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李府

咸陽城城南,李府。

咸陽宮正殿舉行的大朝會從辰時一直持續到未時才結束。

諸多府衙將被裁撤新設三省六部的傳言,早在數月前就已經甚囂塵上。

年輕皇帝的強硬姿態從某些朝中重臣口中傳出之後,大秦朝野上下誰都知道這裁撤府衙、改革官制之事已經是勢不可擋,更何況皇帝並不是孤身一人在對抗整個大秦朝野衆多的三公九卿。

皇帝可是得到了包括大將軍太保蒙恬、左丞相馮去疾、太師尉繚、宗正嬴騰、軍方王氏一族以及以蘇、方、範三大世家爲代表的一干老秦世家貴族的絕對支持。

所以,不能進入議政堂的大秦羣臣們真正關注的無外乎這新設的三省六部能夠有多少人有份位列其中,有多少人能夠衝上潮頭,又會有多少人會直接被拍死在水底。

李府大堂,檀煙寥寥,正在觥籌交錯。

“公子,這,吃相未免有些太過難看了些吧。”

姚賈端起身前銅案上的酒樽,哧溜一口飲盡,悶聲道。說話間,手悄然朝天上指了指。

這話音,說大不大,說小不小。只是滿殿的李系朝臣嘴上雖然一直在打着哈哈看似聊的歡快,但是眼睛卻是一直注視着堂中最上首的四張銅案。

那四張銅案後坐的人,纔是能決定這堂中乃至大秦很多人命運存在的人。

李斯長子右丞相李由高坐大堂上首,在他下方則是原廷尉如今遷任刑部尚書實爲正二品大員的姚賈、原太僕現太僕寺卿正二品大員馬興以及戶部尚書同爲正二品大員的胡毋敬三人。

丞相府李斯一系四大支柱廷尉姚賈、奉常胡毋敬、治粟內史鄭國以及太僕馬興,只是今天不知爲何到場的只有三人,新任工部尚書鄭國卻是未見。

原本主掌皇家車馬的太僕府沒有裁撤,而是更名爲太僕寺,太僕馬興的官職也被更名爲正二品太僕寺卿,由原本主掌皇室車馬,變爲主掌大秦全國牛馬之政等等一切跟牲畜有關的事物。

太僕寺卿的權力相對以往太僕,自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當然,馬興這太僕寺卿之下同樣也有兩個掣肘。那就是兩個正三品太僕少卿,四個太僕寺丞,十六個太僕寺員外郎,三十六個太僕寺主事。

姚賈帶着些許怨艾的話語,周圍聽到的幾人無不一滯。緊接着偌大的大殿原本的觥籌交錯之音嘎然而止。大堂下方距離較遠的一干李系朝臣猶如被傳染般紛紛噤聲看向這大殿上首之處。

此次改制。六部統計二十四司司丞之位。還沒有公示。雖然司丞只是正五品官職,但是誰都知道這新設的六部中各司可是實打實的實權人物。

位不高,權柄卻猶重。

司丞之下還有司封令、員外郎。新設的六部絲毫不似先前各府衙各自爲政,一應諸事盡皆是由三公九卿說了算。剩下衆多官吏卻都要看各府之主的喜好來行事。

兩侍郎,四司丞,十六司封令,三十六員外郎,可以說將各部權柄盡皆下放。然後各司其職。尚書雖然貴爲一部之首,但是如果不能將兩侍郎、四司丞控制好,那麼也只是個加蓋印璽的工具而已。

這也是爲什麼,在朝會之後,一衆李系朝臣就迫不及待的齊聚李府的原因了。

如果在後世數百年,有朝臣該如此明目張膽的齊聚一起,怕是宴席還沒有散,皇宮中就已經有旨意放出直接來拿人了。

這不是典型的想要結黨或者造反的症狀麼,直接一鍋端了先。

好在大秦。還不是後世。

咸陽宮中也甚少限制朝臣私交。這也是爲什麼在始皇帝時就明知姚賈、鄭國、馬興、胡毋敬這些重臣都唯李斯馬首是瞻也不曾問罪的原因了。

大秦作爲第一個開創帝制的帝國,在政治上應該算是最爲開明的。不僅是因爲帝制初創,更因爲秦人的包容性、血性以及對皇族的忠誠。

秦以後,自漢王朝開始,華夏大地上一個帝國消亡。就會有另一個帝國興起,如此反覆,一代代的皇帝爲了保持對這天下的統治,對百姓對官員的限制也在一步步加深。

姚賈的話以及驟然安靜的大殿。讓李由剛剛端起酒樽的手不由一頓,不滿的看了姚賈一眼。李由順勢舉起酒樽高聲道:“陛下英明,諸位,同飲此杯,以祝我大秦昌盛!請!”

“陛下英明,大秦昌盛!”

堂中一干朝臣雖然不明白其中發生了什麼,但是還是紛紛舉杯,齊聲高呼道。

酒畢,大堂中再次恢復了先前喧囂之狀。至於各人心中到底作何之想,怕是隻有他們自己清楚了。

姚賈的眼神有些閃爍。

李由剛剛那不滿的眼神他看到了,其實在他話剛一出口他就知道自己錯了。不是話說的錯了,而是說的場合不對。

此際,李系羣臣酒宴,他在這個時候說出如此話語,如果被有心人聽到傳入那位耳中,那就是大不敬之罪。雖然他沒明言,但是誰能不知他說的誰?

“唉,叔父大人先前有些過了!今日只我等在,到還無礙,他日還望叔父大人多多三思。”說到這裡,李由嘆了口氣,“這大秦終究是陛下的大秦,這天下終究是陛下的天下,我等做臣子的,能爲陛下分憂那是陛下信任。叔父切記啊。”

“我知道,我知道。”姚賈舉杯連連道,灌下一口酒,掩飾自己的尷尬,完了想想似乎心中始終有所不甘,再次開口道:“只是公子,六部各司司丞、司封令、員外郎等一衆官吏,公子可和那邊議定?”

“六部,二十四司丞,九十六司封令,二百一十六人員外郎。二十四司丞陛下已有決斷,皇室兩人盡皆在兵部;關中老秦世家兩人一吏部一刑部;小侄舉薦之三人陛下盡皆允了,禮、吏、工三部各一;蒙家兵部兩人,禮部一人,吏部一人;老丞相舉薦之三人,陛下也允了,依然禮、吏、工三部各一。”

“公子舉薦爲何只有三人?下官記得當是六人才對。”

右側的胡毋敬聽到這裡,陡然疑聲道。

第238章 劍指西南第34章 大秦英靈塔第81章 虞姬第41章 三棟小樓第39章 曆法成第10章 月氏西遷第304章 正名武安君第160章 祭天大典第29章 項梁何在?第252章 雲中城第216章 鄒嫣月之殤第64張 李斯的心魔第46章 范增第11章 皇帝門生第57章 灞上大營第14章 大秦勳章第241章 六國美人第3章 玄鳥在行動第155章 刻在心底深處的名字第258章 風雪歸途第199章 隕玉珠第21章 宿命的對決第65章 灞上將軍韓信第105章 震懾!第215章 諸位將軍怕了?第70章 兩相分道第251章 恩怨第84章 百家現第105章 這是忠告!第35章 變故生第12章 昨日黃花第256章 武鑲第14章 相親第34章 南來的張良第215章 皇室之殤第93章 議政堂(上)第77章 紅色信報第139章 血與火的戰場第111章 馮鬆第289章 赫赫威名第206章 奇怪車隊第131章 烏孫興衰第101章 梁山雷鳴第89章 韓信領軍第196章 自由第92章 中尉楊瑞和第93章 餘孽?第169章 亡國之人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94章 褚文第275章 沒得選擇第75章 江東亂(一)第68章 南柯一夢第36章 你可以叫我孽!第252章 意外第70章 嬴樂康第67章 暗夜襲殺第269章 廢閹第190章 公子如何?第134章 大軍回城第173章 子嗣第237章 鑿穿第193章 司馬之罪第175章 覲見第187章 大朝會第32章 咸陽動第246章 見面不識第197章 伊婭第276章 女兒情懷第121章 酒館說書人第208章 殺之!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258章 兵分三路第9章 那一揖的風采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25章 破營第230章 戰又如何?第244章 嫉妒第9章 黃雀現(下)第203章 虎賁西行第206章 不寒而慄的猜測第99章 廣陵橋和邯鄲鐵場第59章 百將韓信第180章 第三方勢力第33章 戰陳縣(一)第94章 混亂的六月第208章 神秘來客第223章 戰起第245章 選擇第93章 河西郡和安南郡第14章 大秦勳章第166章 刑罰第156章 重頭戲第247章 引路第74章 亂第23章 戰起第285章 見呂雉第16章 報復第54章 賜姓第149章 撤兵
第238章 劍指西南第34章 大秦英靈塔第81章 虞姬第41章 三棟小樓第39章 曆法成第10章 月氏西遷第304章 正名武安君第160章 祭天大典第29章 項梁何在?第252章 雲中城第216章 鄒嫣月之殤第64張 李斯的心魔第46章 范增第11章 皇帝門生第57章 灞上大營第14章 大秦勳章第241章 六國美人第3章 玄鳥在行動第155章 刻在心底深處的名字第258章 風雪歸途第199章 隕玉珠第21章 宿命的對決第65章 灞上將軍韓信第105章 震懾!第215章 諸位將軍怕了?第70章 兩相分道第251章 恩怨第84章 百家現第105章 這是忠告!第35章 變故生第12章 昨日黃花第256章 武鑲第14章 相親第34章 南來的張良第215章 皇室之殤第93章 議政堂(上)第77章 紅色信報第139章 血與火的戰場第111章 馮鬆第289章 赫赫威名第206章 奇怪車隊第131章 烏孫興衰第101章 梁山雷鳴第89章 韓信領軍第196章 自由第92章 中尉楊瑞和第93章 餘孽?第169章 亡國之人第202章 驅逐出族第94章 褚文第275章 沒得選擇第75章 江東亂(一)第68章 南柯一夢第36章 你可以叫我孽!第252章 意外第70章 嬴樂康第67章 暗夜襲殺第269章 廢閹第190章 公子如何?第134章 大軍回城第173章 子嗣第237章 鑿穿第193章 司馬之罪第175章 覲見第187章 大朝會第32章 咸陽動第246章 見面不識第197章 伊婭第276章 女兒情懷第121章 酒館說書人第208章 殺之!第150章 侯爵遍地走第258章 兵分三路第9章 那一揖的風采第31章 咸陽燃燒的八卦之火第25章 破營第230章 戰又如何?第244章 嫉妒第9章 黃雀現(下)第203章 虎賁西行第206章 不寒而慄的猜測第99章 廣陵橋和邯鄲鐵場第59章 百將韓信第180章 第三方勢力第33章 戰陳縣(一)第94章 混亂的六月第208章 神秘來客第223章 戰起第245章 選擇第93章 河西郡和安南郡第14章 大秦勳章第166章 刑罰第156章 重頭戲第247章 引路第74章 亂第23章 戰起第285章 見呂雉第16章 報復第54章 賜姓第149章 撤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