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面的意味實在非常深長,這就聯繫到一樁清初著名疑案——皇太后孝莊到底有沒有下嫁這位小叔?他們倆到底是什麼關係?爲什麼皇位會落到福臨的頭上?孤兒寡母是怎麼在權傾天下的多爾袞面前屹立不倒,甚至據說多爾袞最後是鬱鬱而終、英年早逝?
年僅六歲的福臨繼位之後,多爾袞成爲大權在握的攝政王,雖說和濟爾哈朗一起同爲輔政親王,但濟爾哈朗本人是努爾哈赤弟弟舒爾哈齊的第六子。而舒爾哈齊大家都知道他是怎麼死的。據說他跟自己的長子三子一起陰謀反叛努爾哈赤。努爾哈赤殺了自己弟弟的兩個兒子,也就是自己的兩個親侄兒,把親弟弟舒爾哈齊囚禁。兩年後舒爾哈齊死於囚所。當然這裡面涉及到皇家密辛,到底舒爾哈齊有沒有陰謀反叛自己的兄長,那是另外一個歷史謎團。
反正這樣一個罪臣的兒子,自然不能跟身世顯赫、軍功無數的多爾袞相比。濟爾哈朗爲人一向低調,也跟父兄有關。多年的政治鬥爭使他習慣明哲保身,主動退居多爾袞之後。多爾袞如日中天,濟爾哈朗卻默默無聞,甘作幕後工作者,甚至有阿諛多爾袞而保證自己王位的傾向。
濟爾哈朗既然早就不能算政敵,那麼還有皇太極的長子豪格。
對於這個沒讓自己坐上皇位的人多爾袞當然非常不喜歡。順治二年,豪格平四川張獻忠,從此四川納入清廷版圖。可是豪格也真夠倒黴的,立下這麼大戰功,不但沒得來半點好處,反而馬上被多爾袞下獄。《清史稿多爾袞》載有如下幾句話:“肅親王既平四川,王摘其微罪,置之死。”摘其微罪,這個微罪的罪名據說是因爲冒功和起用罪人的弟弟。豪格坐了一個月的牢便一命嗚呼,死後連老婆都被多爾袞收作側福晉。豪格的死因很有疑點。他死時才三十九歲。豪格本身也是驍勇善戰的人,多年征戰的人必定身體很好。可是僅僅坐了一個月的黑牢就去見了他的皇阿瑪,這不能不讓人懷疑多爾袞肯定做了手腳。
政治鬥爭就是這麼殘酷,不是你死便是我活,我覺得這並不能怪多爾袞。豪格爲人並不如早年的多爾袞。當年多爾袞皇位被他老爸奪了,多爾袞卻隱忍不發,爲了大清多年出生入死。而豪格一直很有怨言,據說經常喝醉了胡說,有次還說什麼“我豈不能手裂吾輩之頸而殺之乎!”被人告發。
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他恨多爾袞入骨,恨不得用手撕裂多爾袞的脖子讓他去死!這麼一個直腸子沒心眼的人,而且時時刻刻想殺多爾袞。多爾袞再大度都不可能容忍下他來。從這些事看來,豪格實在不是一個聰明機敏的人,遠遠及不上多爾袞。從當初爭奪皇位很搞笑的“謙讓”,到多爾袞身爲攝政王、大權在握後還口出怨言一點不謹慎,難怪皇太極當初遲遲不肯立他當繼承人,也難怪給自己招來殺身之禍。
他死後,老婆被多爾袞佔了,但兒子富綬卻被多爾袞留了下來。史載多爾袞還曾召富綬到自己王府考較騎射。當時多爾袞的心腹何洛會建議多爾袞殺了富綬,但多爾袞置之一笑。可見多爾袞並不是濫殺無辜的人。
本文黃石原創,請登陸17K,支持正版閱讀明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在煤山自縊。這以後的事大家都知道,吳三桂“衝冠一怒爲紅顏”,請清兵入關,成了當時頭號大漢奸。
多爾袞很明智地許諾給吳三桂種種好處,封他爲“平西王”,給予高官厚祿,爲以後降清的明朝官將樹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榜樣。而且多爾袞還宣稱清兵入關是給崇禎帝報仇,是爲了剿滅李自成,是仁義之師。這在現代來看可說是非常好笑的藉口,誰信這個誰是瘋子!但當時這種論調卻起到了非常大的政治作用。
明朝吏治到末期已經敗壞非常,所謂“文官不愛錢,武將不怕死”在明末卻正好掉了個頭,該說是“文官特別愛錢,武將非常怕死”,一個能打仗領兵、救大明於水火中的人都找不到——或者說被崇禎自己疑心作祟殺的殺、去的去、降的降。反正最後關頭一位英雄人物都沒,剩下的全是些蠹蟲之輩。崇禎帝自殺以前,所有大臣能逃的都逃了,逃不掉的就投降李自成。崇禎派去守城監軍、他最信任的太監曹化淳甚至主動打開城門投降李自成。崇禎就連想要託孤都找不到人。
當時崇禎命自己的太子連同定王、永王投奔周皇后的父親周奎,也就是他們的外公。不料這位貪生怕死的貴戚竟然連自己的親外孫都出賣。一說連門都不肯打開收留他們,三位王子在亂軍中下落不明。一說他收留了定王和永王,卻不敢收留太子,反正收留了也沒用,第二天李自成全城搜索,他就趕緊把自己的兩位親外孫拱手交給李自成。兩位王子的結局可想而知。
這就是明末可悲的朝局。
多爾袞入京後大肆收買人心,用帝后禮厚葬自殺的崇禎和周皇后,優待投降的明朝官吏,頒佈命令對百姓秋毫無犯,廢除前明不合理的苛捐雜稅……對比李自成呢?大順軍紀律實在很差,到處搶劫放火,連明皇陵都被李自成下令火焚,退出北京之前還放了一把大火燒了大半個紫禁城,真是令人扼腕。(我們現在看到的故宮多半都是後來清朝陸續整修的)最著名的就是吳三桂老家的事蹟。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勒索白銀二十萬兩,拿不出就用刑!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奪走,(光一個奪字顯然不夠,但這裡還是不說了……)還放火把他家的宅院也燒了……
李自成一系列舉措根本毫無政治手腕,被勝利衝昏了頭腦,毫無政治遠見可言。吳三桂是何等重要人物?連他的父親家人都這樣對待。大順最後到底失敗,其中的原因可見一斑。(尤其愛放火,這點很奇怪。歷來的起義軍都對統治階層非常痛恨,時常毫不留情一把火燒這個燒那個,大概是爲了顯示自己徹底撲滅前朝的決心吧。比如項羽也一把火燒了阿房宮,據說大火經月不熄,給中國建築史留下多少遺憾啊。不然我們現在還可以多申請點文化遺產了——題外話)反觀多爾袞一系列舉措則是深得人心,什麼都保護得好好的。或者說當時的明朝降人無可選擇,人家兵馬都進城了,不殺頭不屠城留下性命和家產已是前世修來的福分,並且降官還依舊做他原來的官!於是當時的人都自己騙自己——看,人家是來爲咱們崇禎皇帝報仇的,不能怪我投降,人家那是仁義之師!於是心安理得高高興興地留起了辮子,改裝易服成爲大清的臣民。大明二百七十六年的統治到此結束。
多爾袞一系列舉措很快穩住了局勢。可說一場激烈的仗也沒打,大部分大明北方土地就到手了。順治元年五月,多爾袞於明皇宮武英殿正式御政。六月,他獨斷(記住是獨斷,當時確實有反對意見)做出一個重大的決定——遷都北京,並且迎接位於盛京的順治前來北京登極。幾天以後,懷裡揣着多爾袞親筆信的使者就上路了。
據說當時的北京人只知道有攝政王而不知道大清還有位年幼的小皇帝,許多人直到這一天,才驚訝地道:“哎呀,原來大清還有位小皇帝,攝政王他老人家不是皇帝啊!”時人只知有攝政王而不知有皇帝,多爾袞在中原的威信從這點可以想象而出。
多爾袞手握重兵進入北京,又平定局勢,完全可以欺負孤寡,自己宣佈登極當皇帝——大清的精兵強將全都出關、全都握在他手裡,留在盛京的不過是些老弱婦孺啊!他再不濟也可以來個劃界而治,把東三省老家給順治,自己大可效仿元朝忽必烈,留在中原當皇帝。
可是多爾袞並沒有這樣做。穩定局勢後,他第一件事就是去迎接盛京的順治和太后入主紫禁城。野史說這是因爲後宮的那位女人,那位滿蒙第一美女——孝莊文皇后,和多爾袞之間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情緣。
真的是這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