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過我沒有想到,想得很好的東西,執行起來未必就能一帆風順。朝野之中,反對之聲此起彼伏,絡繹不絕。首先反對我的人竟然是諸葛喬,他問我道:首先,科舉要人來京考試,窮學生來不了怎麼辦?赴京趕考,路途遙遠,肯定用路費,花時間,再加上道路不平,如何來解決?蜀中之人要是來到長安,路上翻山越嶺,要多少時間才行?其次有能力的人不願來怎麼辦?要知道,大多數高人隱士都不願出山,州郡舉薦,皇帝徵召,尚且一推再推,何況是要他們來與普通士子共同參加什麼考試。更不用說孔明先生這樣不世出的奇才,連太上皇親自上門還要三顧呢。再次時間太緊,這科舉又能來多少人?人來少了,取了些庸才,豈不是把皇上的名聲也毀了?而且,原來的各大豪門可以直接推選人才,如今取消了他們這個權力,他們肯還是不肯?

我對諸葛喬說:平心而論,你的話極有道理。不過,任何一個新事物的出現,必有其不成熟之處,何況就算是成熟,人們也有一個接受的過程,不可能第一次就做得很完美。而人們對舊的事物有具體的認知,有熟練的操作程序,自然不想改變,懶惰是人的天性,習慣會左右人的思維。此時季漢草創,萬象更新,此時任何改變,都是容易的,但以今後再改變難了。而且察舉之制,已現弊端,再不能持續下去。就眼下來說。這種改變是正常的,是必須的。否則的話,人們只務虛名。不求實才。把國家的理才大典變成談玄之會,把唯纔是舉變成唯名是舉,那季漢天下豈不重滔東漢覆轍?如果你認爲我所提地制度存在問題,你可以幫助我共同來完善它。讓它在現階段做得更好,但是如果因爲它的不完善而否定它,那就不必了。你所說的幾點,自然應該解決,蜀中地學生可在成都舉士,雍涼地在長安舉士。這樣就免去了他們的勞頓之苦;高人不出山,我們還可以用直接徵召的方法,但我希望科舉成爲正途;第一次的舉士,來得人可能會少一些,但我們可以從嚴選取,細心操作,不會出現取庸才地現象。只要第一次辦好了,以後自然會越來越好。各大豪門。不說雍涼益三州現下沒什麼大的豪門,便是當真有,也別想阻止我的決心。此事,哪怕花一百年的時間,季漢也會把它定爲國策!

此後。這一紙詔書在丞相府、尚書檯和御史臺之間來回穿梭,徵求意見。我發現,科舉之事,在上層反對的人多,在下層卻是支持的人多,在各州郡反對地人多,至於學校和百姓則是支持的人多。這種調查結果堅定了我改察舉爲科舉的信心。

與之相匹配的,我又下詔在經濟允許的情況下,各鄉皆設蒙學,其上設縣學、州學直至太學(在季漢初期由於國力原因,好多蒙學過於簡陋,只有一兩個老師,國家發不起月供,輪流着到學生家裡吃飯的現象比比皆是)。鼓勵遊學,鼓勵私人辦學。季漢以武立國,方今天下未定,不可棄武事。所以我在長安城外上林苑內創辦了帝國第一所軍校,由孔明任校長,張飛、馬超、趙雲和于禁四人親自兼任祭酒,在軍隊中選拔良才和下層軍官進行深造。而第一科所有武舉,可以直接入軍校學習。同時,我從少府撥專款在漢中爲故去的先生張機設立了張長沙杏林館,專門培育醫學人才。此外,我在海內徵集圖書,到京中後統一組織抄寫,積極研發雕版印刷技術和改良推廣蔡侯紙。這些事大都是我從前早就想好的,此時有了條件,施行起來雖有困難,但一則我是新帝登極,推行第一項政策,自然很少人來觸我這個黴頭;二則一但朝堂上爭議不休,我便自己出錢興辦。少府地錢雖不多,但節約下建造宮室的費用,做這些事還是辦得下來的;三則我在個別大家不認同的事情上,便採取進三退二之策,先把事情說到大家不同意的地步,於是羣臣紛紛進諫,進行反對,我便提出一個折中方案,於是大家便覺得我讓了步,表示認同,其實正好達到我想要地程度。不過這種方法不能多用,否則不但失靈,而且會影響我的個人形象。

一朝爲帝,發現大權在手,竟是揮灑如意,進退自如,再無人輕易掣肘,不由大是暢懷。

三月三日,長安城熱鬧非凡。民俗這一日爲褉節,百姓們都要到水邊河畔去祭祀。長安城外八水環流,皆出入上林苑。霸水出藍田穀,西北入渭水。滻水亦出籃田穀,北至霸陵入霸水。涇水出安定涇陽開頭山,東至陽陵入渭水。渭水出隴西首陽縣鳥鼠同穴山,東北至華陰入黃河。豐水出鄠南山豐谷,北入渭水。鎬水在昆明池北。牢水出鄠縣西南,入潦谷,北流入渭水。潏水在杜陵,從皇子陂西流,經昆明池入渭水。這八條河如同八個美麗的少女,無聲的點綴和滋潤着關中大地。這一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穿上嶄新的衣服,帶上明亮的首飾,或坐轎,或騎馬,或步行,前往河邊。春日的河流明亮如鏡,波光粼粼,河岸兩邊鮮花盛開,綠樹成行,田野間新芽吐翠,鳥鳴蝶舞,生機勃勃。青年的男女們也放開懷抱,大膽的放歌歡笑,而不會有人去指責。

這一日,各府放假,官員們也都會陪着家眷出城,半是祭祀,半是遊玩。便是孔明先生這樣端莊的人,也會陪着黃夫人,帶着諸葛喬,坐着青布小轎前去渭河畔禱告一番。當然,論及風流,在季漢還得說是大鴻臚兼客曹尚書孟達,他本來便生得風流儒雅,又是才子天性,愛寫詩吟賦。舞文弄墨,身邊總也隨着一大羣風流才子,當然也少不了美貌的優伶。

其實褉節在江南更爲盛行。我的部下們南方人多。也把這個風俗帶到了北方。而恭慈太后孫尚香乃東吳之人,對褉節更是重視。我一年少有時間陪着她,到了這個日子,自然是不能錯過。特特的讓皇后星彩安排,在上林苑中祭祀。皇太后吳氏不想與我們在一起,但是我說,若她不去,讓外人看了好象皇家骨肉鬧生分一樣。她便也同意了。

自長樂宮乘輦經飛閣之道向西北五里便是建章宮。(《長安志》雲:“漢未央宮在縣西北十四里,建章宮在縣西北二十里,長樂宮在縣西北十五里。桂宮在縣西北十三裡。”帝於未央宮營造日廣,以城中爲小,乃於宮西跨城池作飛閣,通建章宮,佝輩道以上下。輦道爲閣道,可以乘輦而行。)

建章宮位於長安城外,與未央諸宮隔城相望,故跨城而爲閣道。宮有四門。正門曰閶闔,以象天門也,高二十五丈(75米),亦曰璧門。一眼看去,巨門高聳入天。威嚴壯觀。

我親自扶了吳太后,皇后扶了孫太后,劉永和劉理在一邊往來奔跑。我說道:“兩位母后,高祖得長安後,先在秦興樂宮的基礎上營建長樂宮,後來丞相蕭何營建未央宮,立東鬧、北鬧、前殿、武庫、太倉。惠帝三年、五年築長安城牆,六年建西市。武帝元朔五年,在城南安門外建太學。元鼎二年修柏梁臺。太初元年,在城西上林苑修建章宮。論及壯麗,建章宮堪稱第一,但是它的境遇卻也最是悲慘。我們眼前地閶闔門,便曾數次毀於戰火,此門是新建的,雖然也算得上巍峨,卻還遠及不上原來的壯麗。《漢書》曰:‘建章宮南有玉堂,璧門三層,臺高三十丈,玉堂內殿十二門,階陛皆玉爲之。鑄銅鳳高五尺,飾黃金棲屋上,下有轉樞,向風若翔,椽首薄以璧玉,因曰璧門。’我們現在看到殿頂那隻金鳳,卻是木製,原來那隻已毀於赤眉之手。不過製作也極精巧地,鳳嘴所對方向,便是風來地方向,若是風大,風穿鳳口,還可聽到鳳鳴之聲。故長安有歌雲:一鳴五穀生,再鳴五穀熟。說這隻金鳳在,便可保佑關中豐收。”

劉理畢竟年幼,比起劉永,他與我要親的多,聽我講起故事,興致勃勃的問道:“皇帝哥哥,這金鳳這麼神奇麼?”

我向他微笑道:“不然,其實這只是百姓對金鳳寄託了極美的願望。正如我們今天地祈福一樣。上天雖有靈,卻不佑無志之人,想獲得幸福,還要我們舉國齊去爭取。父親仙去,季漢重擔落在我們兄弟肩上,此後,我們還要努力纔是。”

劉理懂事的點點頭。劉永卻背過臉去,望那仰風而舞的金鳳。

星彩笑了:“想不到皇帝懂得這麼多。”

我便也笑:“其實朕是事先問好相父,纔來背給你們聽的。”我本是開玩笑,想拉近與諸人的距離,可惜我這個笑話並不可笑,孫尚香還算是微微動動嘴脣,表示聽見,可吳太后便道:“皇帝何必勞煩丞相,知道便知道,不知道又能如何,這都是自家人,騙得了誰?”一句話說得我如同吞了只蒼蠅,說不出的彆扭。她分明在說我無才無能,全*孔明幫着才能坐這個江山。我爲帝不過是偶然罷了。

星彩看情形不對,忙轉話題:“可說是呢,世間地事,不去追求,便有神保佑也有沒有。我聽說泰山有一個人,做夢聽神人說他是大富大貴之命,便日日倒在牀上等着天降富貴。可是一年年窮困至死,也沒有發達。臨死時他的牀塌了,摔在地上。他氣得以手撞地說:‘老天,你騙了我!’哪知這一撞,竟撞出一大塊金磚來。原來神仙就把財寶藏在他牀下了,他卻從來也沒有挖過。此時發現,卻是晚了。”

星彩這一轉題,大有都被吸引。吳氏雖然總喜歡打自己的小算盤,卻也是個平凡女子,早忘了適才的不快,嘆道:“真是可惜啊。”

我也點頭道:“這個故事雖然簡單,卻也有些意味。與我適才所講恰恰相合。”

星彩接着道:“這是說有神靈保佑,卻不去尋的。可世間也有努力追求,卻總無結果的。陛下知道我有一個義妹,名喚靈兒的。”

“記得啊。”我眼前立時浮現出那個涼州道中,那個陣前吟詩的女孩兒,她見我第一面,就問姜維在何處。她那首詩我還記得,內容是“何處最逍遙,江湖起龍掛。明公擊築鏗,吹我青袍吒。萬物入襟懷,四時從變化。無家未足憂,可以家天下。”她是許靖地孫女,因爲性情豪邁,不爲許靖所喜,卻認張飛爲義父,是一個極有才情極有志氣的女孩子。

“她曾說過,她要嫁便要嫁一個氣慨無雙的奇男子。所以,她竟女扮男裝前往涼州,投到姜伯約的軍前,當了一名謀士。在徵西羌國中,她竟立下大功,智取了一座城池。可也就在那次戰役之後,她受了傷,被查知了身份。可是,姜維知道她的身份後,竟不同意娶她,認爲她地舉止太過驚世駭俗,非爲良配。而把她送回長安。可是許太傅因爲恨她離家出走,竟不肯原諒她,至死沒讓她進家門。你說這樣一個奇女子,卻遇上如此慘事,豈不是神明不佑,太過可憐。”

竟有這等事?我也是首次知聞,不由愕然。

吳民搖頭道:“天下竟有這等女子,不在家好好扶侍父母,到邊地去拋頭露面,際遇雖可憐,卻也是她自找的。不值得感嘆。”

孫尚香卻停了腳步,她首次主動向我提問:“皇帝,你不覺得許靈兒所爲,很值得人尊重麼?”

第60章 刺客第66章 破陣第50章 鄴城雲亂第7章 議宮事帝后交心 查火情丞相理政第57章 立威第8章 金鸞殿鬥口戲董昭 白虎堂設宴間曹肇第68章 蒼老的父親第83章 劉巴第97章 真相敗漏第83章 劉巴第74章 機會第21章 惱人的六月第63章 引蛇第70章 益州之戰的開始第96章 司馬之死第61章 黃權直諫第94章 謀攻第54章 縱橫捭闔第60章 諸葛昆仲第百零三章 孫登第36章 亂營第30章 風雲突變第34章 詞鋒第8章 拜師第四章第32章 備戰第34章 變生第31章 流言第65章 白馬鐵騎第80章 舉國動員的曹魏第21章 惱人的六月第59章 大漠雙姝第82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第28章 傷逝第46章 曹真的勝利第11章 公子“成名”第40章 雛虎第33章 遼東第22章 山雨欲來第2章 帝王的兒子是什麼第58章 刺客的後代與刺客第60章 諸葛昆仲第四十七章第百零一章 歸來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66章 再設圈套第20章 軍校風雲第85章 降魔神杵第五章第41章 守城第2章 帝王的兒子是什麼第85章 逆擊第86章 龜陣與火攻第52章 當年小奴長成人第47章 死節第48章 應對之策第22章 濁浪滔天第82章 劍光陰冷第35章 平亂第46章 鏖戰第78章 鬥智鬥力第58章 刺客的後代與刺客第81章 天塌第58章 刺客的後代與刺客第74章 黃河九曲第46章 曹真的勝利第8章 金鸞殿鬥口戲董昭 白虎堂設宴間曹肇第90章 漢軍退卻第85章 逆擊第42章 關平逞威第75章 蒲津渡口第92章 合力齊心第83章 劉巴第92章 合力齊心第29章 王濬誘敵第17章 丟宛城第34章 變生第25章 經濟之道第67章 王濬大婚第6章 淯水狂瀾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54章 殘局第79章 司馬的突襲第78章 鬥智鬥力第78章 “關公”顯靈第81章 天塌第83章 連夜脫逃第33章 遼東第58章 隴西李氏第28章 捕羊第60章 諸葛昆仲第56章 李昂,初次相見第65章 新的格局第9章 戰曹肇公主用計 思前事阿斗明心第百零六章 蠻人第百零五章 誰是獵手第16章 義舍遇險第百一十章 馬忠第75章 計騙闞澤第2章 帝王的兒子是什麼
第60章 刺客第66章 破陣第50章 鄴城雲亂第7章 議宮事帝后交心 查火情丞相理政第57章 立威第8章 金鸞殿鬥口戲董昭 白虎堂設宴間曹肇第68章 蒼老的父親第83章 劉巴第97章 真相敗漏第83章 劉巴第74章 機會第21章 惱人的六月第63章 引蛇第70章 益州之戰的開始第96章 司馬之死第61章 黃權直諫第94章 謀攻第54章 縱橫捭闔第60章 諸葛昆仲第百零三章 孫登第36章 亂營第30章 風雲突變第34章 詞鋒第8章 拜師第四章第32章 備戰第34章 變生第31章 流言第65章 白馬鐵騎第80章 舉國動員的曹魏第21章 惱人的六月第59章 大漠雙姝第82章 一個時代的終結第28章 傷逝第46章 曹真的勝利第11章 公子“成名”第40章 雛虎第33章 遼東第22章 山雨欲來第2章 帝王的兒子是什麼第58章 刺客的後代與刺客第60章 諸葛昆仲第四十七章第百零一章 歸來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66章 再設圈套第20章 軍校風雲第85章 降魔神杵第五章第41章 守城第2章 帝王的兒子是什麼第85章 逆擊第86章 龜陣與火攻第52章 當年小奴長成人第47章 死節第48章 應對之策第22章 濁浪滔天第82章 劍光陰冷第35章 平亂第46章 鏖戰第78章 鬥智鬥力第58章 刺客的後代與刺客第81章 天塌第58章 刺客的後代與刺客第74章 黃河九曲第46章 曹真的勝利第8章 金鸞殿鬥口戲董昭 白虎堂設宴間曹肇第90章 漢軍退卻第85章 逆擊第42章 關平逞威第75章 蒲津渡口第92章 合力齊心第83章 劉巴第92章 合力齊心第29章 王濬誘敵第17章 丟宛城第34章 變生第25章 經濟之道第67章 王濬大婚第6章 淯水狂瀾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54章 殘局第79章 司馬的突襲第78章 鬥智鬥力第78章 “關公”顯靈第81章 天塌第83章 連夜脫逃第33章 遼東第58章 隴西李氏第28章 捕羊第60章 諸葛昆仲第56章 李昂,初次相見第65章 新的格局第9章 戰曹肇公主用計 思前事阿斗明心第百零六章 蠻人第百零五章 誰是獵手第16章 義舍遇險第百一十章 馬忠第75章 計騙闞澤第2章 帝王的兒子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