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嫌疑

“各位愛卿,大淩河圍城已一月,遼鎮解圍無方,如今當做何方略,今日便議一議。”

乾清宮中,崇禎的聲音帶着些生硬,臉色比幾月前變得更加蒼白,他發現只要後金兵一出現,自己所能做的事情便很少,基本上只能擺着捱打。

樑廷棟身爲兵部尚書,當然只能首先發言,他吞了一口唾沫,還不及開口,兵科給事中周瑞豹便站出來大聲道:“稟萬歲,大淩河城被圍近一月,遼鎮僅戰二次,報捷一次爲松山之戰,微臣斗膽想問,關寧年費遼餉四百餘萬,聚兵十萬之衆,何以圍城一月,僅有一戰,且戰地尚在松山,以如此畏縮之軍,何時能解大凌之圍?”

周瑞豹說完後盯了樑廷棟一眼,“況乎凌城之築,朝中早有異議,本兵、樞輔與遼東巡撫各位大人既是堅欲築城,則奴之攻與不攻,在在需籌劃於爲動之前,如今奴兵兵臨一月,由遼東巡撫至本兵,無一策可見實效。微臣試問,不顧廷議輕易啓釁,不先行預備萬全之策略,而遺難了之局,豈稱忠臣能臣!?今雖不必爲既往之追咎,然祖大壽等上萬精兵,數萬商民在焉,何忍棄之。”

樑廷棟心中微微有些慌亂,兵科給事中專管並不事宜的查漏補缺,連皇帝詔書都能封駁,他對這個七品小官可謂毫無辦法,現在人家問到頭上,自己必須要回答,正在心中整理奏對。周瑞豹已經接着道:“微臣二劾樞輔孫承宗,皇上賦尚方劍,令之巡邊,便是需樞輔親歷行間,得以功罪無漏賞罰即時,以壯兵士之氣,如今大凌被圍。樞輔卻以騎行不便爲由,滯留寧遠,只以遼東巡撫坐鎮錦州。樞輔既有專任之責,何得以轉授他人?豈非有負萬歲特授尚方之意。臣乞立請樞輔專任調度,駐蹕錦州。剋期解圍。”

周瑞豹相貌堂堂,洪亮的聲音在大殿中迴盪,他這幾下子彈劾得不輕,其他人見有了出頭鳥,都停下不語,要看樑廷棟如何迴應。

樑廷棟此時靜下心來,瞟了一眼溫體仁的方向,只見他低頭順眉,沒有什麼表示,知道只能靠自己。咬咬牙挺直身子,一副自信表情,“周瑞豹彈劾臣輕易啓釁,臣請自辯。”

崇禎淡淡道:“本兵請說。”

“大凌之築,着眼非在遼西一地。大淩河僅在錦州東北三十餘里,即便以恢復廣寧而言,亦相差甚遠,臣議築大凌,其着眼在薊而非遼,試想己巳建奴入口之時。損失之兵民何止數萬,京師附近百里,無不殘破,薊鎮長城綿延數百里,又是防線殘破,劉可訓所練數萬營兵皆屬新募,何以抵擋建奴,臣日夜爲之焦慮,進而思之,遼西雄兵在鎮,終歸比之薊鎮易守,曾有寧錦寧遠之捷,若能引建奴大軍前來,薊鎮自然可保無虞,重修大凌由此而來。自七月築城,建奴大軍已被吸引於遼西,絕無餘力西顧薊鎮,以樞輔之能,只要能穩守遼西,於我大明便已是得益,若能緩得一年,則薊鎮之兵練成,破損之邊牆亦已加固,未必無一戰之力,臣謂之以遼守薊之策。”

廷中立即響起一片嗡嗡聲,樑廷棟這番辯解頗有新意,大夥都住在京師,自然不願又被建奴圍在裡面,如此看起來,修築大淩河城並非是什麼壞事。而樑廷棟的自辯也只說了自己的戰略決策英明,運籌是沒有問題的,至於大淩河能否守住,他則暗示要看孫承宗打得如何,責任應當在執行的樞輔身上,而不是他這個決策者了。

崇禎也微微皺眉,樑廷棟這幾下太極滑不留手,但即便再正確,卻對現在的解圍一點作用沒有,雖然按樑廷棟所說,只要建奴不入口大明就算贏了,但天下人不會這麼看,大家看到的還是大淩河被圍死了幾萬人,大明終歸是輸了。況且被圍住的是遼鎮最精銳的祖大壽所部,遠遠不是普通的損失幾萬人那麼回事。

周瑞豹卻不肯就此放過樑廷棟,他轉身看着樑廷棟道:“遼鎮難道並非兵部所轄,大凌一城兵民數萬,司馬一個以遼守薊,皆棄之於蠻夷乎?”

周瑞豹不屬於溫體仁和周延儒任何一派,只是單純的就事論事,溫周兩邊的人都不出面,樑廷棟對皇帝道:“皇上,大淩河城民皆吾皇子民,兵部斷不會棄之不顧,已有昌平鎮、天津撫標各營準備停當,不日起行救援,只是建奴兇殘,樞輔想必是要謀劃萬全,方能起行。”

周瑞豹一抖手,還要與樑廷棟辯論,崇禎輕輕道:“好了,本兵既已有成劃,便命各營速速起行,城中雖有糧草,然終有食盡之時,祖大壽何可綱還是實心任事的,本兵將此意告之樞輔。”

樑廷棟趕緊答應,知道暫時過關,躬身答應,他話音剛落,吏科給事中熊開元就站出來道:“臣附議樞輔應專任調度,陛下既授之尚方,樞輔與遼東巡撫擔無他卸,厚賞顯戮,義不得辭,榆關原本便有高起潛、李明臣等內臣監軍,然皇上又特使內臣王應朝任之,此等內臣果有孫吳之邊才乎?若大凌有失,恐樞輔與丘嘉禾推責於內臣,臣請撤內臣以一事權。。。”

崇禎一聽熊開元又跳出來老生常談,心中十分不快,若是外臣能讓他省心,又何必非派內臣監軍,根據眼下的情形,他還打算派更多內臣到各地,更別說收回監軍了,當下冷冷道:“遣用內員自有裁酌,不必過爲疑揣。”

廷上各人一聽,就知道皇帝不打算撤,大家都不再說這個話題,偏偏熊開元嘮嘮叨叨,崇禎臉色變得更加陰冷,這些給事中是誰也不怕,皇帝的話他們也不給面子。最後總算是溫體仁開口,好話說盡,纔將熊開元安撫下去。

溫體仁轉身過來,對吳宗達使個眼色,吳宗達出班奏道:“皇上,方纔本兵說及直隸所調兵馬即將起行,爲何獨獨未提及登萊兵馬。孫元化上任至今,歲靡兵餉逾九十萬兩,稱雄兵五萬在焉。登州、東江、文登三營舟師蔽海,爲何一到出兵,則久久不見一人?”

聽到有人提及孫元化。不少朝臣的眼睛看向了周延儒,剛剛三十九歲的周延儒如老僧入定,他從中狀元到現在,從政已經十八年,風浪也是見得多了,現在朝廷的情況他也很清楚,皇上不喜歡黨爭,溫體仁和自己都是避免體現出有官員羣體,但那些御史的鼻子比狗還靈,他們彈劾多了。皇帝其實也是知道兩人不和。

孫元化和張廷拱不用說是他的人,大同那邊比較安靜,溫體仁從張廷拱身上找不到什麼破綻,主要便是孫元化這方,原本有身彌島大捷。孫元化是有運籌之功的,誰知孫元化立即就被呂直和陳新這兩個直接功臣彈劾,孫元化的功成了過。

好在崇禎其實明白平衡的道理,而且他對周延儒十分看重,不願周延儒因此下臺。所以周延儒得以拖着欽差調查之事,等待孫元化出手反擊。根據孫元化派人送來告知的計劃,他認爲有些把握,只是帶信讓孫元化不要過於彈劾文登營,作爲唯一能數次擊敗明軍的將領,陳新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其實是很重的,他要孫元化把着力點放在內臣監軍上,對陳新則主要彈劾其人品低劣。但昨日他在宮內的線人傳來消息,說呂直剛剛傳來六百里快報,似乎是不利於孫元化之事。

此時聽了吳宗達問的問題,周延儒自然也不會出來回答什麼,還是樑廷棟答道:“登萊相距遙遠,入援當走海路,或許。。。”

崇禎突然冷笑一聲,“吳大學士此言問得甚好,朕這裡正好收到一封登萊監軍的急報,至九月五日,登萊仍未出兵,登州水營船隻竟然全部需要修繕,這便是年靡軍餉九十萬的數萬雄兵。”他的聲調漸漸變高,“水營船隻沒有好的便罷了,卻有一艘船是好的,只不過上面裝的不是兵將。船上除了有三名巡撫官署的參隨,還有一個人。”

崇禎緩緩環視衆臣,周延儒感覺情況十分不妙,果然聽崇禎大聲叫道:“還有一名建奴,經登萊遼民辨認,此人乃李成樑之侄孫,現官至建奴遊擊。”

衆臣被這顆重磅炸彈震驚,驚愕的互相交換着眼色,周延儒的身子也微微抖動了一下,要說孫元化貪墨軍餉他們毫不奇怪,但要說孫元化通奴,那他們是決計不信的,就說隔着那麼寬的遼海,建奴也給不了他什麼好處。

溫體仁自然已經提前得到了消息,他故作訝異出列道:“皇上,此事駭人聽聞,臣斗膽一問,此消息來自何處?”

崇禎對座下的曹化淳點點頭,曹化淳站出來大聲道:“登萊監軍,內官監呂直急報,九月五日於登州外海俘獲形跡可疑船隻一艘,追上之時,船上有人頑抗,被呂直所領水師斬殺後,在內倉發現數具屍體,似自相殘殺而死,經呂直隨從辨認,其中三人乃巡撫衙門參隨,懷揣書信一封,另一人作建奴打扮,懷揣夷語所書書信一封,皆未署名,漢語所書口氣似我大明一官員,呂直不敢擅處,兩封信已隨呂直急報送達。建奴首級亦同時送到京師,經兵部一遼東老吏再次辨認,確乃李成樑之侄孫李思忠,官至建奴遊擊。”

崇禎道:“把書信給幾位閣老看看。”說話時,他聲音已冰冷至極。

曹化淳將幾封書信遞給周延儒和溫體仁等人,周延儒拿到一看,這封竟然真的像孫元化手跡,上面寫着,“兵馬行期可緩,只以船隻當修爲由,兵數必不過四千,然以一百萬兩隻得復州半年並五百包衣首級,恐難支付,議改爲五十萬,至於調遣文登營至遼西一事,因其皮島一戰折損甚重,廷官恐反對再予調派,至多其中一部,只可勉力爲之。。。”

周延儒第一反應便是呂直的奸計,而且不算特別高明,孫元化再傻也不會去跟建奴做這種生意,他也拿不出那許多銀子,相信的人不會多,但唯一可慮的就是果真有一個建奴,而且還是漢人遊擊,但他馬上便想到了陳新,必定是陳新抓到此人,安排了這個陷阱,可恨這個陳新寧可不要這份軍功,也要拿來陷害孫元化。

周延儒看完不理會伸手的溫體仁,直接給了侍郎徐光啓,徐光啓對孫元化同樣寄予厚望,全沒想到會成眼前的情況,他看完後兩手顫抖,噗通一下跪下對皇帝道:“皇上,此乃建奴離間之計,不可輕信,四人若是有所串通,又豈會在船上自相殘殺,若是自殺,爲何又不銷燬信件,更是說不通。況孫元化本性淳樸,絕無可能做出如此無恥之事,老臣願以滿門閤家老小性命,擔保孫元化乃忠心爲國之人,請皇上明鑑。”

溫體仁不等周延儒開口,搶先道:“徐大人所言甚是,老臣附議。”

周延儒驚訝於溫體仁的表現,還沒反應過來,吳宗達就接着道:“臣也信孫大人之忠心,然更需觀其行,登萊兵馬久拖不發,卻無端讓人心中起疑,即便孫大人並無此心,亦會讓旁人誤解,於孫大人終非幸事。”

樑廷棟立即站出道:“臣認同吳閣老所說,此事太過匪夷所思,臣也不信孫大人會做出如此大逆之事,但孫大人自任巡撫以來,行事確有可商榷之處,除發兵日期之外,此次身彌島大捷,登萊報功文書遲遲未報,皆因孫大人不予副署,以致兵將升遷撫卹無已爲憑,豈非寒了壯士之心。通敵此事即便我等不信,亦應速速派員覈查,也好還孫大人清白。”

徐光啓不知是計,趕緊答道:“臣附議,請皇上派員覈查。”

周延儒暗叫不好,這時候派人去核查,孫元化能落個什麼好,就算查不出事情,也會被催得派兵,到時大淩河就和自己相關了。但此時各位大臣紛紛上來附議,他只能接受這個大局,正打算爭一爭人選,崇禎就開口了。

大明天子忍不住內心的不悅,站起來大聲道:“登萊管轄東江,乃應對建奴重要之一方,絕不可有居心叵測之人,既有嫌疑,便當覈實,着命吳宗達挑選得力御史,並兵部侍郎一人,赴登州查驗真僞,有則就地鎖拿,無則督促進兵,剋期必至。大凌日夜圍困,豈容敷衍塞責,本兵另文詢文登營陳參將,抽調部分軍兵隨行,以爲大軍膽魄。”

他說完轉身就走,曹化淳趕緊喊了一聲,“退朝!”然後追着去了。

廷臣紛紛散去,周延儒面色沉靜的盯着溫體仁,溫體仁摸摸花白的鬍子,滿臉微笑的對周延儒躬身一禮,帶着吳宗達大搖大擺的走了。

周延儒沉沉的嘆口氣,現在大淩河之戰,和他有關係了。RS

第68章 還鄉團第12章 有房一族(一)第92章 內應第26章 大年第38章 四城之戰(四)第41章 新上官第139章 不養寇第34章 改組前奏第31章 五島列島第11章 爲何當兵第64章 觸角第174章 入邊第一把九十六章 暴疾第18章 忽悠瘸了第150章 躡蹤第27章 檢查第87章 意義第112章 下風第8章 名聲鵲起第145章 水阻第28章 吳總兵第93章 伏擊第29章 戰後第32章 小島黃土第166章 外邪第163章 戰鬥英雄第27章 觀察員第50章 宣川第35章 會場第61章 反擊第112章 做好事第171章 天份第46章 獵人-上第73章 空心方陣第33章 九年第3章 快手就穿這樣第168章 泰安州客棧第42章 T第46章 正式百戶第41章 不送了第31章 運籌之功第13章 組織結構第44章 農忙時第18章 待機第47章 愛塔第53章 困局第63章 尚未麻木第2章 冬天第4章 狠一點第19章 推舉第16章 苦命的潘金蓮第152章 狡兔三窟第81章 昂揚第30章 人才第150章 躡蹤第51章 坦途第14章 新三方策第31章 障礙第48章 放血第215章 境遇第158章 當局不迷第79章 雷霆第158章 當局不迷第5章 門市第55章 信使第101章 夜行第124章 誰爲之犧牲第42章 拿得舒服第162章 挺進中原第37章 驚閨第8章 賄賂第48章 變數第38章 四城之戰(四)第66章 籌碼第116章 節節防禦第4章 星空第45章 皮島第49章 複雜第133章 調整第17章 展開第22章 消費第24章 對立第181章 夾擊第136章 角落第121章 對策第53章 矛陣接敵第3章 東江第17章 打行第110章 選址第50章 突發的混亂第53章 困局第26章 議和第4章 平靜第42章 委員會第103章 破營第55章 信使第16章 文登軍報第35章 兵城第53章 火力準備第7章 南京
第68章 還鄉團第12章 有房一族(一)第92章 內應第26章 大年第38章 四城之戰(四)第41章 新上官第139章 不養寇第34章 改組前奏第31章 五島列島第11章 爲何當兵第64章 觸角第174章 入邊第一把九十六章 暴疾第18章 忽悠瘸了第150章 躡蹤第27章 檢查第87章 意義第112章 下風第8章 名聲鵲起第145章 水阻第28章 吳總兵第93章 伏擊第29章 戰後第32章 小島黃土第166章 外邪第163章 戰鬥英雄第27章 觀察員第50章 宣川第35章 會場第61章 反擊第112章 做好事第171章 天份第46章 獵人-上第73章 空心方陣第33章 九年第3章 快手就穿這樣第168章 泰安州客棧第42章 T第46章 正式百戶第41章 不送了第31章 運籌之功第13章 組織結構第44章 農忙時第18章 待機第47章 愛塔第53章 困局第63章 尚未麻木第2章 冬天第4章 狠一點第19章 推舉第16章 苦命的潘金蓮第152章 狡兔三窟第81章 昂揚第30章 人才第150章 躡蹤第51章 坦途第14章 新三方策第31章 障礙第48章 放血第215章 境遇第158章 當局不迷第79章 雷霆第158章 當局不迷第5章 門市第55章 信使第101章 夜行第124章 誰爲之犧牲第42章 拿得舒服第162章 挺進中原第37章 驚閨第8章 賄賂第48章 變數第38章 四城之戰(四)第66章 籌碼第116章 節節防禦第4章 星空第45章 皮島第49章 複雜第133章 調整第17章 展開第22章 消費第24章 對立第181章 夾擊第136章 角落第121章 對策第53章 矛陣接敵第3章 東江第17章 打行第110章 選址第50章 突發的混亂第53章 困局第26章 議和第4章 平靜第42章 委員會第103章 破營第55章 信使第16章 文登軍報第35章 兵城第53章 火力準備第7章 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