尚書,高仙芝提議進攻吐火羅,你怎麼看?”

“臣堅決支持!”

安西事務一向是李林甫的領域,楊國忠負責南詔,他一直插不進手,現在李隆基既然有意把安西事務給他,這個機會楊國忠當然不會放過,他連忙取出一本奏摺,道:“這是吐蕃使姚中廷出使吐蕃後寫來的奏摺,吐蕃贊普剛剛身死,新贊普年幼,國內派系爭權激烈,無暇對外用兵,現在哥舒翰已取九曲,劍南邊境平靜,南詔屈臣於大唐,東北有安祿山鎮守,正是在西北用兵之時,既然吐蕃無暇顧及西域,臣以爲正好全面掃平吐火羅,把吐蕃勢力徹底趕出吐火羅,陛下,機不可失啊!”

“那大食呢?你怎麼不考慮大食的因素?”李隆基問道。

楊國忠冷笑一聲道:“大食不過是西域一胡蠻罷了,略強於康國、石國,只敢和昭武諸國爭鋒,安敢和我大唐天軍對抗,再說臣聞其國內內訌,無力東進,是以臣不考慮大食,臣只慮吐蕃。”

李隆基雖然知道大食並不是像楊國忠說的那樣,只比康石等國略強,如果是那樣,他就不會扶持突騎施來對抗大食了,不過楊國忠有一句話說對了,大食正處於內戰之中,這確實是個機會。

李慶安的西域方略雖很有道理,但並不影響吐火羅戰役,完全可以兩線同進,想到唐軍將橫掃吐火羅,引來萬邦來唐,李隆基心中就有一種按耐不住的激動。

他立刻提筆,在高仙芝的奏摺上了批了一個‘準’字,並道:“傳朕的旨意,加封高仙芝爲鴻臚寺卿、御史中丞,賞銀萬兩,絹五千匹,拿下吐火羅,朕一併封賞三軍。”

楊國忠大喜,他終於能插手安西事務了,他趁李隆基信任自己之機,連忙奏另一件事道:“陛下,臣聞李慶安擅自解散親兵,充作私軍前往柳州,望陛下嚴懲!”

楊國忠一句話倒提醒了李隆基,他又看了看李慶安的西域萬言策,沉思良久,從李慶安的自我解職書,到貴妃的枕邊風,再到現在的西域局勢分析萬言書,李隆基感受到了李慶安的誠意,正如李林甫的勸諫,李慶安確實不算汰漬檔人,他便緩緩道:“再傳朕的旨意,李慶安改封河南道採訪使,安撫河南災情。”

(未完待續)

第664章 豹皮風波第119章 楊家發難第444章 制裁哥舒第607章 真兇是誰第661章 蝦釣大魚(下)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695章 祿山之死第557章 鄠縣偶遇第80章 小崔請客(下)第268章 風雲變幻(下)第284章 朝會之爭上第197章 氣吞萬里第693章 荔非選美第523章 家規國法第460章 以彼之道(上)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376章 危機迫至第464章 朝會之爭(下)第443章 咸陽事件第224章 說服大將第650章 上黨戰役(十二)第704章 踏平胡都第437章 軟硬兼施第157章 隱龍之會第219章 攻陷月氏第529章 謀事在人第316章 吐蕃戰役(上)第209章 明月探監第583章 霧娘所求第571章 破解秘密第261章 棣王遇刺第620章 衣不如新第653章 營救人質第276章 雙管齊下第181章 閨房之樂第343章 渡河阻擊(下)第8章 百步殺人第8章 百步殺人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465章 婚姻如衣第259章 貴妃設宴第309章 慶安新縣第670章 靜室密商第441章 馬車風波第203章 建成後裔第一百五十三章 清月詩社二第405章 不戰屈人第74章 花府大宴(七)第395章 父子反目第369章 攔截河東第76章 孿生姐妹第221章 臨危受命第132章 朝中論戰第679章 南唐覆滅(下)第27章 背後發力第266章 面授機宜第364章 危機漸起第324章 再行一棋第527章 各有心思第72章 花府大宴(五)第507章 三個條件第243章 暗流涌動第620章 衣不如新第169章 初到北庭第601章 血戰相州(五)第683章 戰役部署第271章 李王結盟第625章 請君入甕第330章 西遷之禍第97章 慶王李琮第一百五十三章 清月詩社二第242章 深入虎穴第473章 祖孫絕情第11章 馬球風波(上)第608章 裴家弔孝第338章 雙管齊下(上)第156章 身份難題第273章 借刀殺人(上)第12章 馬球風波(下)第213章 山寺驚魂第280章 以勢迫人第706章 楚州異兆第127章 龍駒仙島第44章 雪夜幽夢第149章 貴妃做媒第233章 曲池壽宴(下)第143章 慶王之邀第162章 相國退婚第292章 大唐大食第366章 飛援潼關第686章 兩國來使第539章 槐樹鄉談第88章 軍政之爭第322章 身份暴露第580章 事態蔓延第545章 將軍轉行第478章 烽煙漸起第218章 楊釗折臂第670章 靜室密商第355章 拒不交權
第664章 豹皮風波第119章 楊家發難第444章 制裁哥舒第607章 真兇是誰第661章 蝦釣大魚(下)第373章 帝國合約(中)第695章 祿山之死第557章 鄠縣偶遇第80章 小崔請客(下)第268章 風雲變幻(下)第284章 朝會之爭上第197章 氣吞萬里第693章 荔非選美第523章 家規國法第460章 以彼之道(上)第698章 急求外援第376章 危機迫至第464章 朝會之爭(下)第443章 咸陽事件第224章 說服大將第650章 上黨戰役(十二)第704章 踏平胡都第437章 軟硬兼施第157章 隱龍之會第219章 攻陷月氏第529章 謀事在人第316章 吐蕃戰役(上)第209章 明月探監第583章 霧娘所求第571章 破解秘密第261章 棣王遇刺第620章 衣不如新第653章 營救人質第276章 雙管齊下第181章 閨房之樂第343章 渡河阻擊(下)第8章 百步殺人第8章 百步殺人第585章 視察戰備第465章 婚姻如衣第259章 貴妃設宴第309章 慶安新縣第670章 靜室密商第441章 馬車風波第203章 建成後裔第一百五十三章 清月詩社二第405章 不戰屈人第74章 花府大宴(七)第395章 父子反目第369章 攔截河東第76章 孿生姐妹第221章 臨危受命第132章 朝中論戰第679章 南唐覆滅(下)第27章 背後發力第266章 面授機宜第364章 危機漸起第324章 再行一棋第527章 各有心思第72章 花府大宴(五)第507章 三個條件第243章 暗流涌動第620章 衣不如新第169章 初到北庭第601章 血戰相州(五)第683章 戰役部署第271章 李王結盟第625章 請君入甕第330章 西遷之禍第97章 慶王李琮第一百五十三章 清月詩社二第242章 深入虎穴第473章 祖孫絕情第11章 馬球風波(上)第608章 裴家弔孝第338章 雙管齊下(上)第156章 身份難題第273章 借刀殺人(上)第12章 馬球風波(下)第213章 山寺驚魂第280章 以勢迫人第706章 楚州異兆第127章 龍駒仙島第44章 雪夜幽夢第149章 貴妃做媒第233章 曲池壽宴(下)第143章 慶王之邀第162章 相國退婚第292章 大唐大食第366章 飛援潼關第686章 兩國來使第539章 槐樹鄉談第88章 軍政之爭第322章 身份暴露第580章 事態蔓延第545章 將軍轉行第478章 烽煙漸起第218章 楊釗折臂第670章 靜室密商第355章 拒不交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