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2節 漢家君臣盡歡顏(1)

長安。

距離大軍出征,已經過去了接近一個月。

時間也劃到了九月。

盛秋到達頂峰。

無數的百姓,都開始投入到秋收工作中。

數不清的婦女和老人,帶着孩子,在田地中勞作,將一穗穗的粟米收割,脫粒、歸倉。

但大家的心神,卻都已經飄到了遙遠的北方,長城腳下的戰事。

妻子,擔憂着丈夫的安危。

父親,牽掛着愛兒的消息。

孩子們,伸長了脖子,等待着父親從戰場歸來。

本次出征北上作戰,長安雖然只調動了不過三萬的正規軍。

但爲了支援這些軍隊北上作戰,爲此抽調的民夫和青壯,多達十餘萬。

這還僅僅是關中的動員力度。

整個北方,爲了支撐本次戰役,漢室朝廷通過各級政權,動員民夫已經達到了三十萬之多。

單單只是爲了補給飛狐軍和句注軍出雁門作戰,從雁門到馬邑的道路上,每天都有多達萬人的民夫,在給大軍輸送給養。

而在雁門身後,爲了將補給物資,輸送到雁門關。

一支十萬人組成的民夫運輸隊,日夜不休的沿着古道和直道,將一車車物資,肩挑手提,人拉牛牽,送到雁門關之內。

爲了讓驃騎大軍,能有足夠的給養。

開戰後,漢軍就在武州山麓的小路中,日夜不停的輸送物資。

無數的資源和海量的金錢,流水般的消失在賬簿上。

從太原向北,漢室三十年來,囤積的糧草物資倉庫,一個個的被搬空。

哪怕是未央宮裡。這段日子以來,也有無數人憂心忡忡的擔憂着戰場變化。

很多人都清楚,此戰。一旦失敗,意味着什麼。

這麼多物資。這麼多積蓄,投入到戰場上,一旦打了水漂,後果將極其嚴重!

但未央宮的天子,卻彷彿一點也不擔心。

每天該吃吃,該睡睡。

甚至還有閒情雅緻,帶着皇長子跟長公主,在御花園遊玩。

天子的鎮定。給了很多人吃了顆定心丸。

許多貴族列侯和大臣的心也因此放回了肚子裡。

既然自證‘君權天授’的天子都一副勝券在握的模樣,想來,前方戰事應該是順利的。

這天,當關中的百姓,正在各級政權的組織下,開始準備修葺道路和交通時。

一騎插着象徵着緊急軍情的騎士,策馬從北方而來。

他年輕的臉龐,充滿了興奮和激情。

噠噠噠,噠噠噠,就連戰馬的馬蹄聲。也是歡快無比。

無數人看到了這個騎士。

大量的百姓,紛紛丟下手裡的工具,無數的官吏聞訊後。扔下手裡的事務。

從蕭關向東,亭裡鄉縣,每一塊露布之下,都開始慢慢聚集人羣。

很快,這些地方就擠得水泄不通了。

士民官紳,不分階級,都伸長了脖子,等待着來自長安的使者,將捷報或者不幸的消息。貼到露布上。

無數人忐忑不安。

是又一個平城?

還是空前的勝利?

沒有人清楚。

………

此時此刻,劉徹正坐在未央宮的一個偏殿之中。與依照詔命,來到長安。進行例行的朝請的城陽王劉喜,下着圍棋。

圍棋自從誕生起,就廣受貴族士大夫階級的歡迎。

身爲皇帝,劉徹當然也會一點點。

但棋藝奇臭無比。

完全不是劉喜的對手。

要不是他是皇帝,劉喜恐怕早就殺他個片甲不留了。

但可惜,劉徹是皇帝。

而且他老爹還幹過,下棋下不贏了,丟了面子,就掀起棋盤,把對手砸死的可怕事情。

所以,劉喜是戰戰兢兢,不敢不變着法的給天子‘陪棋’。

爲此他不得不將自己的棋藝下降n個等級,從黃金選手,直降爲人機選手。

即使如此,他也還要想着法的給天子‘留棋’,處心積慮的設置一些套路,方便天子能自然而然的吃掉自己的一些棋子。

這很考驗劉喜的智慧和預判。

劉徹卻是很輕鬆的捏着棋子,隨意的下着。

他當然知道,劉喜在巴結自己。

但無所謂。

皇帝嘛,有時候適當的裝糊塗很有必要。

而且,從跟這個從前素未謀面的王叔的這幾局手談裡,劉徹看出來了,這個自己的王叔,心智和能力,都在水準線以上。

是一個合格的君王。

可以對他託付一些大事。

就在此時,殿外忽然傳來了急促的腳步聲。

“陛下!”王道幾乎是連跌帶撞的跑進來,跪下來拜道:“前線緊急軍情!”

“哦……”劉徹勉強按耐住心中的激動和忐忑,裝出一副‘朕早就知道了’的樣子,說道:“可是兒郎們已破北虜?”

這樣說着的時候,劉徹還回憶着曾經看過的謝安的典故。

這種裝x刷聲望的事情,劉徹自然知道必須學!

王道聞言,擡起頭,一副崇拜的模樣,拜道:“聖明無過陛下!”

“說吧,前方戰事究竟如何了?”劉徹一副雲淡清風的模樣,重新坐下來,對着對面的劉喜說道:“王叔,我們繼續對弈……”

但他拿棋子的手卻深深的出賣了他——都有些捏不住棋子了。

好在,此時此刻,在這個重磅炸彈面前,沒有人能仔細去觀察。

許多的侍從和宦官,都是一副——陛下好厲害的模樣,兩個眼睛裡,都是崇拜的星星。

大傢伙只覺得,有這樣的天子坐鎮,我們真是太幸福了!

王道跪在地上。拿出剛剛到手的緊急軍情奏報,攤開來,念道:“臣驃騎將軍縱。臣虎賁衛校尉冉,臣南軍都尉武等昧死頓首。百拜陛下:賴社稷神靈倚陛下之力,臣等自武州塞外列陣,與北虜折蘭王會戰,盡破之!”

王道看着奏報上的文字,用着顫抖的聲音說道:“陣斬王世子以下,四千一百八十二級,捕得賊虜自折蘭王以下,三千二百一十七人。繳獲戰馬七千一百二十一匹,北虜首級,堆壘如山,稽粥氏已斷一臂!”

“萬歲!萬歲!萬萬歲!”

王道的話還沒說完,整個大殿內外,無數狂熱的侍從和官員,就紛紛跪下來,大聲高呼。

自平城之後,至今凡五十六年。

從朝那塞淪陷至今,凡十八年。

漢室奮四世之餘烈。君臣上下,忍辱負重。

邊塞軍民,付出了無數的犧牲。無數的代價。

從長城向北,直至關中,直至長安,直至未央宮宮廷之內。

多少人的手足兄弟,親朋好友,長眠在與匈奴戰爭的戰場上,多少人的先人祖輩,在與匈奴騎兵入侵的搏鬥中,壯烈犧牲!

五十六年來。對匈奴的仇恨,如同火山中的岩漿一樣。在漢家的朝野中躁動不安的流動。

今天,終於。大仇得報!揚眉吐氣!

這怎能不讓人心潮澎湃?這怎能不讓人激動萬分?

這情緒,這澎湃的情緒,在瞬間就轉化成爲了最樸素的愛國主義與民族主義。

許多人抱頭,又哭又笑。

爲先人而哭,爲今日大勝而笑!

王道卻繼續念道:“今臣等率軍,阻匈奴白羊、樓煩等凡三萬騎於武州之南,前將軍所部,截其於馬邑之北,虜賊已如甕中之鱉,敗亡之期,指日可待!”

“伏請陛下,靜待捷報,臣等必獻北虜右賢王於陛下階前!”

“萬歲!萬歲!萬萬歲!”就連劉喜也再也忍耐不住,恭敬的俯首,匍匐在劉徹面前,拜道:“伏維陛下聖明,運籌帷幄,以聖王臨天下,乃令北虜自投羅網,臣謹爲天下賀!”

劉徹也是激動難耐。

折蘭部族!!!

作爲皇帝,他從石渠閣的無數檔案裡,見過這個兇名昭著,殘暴無比的可怕敵人。

今天,這個過去屠戮和肆虐了無數郡國,身負着無數漢家軍民血仇的大敵,卻在漢軍面前,如同土雞瓦狗一樣,一敗塗地!

劉徹已經看到了,整個草原,整個東北亞的***,都將因此戰而改變。

折蘭的敗亡,預示着匈奴霸權的衰落。

東北亞地區,漢室,這個古老的老大帝國,這個曾經的世界中心,****上國,終於將要回到他應該待的位置。

願有生之年,得見您君臨天下!

劉徹想起一個很久以前看過的漫畫,也感覺眼眶有些溼潤。

但作爲皇帝,他清楚,他需要冷靜。

所有人都可以激動,都可以興奮,都可以手舞足蹈。

但皇帝不行。

皇帝需要隨時冷靜,以便能從更加客觀的角度,思考戰略。

所以,他強行抑制住自己想要裸奔慶祝的衝動,用幾乎是顫抖的手,輕描淡寫的揮了揮,道:“此皆將士用命,祖宗保佑,社稷有靈!”

“況且,北虜主力尚在,朕還是等着將士們盡殲來犯之敵,再與王叔把酒言歡!”

但下一刻,劉徹的話卻深深的出賣了他的內心:“馬上派人去將這個捷報,報告給東宮兩位太后,另外,再召集羣臣,朕今夜於未央宮宣室殿設宴,與羣臣列侯,共同爲前方將士的大勝慶賀!”

東宮兩位太后,自從大軍出征後,就一直心神不寧。

畢竟,這樣的大戰,哪怕是對於現在的漢室朝廷來說,也幾乎算得上是賭上國運的一戰了。

一旦戰敗,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但她們又坳不過劉徹這個皇帝,更沒有辦法阻止劉徹的決定。

於是,就只好學習薄太后當年在河南戰役時一般,天天在宮裡,給各路神仙禱告,祈求神靈保佑,大軍得勝。

現在,這捷報傳來,也是時候讓兩位太后高興高興,開心開心了。

“再命令有司衙門,將此捷報,佈告天下,使天下皆知!”劉徹接着吩咐。

這樣的大勝,當然要大肆宣傳,大肆宣揚。

鼓舞士民的士氣和民心。

同時,藉着這個大勝,告訴天下——我——就是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真命天子。

這很重要!

在中國,自古以來,就沒有任何勢力或者政治團體,敢在一個王朝的上升期,起什麼歪主意的。

更不要說敢於對抗中央了!

這個大勝,對劉徹來說,更大的意義,在於政治上。

狹此大勝,他的權柄和威望,將攀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因此,他能更多的解開束縛和封印,去做一些更大膽的改革了。

除此之外,在這個大勝之下,中央集權,將會得到進一步加強,國家的信用和威望,也將更進一步的深入人心。

而且,此戰之後,必將誕生一批全新的軍功貴族。

他們是在劉徹領導下,取得軍功與榮耀,並且爲劉徹冊封的。

他們是天然的劉徹支持者和腦殘粉。

他們的加入,將極大的強化劉徹的行政能力和政策推行力度。

所謂政令不出未央宮,將永遠不會發生了。

更重要的是:此戰之後,劉徹毫不懷疑,他將成爲足以與三王比肩,五帝並稱的統治者。

真正的成爲那個口含天憲,一言以爲天下法的帝王。

這就是爲什麼,歷朝歷代,但凡有點出息,有點覺悟的中國皇帝,都必然對外擴張。

原因很簡單。

只要打贏了,皇帝都將大賺特賺,並且掙脫官僚和權貴們的束縛,真正的去做他想做的事情。

無論古今中外,一個國家,想解決內部外部的問題?

最佳捷徑,都是戰爭。

打贏了,且不說能把矛盾和負擔轉移給其他人背鍋,更可提振民心士氣,使得所有階級,都自願或者被迫團結在中央政府的旗下。

就譬如二戰的納粹,在前期,整個德國,都爲納粹而瘋狂。

甚至可以說,無人不是納粹的擁護者——哪怕猶太人。

此刻,剛剛解開了封印的劉徹,躊躇滿志的下達了他的命令:“制詔少府和內史以及太常,命其等鑄金五銖百萬枚,以做賞賜參戰士民之用!”

“諾!”羣臣俯首而拜。

在這樣的輝煌勝利下,所有的一切政治力量,所有的一切思想派系,所有的一切內部山頭,全都已經俯首稱臣,拜倒在了劉徹的腳下。

勝利,確是能解決一切問題矛盾和紛爭的最佳配方。

在勝利面前,皇帝的一切命令,都將如同天籟。

只有劉徹知道,他的這個詔命,意味着什麼。

這是金本位的先聲和試探。

一個全新的金融時代,伴隨着這偉大的勝利,這神聖的戰爭,緩緩拉開了序幕。(。)

第1445節 歸一(2)第1559節 匈奴西遷(2)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134節 天子的提議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488節 田叔去世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73節 袁盎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1092節 且之的條件第306節 神器(1)第五百五十一節第110節 收編與收買第749節 百家演化之前奏第546節 血流成河(2)第1117節 腦洞(1)第387節 地獄之花第1379節 強制性閉關鎖國第242節 選擇第908節 換俘(1)第146節 吳國之變第984節 俘虜的改造(2)第356節 緣由第1036節 出塞(1)第1537節 居延(2)第1083節 撤退第1336節 狼性還是狗性?(2)第1248節 憤怒的軍臣第649節 嘗試(1)第1536節 居延(1)第1259節 動員(1)第881節 設計(2)第517節 給他們主人第114節 高廟事變(1)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982節 以胡制胡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788節 馬邑會戰(2)第1434節 殖民時代(2)第339節 不稱職的丞相第225節 棉花有着落了第1055節 安東的狂歡(1)第1056節 糾纏(2)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897節 租船(2)第445節 博弈(1)第437節 收買(2)第696節 爭權奪利第1475節 見聞(1)第107節 喪心病狂第461節 大朝儀(1)第385節 殺使第962節 官員倒逼戰爭第502節 奪嫡與投資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22節 過繼(3)第675節 神蹟第513節 鼓譟第1379節 強制性閉關鎖國第690節 文治(1)第594節 忠臣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045節 呼揭東進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376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2)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348節 諸王議政(1)第五百五十一節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1461節 睜大眼睛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187節 鼓舞第1505節 接班(3)第273節 新思維(2)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242節 選擇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347節 兄弟們(3)第782節 魔鬼交易(2)第394節 說服第241節 新丞相的人選第1503節 接班(1)第929節 探尋第175節 神器!第1270節 英雄豪傑(1)第1135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3)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274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1)第927節 封王第63節 修改第1457節 掀桌子(3)第610節 胸甲第525節 勞務派遣
第1445節 歸一(2)第1559節 匈奴西遷(2)第1035節 大戰之前(2)第134節 天子的提議第475節 中央集權(3)第1412節 河套的開發(3)第1488節 田叔去世第928節 孤竹之遺第73節 袁盎第444節 劉徹的問題第1092節 且之的條件第306節 神器(1)第五百五十一節第110節 收編與收買第749節 百家演化之前奏第546節 血流成河(2)第1117節 腦洞(1)第387節 地獄之花第1379節 強制性閉關鎖國第242節 選擇第908節 換俘(1)第146節 吳國之變第984節 俘虜的改造(2)第356節 緣由第1036節 出塞(1)第1537節 居延(2)第1083節 撤退第1336節 狼性還是狗性?(2)第1248節 憤怒的軍臣第649節 嘗試(1)第1536節 居延(1)第1259節 動員(1)第881節 設計(2)第517節 給他們主人第114節 高廟事變(1)第1262節 激動的軍隊第982節 以胡制胡第1522節 劉榮之死(1)第788節 馬邑會戰(2)第1434節 殖民時代(2)第339節 不稱職的丞相第225節 棉花有着落了第1055節 安東的狂歡(1)第1056節 糾纏(2)第1435節 行動力爆表的商賈(1)第646節 匈奴使者——伊稚斜(2)第897節 租船(2)第445節 博弈(1)第437節 收買(2)第696節 爭權奪利第1475節 見聞(1)第107節 喪心病狂第461節 大朝儀(1)第385節 殺使第962節 官員倒逼戰爭第502節 奪嫡與投資第113節 題目與交易第122節 過繼(3)第675節 神蹟第513節 鼓譟第1379節 強制性閉關鎖國第690節 文治(1)第594節 忠臣第379節 關門,放司馬第39節 張湯的野望第1575節 流血的單于庭(3)第1330節 秩序與交通第1045節 呼揭東進第956節 朕來教你們剝削(2)第376節 八方英才匯長安(2)第1373節 破而後立(1)第348節 諸王議政(1)第五百五十一節第1018節 戰前準備(4)第1461節 睜大眼睛第151節 軍議與蝗災第702節 怪獸出籠第1440節 龍城大會(2)第1187節 鼓舞第1505節 接班(3)第273節 新思維(2)第1381節 聰明反被聰明誤第242節 選擇第580節 張蒼去世第347節 兄弟們(3)第782節 魔鬼交易(2)第394節 說服第241節 新丞相的人選第1503節 接班(1)第929節 探尋第175節 神器!第1270節 英雄豪傑(1)第1135節 匈奴的戰略調整(3)第670節 人衆定能勝天第1274節 不教胡馬度燕山(1)第927節 封王第63節 修改第1457節 掀桌子(3)第610節 胸甲第525節 勞務派遣