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我望望兩位太后,點頭稱是,問星彩道:“靈兒現在何處?”

星彩道:“她現在車騎將軍府內。因爲她的事,父親與他爹爹許欽鬧翻了。我聽星憶說道,父親這幾日大怒,一會兒大罵許欽一會兒大罵姜維,惱起來非要把靈兒配給張苞。說起來,這件事卻是靈兒做得過於出人意料,驚世駭俗,故世不能容。可是,一個女子竟能活得這般精彩,臣妾很羨慕她的。臣妾與她相知,她曾言道,此生不願平淡而過。她最羨慕虞姬,願助一個英才蓋世的夫君,爲季漢守城而死,縱然是粉身碎骨,也不罔活過一世。我那時還笑她天真,哪知她竟真得獨自一人跑去邊疆,着實……着實……”說了兩個着實,卻似找不到合適的詞句來形容。但可以看出,她也想讓我幫一幫靈兒的。

我想了想,點頭道:“靈兒行事雖略近於狂妄,卻有功於季漢,朕自然不能讓她因此而困苦。近日朕會讓姜維回京述職,到時候,恭慈太后和皇后下懿旨賜婚,他不會拒絕的。”

吳太后不滿的哼了一聲,沒有再說什麼。我便只做沒有看到。孫尚香向我點了點頭。我心大慰。

其實說起來,我並不十分在乎吳太后對我是否滿意,她只是一個沒什麼心機的女子,加上我少年時性情孤僻,自一開始就對她並不友善,不象歷史上那樣順從乖巧,造成她與她關係較爲淡漠;而我繼位之後,她出於一心爲自己的兩個兒子打算,纔會總對我不滿。但她的能量、手段都極爲有限,連一點迂迴、黑暗的手段都不會用,早在我剛學政事的時候就不是我的對手,何況是現在。不過季漢以孝治天下。她又是太后,對於這樣一個根本不可能和不配成爲我對手的人,我還是很寬容的,哪怕她有時讓我有些尷尬。何況我不爲她着想。卻總要爲劉永劉理和我自己的名聲着想。或許,她這樣做,也便是認準了我也要自己地名聲吧……

一行人行至太液池邊。太液池在建章宮北,水面極廣。以象北海。中起三山,以象瀛洲、蓬萊、方丈,刻金石爲魚龍、奇禽、異獸之屬。池邊有三丈長的石鯨魚,雄渾壯麗。既走到了水邊,自然要先祭祀祈福。

我首先指香一柱,說道:“神居五行之長,爲百瀆之源。藏蛟躍龍,興雲致雨,潤澤萬方。朕爲天子,總理河山,奄有季漢,德給四方,伐叛懷遠,功期未克。朕與汝約。神能竭海若,吐天吳,驅風伯,逐鯨魚,使波無漣漪。厲有淺深,五穀豐美,萬民樂業,天下昇平。朕又何惜牲牢之禮耶,與神其相勉之。”說罷略一點頭,以示禮成。

吳氏不通文墨,孫尚香卻是號爲英武,不習文事,兩人都聽不大明白我說些什麼。不過星彩所學頗豐,亦武亦文,聽我所言,竟與水神聊天一樣,平輩論交,討價還價,沒半分敬意,不由帶笑含嗔的望我一眼,卻沒說什麼。

此時吳氏、孫尚香和星彩開始祭祀。她們便要麻煩的多了,我小立片刻還不自覺,劉永劉理在一邊已是氣悶之極。當下我向兩位太后告了罪,帶同兩個弟弟沿池邊而行。一路上,我乘着在一起地機會,便給他們講昭烈皇帝幼時故事,讓他們對天下有些瞭解,不要以爲身爲天家子弟,得享榮華便是應當。我的口才是在朝堂上練就的,講起故事來自然是繪聲繪色,扣人心絃,不由讓這兩個小兄弟滿臉憧憬和掛念。特別是劉永,竟對父親的故事極是關切。我心不由一動,在兒時,父親關愛我時,曾抱着我給我講過好多故事,只怕劉永和劉理卻無人享受過這般待遇。一時不由得又是得意,又是心酸。心下又想,是不是該給他們找些師傅,進行管束了。他們雖然還小,但久居長樂宮,亦爲不妥,當找個和適3機會,讓他們分宮而居,別讓吳氏地溺愛寵壞了他們。不過這些話最好我別親自去說,否則吳氏的臉一定很難看,當由吳懿去和她分說。

正走着,忽然劉理指着遠處侍衛衛護之外的一組殿宇:“皇帝哥哥,那裡怎麼有好多布衣之人?”

我纔給他講過父親起身布衣,織蓆販履爲生,他便學會用布衣這個詞了。我喜他聰明,向那邊望一望,已知原由,說道:“前年季漢大勝,人口激增,又值大雪,爲兄曾向父皇申請,開放一些殿宇給無處可住的百姓居住。不過去年那些人基本上都已安置妥否了。此時那裡住的是今年赴京科考的貧窮學子。”

說到這裡,我心一動,便想去看看我未來的賢才們到底如何,不過想了想,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我既示天下以公平,便不能在試前輕易與這些人相見。雖然明知學子們在一起,會比詩文,論才智,互相比鬥,其樂無窮,卻也只得隱下這股衝動。既然爲帝,我便永不能享受這種樂趣了。

當下我又給他們講什麼是科舉。我地講解便簡單有趣了:“以前察舉先推選,後考試,現在科舉是先考試,後策試。就好象一個大果園,我們想吃果子了,察舉就是大人們把果子拿上來。可是大人們有的喜歡睡覺,閉着眼睛看不到果子,拿着樹葉來交差;有的見識不廣,只知道棗子能知卻不知桃子也可口。所以啊,這回哥哥讓果子們自己走上來,看哪個更好吃纔要哪個,就不怕被大人們用樹葉騙了。”

劉理睜着圓圓的眼睛:“果子也能自己走上來?”

劉永卻說道:“皇兄,我想讀書。”

我點頭道:“可以,尹默、李譔皆是淵博之士,朕可以讓他二人教異你們。”

劉永搖頭道:“皇兄,我想如普通人家一樣入蒙學,我想看看我的真實水平,我要在十年後參加科舉,與那些人比上一比,看看我到底什麼樣,是不是配當父親的兒子!”

我聽他這話裡有句。似乎是誤解了我適才之言,以爲我在激他。雖說他當真如此做,只會對他有莫大的好處,但在這個時代。我若當真讓兩個弟弟如平民子弟一樣入蒙學,只怕衆口爍金,我先就成了不能容人的罪人。當下我鼓勵他道:“你地想法是對的,但你生於皇家。便也失了自由之身。便也註定你不可能走普通人能走的道路。你們師傅的事朕來安排,若你當真學習極好,我亦可放你參加大考。季漢出一個狀元王爺,卻也是一個幸事。”

劉理在一邊拍手道:“我也要學我也要學。”

我把他一把抱起來,向前飛跑道:“好,讓你們小兄弟一起學,看你能不能比永兒聰明。”

劉理在我懷裡咯咯的笑。劉永畢竟也是個孩子,撒腿在後面追起來,臉上也洋溢着快樂,渾不似平日對我冷冰冰地樣子。

藉此時機拉攏了一下兩個小弟,我目的達到。又想既然不能與學子們在一起,我且去軍中看一看,看看我的將士們是否也在耽於遊樂,順便也看看草創的帝國軍校。

主意一定。說走便走,我把劉永劉理送回到太液池邊,向吳氏和孫尚香解釋一下,便乘馬而去。建章宮北十里,是北軍步兵營。這支部隊是廖化負責地。說起廖化,對我是一個小小的打擊,因爲我的夢告訴我他曾是一個黃巾賊,被二叔收復的。但夢出了差錯,他是襄陽人,字元儉,本名淳,早年投*父親,曾經在二叔地手下作過主簿(刺史地佐官,掌管考查記錄功勞),一直跟隨二叔鎮守荊州,是個文官出身。二叔失敗後,荊州落入東吳之手,廖化不得已投降了東吳。後來,廖化做出了一個同二叔一樣千里是單騎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於季漢,一心想重回父親身邊,在這長達兩年多的時間裡,他臥薪嚐膽,矢志不渝,想出了詐死的計策,居然還計謀得逞,並騙過了所有的人,然後帶上自己的母親躲開吳兵地追捕,日夜兼程,從荊州一直逃到益州。我在永安之時,他已先行逃了回來。其人可謂有膽有識,“忠、義、孝”皆全,不由讓人稱奇。他回到長安後,父親親自任命他爲尚書,他卻要棄文從武,故被任命爲步兵校尉之職。

步兵校尉官職不低,漢武帝時,爲加強長安城的防護而置中壘、屯騎、步兵、越騎、長水、胡騎、射聲、虎賁八校尉。皆爲二千石(相當於太守),屬官有丞及司馬。中壘掌北軍壘門內外;屯騎校尉掌騎士;步兵校尉專掌上林苑的苑門屯兵;長水校尉掌長安西北郊的宣曲胡騎;胡騎校尉掌池陽胡騎,不常置。射聲校尉掌射聲士;虎賁校尉掌輕車。八校尉統領的軍隊是從地方或少數民族中選募來的常備兵。八校皆屬精勁之旅,而胡騎、越騎尤爲重要。西漢時統領者多爲皇帝的親信。時至東漢之時,將中壘校尉省去,又將胡騎併入長水,虎賁併入射聲,只剩下五校尉。這便是之書中常見的“五營”或“五校”。步兵校尉作爲天子禁軍首領之一,以戍衛京師爲主要職責,東漢時校尉多由宗室擔任,兼任宿衛宮廷地任務,這是一個重職。季漢依東漢官制建軍,現在名列八校尉的人,不過只有長水校尉馬岱和屯騎校尉關平二人而已,就算是立下大功的姜維,因年齡所限,也不過是個護羌校尉兼西域戊己校尉,引軍雖多,卻在外軍,比起八校尉來,還差着半級;所以對廖化來說,這也是破格的信任和提升了。

雖想突擊檢查,我可不想學文帝老祖宗闖周亞夫細柳營的故事,現在是戰爭時期,營務再鬆懈,也不會放人隨意出入。更何況,此時廖化統領地是全是精銳之師,我想硬闖,弄不好被誤傷了就麻煩了。當下我讓黑塞持我的令牌入營,要廖化在半年時辰之內集結所有軍士,到積草池。積草池是上林苑一景,中有珊瑚樹,高一丈二尺,一本三柯,上有四百六十二條,本爲南越王趙佗所獻,號爲烽火樹,至夜光景常煥然。可惜,眼下是根本看不到了,此樹早在二百年前便被人打碎偷走了。

我讓從人點燃一支香,然後下馬靜侯。時隔不久,只見軍營方向一道火炮飛起,在空中化爲千萬碎片。緊接着營門開放,一隊隊士兵魚貫而出,迅速而無聲的向我馳來,漢軍尚紅,步兵營作爲精兵,今年已完成換裝,前行中有如一片整齊的跳動的火苗一般。

廖化身着戎裝,直趨至我面前,行軍禮道:“陛下,西園步兵營奉命集結,應到三千零一十三人,實到三千零一十人,三人病休。請陛下訓令!”

我看看時間,大約只有三刻鐘時間,用目光掃視一下站得整整齊齊的軍士,叫道:“列成三三之陣!”衆軍聞聲齊動,迅速之極,接着我讓他們演成五五和七七之陣,用韓信暗點兵之法在心頭略算,已知廖化所報軍士之數一人不差,更喜衆軍變陣快徒,有條不紊,實無負精兵之名,亦可見廖化之能,心下不由十分滿意,點頭道:“很好,廖將軍治軍有方,集結迅速,號令齊整,着實不錯。今日乃是禊節,朕適才在上林苑內,聽太后與皇后向天禱告,願我季漢國泰民安,願我季漢將士奮勇殺敵,平安康健。朕心有感觸,特來看你們,你們是季漢最精銳的部隊,肩負着保家護國的使命,直接衛護着朕的安危:而一旦哪裡發生戰鬥,你們也將首先被送到最前線,你們是朕手中的刀和盾!爲了季漢,你們做好準備了沒有?”

廖化大聲道:“我部軍士日日枕戈而眠,夜夜思爲國報效,安敢負陛下和太后、皇后信任!”

第8章 拜師第32章 口利如刀第62章 智取安邑第24章 亂局第9章 戰曹肇公主用計 思前事阿斗明心第98章 下坯城破第36章 王雄的刺客第17章 丟宛城第35章 平亂第6章 淯水狂瀾第89章 將計就計第71章 章武元年第34章 詞鋒第27章 伏擊第74章 機會第64章 杜摯和毋丘儉第3章 洛陽攻守第96章 決戰第59章 大漠雙姝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7章 議宮事帝后交心 查火情丞相理政第53章 全勝第5章 江東來的人第75章 亡羊谷第60章 刺客第91章 東吳內鬥第20章 江東之行第85章 逆擊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41章 守城第52章 末路英雄第70章 益州之戰的開始第68章 蒼老的父親第8章 金鸞殿鬥口戲董昭 白虎堂設宴間曹肇第4章 所謂嫋雄第72章 將計就計第84章 渡河第39章 鏖兵漢虎第8章 司馬昭之心第75章 計騙闞澤第26章 合圍第92章 燒船第59章 白帝之戰第95章 相攻第20章 江東之行第64章 巨星隕落第31章 流言第84章 慌亂的帝君第50章 鄴城雲亂第70章 危機早伏第8章 司馬昭之心第54章 縱橫捭闔第91章 東吳內鬥第74章 機會第7章 白衣陸遜第81章 謠言四起第40章 白馬將軍第79章 大婚之日的戰書第80章 舉國動員的曹魏第83章 連夜脫逃第26章 合圍第22章 濁浪滔天第79章 大婚之日的戰書第百零三章 孫登第93章 王碰王第57章 風雨飄搖第71章 樓船破敵第三章第33章 軟禁第29章 王濬誘敵第59章 白帝之戰第57章 北疆之戰的序幕第28章 墳墓第88章 闞澤被囚第81章 天塌第81章 謠言四起第43章 人心第84章 地覆天翻第19章 讓漢中第84章 地覆天翻建興二年季漢官職表第74章 機會第38章 謀攻鄴城第67章 王濬大婚第13章 歷危機關鳳初曉世情 泄隱密廖立夜投曹魏第14章 初定關東第90章 漢軍退卻第51章 許儀逞雄第45章 一場虛驚第74章 黃河九曲第7章 白衣陸遜第五章第65章 白馬鐵騎第72章 潘璋奪權第53章 全勝第百零三章 孫登第87章 巧妙周旋第36章 亂營第75章 蒲津渡口第30章 大勢
第8章 拜師第32章 口利如刀第62章 智取安邑第24章 亂局第9章 戰曹肇公主用計 思前事阿斗明心第98章 下坯城破第36章 王雄的刺客第17章 丟宛城第35章 平亂第6章 淯水狂瀾第89章 將計就計第71章 章武元年第34章 詞鋒第27章 伏擊第74章 機會第64章 杜摯和毋丘儉第3章 洛陽攻守第96章 決戰第59章 大漠雙姝第100章 天下歸一第7章 議宮事帝后交心 查火情丞相理政第53章 全勝第5章 江東來的人第75章 亡羊谷第60章 刺客第91章 東吳內鬥第20章 江東之行第85章 逆擊第70章 初生的季漢第41章 守城第52章 末路英雄第70章 益州之戰的開始第68章 蒼老的父親第8章 金鸞殿鬥口戲董昭 白虎堂設宴間曹肇第4章 所謂嫋雄第72章 將計就計第84章 渡河第39章 鏖兵漢虎第8章 司馬昭之心第75章 計騙闞澤第26章 合圍第92章 燒船第59章 白帝之戰第95章 相攻第20章 江東之行第64章 巨星隕落第31章 流言第84章 慌亂的帝君第50章 鄴城雲亂第70章 危機早伏第8章 司馬昭之心第54章 縱橫捭闔第91章 東吳內鬥第74章 機會第7章 白衣陸遜第81章 謠言四起第40章 白馬將軍第79章 大婚之日的戰書第80章 舉國動員的曹魏第83章 連夜脫逃第26章 合圍第22章 濁浪滔天第79章 大婚之日的戰書第百零三章 孫登第93章 王碰王第57章 風雨飄搖第71章 樓船破敵第三章第33章 軟禁第29章 王濬誘敵第59章 白帝之戰第57章 北疆之戰的序幕第28章 墳墓第88章 闞澤被囚第81章 天塌第81章 謠言四起第43章 人心第84章 地覆天翻第19章 讓漢中第84章 地覆天翻建興二年季漢官職表第74章 機會第38章 謀攻鄴城第67章 王濬大婚第13章 歷危機關鳳初曉世情 泄隱密廖立夜投曹魏第14章 初定關東第90章 漢軍退卻第51章 許儀逞雄第45章 一場虛驚第74章 黃河九曲第7章 白衣陸遜第五章第65章 白馬鐵騎第72章 潘璋奪權第53章 全勝第百零三章 孫登第87章 巧妙周旋第36章 亂營第75章 蒲津渡口第30章 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